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本文从培养兴趣,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倡探索,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揭示规律,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来探讨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良好,习惯,培养
良好的思考习惯,是学好每一门学科的前提和条件。目前,在小学数学现代教学论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智能素质,培养创造能力,正确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关系,已成为大家探讨的重要课题。时代要求我们,未来的建设者必须是能独立获取知识、勇于探索知识的人,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勇于冲破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束缚,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下面谈谈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培养兴趣,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学数学,必须要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是从下面4个方面进行引导的。
1.1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每接一个新班,我都注意在第一节课中,与学生第一次见面和接触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做到满腔热情地走上讲台,教态亲切、声音响亮、语言生动、板书工整,千方百计地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学生从心底里喜欢这位老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探索的心灵火花,这样就会使他们在第二节数学课预备铃响的时候,主动迅速地做好一切准备,心情愉快地等待着老师来上课。这就是学生兴趣表现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取得教学主动权的第一步。
1.2创设情境,注意“导入新课”的设计。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动力”。学习中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教学才能取得最优的效果。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钟声、猜谜、对话、设疑等形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常常带着惊讶、新奇、猜疑、迷惑、期待等心理状态,去渴望学习新的知识,然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编述了一个“兔妈妈分苹果”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思考“一个苹果的1/2和一个苹果的2/4是否相等”这一设疑情境导入新课。《小时、分的认识》我选用时钟在行走时发出“滴答”的录音声,让学生进入“时钟王国”导入新课;《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我选用了一连串的设问,即出示分数1/2、1/3、1/4、1/5、1/10后,当即要求学生回答这些数叫什么名字?它怎么读?怎么写?各表示什么意思?故意为难他们,使学生无法回答,从而导入新课,同时出示课题。这样的设计新颖、新奇而又自然、流畅,教学帷幕就这样悄悄地拉开,使学生一上课就立即高度集中注意力,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1.3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课堂上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是教学方法所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利用课本知识原有的吸引力,多用远教资源、录音、直观教具,采用“对口令”、“开火车”、“送信”、“悄悄算”、“森林数学赛”、“我是小医生”等形式配合教学;我常把表内乘法口诀、重量、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及进率编成口诀操、进率操、快板等节目来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愉快。另外,在中、高年级的教师里开设“学习园地”、“趣味数学”、“漫游知识宫”、“想想做做”、“试一试”等专栏,形式灵活多样,做到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使学习兴趣持久。
1.4发挥学生长处,唤起个人自尊心、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争取利用较多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使他们每人都有表现自己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如在初接新班时,有意识地请字写得好的学生板演习题;朗读好的学生读题;思维敏捷的学生说“对口令”;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做小教师等,使学生一入学就对学习产生兴趣。对接受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我经常另外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习题,有意识地让他们做对,使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平时我注意表扬和鼓励作业全对的学生,使他们从小就认真、细心、力求全对,养成学习上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提倡探索,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有兴趣就钻研,要钻研就需勤思考。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创造、提供“思考”、“动脑”的机会,让孩子们勤动脑,逐步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能力。
2.1把“独立思考”列为入学的第一常规训练。在课内外,我严格要求学生,提出“任何一次作业都需要自己完成”,提倡“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做出来的,才是最光荣的”,使孩子们从小养成独立解题、不怕困难、顽强学习、坚韧不拔的良好作风。
2.2引导学生多思考、多钻研。扎实的双基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思维训练的本身又能促进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不会看书到会看书,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摸索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倡“善思考、勇发现、有主见、不盲从”,号召学生解题要具有新颖性,指出解题的方法越多越好,越独特越好。如在教完用“凑十法”学习了进位加法以后,我就让学生找出“两个相同加数相加”计算上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学习,总结出“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九十八”这几句口诀。这样学生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方法便可灵活多样,如:在6+7=?时,学生便出现了五种计算方法:
原方法:
6 +7 =13
∕﹨
33
3+3+7=13
灵活运用后:
6+7= 6+6+1
= 7+7-1
=5+5+3
=6+4+3
=10+10-7
=13
又如在表内乘除法复习课中,一道题可有三种创造性的算法:
5+5+5+5+4=5×4+4
=5×5-1
=6×4
=24
这样通过分析对比,互相启发,让学生找出最佳计算方案。我善于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争着“我也要试一试”。
2.3培养学生多听多说的好习惯。语言决定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对语言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中我首先注意到自己语言的表率作用,力求准确、简练。有人比喻教师说话犹如板上打钉,决不含糊不清,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另一方面还要带领学生多听同学的发言,及时发现同学在回答问题中表述得不正确或不确切的地方,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为只有养成好好听的习惯,才能有说得好的能力。
