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南北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时期。嵇康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他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精音律,擅作曲,喜弹琴,而《琴赋》是嵇康赋作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作品,它结合了嵇康的音乐实践经验及文学艺术才华。且这首作品文字华丽,对琴声加以形象生动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嵇康的内心感受,寄情于琴。嵇康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从歌颂琴乐的自然之美出发,抒发了他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和对放情高吟、超然自得之脱俗生活的渴望。
【关键词】:嵇康;古琴;琴赋
嵇康,(223年前后-263年前后),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更为“七贤”之首,与阮籍齐名,并称嵇阮。因其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对司马集团的血性政策的不满,以及当时玄学之风的兴起,形成了他别于世俗的,清廉正直的品格,却终被司马集团杀害。
一、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礼乐制度破坏,自然给社会环境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然而在这一时期,国家经济中心開始转移,北方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流行。而恰恰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迎来了开放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融合以及思想的发展情况,也引起了音乐思想的新发展,在这一时期,汉民族在这一时期也大量的吸收了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音乐文化。
二、古琴的地位
“琴”这一雅器,具有“清和自然”的品德。魏晋风度讲求自然,关于当时崇尚清谈玄学的文人雅士们来说,琴能够充沛展示其高尚气质,是与天地自然最相契合的一种乐器。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在《琴赋》中说道“嘉斯器之懿茂,咏兹文以自慰。永服御而不厌,信古今之所贵。”用对古琴的赞美体现了嵇康认为古琴位于所有其他乐器之上,来强调古琴的自然之美。在《琴赋》的首段,即以写地之胜,来烘托出椅梧的珍贵,即指出了古琴的珍贵,且全文是从琴的选材制作说起,对古琴进行歌颂。
在魏晋黑暗、混乱的时代,文人雅士们的思想活跃、个性自由,古琴音乐取得了很大发展和成就。
三、《琴赋》及其音乐审美思想
在《琴赋》序中,作者开门见山“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就自己从小热爱音乐,以后一直研习古琴,终身弹琴歌唱,以琴为友,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表达了对音乐的看法音乐不同于一般事务,无盛无衰,不厌不倦,起着提高人的精神品德,宣泄人的思想感情。以往“以危苦为上”,“以悲哀为主”和“以垂涕为贵”的审美标准,却受到了“未尽其理”,“不解音声”,“未达礼乐之情”的挑战。因此,按照嵇康的观点,传统的“以悲为美”,如果“尽其理”、“解音声”和“达礼乐之情”,才是“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主要原因。
《琴赋》从制琴的材料梧桐写起,极力描写他的不同凡响,以自然为美,“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骇。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郁纷纭以独茂兮。飞英葵于昊苍。夕纳景于吁皮渊兮,旦瞬干于九阳。经千载以待价兮,寂神踌而永康。”为了加强渲染,还描写梧桐所生之处的山川形势,用了一段文字写山的壮丽,一段文字写水的奔腾,还描写了梧桐周围的环境和物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而结束在正因为这样地“自然神丽”,所以使人“思源爱乐”,说明嵇康倡导音乐的天地自然之和。
《琴赋》中提到许多琴曲,包括传说中师旷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及古代的《澡水》《清徽》《尧畅》《微子》等作品,还记录了当时流行的琴曲有《广陵止息》《蔡氏五弄》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对于琴曲的评价,釉康把琴曲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富于“自然”美感,情深意切,使人听了就心神安定烦闷消除的。第二类则比第一类略低一层,所以说“下逮”,是属于间或弹奏一下以补琴曲之不足,所以说“承间艘乏”,他们原本是民间俗乐,却“亦有可观者焉”。
