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龙降泽:指尖上的温度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龙降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制作的藏式药泥面具,融合了“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宗教文化、医学文化”,在这一技艺濒临绝迹的今天,四龙降泽用自己的双手不断接续着这一传承了1300多年的藏族工艺文化。
  绵延不绝的祖传手艺
  任教期间,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嘉铭走遍了藏区,寻找药泥面具的传承人,却一无所获。在一个展览会上,他意外结识了四龙降泽,很快两人便成为朋友。
  61岁的四龙降泽居住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新龙,距离成都700多公里。新龙的藏语意为“林间的河谷”,它位于甘孜州腹心地带,有肚脐县之说。四龙降泽从小生活在这里,是这门技艺的第五代传人。
  四龙降泽的家人大多是手艺人,叔叔多才多艺,在当地颇有名气。仿佛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宿命,受家族影响,四龙降泽从小就喜欢泥塑。
  关于药泥面具,曾经有一个美丽传说,四龙降泽走到哪里都会提起,他笑言,“汉族和藏族永远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药泥面具起源于1300多年前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时代。当时,一老妇去寺庙烧香,求平安时引起大火。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决定重建寺庙。为了保护佛像,避免火灾,聪明的公主想到了一个不用点火也能供佛的方法:在泥土中掺入25种名贵藏药,佛像自然便会散发出香味,寺庙无需再烧香,而百姓也因其神秘的药用功效而更加虔诚。药泥佛像于是便在藏区流行开来。
  药泥佛像和面具的制作过程充满神秘色彩,工艺复杂精致。要经过取土、和泥、雕塑、制陶、着色等十几道工序,一般需要12天的周期。
  据《迷旁·智者入门》记载:制作药泥必须采用海拔4600米以上神山的泥土和水,参合舍利、甘露丸等宗教圣物80余种、珍珠七十丸等名贵藏药60余种、红景天等中草药60余种、玛瑙等宝石80余种、草果等香药25种,最后上色原料也均是矿物质。
  四龙降泽制作的药泥面具,有莲花生大师、格萨尔王、吉祥天母、玛哈嘎拉等。除了宁静的佛菩萨形象,还有呈现愤怒相的护法神。这些护法神虽然威猛,但并不可怖,四龙降泽表示,“愤怒中带一点慈悲,才能表现出他们的丰富性。”
  虔诚的水土采集
  川西与横断山脉结合处的雄龙扎嘎神山,海拔4600米,距离县城20多公里。每周六,四龙降泽都要来到这里,寻找没有污染的水和泥土,这是祖先流传下来的规则。
  过去没有汽车等交通工具,往返一趟需要一天的时间。如今,家人每次都把四龙降泽送到山脚下,即使如此,下车后还要在氧气稀薄的山上步行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山上的天气变幻莫测,晴朗的天空转眼就会风雪交加,一旦混入雨雪,取土就只能作罢,等待下次。叔叔告诉四龙降泽,水土采集的过程虽然艰辛,但也是让心灵沉静的过程。
  按照风俗,这里的泥土和水不能随意取用,要先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由僧人念经后,四龙降泽和他的徒弟才能开取。而整个神山,只有红红的貌似带状的那片泥土才能使用。
  “藏族人将这种土叫做‘日刹’,就是山的血管的意思。”四龙降泽说,这是制作面具最理想的泥土。
  药泥所需的泥土分为白土和红土,按照藏族的传统说法,泥土有雌雄之分,白土为雌,红土为雄,前者粘性差,后者粘性好。有经验的药泥面具手艺人,会将红土和白土按照比例搭配使用,这样做出来的面具结实耐用,还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叔叔将藏医知识悉数传给了四龙降泽,使他具备了一双能够识别草药的慧眼。四川有着“药材之乡”的美誉,在川西地区,仅中草药就达几千种,海拔 3000米以上的藏药有300多种,这些都是制作药泥的绝好材料。
  4月是挖虫草的季节,四龙降泽经常带着徒弟上山采药,随着气候的变化,一些原料如今在藏区也成了稀有之物,他不得不在别人手里收购草药。