2.4鼓励学生“凡事都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勤于思考是非常难得的,“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是更难得的精神。有人曾评价说,“鲁迅的成功,归结于他伟大的怀疑精神”,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质疑的重要。知识浩如大海,谁敢于探索,谁就不断得到新的知识。有一次学生问:“老师,为什么篮球队员穿的背心都没有印有1、2、3号的?”当时我被问傻了,我说:“有吧,穿1号背心的应该是队长……”学生还是坚持说:“没有。”事后,我觉得心理没把握,赶紧去问我校的体育老师,体育老师回答说:“没有,所有上场的队员穿的背心印的号码都是从‘4号’开始的,这是因为不与裁判的动作手势发出混淆而定的。”我急了,赶紧去向学生作解释,说清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表扬了他平时注意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2.5精心设计练习,培养钻研情趣。我认为,教师把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在于让学生形成能力。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如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多次练习,掌握后就会形成技能;某种技能的多次运用与强化,就会形成技巧;某种技巧的多次重复,就会形成习惯。所以我每节新课都特别精心设计练习,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练习(即出示思考题、聪明题的练习)三个不同层次与坡度进行,形式新颖多样,这对学生从理解知识到掌握知识、最后到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设计聪明题:“405这个数有小数点吗?如果有,它应该在哪里?”在《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设计的聪明题:“用一句话说出小三角形与大三角形的关系,这句话中要有一个分数。”学生最后能说出“红、黄两个三角形合起来是这个大三角形的2/4;红黄绿三个三角形合起来是这个大三角形的3/4;红黄绿蓝四个三角形合起来是这个大三角形的4/4,也就是这个大三角形”,参加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想:一切创造来源于多思,学生能动脑筋、勤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以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说明他们心智活动强,思路畅通,富有学习的创造性。
3.揭示规律,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起于思”,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学生有了“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还必须有“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我注意指导学生懂得从按旧知识抓特征等方面去寻求规律、探讨规律、发现规律、揭示规律,让学生掌握各个结构内部的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让学生自己发挥知识结构的整体功能,从而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现选教学中一些实例供大家参考:
3.19加几的计算规律。(进位加法)
从上可以推导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规律。
掌握了这一规律及方法,可以把繁难的进位加法转化成10以内的减法来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及准确性。
3.2十几减九的计算规律。(退位减法)
方法:1几-9=几+1
从上可以推导出十几减八、十几减七、十几减六……的计算规律。
掌握了这一规律及方法,可以把繁难的退位减法转化成10以内的加法来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及准确性。
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思考,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也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想,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来自哪里?相当的时间与机会都是来自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受教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思考方法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社会的前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没有创造发明,就没有人类的今天。实践证明,教师的劳动确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培养创造人才,首先要求教者具有创新精神,要敢于走创新之路,要提倡探索思考,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的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教师劳动的伟大意义、特殊意义。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教育、献给学校、献给课堂、献给孩子。
【关键词】良好,习惯,培养
良好的思考习惯,是学好每一门学科的前提和条件。目前,在小学数学现代教学论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智能素质,培养创造能力,正确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关系,已成为大家探讨的重要课题。时代要求我们,未来的建设者必须是能独立获取知识、勇于探索知识的人,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勇于冲破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束缚,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下面谈谈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培养兴趣,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学数学,必须要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是从下面4个方面进行引导的。
1.1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每接一个新班,我都注意在第一节课中,与学生第一次见面和接触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做到满腔热情地走上讲台,教态亲切、声音响亮、语言生动、板书工整,千方百计地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学生从心底里喜欢这位老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探索的心灵火花,这样就会使他们在第二节数学课预备铃响的时候,主动迅速地做好一切准备,心情愉快地等待着老师来上课。这就是学生兴趣表现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取得教学主动权的第一步。
1.2创设情境,注意“导入新课”的设计。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动力”。学习中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教学才能取得最优的效果。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钟声、猜谜、对话、设疑等形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常常带着惊讶、新奇、猜疑、迷惑、期待等心理状态,去渴望学习新的知识,然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编述了一个“兔妈妈分苹果”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思考“一个苹果的1/2和一个苹果的2/4是否相等”这一设疑情境导入新课。《小时、分的认识》我选用时钟在行走时发出“滴答”的录音声,让学生进入“时钟王国”导入新课;《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我选用了一连串的设问,即出示分数1/2、1/3、1/4、1/5、1/10后,当即要求学生回答这些数叫什么名字?它怎么读?怎么写?各表示什么意思?故意为难他们,使学生无法回答,从而导入新课,同时出示课题。这样的设计新颖、新奇而又自然、流畅,教学帷幕就这样悄悄地拉开,使学生一上课就立即高度集中注意力,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1.3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课堂上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是教学方法所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利用课本知识原有的吸引力,多用远教资源、录音、直观教具,采用“对口令”、“开火车”、“送信”、“悄悄算”、“森林数学赛”、“我是小医生”等形式配合教学;我常把表内乘法口诀、重量、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及进率编成口诀操、进率操、快板等节目来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愉快。另外,在中、高年级的教师里开设“学习园地”、“趣味数学”、“漫游知识宫”、“想想做做”、“试一试”等专栏,形式灵活多样,做到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使学习兴趣持久。
