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朝圣敦煌取什么经?该是朝圣者内心最深的发问,这或许对今人是一个沉甸甸而发问不起的问题。1600年的时空,1600年间中国人的心灵图景,从一个个不知名的画者手中诞生、延续,呈现为今天名扬天下的历史画廊,这沉寂后的辉煌便是敦煌无言的伟大。朝圣的本愿是教“道”之心,敬“佛”之心,在人人本自具足的心田,我心、我性如何绽放生命的花,开启心慧的创造,唯不心外求法,用内在的慈悲、道德来庄严我们的身心,任何功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圣敦煌取什么经?该是朝圣者内心最深的发问,这或许对今人是一个沉甸甸而发问不起的问题。1600年的时空,1600年间中国人的心灵图景,从一个个不知名的画者手中诞生、延续,呈现为今天名扬天下的历史画廊,这沉寂后的辉煌便是敦煌无言的伟大。朝圣的本愿是教“道”之心,敬“佛”之心,在人人本自具足的心田,我心、我性如何绽放生命的花,开启心慧的创造,唯不心外求法,用内在的慈悲、道德来庄严我们的身心,任何功利、投机的起念,都会玷污本心的神圣,都会被无明的习气所障。我们必须正念回到自己的内心,照见本心则满目青山,“人成即佛成”,人成即画成。禅门有句慧语:“觉诸相生,心自无念。”琢磨了好长时间才领悟到一点东西,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是由内心向外散发的一种情愿与生命主体息息相关的艺术之“道”,古人曰:“艺者道之形也。”这一画道的熏修是“格物体性”的“自证”过程。我渐渐意识到画道与禅修的途径是双轨同辄,并也坚信唯有这样做才能使“画道”具有真正的纯度和高度。
敦煌艺术是众生“修心”的物化所现,古人对心的足够尊重,对个人情愿的无比虔诚,成就了神完气足的精神表达,中国传统绘画“达心”,“缘情”,轻形肖之计,重心象感受,一直是中国绘画艺术之形表现的核心。敦煌壁画中的笔法和色法,可谓“心立之法”,让观者能感受到画者内心的喜悦与舒畅,富有生命感的线条与造型,是精气神的凝聚,犹如:“一画立太极,万象生笔端”,看似程式化的造型中,却散溢着变幻万般的气象与神韵,这恰恰是当代画作中鲜有且缺少的东西。敦煌艺术之宝藏,无疑给当代中国画的健康发展,带来重大启示。
从“心”开始,是每一位朝圣者必修的功课,亦是“画道”精进的不二法门。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没有自己的家谱,也没有族谱,家族历史主要靠口口相传来延续。本文以张家川县楸木村为例,对回族群体历史传承的独特方式以及其它在回族群体宗教、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加以研究。 [关键词]张家川县楸木村回族社区;先人组织;传承体系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91-03 一、引言 回族信仰伊斯
伟大的画作背后,哪一位执笔者不曾经历彻骨的悲痛,不曾饱经沧桑,不曾有一颗悲悯之心? 一个对人生充满迫切追逐的人,又怎能看见一花一世界,怎能看见世间的炎凉百态与温暖柔情? 感悟敦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柔情,它需要对生活的豁达和理解,需要对万物的悲悯与同情,需要舍生处地,感同身受地与世界融为一体。所以,真正的感悟总是会徘徊于微妙的欣喜与失落,舒心与悲凉,宽慰与沉痛。正如在无边的沙漠中,依然匍匐前行的“
敦煌,你以宗教的形态,告诉历史存在的必然与律动、众生平等的理想与追求,正是这些虚幻和朦胧,导引来者,进入人生心灵世界的自修。 敦煌,你以神秘的影姿,言说着人和自然的故事,无论传说与虚构,都充满真实与内疚,正是这些反思和智慧,开挖出人类永恒的主题,即劳动与自由。 朝圣敦煌,是人们心灵的跳动与欢呼,是精神的寻觅与期盼,也是对终极关怀的选择与指向,更是对美好的崇敬、挽留与眷恋。 面对敦煌的守护神,
五月的敦煌,骄阳洒满莫高窟的沙丘,我们在高高矮矮的洞窟中观赏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壁画。我依稀嗅到艺术天国的味道,幻想与理想的西域土地上无名画工们在飞天的世界里自由地穿行,神奇地飘舞……从北周北魏壁画中粗犷的黑灰色造型,大笔的土红色线条,整个洞窟古朴又豪放的浓厚西域特色,再到盛世大唐雄浑之势的严谨构图,独到天匠们刻画的精细,一丝不苟的神品妙笔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今天,我们甘肃画院画家前来朝圣敦煌,
