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成都市林业园林系统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初步形成“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一,构筑“两山环抱”生态屏障。
大力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城市森林体系。进一步完善龙泉山脉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在2016-2020年期间,通过“增绿、提质、添彩”等措施,新增森林植被16.38万亩,培育以木本油料、特色干果为主体的林业产业基地16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5%。围绕“修复生态、融合产业、服务都市、富裕农民”的目标,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构建龙泉山、龙门山“两山环抱”市域生态屏障。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开展全民植树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维护特有生物多样性,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和绿化植物应用水平。积极开展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创建,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改善,助推湿地公园提档升级。
第二,构建“星罗棋布”绿地体系。
实施“市级、区级、居住区”三级均衡的街道社区公园绿地建设,着力保护历史名园,充分保留并改造提升现有公园绿地,优化提升社区绿化,继续推进立体空间绿化,打造花卉植物精品景观。强化环城生态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绿地建设,扩大绿化面积,增强绿化品质。面向城镇村社,实施园林和绿化模范创建活动、绿色家园建设行动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景观,逐步推进106个绿色家园建设工作,着力打造其中15个特色家园。逐步形成“星罗棋布”的城镇绿地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确保全市生态绿化达到全国一流、西部领先水平。
第三,全面“创新升级”深化林业改革。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凝心聚力、探索创新,全面完成“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驗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和“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各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公益性改革。在集体林经营体系和经营机制、财政金融支持林业制度、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探索创新,率先落实林农更多财产权利,率先健全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林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全市林业资源利用率和发展水平,切实做到生态得到充分保护,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林农得到跨越式增收,初步形成都市现代林业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形成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化林改“成都模式”。
第四,打造“多业共兴”产业形态。
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区、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区、园林绿化苗木与林产加工业发展区,分类指导、分区突破、突出重点,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竞争有序、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产业形态。按照“一县一特色,全市一体系”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6+1”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珍贵用材林、笋竹两用林、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果林、木本中药材、花卉苗木以及林下种养等产业类型,通过对林业产业基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建设,到2020年,建成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基地100万亩。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促进三产共生共存、互融互动,打造全产业链,示范引领现代林业经济发展。
第五,切实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大力推进“花重锦官城”规划,在坚持城市绿化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树则树,美化与绿化相结合的原则下,全面启动城市路网、水网、湿地增花添彩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建设中心城区花树、花街道路及公园绿地增花添彩示范工程。人民公园、文化公园等城市公园新增大量观花乔木品种,形成以观赏各类花树为主的专类园区;望江楼公园沿河岸景观提升,形成以杏梅、木芙蓉为主的植物带。优化完善环城生态区香城湿地、郫都区农科村等18个已建或在建观花基地,规划新建珍稀花卉观赏基地、野生杜鹃观赏基地等42个观花赏叶基地。利用温江、郫都、都江堰丰厚的产业基础,整合资源,建设以“花重锦官城”为主题、花卉为特色、一三联动、林旅结合的特色村镇。
第六,做大做强“成都大熊猫”品牌。
按照中央、省、市精神,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规划18.86平方公里范围实施生态修复。按照以“稳定和扩大成都大熊猫种群数量、提高种群质量”为根本,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三效统一”为基本原则,着力加强成都大熊猫科研繁育、野放研究、疾病防控、人才培养、保护管理与国际合作。以确保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为核心原则,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建设。三年内将成都熊猫基地(成都基地及野放中心)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熊猫国际旅游目的地初具规模;五年内全面建成“全球顶级、世界唯一”的大熊猫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成都世界旅游目的地、世界大熊猫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
第一,构筑“两山环抱”生态屏障。
大力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城市森林体系。进一步完善龙泉山脉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在2016-2020年期间,通过“增绿、提质、添彩”等措施,新增森林植被16.38万亩,培育以木本油料、特色干果为主体的林业产业基地16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5%。围绕“修复生态、融合产业、服务都市、富裕农民”的目标,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构建龙泉山、龙门山“两山环抱”市域生态屏障。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开展全民植树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维护特有生物多样性,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和绿化植物应用水平。积极开展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创建,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改善,助推湿地公园提档升级。
第二,构建“星罗棋布”绿地体系。
实施“市级、区级、居住区”三级均衡的街道社区公园绿地建设,着力保护历史名园,充分保留并改造提升现有公园绿地,优化提升社区绿化,继续推进立体空间绿化,打造花卉植物精品景观。强化环城生态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绿地建设,扩大绿化面积,增强绿化品质。面向城镇村社,实施园林和绿化模范创建活动、绿色家园建设行动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景观,逐步推进106个绿色家园建设工作,着力打造其中15个特色家园。逐步形成“星罗棋布”的城镇绿地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确保全市生态绿化达到全国一流、西部领先水平。
第三,全面“创新升级”深化林业改革。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凝心聚力、探索创新,全面完成“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驗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和“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各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公益性改革。在集体林经营体系和经营机制、财政金融支持林业制度、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探索创新,率先落实林农更多财产权利,率先健全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林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全市林业资源利用率和发展水平,切实做到生态得到充分保护,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林农得到跨越式增收,初步形成都市现代林业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形成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化林改“成都模式”。
第四,打造“多业共兴”产业形态。
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区、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区、园林绿化苗木与林产加工业发展区,分类指导、分区突破、突出重点,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竞争有序、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产业形态。按照“一县一特色,全市一体系”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6+1”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珍贵用材林、笋竹两用林、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果林、木本中药材、花卉苗木以及林下种养等产业类型,通过对林业产业基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建设,到2020年,建成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基地100万亩。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促进三产共生共存、互融互动,打造全产业链,示范引领现代林业经济发展。
第五,切实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大力推进“花重锦官城”规划,在坚持城市绿化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树则树,美化与绿化相结合的原则下,全面启动城市路网、水网、湿地增花添彩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建设中心城区花树、花街道路及公园绿地增花添彩示范工程。人民公园、文化公园等城市公园新增大量观花乔木品种,形成以观赏各类花树为主的专类园区;望江楼公园沿河岸景观提升,形成以杏梅、木芙蓉为主的植物带。优化完善环城生态区香城湿地、郫都区农科村等18个已建或在建观花基地,规划新建珍稀花卉观赏基地、野生杜鹃观赏基地等42个观花赏叶基地。利用温江、郫都、都江堰丰厚的产业基础,整合资源,建设以“花重锦官城”为主题、花卉为特色、一三联动、林旅结合的特色村镇。
第六,做大做强“成都大熊猫”品牌。
按照中央、省、市精神,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规划18.86平方公里范围实施生态修复。按照以“稳定和扩大成都大熊猫种群数量、提高种群质量”为根本,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三效统一”为基本原则,着力加强成都大熊猫科研繁育、野放研究、疾病防控、人才培养、保护管理与国际合作。以确保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为核心原则,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建设。三年内将成都熊猫基地(成都基地及野放中心)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熊猫国际旅游目的地初具规模;五年内全面建成“全球顶级、世界唯一”的大熊猫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成都世界旅游目的地、世界大熊猫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