“然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希去布加厷);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若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间辽故音庳,弦长故徽鸣。”琴曲虽多,苟非旷远、渊静、放达之士,实无法与之周旋居处而悟琴苗之妙。苟非至精之人,亦无法究明琴音之理。嵇康在这里提到的旷远、渊拜等之士,是嵇康心目中之理想人物,也是当时名士之典型,嵇康在此的几句话,是有自喻的成份。文中要求琴家“旷远”、“渊静”、“放达”,体现了对琴音乐的推崇备至。继而阐述他的基本观点——声无哀乐。
嵇康在《琴赋》中从琴器之用材、至巧匠之制琴,琴的外在文余刻繪、琴的演奏情状、琴曲的音乐发展,风格特色,以及琴曲之美感等,多方面地描述了琴整体之美,包括了琴的审美主体之形成、琴之美感功能、琴器自身之构造美等等,这种整体多元之美学界定,是从老庄之自然哲学所发展出来的琴美学,是由琴的审美活动来宣扬人的独立、自由之本质。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精神;那便是追求自然和高蹈,这是具有无限可能的精神。
四、《琴赋》的理论意义
从《琴赋》全文来看,祛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平和而无哀乐音乐的功能在于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生音乐的理想与人生的理想,在于摆脱现实的束缚,求得精神的自由。赋中所体现的一些音乐审美思想,如琴乐"和"的思想,即与意合,与天地合,表达自己内心所发的深刻感受、寄情于琴,将琴寄寓深刻情感,宣泄心中情绪的有生命的乐器,以及以琴悟道,追求逍遥闲适、心与道冥的古琴审美观。
嵇康以琴见称的一代名士,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比前人更为重视创作和审美规律,即对音乐本体的探索。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历程中,嵇康及其《琴赋》代表着一个时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典型性在中国琴学史上,嵇康及其《琴赋》不仅是琴学思想史上的珍贵文献,而且是把琴学理论乃至音乐美学思想逐渐推向高峰的重要人物和标志性著作。
总结:
通过写这篇论文,我对嵇康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对他的作品《琴赋》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当时所生活的环境塑造了这样的嵇康,一个对古琴艺术有着追求、热爱,以及对知音与理想世界的追求,并寄心于音乐的渴望都通过《琴赋》表达了出来,有陶渊明在《醉翁亭记》中所提到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之意。他对古琴音乐的推崇,我们从他那些有强烈色彩的赞美中,既明白了他的观点,也感受到了它的强度。(指导老师:李法桢)
主要参考书目:
[1]丁晖论嵇康的古琴音乐成就2008年5月号下旬刊史教资料241000
[2]尚媛试论魏晋时期古琴音乐成就学术论坛721013
[3]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魏晋时期的古琴美学思想
[4]鲁迅(周树人)《鲁迅全集嵇康集卷二》
[5]喻红浅谈嵇康《琴赋》的音乐美学思想
[6]刘伟生论嵇康《琴赋序》的理论内涵与价值
作者简介:张理想,女,(1996—),河南大学2014级本科生,专业:音乐学,籍贯:河南省南阳市。
【关键词】:嵇康;古琴;琴赋
嵇康,(223年前后-263年前后),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更为“七贤”之首,与阮籍齐名,并称嵇阮。因其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对司马集团的血性政策的不满,以及当时玄学之风的兴起,形成了他别于世俗的,清廉正直的品格,却终被司马集团杀害。
一、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礼乐制度破坏,自然给社会环境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然而在这一时期,国家经济中心開始转移,北方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流行。而恰恰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迎来了开放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融合以及思想的发展情况,也引起了音乐思想的新发展,在这一时期,汉民族在这一时期也大量的吸收了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音乐文化。
二、古琴的地位
“琴”这一雅器,具有“清和自然”的品德。魏晋风度讲求自然,关于当时崇尚清谈玄学的文人雅士们来说,琴能够充沛展示其高尚气质,是与天地自然最相契合的一种乐器。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在《琴赋》中说道“嘉斯器之懿茂,咏兹文以自慰。永服御而不厌,信古今之所贵。”用对古琴的赞美体现了嵇康认为古琴位于所有其他乐器之上,来强调古琴的自然之美。在《琴赋》的首段,即以写地之胜,来烘托出椅梧的珍贵,即指出了古琴的珍贵,且全文是从琴的选材制作说起,对古琴进行歌颂。
在魏晋黑暗、混乱的时代,文人雅士们的思想活跃、个性自由,古琴音乐取得了很大发展和成就。
三、《琴赋》及其音乐审美思想
