千年不倒,豪宅碉楼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流在前,雪峰镇后,沃土环绕。一楼住牛羊,二楼做厨房,楼顶晒谷粮。三楼为居室,四楼敬神明,顶上建碉房。农耕、畜牧、生活、贮藏、战斗。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在这里。屹立于不可能之处,百千年不倒。这里是碉楼,最好的居所。
  雕楼,碉楼
  你是谁,Hey!
  梦想着豪宅别墅、小桥流水、池塘假山的你,来看看真正的“豪宅”。
  用雪山、大江做庭院,满足生活一切梦想。高可超过50米,历经地震战争,屹立千年不倒。藏族、羌族兄弟们古老的摩天大厦。
  碉楼!
  古碉分布在中国西部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的广阔地区,从西藏的古格到四川西部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但古碉幸存最多的是在丹巴地区。
  在横断山脉的影响下,当碉楼在其他地区已经逐渐消亡之后,在丹巴却得以化石般成系列地保存下来;又在时间中吸收各种影响,自我改造。
  藏式民居,一宅一院,多为四层:底层圈养牲口;二层为厨房、贮藏室和日常生活起居之所;三层一般建有经堂,也留作喇嘛或尊贵的客人居住;最高处被称为“拉吾则”,碉楼可以建在其上。
  牧民们不愿意离开他们的牲口,高原的晚上,寒冷风大。就像风雨交加的夜里,你舍不得把你家狗狗关在门外一样,将牛羊驴马召回温暖的家里,是牧民们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家畜们毛茸茸的身体也温暖了底层,让二楼生活的人们不用脚踩冰冷大地。
  二楼是温暖的凡间生活,吃喝拉撒睡。意识跨时空般先进的开放性厨房,同起居室融为一体,居中央。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喝茶的时候,情感可以得到交流,家族的凝聚力方可代代相传。
  最妙的是二楼架空的厕所,高原寒冷缺氧,有了它,再也不用大半夜的打着寒颤爬楼梯如厕。便便落到屋外的地上后,干燥的风很快就将它们吹干,并不会留下太大异味。
  由于三层和四层的面积逐级递减,因而在二层和三层的屋顶上分别形成“L”形平台。楼上的平台,既是打麦场,又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相当于汉民居中屋前的院子。
  把打麦场搬到了房顶无疑是最大的创意。在内地农村,每当收获的季节,农民都要在田地里专修一个打麦场。
  而在这里,每当秋收时节,人们把田里的收获物运回家里,堆放在三楼的平台的四周,让麦穗朝外,等待风干。待到农闲时节,再来脱粒入袋,秸秆等直接堆放在侧面小屋中作为牲畜的饲料。
  当然,能这么做是因为这里土地缺乏,半农半牧,农业生产规模不大,才能运回家中,在屋顶堆放和脱粒。这充分体现了这个半农半牧区的绝妙设计:楼下养牲畜——中间住人——楼顶打麦,实现住宅与生产的完美结合。
  丹巴的藏式民居每家都保留着碉楼的象征性建筑,在住宅最高的一层都有一个叫做“拉吾则”的四方形的小屋,屋顶有四个高出的塔状石角,这个小屋一般都是供奉神位的经堂。
  “拉吾则”的含义是曾经建造碉楼的地方,它暗示着这里本应是碉楼的位置,象征性地代表着碉楼。
  四角角顶除安放白石,以作诸神的象征进行供奉外,角后还专设插入玛尼旗的钻有孔洞的预留石插板;后方中部还设有用作“煨桑”的松枝。
  神、人、畜同居,神总是位于高处,从底层到最高层,建筑的次序俨然是从具体的实用上升到抽象的精神领域。
  碉楼,碉楼,竖起来
  古碉楼从功能上一般分家碉和寨碉。限于人力物力家碉大多都不会建得太高,一二十米不等。
  平时用作储藏和防盗以及冤家械斗,遇大的战事则可加入到集体的攻防中。寨碉则可高达五六十米,以保护整个部落和村寨。
  有学者认为碉楼最初可能是萨满教的神坛,土著居民曾经修建四方形的无窗石碉作为祭祀使用。
  在仇杀时代,它长高了,位于顶端的神坛也随之升高,下层兼有防御敌人的功能。
  在苯教传入后,碉楼被赋予更具有形式感的宗教色彩,发展到用苯教的符号来装饰。碉楼盖得越高,就越接近天神。
  吐蕃王朝统一藏区,佛教兴起之后,碉楼则更多地被用作村寨争斗时,攻守皆宜的要塞。
  在近代,高碉逐渐从实用性的居住中被淘汰,只保存了其形而上的功能,作为与诸神世界联系的通道和象征。
  而到了现在,它更多地成为社会地位及财富的象征。家里生下男孩后,就得开始备石取泥,筹建高碉。倘若男孩长大成人,家碉还没有修好,就别想娶到媳妇。
  普通人只能建四个角的碉楼,地位较高的人才可以盖四角以上的碉楼。
  碉楼的入口离地面都在3米以上,爬进去把梯子一抽,无论野兽还是敌人都无法进入。
  碉楼里面可以储藏饮水和粮食,一般楼层在十层以上,一个家族在里面住上半年完全不成问题,而且攻击敌人轻而易举,敌人没走到碉堡跟前已经被箭矢击毙,就是摸到了碉堡下面,也免不了被乱石击中。
  数量最多的还是家碉。作为房屋的一部分,它们见证着日常生活与英雄叙事之间的关系。各个家碉之间,组成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彼此呼应的军阵。
