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协同影响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cping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P)对RA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OPF)发生的协同影响。

方法

选择389例住院的RA患者和同期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法测定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四肢骨骼肌质量,摄脊柱X线正侧位片并以半定量法进行脊柱骨折的判定。统计学方法: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2项分类资料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紧(backward LR法)分析。

结果

RA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P<0.01),RA组骨质疏松发生率(128/389,32.9%)高于对照组[(20/156,12.8%),χ2=22.706,P<0.01];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为21.6%(84/389),高于对照组中[(3.8%,6/156),χ2=25.439,P<0.01]。RA患者中肌少症的发生率为54.8%,高于对照组[(9.6%,15/156),χ2=93.241,P<0.01];RA组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28.5%)高于对照组[(5.8%),χ2=118.110,P<0.01]。不同骨量(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分组间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73,P<0.01),且呈现出随着骨量逐渐降低,脊柱OPF发生率逐渐升高的趋势(χ2=43.003,P<0.01)。伴肌少症的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27.2%,58/213)高于无肌少症的RA患者[(14.8%,26/176),χ2=8.833,P=0.003]。根据骨质疏松和肌少症分组的3组间(1=无肌少症和骨质疏松;2=单纯肌少症或骨质疏松;3=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32,P<0.01),且从第1组到第3组脊柱OPF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χ2=37.164,P<0.01)。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GC)组相比,服用GC组的RA患者具有更高的肌少症发生率(χ2=7.136,P=0.008)、OP发生率(CI=10.900,P=0.004)和脊柱OPF发生率(χ2=20.67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95%CI)=1.069(1.038,1.101),P<0.01]、服用GC[OR(95%CI)=3.169(1.679,5.984),P<0.01]、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R(95%CI)=2.113(1.430,3.124),P<0.01]的同时存在为RA患者发生脊柱OPF的危险因素。

结论

RA患者肌少症、骨质疏松和脊柱OPF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对RA患者脊柱OPF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旨在评价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R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中重度活动期RA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到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组(A组)与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组(B组)。分别在用药后12、24、52周对2组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终点为治疗后52周ACR20达标率。分别采用Pearson χ2检验及两因素方差分析比
根据从医经历,从"树立理想、掌握技能、甘愿奉献与团队协作"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强调:①病史、体检及检验的重要性;②要善于总结反思与创新;③治人与治病同等重要。
目的探讨OA患者血浆微RNA(miRNA)表达谱特征,并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与OA相关的血浆生物标记物。方法收集20例OA患者及15名健康体检者静脉血,通过Agilent miRNA芯片表达谱检测OA血浆miRNA的表达谱。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聚类分析(GO)功能分析及KEEG通路聚类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选取独立验证样本采用方差分析对差异表达miR
目的分析SSc合并三叉神经病变(TN)的临床特点、免疫学异常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SSc并发TN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SSc合并TN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5例及文献报道8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0±9)岁。TN可早于、同时或在SSc确诊之后出现。以雷诺现象(100%,13/13)、肺部受累(75%,9/12)及
报道1例因痛风性关节炎而诊断出Gitelman综合征的病例。患者系27岁青年女性,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3年余,期间多次查血尿酸偏高,血钾偏低,均未进一步诊治。入院后查血钾、血镁偏低,左膝关节双能CT扫描提示尿酸盐结晶沉积,血气分析示代谢性碱中毒,肾素醛固酮(卧立位)均明显升高,Gitelman综合征基因检测示检测到2个杂合变异,根据以上结果诊断其为Gitelman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予补钾、消炎止
目的回顾性分析狼疮足细胞病(L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无锡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行肾活检证实的LP病例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7例LP中6例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3±12)岁,SLE平均病程(69±64)个月,其中3例为初发初诊,6例为初次诊断狼疮肾损害。6例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2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
目的探讨微RNA(RNA-21-5p)通过靶向程序性死亡蛋白4(PDCD4)对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经临床确诊的SLE患者30例,采用梯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磁珠法分选B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B细胞比例;采用电转染法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miRNA-21-5p阴性对照组、miRNA-21-5p Inhibitor组、PDCD4阴性对照组、PDC
目的初步探讨长链非编码核仁小分子RNA宿主基因1(SNHG1)对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组织块培养法培养RA和创伤患者FLS,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二者SNHG1的表达情况;在RA-FLS中,用小干扰RNA(siRNA)沉默SNHG1表达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
目的分析SLE患者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LTP)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部诊断为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113例,收集患者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分为难治组(RLTP组,25例)和非难治性组(NRLTP,88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及χ2检验方法比较分析2组临床表现、血常规、生化及免疫学等指
RA是以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病,辅助性T细胞(Th)17和调节性T细胞免疫失衡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IL-2从促炎因子到调节免疫耐受因子的重新认识,与IL-2共享γ链的IL-2家族成员IL-9作为一种多效性因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发现其主要来源于一种新型T细胞亚型Th9细胞。许多研究认为Th9/IL-9可能通过调控Th17/调节性T细胞免疫平衡从而参与RA滑膜炎症和病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