1.4发挥学生长处,唤起个人自尊心、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争取利用较多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使他们每人都有表现自己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如在初接新班时,有意识地请字写得好的学生板演习题;朗读好的学生读题;思维敏捷的学生说“对口令”;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做小教师等,使学生一入学就对学习产生兴趣。对接受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我经常另外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习题,有意识地让他们做对,使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平时我注意表扬和鼓励作业全对的学生,使他们从小就认真、细心、力求全对,养成学习上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提倡探索,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有兴趣就钻研,要钻研就需勤思考。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创造、提供“思考”、“动脑”的机会,让孩子们勤动脑,逐步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能力。
2.1把“独立思考”列为入学的第一常规训练。在课内外,我严格要求学生,提出“任何一次作业都需要自己完成”,提倡“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做出来的,才是最光荣的”,使孩子们从小养成独立解题、不怕困难、顽强学习、坚韧不拔的良好作风。
2.2引导学生多思考、多钻研。扎实的双基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思维训练的本身又能促进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不会看书到会看书,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摸索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倡“善思考、勇发现、有主见、不盲从”,号召学生解题要具有新颖性,指出解题的方法越多越好,越独特越好。如在教完用“凑十法”学习了进位加法以后,我就让学生找出“两个相同加数相加”计算上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学习,总结出“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九十八”这几句口诀。这样学生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方法便可灵活多样,如:在6+7=?时,学生便出现了五种计算方法:
原方法:
6 +7 =13
∕﹨
33
3+3+7=13
灵活运用后:
6+7= 6+6+1
= 7+7-1
=5+5+3
=6+4+3
=10+10-7
=13
又如在表内乘除法复习课中,一道题可有三种创造性的算法:
5+5+5+5+4=5×4+4
=5×5-1
=6×4
=24
这样通过分析对比,互相启发,让学生找出最佳计算方案。我善于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争着“我也要试一试”。
2.3培养学生多听多说的好习惯。语言决定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对语言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中我首先注意到自己语言的表率作用,力求准确、简练。有人比喻教师说话犹如板上打钉,决不含糊不清,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另一方面还要带领学生多听同学的发言,及时发现同学在回答问题中表述得不正确或不确切的地方,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为只有养成好好听的习惯,才能有说得好的能力。
2.4鼓励学生“凡事都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勤于思考是非常难得的,“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是更难得的精神。有人曾评价说,“鲁迅的成功,归结于他伟大的怀疑精神”,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质疑的重要。知识浩如大海,谁敢于探索,谁就不断得到新的知识。有一次学生问:“老师,为什么篮球队员穿的背心都没有印有1、2、3号的?”当时我被问傻了,我说:“有吧,穿1号背心的应该是队长……”学生还是坚持说:“没有。”事后,我觉得心理没把握,赶紧去问我校的体育老师,体育老师回答说:“没有,所有上场的队员穿的背心印的号码都是从‘4号’开始的,这是因为不与裁判的动作手势发出混淆而定的。”我急了,赶紧去向学生作解释,说清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表扬了他平时注意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2.5精心设计练习,培养钻研情趣。我认为,教师把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在于让学生形成能力。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如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多次练习,掌握后就会形成技能;某种技能的多次运用与强化,就会形成技巧;某种技巧的多次重复,就会形成习惯。所以我每节新课都特别精心设计练习,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练习(即出示思考题、聪明题的练习)三个不同层次与坡度进行,形式新颖多样,这对学生从理解知识到掌握知识、最后到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设计聪明题:“405这个数有小数点吗?如果有,它应该在哪里?”在《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设计的聪明题:“用一句话说出小三角形与大三角形的关系,这句话中要有一个分数。”学生最后能说出“红、黄两个三角形合起来是这个大三角形的2/4;红黄绿三个三角形合起来是这个大三角形的3/4;红黄绿蓝四个三角形合起来是这个大三角形的4/4,也就是这个大三角形”,参加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想:一切创造来源于多思,学生能动脑筋、勤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以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说明他们心智活动强,思路畅通,富有学习的创造性。
3.揭示规律,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起于思”,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学生有了“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还必须有“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我注意指导学生懂得从按旧知识抓特征等方面去寻求规律、探讨规律、发现规律、揭示规律,让学生掌握各个结构内部的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让学生自己发挥知识结构的整体功能,从而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现选教学中一些实例供大家参考:
3.19加几的计算规律。(进位加法)
从上可以推导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规律。
掌握了这一规律及方法,可以把繁难的进位加法转化成10以内的减法来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及准确性。
3.2十几减九的计算规律。(退位减法)
方法:1几-9=几+1
从上可以推导出十几减八、十几减七、十几减六……的计算规律。
掌握了这一规律及方法,可以把繁难的退位减法转化成10以内的加法来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及准确性。
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思考,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也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想,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来自哪里?相当的时间与机会都是来自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受教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思考方法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社会的前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没有创造发明,就没有人类的今天。实践证明,教师的劳动确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培养创造人才,首先要求教者具有创新精神,要敢于走创新之路,要提倡探索思考,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的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教师劳动的伟大意义、特殊意义。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教育、献给学校、献给课堂、献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