在《琴赋》序中,作者开门见山“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就自己从小热爱音乐,以后一直研习古琴,终身弹琴歌唱,以琴为友,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表达了对音乐的看法音乐不同于一般事务,无盛无衰,不厌不倦,起着提高人的精神品德,宣泄人的思想感情。以往“以危苦为上”,“以悲哀为主”和“以垂涕为贵”的审美标准,却受到了“未尽其理”,“不解音声”,“未达礼乐之情”的挑战。因此,按照嵇康的观点,传统的“以悲为美”,如果“尽其理”、“解音声”和“达礼乐之情”,才是“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主要原因。
《琴赋》从制琴的材料梧桐写起,极力描写他的不同凡响,以自然为美,“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骇。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郁纷纭以独茂兮。飞英葵于昊苍。夕纳景于吁皮渊兮,旦瞬干于九阳。经千载以待价兮,寂神踌而永康。”为了加强渲染,还描写梧桐所生之处的山川形势,用了一段文字写山的壮丽,一段文字写水的奔腾,还描写了梧桐周围的环境和物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而结束在正因为这样地“自然神丽”,所以使人“思源爱乐”,说明嵇康倡导音乐的天地自然之和。
《琴赋》中提到许多琴曲,包括传说中师旷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及古代的《澡水》《清徽》《尧畅》《微子》等作品,还记录了当时流行的琴曲有《广陵止息》《蔡氏五弄》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对于琴曲的评价,釉康把琴曲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富于“自然”美感,情深意切,使人听了就心神安定烦闷消除的。第二类则比第一类略低一层,所以说“下逮”,是属于间或弹奏一下以补琴曲之不足,所以说“承间艘乏”,他们原本是民间俗乐,却“亦有可观者焉”。
“然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希去布加厷);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若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间辽故音庳,弦长故徽鸣。”琴曲虽多,苟非旷远、渊静、放达之士,实无法与之周旋居处而悟琴苗之妙。苟非至精之人,亦无法究明琴音之理。嵇康在这里提到的旷远、渊拜等之士,是嵇康心目中之理想人物,也是当时名士之典型,嵇康在此的几句话,是有自喻的成份。文中要求琴家“旷远”、“渊静”、“放达”,体现了对琴音乐的推崇备至。继而阐述他的基本观点——声无哀乐。
嵇康在《琴赋》中从琴器之用材、至巧匠之制琴,琴的外在文余刻繪、琴的演奏情状、琴曲的音乐发展,风格特色,以及琴曲之美感等,多方面地描述了琴整体之美,包括了琴的审美主体之形成、琴之美感功能、琴器自身之构造美等等,这种整体多元之美学界定,是从老庄之自然哲学所发展出来的琴美学,是由琴的审美活动来宣扬人的独立、自由之本质。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精神;那便是追求自然和高蹈,这是具有无限可能的精神。
四、《琴赋》的理论意义
从《琴赋》全文来看,祛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平和而无哀乐音乐的功能在于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生音乐的理想与人生的理想,在于摆脱现实的束缚,求得精神的自由。赋中所体现的一些音乐审美思想,如琴乐"和"的思想,即与意合,与天地合,表达自己内心所发的深刻感受、寄情于琴,将琴寄寓深刻情感,宣泄心中情绪的有生命的乐器,以及以琴悟道,追求逍遥闲适、心与道冥的古琴审美观。
嵇康以琴见称的一代名士,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比前人更为重视创作和审美规律,即对音乐本体的探索。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历程中,嵇康及其《琴赋》代表着一个时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典型性在中国琴学史上,嵇康及其《琴赋》不仅是琴学思想史上的珍贵文献,而且是把琴学理论乃至音乐美学思想逐渐推向高峰的重要人物和标志性著作。
总结:
通过写这篇论文,我对嵇康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对他的作品《琴赋》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当时所生活的环境塑造了这样的嵇康,一个对古琴艺术有着追求、热爱,以及对知音与理想世界的追求,并寄心于音乐的渴望都通过《琴赋》表达了出来,有陶渊明在《醉翁亭记》中所提到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之意。他对古琴音乐的推崇,我们从他那些有强烈色彩的赞美中,既明白了他的观点,也感受到了它的强度。(指导老师:李法桢)
主要参考书目:
[1]丁晖论嵇康的古琴音乐成就2008年5月号下旬刊史教资料241000
[2]尚媛试论魏晋时期古琴音乐成就学术论坛721013
[3]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魏晋时期的古琴美学思想
[4]鲁迅(周树人)《鲁迅全集嵇康集卷二》
[5]喻红浅谈嵇康《琴赋》的音乐美学思想
[6]刘伟生论嵇康《琴赋序》的理论内涵与价值
作者简介:张理想,女,(1996—),河南大学2014级本科生,专业:音乐学,籍贯:河南省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