  在冷兵器时代,碉楼修改了村庄的意义,使它们变成雄关险隘,变成征讨者无法逾越的屏障。
  在碉楼与村庄之间存在着某种和谐。它们并不矛盾,这不仅是因为土石结构的碉楼在视觉上与田野色调的完美结合,更因为它们让我们看清了战争与和平的转换关系。
  荒野中的碉楼多是寨碉,如《皇朝武功记盛》中所说:“其扼要处必有战碉于墙垣间以枪、石外击,旁既无路,进兵必须从枪石中过,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
  现在丹巴的碉楼大部分是清代大小金川之役的遗迹。
  碉楼,碉楼,难攻破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因边境争端,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起兵攻掠革布什扎及明正两土司的属地边境。
  清廷命四川巡抚纪山派兵平息,“前临激流河川,背依险峻山崖,碉寨石卡坚固,易守难功,清军阻滞”。
  又命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四川总督,统兵3万,分两路进剿。打了一年还是打不下来。
  又派大学士讷亲督师,采取以碉逼碉,逐碉争夺的战术,依然打不下,乾隆皇帝大怒,斩了张广泗、赐死讷亲。
  又命令大學士傅恒前往,起用已废黜还籍的名将岳钟琪,并增调精兵3.5万人,迂回绕开密布的碉楼,直逼大金川土司官寨,莎罗奔叔侄才出碉投降。
  这次金川之战,用兵7.5万,耗银2000万两。
  到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司之间再次互相攻击。
  清廷命四川总督阿尔泰进剿,他进兵打箭炉(今康定)半年不动,被罢职后赐死。
  又命大学士温福为定边右副将军,由云南赴四川督师。以尚书桂林为四川总督,再度率兵征战,进入横断山区碉楼林立的险恶地带。桂林打不下来被撤职。
  又命温福为定边将军,温福又袭用以碉逼碉的战法,建筑碉卡数以千计,将2万余兵四处分散,温福打了半年,被土司索诺木突袭,击败清兵万余。温福中枪阵亡,兵士阵殁3000余人。
  又派阿桂为定西将军,明亮、丰伸额为副将军,舒常为参赞大臣去打,动用了当时清朝最先进的大炮,包括威远炮、冲天炮、九节炮等。到乾隆四十一年,战事才结束。
  这次战争,清廷因作战不力处死多名朝中大员,阵亡兵士25000余人。其时,平定伊犁、稳定整个回部,所费不过3000万两白银,耗时不过3年。
  而大小金川,不过500里地,人口不满3万。平定战乱,却耗时5载,耗资7000万两白银。
  真正美好的家园,应该是在风调雨顺时,享受自然与温情;在困苦艰难时,守护它的孩子。碉楼,都做到了!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工程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尤其对于高速公路来说,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具体建设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的问题,这就会导致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主要阐述了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有关水土流失的相关类型,进一步提出相对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以期为我国的基础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速公路;水土
期刊
最近,化学圈、材料圈和物理圈都在关注一则消息:在近日公布的《2020研究前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核心论文篇数和被引频次这两项指标并不突出的无铅储能陶瓷,竟然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Top10热点前沿中排名第一。  无铅储能陶瓷如此出众,受访专家并不意外,他们均提到“环保”和“能源”这两个关键词。  “无铅”相对的就是“含铅”。作为有毒的重金属,铅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已广为人知。储能陶瓷一般含有铅元
期刊
