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春节后,湖北葛洲坝船闸处二号闸集控室,来了一位容貌端庄,笑容腼腆的新员工,名叫罗静,时年30岁。第一天上班,罗静俯瞰潮平岸阔的长江和江面上往来如织的轮船时,除了新奇和自豪之外,更多的是惶恐和紧张。
30岁这年接了父亲的班
罗静18岁高中毕业后做过幼儿园教师、印刷厂工人,还跑过几年销售。有了孩子后,罗静下岗了,饱尝生活艰辛的她30岁这年接了父亲的班,成为一名“船闸人”,对这份工作怀有敬畏之心。
初和船舶调度打交道,罗静跟着师傅学得很用心。经过师傅三个多月的传、帮、带,罗静已经能够胜任调度员工作,但工作中不时冒出的一些难题却考验着她的心理素质。有一次,罗静按下合闸按钮,殊料其中一扇闸门却卡在了半途,闸合不上,闸室不能封闭,水位就无法调节,船舶也就不可能顺利通过。罗静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下慌了神,手在一排排按钮上移动,却不知先按下哪个按钮。这时,师傅大声告诫她不要慌,检查了仪器之后告诉罗静这是油路堵塞所致。随后师傅走下机房,通过控制手摇杠杆,终于将闸门严密闭合。这一次的“意外”让罗静意识到,除了技术要过硬,心理素质也是必备的基本能力,自己离成为一名合格的调度员还有很大差距。
奔赴在办公室和船闸之间
2002年4月,三峡船闸即将建成,需招录50名新员工。作为老船闸人的女儿,加之对永久船闸的向往,罗静报了名。报考人员大都是年轻人,35岁的罗静年龄不占优势。为了备考,她把女儿交给丈夫照顾,自己住进单位宿舍的毛坯房里,废寝忘食地复习,200多页的备考资料都被她翻烂了。终于等来了考试的那一天,罗静走进考场,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小腿肌肉因过度紧张而止不住地颤抖,脑子一片空白,开考近半个小时她才稳住心神。考试结束后,罗静心情糟糕透了。发榜那天,罗静没敢去看,而是委托丈夫前往。丈夫带回来的消息是:考了66分,排到了55名,这意味着罗静名落孙山。想到一个多月来的煎熬,罗静关上门大哭了一场。让罗静意想不到的是,她赶上了扩招,成为了一名幸运儿。她暗暗告诉自己,在三峡船闸上岗前的岗位竞争考试中,她没有理由落后。
为了尽快掌握设备性能,她一趟趟地奔走在办公室和船闸之间,记录无水调试、有水调试的各种数据,分析整理,找出规律。有时来不及吃饭她就啃口干粮,再一遍遍重温操作步骤,在模拟屏上一次次地演练,熟悉不同水位条件下的输水程序,模拟各种故障现象,处理程序和对策。2003年5月,在三峡船闸正式接管前的岗位竞争考试中,罗静终于证明了自己,凭着娴熟的技能,她一举成为集控运行操作的佼佼者。
她探索出“罗静排档法”
举世无双的三峡船闸,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总水头最高、技术最复杂、工艺最繁琐的通航建筑物。当年,建设者们削平了18座山头,硬是在坝区左岸山岗中为它劈出一条道来。来往船舶过闸,要翻越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着实无愧“天下第一闸”的称号。
工作效率的提高,得益于羅静长时间摸索出的“预排档,预通知,精排档”的办法。首先是“预排档”,就是综合考虑船舶航行计划、船舶操纵性能、通航环境等诸多因素,经科学运算和预测,作出最佳进闸顺序安排;然后是“预通知”,确定排档方式后,提前告知船舶具体进闸时间及靠泊位置,让船舶做到心中有数,进退有序;最后是“精排档”,船舶正式进闸时,根据船舶实际、气象水文等情况细致指挥,引导船舶快速、安全过闸。
2004年10月,三峡局将这种排档法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大船闸加以推广,不久,交通运输部正式将其命名为“罗静排档法”。运用这种过闸方法后,三峡船闸运行闸次从最初的17个提高到32个,每年可多过876闸次,直接节约成本4000万元,消除了因船舶待闸时间过长导致的通行压力。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07年,罗静从三峡船闸调入通航指挥中心,成为一名计划编制员,负责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全局调度工作。罗静到新的单位报到后,适逢全新的调度系统上线试运行,40岁的罗静对计算机接触甚少,一上岗就被要求熟练运用雷达、电子江图、GPS等高科技手段构建的通航管理调度指挥、安全监视系统,她的压力接踵而来。面对这么多需要掌握的东西,罗静没日没夜地学,一笔一画地记,力求把每一个细节都搞懂、吃透,凭着一股韧劲儿,罗静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还开始了新的尝试,她在“罗静排档法”的基础上,由点及线,创造性地提出“链式调度,极限运行”交通组织模式,将三峡大坝、葛洲坝两坝船闸作为长江链条上的两个关键节点统筹考虑。采取罗静创新的这一交通组织模式后,两大船闸每年多运行千余闸次,多过船舶8000余艘次,多过货物2000余万吨。随着这种交通组织模式的全面推行,从2011年开始,船闸货运量过亿吨已是常态,长江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成为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水上高速路,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因为工作上的突出贡献,罗静先后获得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功立业标兵暨三八红旗手称号,还夺得评奖难度极高、有“工人院士”之称的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静被誉为黄金水道上的“指挥家”,她用自己的勤奋和敬业无声地诠释着“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强国梦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邢大军据《伴侣》新月/文整理
