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在徐渭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527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性在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中都有提及,其核心范畴“心”是建构其宗教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哲学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天人之际的核心是人,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心性在艺术中的体现则是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注入艺术品中,使欣赏者产生共鸣。
  明代的奇才徐渭可以说把“心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绘画、书法、诗文都是心性的流淌。徐渭可谓是一名表现主义者,他的书画皆为心形,诗文皆从心出,是一种地道的注重内心表现。徐渭的大写意水墨画,笔墨纵横驰骋,风格狂放奇峭。画中的题诗书法开阔奔放,气势雄健。他以个性化的方式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发泄怀才不遇的精神枢纽,以恣肆宣泄的方式,使自己的创作成为自我受到压抑的情感喷涌而出的出口。因此,心性在徐渭的艺术创作中尤为突出。
  一、徐渭坎坷的人生经历对心性的影响
  徐渭是奇才,他的人生经历也可称“奇”。徐渭一生坎坷而悲惨的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而复杂的性格,是产生其绘画风格的最主要原因。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天池山人,晚又号青藤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嘉靖、万历间书画家、文学家。徐渭出身宦官家庭。25岁以后,徐渭家庭遭到诸多变故,逐渐败落。28岁离开潘家,以教书谋生,生活十分落魄。直至37岁,他四次应考乡试,均未录取。期间结交了不少当时有名人物,包括谢时臣、刘世儒等画家,开始学画,奠定了他绘画风格的基础。也正是37岁这年才被浙江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他41岁第八次应试时,虽经胡宗宪关照,依然名落孙山,从此放弃了登第求仕的念头。在胡宗宪幕府好景不长,嘉靖四十一年(1562)奸相严嵩被免职,胡宗宪作为同党被逮,自杀狱中,徐渭恐祸及自己遂由佯狂变为真疯。徐渭的一生是坎坷的,充满了痛苦和焦虑,从落榜到幕客再到狱囚,生活波动十分激烈,思想情绪变化也极大,正是因为这不幸的遭遇在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才刺激了他的创作热情并反映在他的书画艺术创作中。通过他的书画创作抒发自己的痛苦情感和愤世嫉俗,不拘礼法的心理,追求自由的灵魂。他的坎坷经历和个性影响到书画艺术中有一种兀傲不群之气,借客体的自然秉性来寄托主题的情感思绪,令世俗骇目。
  二、“心学”对徐渭艺术创作中“心性”表达的影响
  除了徐渭自身的坎坷经历外,兴盛于明朝中晚期之际的王阳明心学,无疑是他狂狷人格形成的思想基础。因此,徐渭更注重内心,在书写心性的认识基础上强调个性的解放,故而他提出:“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徐渭的书画创作,不仅是狂放不羁心性的流露,也是晚明狂狷文人的真实写照和当时社会思潮的折射。
  晚明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急剧的政局变化,使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复杂的状况。思想文化领域冲破程朱理学和封建文化的束缚,“心学”应运而生。徐渭27岁始师事季本先生,接受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强调以心为本,“心”、“良知”成了“性”、“理”的依据和基础,“心理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构成了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徐渭继承了“心学”思想,并将其理论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他在艺术创作提倡书写“真性情”,主张“诗本乎情”,艺术应“从人心流出”、“真率写情”等观点,都是“心性”在艺术中得以体现的理论基础。晚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赞叹徐渭书画道:“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可知,徐渭的确是将“真性情”、“心性”注入字画中,才使欣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以《墨葡萄图》《牡丹蕉石图》为例阐述徐渭书画中“心性”的流露
  徐渭是继陈淳以后,从根本上完成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家。他笔下的题材是四君子、荷花、葡萄、牡丹等寻常植物,塑造的形象追求“舍形而悦影”、“不求形似求生韵”,通过他奔放的笔墨描述,酣畅淋漓的用墨技法,并注入自己的情感,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每一件作品都是智性的显露和心性的物化。
  1、《墨葡萄图》
  《墨葡萄图》是徐渭的晚年作品,此作纵165.7厘米,横64.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构图奇特,从右上部斜出一杆老枝至画面左部而出,接着由老枝生出欹侧藤蔓,藤条上长满叶和葡萄。从用笔可感受到徐渭心性的宣泄,无论是画枝干、勾藤蔓、画叶、点葡萄,行笔都狂放不羁,挥洒自如。以狂草笔法入画,从线条的粗细、运笔的快慢、水分的干湿,再到墨色的浓淡都控制的恰到好处,变化丰富,墨的五彩发挥到了极致。枝干行笔如写草书,提按轻重使葡萄枝干气韵相通。藤条低垂,错落纷杂,刚柔相济,有些笔触笔断意连,一气呵成。枝干藤蔓自上倾下,犹如徐渭情感的倾泻。葡萄叶更是泼墨自如,寥寥几笔泼出一组叶子,叶片墨彩斑驳,不勾叶脉,达到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境界,透出一股冷清凄惨的气息,倾泻了徐渭心中悲愤痛苦的感情。层层叶子之下,一串串葡萄晶莹欲滴,惹人喜爱,与纷乱的枝叶形成对比。葡萄用淡墨加浓墨墨点提醒画面,徐渭作品中的墨点,有的似高山坠石,有的如蜻蜓点水,聚散开合,苍润相间,这墨点融进了他坎坷的一生和悲凉的心境。