水是生命之源,尽管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人类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的双重威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单纯的污水处理已经不能满足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的需求。污水再生与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新型水处理技术回收污水中富含的大量的碳、氮、磷等资源,同时实现污水的再生和循环利用。本文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科普了污水再生与资源化技术,以一滴水的视角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之间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越来越方便,然而,对于鱼类等其他生物,它们交流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它们之间的交流是否也同样容易?或许更重要的问题是,它们能互相交流吗?答案是肯定的,鱼类和人类一样,也可以互相交流,并且有着丰富多样的交流方式。  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声音、颜色、生物发光、动作、电脉冲和气味。这些交流形式通常在鱼类的导航、求偶、警告捕食者和战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声音  
期刊
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则迅速地发出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这是人还是某种动物?都不是!能做出这些反应的是那些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热闹。  最近,一项由中、德、英三国学者共同参与的最新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根部释放的化学物质互相“对话”。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
期刊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表示,一些植物承受环境压力时会发出“高频率尖叫”,但这种声音是高频超声波。  研究人员对番茄和烟草植物挤榨水分和切断茎叶,之后在距离10厘米处放置一个扩音器记录植物发生的反应,他们发现这两种植物遭受伤害后会释放20-100千赫的超声波,传递给附近的植物和生物。同时,该实验显示,当番茄株茎叶被切断,它将在1个小时内发出25种超声波求救尖叫。  烟草植物的茎叶被切除时会发出1
期刊
“无阿里,不西藏!”  从前听这句话,总觉得过于夸张,可当你真正走进阿里,才觉得这句话真是名不虚传!  这里有西藏“第一神山”,纯粹、神圣,是很多人此生必去的朝圣之地;  这里一措再措,却不会让人审美疲劳,每一个都美得不重样;  不用去澳大利亚就能打卡的粉红湖,随手一拍都能赞爆票圈;  仙境般的空中草原,既有江南的温婉,又有雪山加持的壮阔;  比《星球大战》特效更科幻的土林谷地、放大款的土耳其卡帕
期刊
日前,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娟联合国内外雪豹研究和保护机构,在国际保护科学期刊《生物保护》上发表英文论文,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这也是中国雪豹研究工作者第一次领衔对全球雪豹保护策略提出科学建议。  素有“雪山之王”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广泛分布于中亚的12个国家,主要在青藏高原和中亚山地活动,跨境保护困难重重。  值得注意的是,纵使拥有最庞大数量的雪豹,但自20世纪70
期刊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鸟吃东西时,都是整个儿吞咽下去的。这是因为它们没有牙齿,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环节。但是你知道吗,很早以前,鸟类也是有牙齿的。近日,我国科学家就通过探究古鸟类牙齿的微结构,发现了它们躲过6500万年前“大灭绝”事件的秘密。  或许不少人会问,是不是所有古鸟类都有牙齿?鸟类的牙齿和它们的食性有着怎样的关系?现代鸟类还会有一些类似牙的器官吗?为此,有关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大部分中生
期刊
缘起  丙察察”是丙中洛、察瓦龙、察隅三个地方连线的合称,位于西藏和云南交界处。我以前分别听说过这三个地名,2001年我在《中国国家地理》做编辑,当年有一期杂志刊发了一篇叫“察隅有僜人”的文章;2004年我在西藏昌都盐井拍摄茶马古道的纪录片,赶马人次仁旺堆告诉我,他们马帮以前会把盐驮到察瓦龙去换粮食;2005年,我的几位朋友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去到丙中洛,其中一位朋友走掉了十个脚指甲。  去丙察察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