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整的人生少不了多彩的情绪,而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舞台,关键就看我们怎么去支配自己的情绪。
你的人生舞台上,情绪是你的朋友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你具有很强的情绪管理能力!如果不是很确定,也没关系,当你看完文章之后,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够和自己的情绪成为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解锁情绪管理新技能吧!心灵剧场:我可以选择快乐吗
“你这个人真好呀!”当你听到别人这样评价你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请看下表。
看完之后,你发现其中的门道没有?此时的你,能否回答“我可以选择快乐吗”这个问题?其实,答案显而易见。触动心弦:是什么支配了我们的情绪
生活中,我们的心情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想法。想法改变了,心情自然也会改变。就像这幅漫画反映的故事一样,两个鞋子推销员同时到了一个非洲部落,这个部落的人都不穿鞋。其中一个很悲观地打电话抱怨说: “这里的人都不穿鞋,没有市场。”另一个人却很开心地打电话说: “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我们要学会转换思路看问题,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心情。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发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观点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称为“ABC理论”,又叫合理情绪治疗。艾利斯认为,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事件和结果之间一定有想法和信念,而不同的想法和信念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点亮心灯: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 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 Beliefs),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基于ABC理论,理性情绪疗法的过程中会产生D和E。
这里的D(Disputing ideational beliefs),是指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是指通过调整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效果。
D的执行通常有以下3种方式:
1.认知上,通过科学的反问来根除“绝对化要求”。比如,当陷入“我必须处处表现得很好,才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自己才受欢迎”的思维时,不妨质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即便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每个人的标准与需求不一样,我又怎么满足得了呢?”
2.情绪上,通过设想最坏的结果来改变原始的固有信念。比如,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害怕会做不好,不敢接受挑战任务,可又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因此每天焦虑不安。这时可以设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可能就是任务没做好被老师批评指正,紧接着做进一步的改进。这种结果不是糟糕至极,更不是不可接受。
3.行动上,走出心理舒适区,做害怕做的事。比如,害怕和别人交流的人,设想最坏的结果就是被拒,这个结果并没有那么可怕,因此可以在心里说服自己勇敢地去参与社交活动,不要拘泥于曾经生活的圈子中。
通过这样和自己置辩,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建立新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会有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这3个典型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见到的,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表现。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当一些人面对失败或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个废物”等。
糟糕至极的想法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那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恶性循环之中,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难以自拔。心灵起航:你有过以下的想法吗
1.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凡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假如某种情况未臻完美,就认为是一个彻底的失败,如“我没有考上大学,那我的一生便完蛋了”1
2.灾难化式的心理过滤
总爱挑出某个事件的消极因素,并把它不着边际地夸大,将问题朝最坏的方面想,如“我不受欢迎”一一其实只不过是某一个人批评了你,而你却连其他人的微笑也看不见了。
3.以己度人
总以为自己知道他人的内心想法与期望,例如, “他们都不把我当朋友看” “她一定知道我很紧张”。
4.给好事打个折扣
拒绝积极的经验,认为它们“不算数”“没什么”。即使自己完成了任务,仍自以为仅仅是自己的运气好,别人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5.胡乱预测结果
事情還没有发生或还没有结果,就对事态发展进行消极的推测和断言,如考试还没开始,就说“我肯定完了” “要是我不及格怎么办”。
6.凭感情论事
进行情绪化的推理,将感觉误认为事实,认定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如“我很心慌,一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
7.以偏概全
将偶尔发生过的消极事件看成是无止境的,认为它会经常发生,如“我从来就没考过好成绩” “我总是运气不好”。
8.夸大其词
过分夸大自己缺点的严重性,或过分轻视自己可贵品格的重要性,如“我太害羞,谁也不愿和我交朋友”。
合理的想法能激发我们乐观、进取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状态,不合理的想法会使我们看什么都感到黯淡,情绪变得消沉和低落。你最近有一些什么样的心情?这些情绪是由什么事件、想法引起的?试着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吧!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心情!
