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在每年“两会”上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而今年则更加特殊一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这是公车改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财政部公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从预算决算环节规范和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充分显示出政府有关公车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真是太高兴了,我呼吁了15年的公车改革,终于等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天,说明中央已下定决心推动这项改革。”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兴奋地对记者说。
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到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公车改革的研究。“‘叶氏车改’的核心理念可归结成一句话:自购私车,市内一月报销1000元,出差实报实销。”叶青表示,“如果在全国推广,保守估计一年可以节省3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建设一个三峡工程的费用!”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向媒体透露,“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已经出台下发,其中规定省部级官员用车从5年改成8年一换,若调动则车随人走。3月初,财政部根据此办法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
公车改革已走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央与地方想了很多办法,制定了很多规定,变化不可谓没有,但改革的效果始终不明显,因为其背后牵扯的利益太多了。
权利改革才是矛盾核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公车改革,体现了中央治理公车问题的决心。不过,十多年的顽疾显然难以一蹴而就。有专家指出,公车改革实质是权力改革。公车改革难,不在公车,而在于背后长期存在的特殊利益格局。
“北京各地单兵突进式的公车改革,面临今天的困境,也在意料之中。”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认为,由于北京公车改革不是自上而下地进行,这种“改下不改上”的状况具有体制上的冲突,“改革不彻底、不触及主要矛盾”。
叶青表示,综观北京各地改革试点,都有一个普遍特点,即改革选择的都是基层,级别较高的部门都未涉及,而这些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又是现行公车体制的最大受益人或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也成了改革的最大阻力。
“真正的难点并非具体模式,而是如何彻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吴洪洋表示,在这个利益格局中,除了作为公车使用者的各级领导干部,还有公车生产厂商、公车司机、车辆维修公司等。
信息公开是加强监管的前提
“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温家宝总理表示,公车改革最根本的是两条,即公开透明、民主监督。
今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认为公车改革的关键就是公车信息公开。只有公开公车信息,如什么时候被用,什么事该用,一年的费用如何,都花在什么地方等等,并且群众对这些信息有公开讨论、监督的权利,公车私用才能被扼制。公车改革和其它改革一样,公车只有在阳光下运行,才难以滋生腐败。
这些年来,地方性公车改革其实也不缺少实践,可大多只是在“确保既得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赎买,既缺乏严格约束的人大预算,也少见公众监督,因此不透明不公开是地方公车改革普遍的弱点。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率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广州将在年内对全市公务车安装GPS系统,并启动公车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近日表示,3月底后,北京将摸清全市公务用车数量,并通过“谁申请向谁公开”的方式实现透明化。
3月初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表示,今年将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
“现在明确要求做到经费预算公开,告别以前糊涂账的局面,是一大进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还得先公开2010年的费用,这样才有对比的基数,利于社会监督。“推进公车改革,加强公车预算管理,如果离开了公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最后仍有可能落入内部关门改革的窠臼,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信息公开。”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焦点一:公车花销高昂
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和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达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与此同时,一般私家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党政机关单位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有的部门和人员还采取虚开加油、维修发票等手段中饱私囊。
借鉴方案:统一预算和购买
许多国家对购置和更换公务用车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车数量,其共同特点一是必须经过议会审批,二是集中团购,降低花销。在美国,公车购置、维护、修理等费用均被纳入政府当年的预算,各个部门的采购公车申请被批准后,统一采购,团购价格往往比市场平均价格低20%以上。
焦点二:执行规定力度不够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界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这些规定与许多国家公务用车的规定大体上相当,但现实中却往往是乡镇一级干部就有专车,县级领导几乎都配备专车和专职司机。
借鉴方案:严格控制公车配备
多数国家专车都只配备到副部长以上一级的官员,这与我国大致相同。但在公务车数量上则有较大差别,美国政府一个上千人的部门,公务用车往往只有几十辆,甚至一辆都没有。德国公车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总统、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国务秘书和联邦直属机构负责人才可以配备专车,法国政府各部委只给部长、部长级代表和国务秘书配置固定的专车和专职司机。
焦点三:无时间及地域限制
中国对公车管理的法规与国外相比有滞后之嫌,在规定上也较为笼统,尤其是对使用时间、使用地点几乎没有明确规定。结果在春节等长假本应是公车停用的时期,反而是公车使用最频繁的时期,而且公车没有地域限制的概念,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
借鉴方案:定时使用 定点使用
美国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等少数顶级官员的车辆有较高特权,其他高级官员包括多数部长、国会议员或是州长上下班都开私人汽车,只有参加公务活动时才可以使用公车。国外的公车一般都有明显标志,在周末等政府机关的休息日,街头很难看到公车出行,而且公车一般都有使用范围限制,比如法国和德国就用不同的车牌字母表明哪些公车只能在本市范围内使用,哪些车可以在本省本州范围内使用。
焦点四:公车私用屡见不鲜
由于公车一般没有明显标识,学校门口和大型酒店是公车私用的高发地带,很多酒店的泊车服务还提供纸板、布套等遮挡号码牌。去年12月5日,河南省洛宁县邮政局局长谷青阳酒后驾车撞死5名青少年,就涉嫌公车私用。目前,广州已提出将严禁周末使用公车,如果公务员周末使用公车,公车监管系统将发出警报,并且广州将试行公车私用由私人交费的制度。