30岁这年接了父亲的班
罗静18岁高中毕业后做过幼儿园教师、印刷厂工人,还跑过几年销售。有了孩子后,罗静下岗了,饱尝生活艰辛的她30岁这年接了父亲的班,成为一名“船闸人”,对这份工作怀有敬畏之心。
初和船舶调度打交道,罗静跟着师傅学得很用心。经过师傅三个多月的传、帮、带,罗静已经能够胜任调度员工作,但工作中不时冒出的一些难题却考验着她的心理素质。有一次,罗静按下合闸按钮,殊料其中一扇闸门却卡在了半途,闸合不上,闸室不能封闭,水位就无法调节,船舶也就不可能顺利通过。罗静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下慌了神,手在一排排按钮上移动,却不知先按下哪个按钮。这时,师傅大声告诫她不要慌,检查了仪器之后告诉罗静这是油路堵塞所致。随后师傅走下机房,通过控制手摇杠杆,终于将闸门严密闭合。这一次的“意外”让罗静意识到,除了技术要过硬,心理素质也是必备的基本能力,自己离成为一名合格的调度员还有很大差距。
奔赴在办公室和船闸之间
2002年4月,三峡船闸即将建成,需招录50名新员工。作为老船闸人的女儿,加之对永久船闸的向往,罗静报了名。报考人员大都是年轻人,35岁的罗静年龄不占优势。为了备考,她把女儿交给丈夫照顾,自己住进单位宿舍的毛坯房里,废寝忘食地复习,200多页的备考资料都被她翻烂了。终于等来了考试的那一天,罗静走进考场,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小腿肌肉因过度紧张而止不住地颤抖,脑子一片空白,开考近半个小时她才稳住心神。考试结束后,罗静心情糟糕透了。发榜那天,罗静没敢去看,而是委托丈夫前往。丈夫带回来的消息是:考了66分,排到了55名,这意味着罗静名落孙山。想到一个多月来的煎熬,罗静关上门大哭了一场。让罗静意想不到的是,她赶上了扩招,成为了一名幸运儿。她暗暗告诉自己,在三峡船闸上岗前的岗位竞争考试中,她没有理由落后。
为了尽快掌握设备性能,她一趟趟地奔走在办公室和船闸之间,记录无水调试、有水调试的各种数据,分析整理,找出规律。有时来不及吃饭她就啃口干粮,再一遍遍重温操作步骤,在模拟屏上一次次地演练,熟悉不同水位条件下的输水程序,模拟各种故障现象,处理程序和对策。2003年5月,在三峡船闸正式接管前的岗位竞争考试中,罗静终于证明了自己,凭着娴熟的技能,她一举成为集控运行操作的佼佼者。
她探索出“罗静排档法”
举世无双的三峡船闸,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总水头最高、技术最复杂、工艺最繁琐的通航建筑物。当年,建设者们削平了18座山头,硬是在坝区左岸山岗中为它劈出一条道来。来往船舶过闸,要翻越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着实无愧“天下第一闸”的称号。
工作效率的提高,得益于羅静长时间摸索出的“预排档,预通知,精排档”的办法。首先是“预排档”,就是综合考虑船舶航行计划、船舶操纵性能、通航环境等诸多因素,经科学运算和预测,作出最佳进闸顺序安排;然后是“预通知”,确定排档方式后,提前告知船舶具体进闸时间及靠泊位置,让船舶做到心中有数,进退有序;最后是“精排档”,船舶正式进闸时,根据船舶实际、气象水文等情况细致指挥,引导船舶快速、安全过闸。
2004年10月,三峡局将这种排档法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大船闸加以推广,不久,交通运输部正式将其命名为“罗静排档法”。运用这种过闸方法后,三峡船闸运行闸次从最初的17个提高到32个,每年可多过876闸次,直接节约成本4000万元,消除了因船舶待闸时间过长导致的通行压力。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07年,罗静从三峡船闸调入通航指挥中心,成为一名计划编制员,负责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全局调度工作。罗静到新的单位报到后,适逢全新的调度系统上线试运行,40岁的罗静对计算机接触甚少,一上岗就被要求熟练运用雷达、电子江图、GPS等高科技手段构建的通航管理调度指挥、安全监视系统,她的压力接踵而来。面对这么多需要掌握的东西,罗静没日没夜地学,一笔一画地记,力求把每一个细节都搞懂、吃透,凭着一股韧劲儿,罗静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还开始了新的尝试,她在“罗静排档法”的基础上,由点及线,创造性地提出“链式调度,极限运行”交通组织模式,将三峡大坝、葛洲坝两坝船闸作为长江链条上的两个关键节点统筹考虑。采取罗静创新的这一交通组织模式后,两大船闸每年多运行千余闸次,多过船舶8000余艘次,多过货物2000余万吨。随着这种交通组织模式的全面推行,从2011年开始,船闸货运量过亿吨已是常态,长江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成为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水上高速路,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因为工作上的突出贡献,罗静先后获得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功立业标兵暨三八红旗手称号,还夺得评奖难度极高、有“工人院士”之称的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静被誉为黄金水道上的“指挥家”,她用自己的勤奋和敬业无声地诠释着“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强国梦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邢大军据《伴侣》新月/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