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本文聚焦四川日报全媒体将新闻传播、社会动员的媒体功能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一系列实践,探讨将网上舆论阵地建设与网上治国理政平台建设相结合的若干可能性,勾勒出作为“智媒体”的新型主流媒体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若干途径,也为全媒体时代媒体深度融合蹚路试水.
【机 构】
: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成都610012;四川日报全媒体民情工作室,四川成都610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本文聚焦四川日报全媒体将新闻传播、社会动员的媒体功能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一系列实践,探讨将网上舆论阵地建设与网上治国理政平台建设相结合的若干可能性,勾勒出作为“智媒体”的新型主流媒体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若干途径,也为全媒体时代媒体深度融合蹚路试水.
其他文献
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错综复杂,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些小事件变成影响恶劣的舆情大事件.近年来,林业网络舆情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处置迟缓或者应对不力,对林业行业形象和公信力造成的伤害不可小觑,做好新媒体时代林业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阐述新媒体时代林业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意义,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结合舆情治理的关键因素指出新媒体时代林业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从转变舆情治理理念、增强舆论引导主动性、增强舆情应对效果、把握舆情处置主动权和提高公众信息鉴别力等方面
网络媒介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状态,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作为高校育人主体的思政教师队伍该如何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更好地开展网络思政、完成教育引导的使命已经成为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课题组从网络媒介知识、应用、意识与育人等四个方面设置问题,对北京建筑大学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思政教师队伍存在网络媒介知识有所欠缺,网络信息分析、创造与传播能力不强,将网络媒介融入育人方面仍有不足等几个问题,并对如何提高网络媒介素养进行了探索.建议一是调动思政教师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增强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既是2021年新闻宣传战线的重大任务,也是各级党媒的重要职责.重庆日报如何通过重大主题报道彰显党媒担当,弘扬主旋律,展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本文从页面设计、报道策划、爆款融媒体作品等方面,深入探析重庆日报客户端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推出的特别报道,总结其报道优势和经验,探索党媒提升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反思和借鉴其他媒体的经验,探讨重庆日报客户端未来打造重大主题报道的优化策略.
《女子世界》从女性视角记录了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特征,为研究近代女性主义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为探寻早期报刊女性主义的叙事特点,文章以《女子世界》为研究对象,对叙事语言进行解读,重点围绕其关于女性解放的相关叙事,探究近代报刊女性主义的叙事特征.研究发现,近代报刊叙事以男性知识分子构建的女性主义意识为基础,将女性解放运动与民主革命进行融合,从而提出实现女性解放的有效方法,但近代女性叙事格外强调女性养育国民的职能,忽视了个体的价值追求.探寻女性主义发展历史,对现代女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辛亥革命作为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中外媒体对此格外关注并进行了大量报道,文章选取《大公报》与《泰晤士报》作为中西方媒介代表,分析比较两份报纸对辛亥革命的报道特点.研究发现,《大公报》在报道时,大力支持保皇立宪,反对暴力革命,随着革命的发展,对袁世凯的态度也由扬转抑,这种报道特点主要受其主笔英敛之的政治立场的影响.而《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之初,对革命采取中立的态度,而到了南北议和时期,转为倾向袁世凯的立场,很大原因是其著名记者莫理循与袁世凯私交甚密,在英国政府面前充当了袁世凯的门客.
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媒介技术正在全面“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现象在乐于接受新技术并沉浸其中的都市青年身上尤为凸显.本研究基于技术现象学的理论视角,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都市青年生活场景的应用为切入点,提出媒介技术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双重中介”作用:既中介自我与身体,也中介主体与社会.在自我-身体层面,媒介借助物的形态框定人的动作和轨迹,并介入知觉系统中介人的主观感知,使身体成为媒介系统的生物终端;在主体-社会层面,媒介是连通主体与虚拟网络的数字接口,其搭建的“关系平台”促使人以“化身”的形式参与交往.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元宇宙的核心技术,正在驱动一场数字新闻业的变革,在近十年新闻业的颠覆式创新中,它已经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催生了沉浸式新闻.沉浸式新闻正在改写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沉浸式新闻中,新闻成了用户对重构的事实的临场感知.与此同时,新闻的特性和功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沉浸式新闻的作用于用户的机制是怎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风险?这些都是需要学术界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