莫高窟,从十六国始,经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数代不断开凿、建造而蔚为壮观。岁月深处,有什么能像莫高窟一样历经沧桑却越发璀璨?2000多年来,有什么能如莫高窟这般,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美仑美奂的壁画艺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朝圣者? 公元366年,游脚僧乐僔走遍西域大地,来到敦煌。他登上鸣沙山,向东眺望,看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妙佛光,内心欣喜,视这里为圣地。于是,驻锡敦煌,在莫高悬崖开凿了第一
大约30年前,我曾在敦煌遭遇过一次意外。若不是遇贵人及时搭救,可能已经魂归当时水位还相当之高的月牙泉中了。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睁眼之后哇哇吐水的难受劲儿,和心里对自己逃出鬼门关的庆幸。 物是人非,执画笔探索30余载,我也已进入知天命之年。再来敦煌,兴趣点和兴奋点都好似发生了变化。年轻时候更吸引我的,是壁画中体现的较为表象的东西,常常惊叹于古人技法的精妙、色彩的绚丽。而如今,令我更有感觉的东西反
历史的沙尘,刻录了为数不多的创造者、保护神、探险家、破坏者的光荣与耻辱,更湮没了数以万计劳工与画工的艰辛与执着。 这样的深沉,或许是出于我的矫情,推想当日,他们应当极为纯净,纯净到在简单的衣食所需之上,涤除了所有的名利追逐,而只为传达诸佛的灵光,并借以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每次将视线从洞窟的底部一点一点向上移动,平静、激动、虔敬,直至眩晕,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是工匠吗?似乎不是,因为工匠无法
敦煌是什么?在这里它不再是地域的概念,而应该是一个以宗教精神为核心的朝圣之地,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浓郁浪漫气息的艺术朝圣之地。是两者合二为一的古丝绸之路上一个仍然充满活力的文化学领域研究的资源宝库,这应该就是敦煌。 我在敦煌看到了什么?敦煌壁画是以线型结构与浪漫想象的意象造型及恢宏的色彩为基础,以形达意,线面结合。早期壁画在表现上自由奔放,节奏感很强,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很好地阐释了宗教内容与精神,
夕阳下的三危山,由金黄变成彤红,似熊熊烈火燃烧,壮观至极。这样的景色,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这里边肯定有乐僔、法良,有李丁陇、张大千、于右仁、王子云、常书鸿、段文杰……在这片山坡上,有许多造型各异的泥土结构的佛塔,大多是不知主人姓名的“舍利”塔,它们与莫高窟隔河相伴。我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角度为它们拍摄了不少照片。我的同事中有人忌讳不拍它们,而我却以极大的热情反复拍摄。历史上不是有许多礼拜佛塔的故
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敦煌永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首先表现在它是宗教艺术,因而它也就是虔诚和苦修的顿悟;其次,它又是艺术之上的艺术,凝聚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是中国传统线条艺术飘逸飞扬,自然天成的集大成者;再次,它也是人类共同的艺术,它的包容和开放愈来愈震撼着世界。 敦,厚也;煌,大也。敦煌绘画虽然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大框架,但是其风格是多元化的。从南北朝起,隋、唐、五代、宋、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