(特约编辑:孙晓明)
你的人生舞台上,情绪是你的朋友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你具有很强的情绪管理能力!如果不是很确定,也没关系,当你看完文章之后,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够和自己的情绪成为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解锁情绪管理新技能吧!心灵剧场:我可以选择快乐吗
“你这个人真好呀!”当你听到别人这样评价你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请看下表。
看完之后,你发现其中的门道没有?此时的你,能否回答“我可以选择快乐吗”这个问题?其实,答案显而易见。触动心弦:是什么支配了我们的情绪
生活中,我们的心情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想法。想法改变了,心情自然也会改变。就像这幅漫画反映的故事一样,两个鞋子推销员同时到了一个非洲部落,这个部落的人都不穿鞋。其中一个很悲观地打电话抱怨说: “这里的人都不穿鞋,没有市场。”另一个人却很开心地打电话说: “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我们要学会转换思路看问题,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心情。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发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观点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称为“ABC理论”,又叫合理情绪治疗。艾利斯认为,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事件和结果之间一定有想法和信念,而不同的想法和信念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点亮心灯: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 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 Beliefs),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基于ABC理论,理性情绪疗法的过程中会产生D和E。
这里的D(Disputing ideational beliefs),是指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是指通过调整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效果。
D的执行通常有以下3种方式:
1.认知上,通过科学的反问来根除“绝对化要求”。比如,当陷入“我必须处处表现得很好,才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自己才受欢迎”的思维时,不妨质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即便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每个人的标准与需求不一样,我又怎么满足得了呢?”
2.情绪上,通过设想最坏的结果来改变原始的固有信念。比如,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害怕会做不好,不敢接受挑战任务,可又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因此每天焦虑不安。这时可以设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可能就是任务没做好被老师批评指正,紧接着做进一步的改进。这种结果不是糟糕至极,更不是不可接受。
3.行动上,走出心理舒适区,做害怕做的事。比如,害怕和别人交流的人,设想最坏的结果就是被拒,这个结果并没有那么可怕,因此可以在心里说服自己勇敢地去参与社交活动,不要拘泥于曾经生活的圈子中。
通过这样和自己置辩,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建立新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会有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这3个典型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见到的,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表现。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当一些人面对失败或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个废物”等。
糟糕至极的想法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那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恶性循环之中,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难以自拔。心灵起航:你有过以下的想法吗
1.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凡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假如某种情况未臻完美,就认为是一个彻底的失败,如“我没有考上大学,那我的一生便完蛋了”1
2.灾难化式的心理过滤
总爱挑出某个事件的消极因素,并把它不着边际地夸大,将问题朝最坏的方面想,如“我不受欢迎”一一其实只不过是某一个人批评了你,而你却连其他人的微笑也看不见了。
3.以己度人
总以为自己知道他人的内心想法与期望,例如, “他们都不把我当朋友看” “她一定知道我很紧张”。
4.给好事打个折扣
拒绝积极的经验,认为它们“不算数”“没什么”。即使自己完成了任务,仍自以为仅仅是自己的运气好,别人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5.胡乱预测结果
事情還没有发生或还没有结果,就对事态发展进行消极的推测和断言,如考试还没开始,就说“我肯定完了” “要是我不及格怎么办”。
6.凭感情论事
进行情绪化的推理,将感觉误认为事实,认定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如“我很心慌,一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
7.以偏概全
将偶尔发生过的消极事件看成是无止境的,认为它会经常发生,如“我从来就没考过好成绩” “我总是运气不好”。
8.夸大其词
过分夸大自己缺点的严重性,或过分轻视自己可贵品格的重要性,如“我太害羞,谁也不愿和我交朋友”。
合理的想法能激发我们乐观、进取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状态,不合理的想法会使我们看什么都感到黯淡,情绪变得消沉和低落。你最近有一些什么样的心情?这些情绪是由什么事件、想法引起的?试着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吧!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心情!
(特约编辑:孙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