借鉴方案:要么付费要么严禁
国外对公车私用要么收费,要么完全禁止。德国等国家允许私人使用公车上下班,但耗油、磨损、停车等所有费用必须由使用者私人承担。由于使用公车的开销远高于开私车或者租车,实际上官员付费使用公车的情况很少发生。瑞典甚至研发了一套系统,上车之后必须选择私用还是公用才可以开车,而且连接GPS,如果选择“公用”而供自己私用,则构成违法。
“真是太高兴了,我呼吁了15年的公车改革,终于等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天,说明中央已下定决心推动这项改革。”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兴奋地对记者说。
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到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公车改革的研究。“‘叶氏车改’的核心理念可归结成一句话:自购私车,市内一月报销1000元,出差实报实销。”叶青表示,“如果在全国推广,保守估计一年可以节省3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建设一个三峡工程的费用!”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向媒体透露,“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已经出台下发,其中规定省部级官员用车从5年改成8年一换,若调动则车随人走。3月初,财政部根据此办法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
公车改革已走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央与地方想了很多办法,制定了很多规定,变化不可谓没有,但改革的效果始终不明显,因为其背后牵扯的利益太多了。
权利改革才是矛盾核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公车改革,体现了中央治理公车问题的决心。不过,十多年的顽疾显然难以一蹴而就。有专家指出,公车改革实质是权力改革。公车改革难,不在公车,而在于背后长期存在的特殊利益格局。
“北京各地单兵突进式的公车改革,面临今天的困境,也在意料之中。”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认为,由于北京公车改革不是自上而下地进行,这种“改下不改上”的状况具有体制上的冲突,“改革不彻底、不触及主要矛盾”。
叶青表示,综观北京各地改革试点,都有一个普遍特点,即改革选择的都是基层,级别较高的部门都未涉及,而这些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又是现行公车体制的最大受益人或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也成了改革的最大阻力。
“真正的难点并非具体模式,而是如何彻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吴洪洋表示,在这个利益格局中,除了作为公车使用者的各级领导干部,还有公车生产厂商、公车司机、车辆维修公司等。
信息公开是加强监管的前提
“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温家宝总理表示,公车改革最根本的是两条,即公开透明、民主监督。
今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认为公车改革的关键就是公车信息公开。只有公开公车信息,如什么时候被用,什么事该用,一年的费用如何,都花在什么地方等等,并且群众对这些信息有公开讨论、监督的权利,公车私用才能被扼制。公车改革和其它改革一样,公车只有在阳光下运行,才难以滋生腐败。
这些年来,地方性公车改革其实也不缺少实践,可大多只是在“确保既得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赎买,既缺乏严格约束的人大预算,也少见公众监督,因此不透明不公开是地方公车改革普遍的弱点。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率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广州将在年内对全市公务车安装GPS系统,并启动公车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近日表示,3月底后,北京将摸清全市公务用车数量,并通过“谁申请向谁公开”的方式实现透明化。
3月初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表示,今年将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
“现在明确要求做到经费预算公开,告别以前糊涂账的局面,是一大进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还得先公开2010年的费用,这样才有对比的基数,利于社会监督。“推进公车改革,加强公车预算管理,如果离开了公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最后仍有可能落入内部关门改革的窠臼,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信息公开。”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焦点一:公车花销高昂
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和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达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与此同时,一般私家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党政机关单位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有的部门和人员还采取虚开加油、维修发票等手段中饱私囊。
借鉴方案:统一预算和购买
许多国家对购置和更换公务用车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车数量,其共同特点一是必须经过议会审批,二是集中团购,降低花销。在美国,公车购置、维护、修理等费用均被纳入政府当年的预算,各个部门的采购公车申请被批准后,统一采购,团购价格往往比市场平均价格低20%以上。
焦点二:执行规定力度不够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界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这些规定与许多国家公务用车的规定大体上相当,但现实中却往往是乡镇一级干部就有专车,县级领导几乎都配备专车和专职司机。
借鉴方案:严格控制公车配备
多数国家专车都只配备到副部长以上一级的官员,这与我国大致相同。但在公务车数量上则有较大差别,美国政府一个上千人的部门,公务用车往往只有几十辆,甚至一辆都没有。德国公车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总统、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国务秘书和联邦直属机构负责人才可以配备专车,法国政府各部委只给部长、部长级代表和国务秘书配置固定的专车和专职司机。
焦点三:无时间及地域限制
中国对公车管理的法规与国外相比有滞后之嫌,在规定上也较为笼统,尤其是对使用时间、使用地点几乎没有明确规定。结果在春节等长假本应是公车停用的时期,反而是公车使用最频繁的时期,而且公车没有地域限制的概念,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
借鉴方案:定时使用 定点使用
美国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等少数顶级官员的车辆有较高特权,其他高级官员包括多数部长、国会议员或是州长上下班都开私人汽车,只有参加公务活动时才可以使用公车。国外的公车一般都有明显标志,在周末等政府机关的休息日,街头很难看到公车出行,而且公车一般都有使用范围限制,比如法国和德国就用不同的车牌字母表明哪些公车只能在本市范围内使用,哪些车可以在本省本州范围内使用。
焦点四:公车私用屡见不鲜
由于公车一般没有明显标识,学校门口和大型酒店是公车私用的高发地带,很多酒店的泊车服务还提供纸板、布套等遮挡号码牌。去年12月5日,河南省洛宁县邮政局局长谷青阳酒后驾车撞死5名青少年,就涉嫌公车私用。目前,广州已提出将严禁周末使用公车,如果公务员周末使用公车,公车监管系统将发出警报,并且广州将试行公车私用由私人交费的制度。
借鉴方案:要么付费要么严禁
国外对公车私用要么收费,要么完全禁止。德国等国家允许私人使用公车上下班,但耗油、磨损、停车等所有费用必须由使用者私人承担。由于使用公车的开销远高于开私车或者租车,实际上官员付费使用公车的情况很少发生。瑞典甚至研发了一套系统,上车之后必须选择私用还是公用才可以开车,而且连接GPS,如果选择“公用”而供自己私用,则构成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