  画面左上方题诗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首诗以草书写成,字形大小错落,线条提按顿挫适意为之,字的重心左右摇摆,数行向左倾斜的字使整幅画极具形式感。此外,在诗意上也给这幅画增添了一份伤感的色彩。此幅作品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激情地倾吐心性,令人似乎感受到了徐渭晚年生活的凄苦情景。透过徐渭的笔墨我们感受到他的精神特征和对生活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徐渭的笔墨是他自身精神气质的自画像。
  2、《牡丹蕉石图》
  《牡丹蕉石图》也是徐渭水墨写意花卉的代表作,整幅作品由石头、芭蕉、牡丹构成,皆以水墨一气呵成。图画中一块浓墨泼出的山石从左下角奋力倾出,积墨浓重浑厚不见笔触,给人以压抑之感,似徐渭心中沉积已久的悲苦郁愤。靠左边几棵芭蕉从石后生出打破了浑沌的墨块,略微扭曲的芭蕉干上冲天际,轻松自如,数笔飞白笔断意连,芭蕉中的留白像打开了一扇窗,顿时透气,似多年的压抑得以释怀。水墨湿润的芭蕉叶开合有度,用笔恣肆狂放,浓墨淡墨相互融合与焦墨积成的石头形成鲜明的对比,芭蕉苍劲挺拔,有“倔强不屈”的情趣。石头的右边悄悄伸出的牡丹有聚有散,有藏有露,意境更为深邃,而且三者相互衬托,彼此呼应而各有意趣。徐渭笔下的水墨牡丹远离了雍容华贵之态,而呈现出一种高洁冷峻,悲愤伤感之情,与他穷困潦倒的身世个性相合,这便是徐渭的“心性”在笔下的吐露。
  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他总是和艺术家的思想、心性、生活经历融为一体。生活中的悲惨经历强烈地刺激着徐渭的神经,迫使他用笔触去诉说他的内心情感。徐渭的绘画精心而不刻板,随心散性而气韵相连,横涂竖抹而不草率,杂象横生而又融会贯通。潘天寿先生在《论画残稿》中云:“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笔墨不仅是表现痕迹,更是精神文化的显现,是笔性与心性的统一。徐渭则对笔墨生成一种特殊的感觉重在心性的流露,他的一条线、一个点、一片墨都蕴涵这情理与性情上的意义,通过毛笔留下的痕迹传递一种情趣、一种心性。所以,徐渭的艺术创作是笔性与心性相融合的产物。
  【任寰,广西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文章主要分析了传统元素对服装结构与工艺的影响,结合当下服装结构与工艺发展的现状,从传统元素的分类、传统元素在服装结构及工艺中的应用、传统元素对服装结构及工艺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2-2016年发展规划》中目标任务的第一项确定为: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逐步建成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对这一项任务的具体阐释为: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将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期望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营造团队学习氛围,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使全体教职员工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树立超越自我的信念,发挥创新潜能,从容应对各项工作的挑战。  “学习型学校”与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如何稳定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和高校亟待研究的课题。为此,北京印刷学院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认真研究和总结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了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为学校进一步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原则与结构    学校通过对教学质量形成的相关因
我校建校52年来,几代日坛人以荷花精神修己安人,美丽的荷花已经成为日坛人心中的骄傲,“荷美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荷美教育”的缘起与内涵  “荷美教育”源于儿童的天性。回到原点看教育,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每一个学生从本性上来说,都如荷花一样纯洁无染,都具有走向优秀的禀赋。而社会环境的多样复杂,使学生的心灵或多或少地沾染了世俗的色彩,因此,守住学生心中的纯洁与美好,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古代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中,造纸术及印刷术的发明于编辑出版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们的出现使承载着不同种类的文化典籍得以印刷成册,加快
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在世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绘画以它独特的意境和气韵,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绘画应用在现
一、画法和笔法的关系  在研究一个画家作品之前对其画法与笔法关系研究尤为重要。因为笔法是个人雅好,但也从附于画法选择。画法是指在绘画中的具体操作范式;就是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比如;山水画中的青绿画法和浅绛画法。花鸟画里有大写意和小写意之分,这都是画法。在古代画论中也鲜有对具体物体的操作步骤。例如:元代人李衍在其所著的《竹谱》中就有:“立竿既定,画节最为难。上一节要覆盖下一节,下一节要承接上一节。”上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多样化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出发,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国际形势及国内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利益格局、价值取向等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教育效果弱化和教育实效性不强等方面。如何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