  收集来的草药要经过精确的称量,药和泥巴按照比例和在一起,不能有丝毫差错。原料被徒弟反复敲打,直到与泥土融为一体。
  秘而不宣的药泥配方
  药泥面具制作的重要一环是泥塑造型。这是传承的基础,四龙降泽学习了5年才最终掌握这门技艺。
  藏族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赞普时期,当时人们只用泥土塑造人像和动物。公元7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藏族的泥塑技术得以不断完善。到了松赞干布时期,民间泥塑手工艺开始兴盛。那时制作泥塑,为了减轻它的自重,增加药泥的凝结性,除了对原料有所要求外,还要用到一种特殊的材料—牛粪。
  掌握了配方,就掌握了药泥的精髓。杨嘉铭表示,“在造型这方面,藏族并不缺人才,缺的是把药泥配方掌握得恰如其分的人。”
  藏药配方是药泥质量好坏的关键,这是制作过程中四龙降泽最为上心的步骤。虽然不同的工序可以由不同的人来分担,但是藏药配方一直由四龙降泽一人来调剂。
  选择一个吉日,在高僧大德加持过的泥土中加入藏药和圣物,四龙降泽把加持好的泥土埋入地下的铁桶中,7天后才能取出。
  “7天内,药和泥会充分作用、发酵,这样药才能起到作用。”四龙降泽透露,药和泥的比例正确,7天后一打开,沉香会扑鼻而来,1公里之内都会有药效。如果比例不对,打开的瞬间,眼泪会被刺激而出。因为“配好了是药,配不好就是毒。药性越强,药效就越好。”   叔叔给四龙降泽最后的交代是“一定要注意比例,比例不对,对人类就是在做坏事。”
  四龙降泽告诉记者,“药物加进去会起到药的作用,放在寺庙里,人们拜过后会觉得轻松。其实,药物有很大的作用。”他还透露,“如果能按照人的血型来配方,药效会更好。”
  配置不成功的药泥,按照叔叔的叮嘱,不能随意扔到河里,只能“挖个洞深埋在地下”。
  如今,能够按比例全面掌握药泥配方的,藏区只有四龙降泽一人。叔叔口头传给他,他全部铭记在心,从14岁到现在,四龙降泽自称一直都处在“学习之中”。
  出于对这些配方的极度负责,四龙降泽一直不肯将秘方传给身边的弟子。怕他们只认钱,干出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不仅仅是手艺水平,要品格好才行。”四龙降泽一本正经地说。
  传承的困境
  配好的药泥需要高度的精细制作。面具的额头、鼻子、嘴巴要严格按照度量经的尺寸要求,所需工具有20种之多。
  先是在木板上将药泥雕刻成形,把不同部位压实。然后放在阴凉处自然晾干,随后还要打磨掉粗糙的部分。上色必须用天然的矿物颜料,这样才不会“封锁”面具的香味。而上色所用的毛笔大多用松鼠毫制作。最好的笔头,则用青藏高原一种岩鼠的毫制成。
  四龙家族用一只蝎子的形象作为自己药泥面具的标记。色彩晾干后,在背面装入经文,再请高僧进行开光,这样才算最终完成。
  虽然“非遗”的影响力让药泥面具的名声不胫而走,但是这一传统手工艺始终“藏在深闺”。随着布制面具和纸质面具的流行,药泥面具逐渐处于失传的境地。而因为是泥制品,市场价格也一直不能走高,但是其中的名贵原料却是一大笔开支。家人不理解,觉得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赚钱。对此,四龙降泽也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他甚至一度将所有的工具都抛入了雅砻江中。
  “一个艺人做上一个月,也只有800元左右的收入。”四龙降泽担心这种技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危险。作为家族工艺,药泥面具有一种“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定,目前跟随他的只有两个侄儿。
  虽然压力“山大”,但是四龙降泽一直没有停止对药泥面具制作工艺的探索,他将一些现代美术元素融汇到这项古老艺术中,使药泥藏式面具的品种从过去的10余种发展到现在的近200多种。其中三种面具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
  目前,除声名远播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之外,四龙降泽家族的药泥面具还远销到韩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这一融合了“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宗教文化、医学文化”的小小面具,让更多人感受到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龙降泽有一个心愿:写一本关于藏传药泥面具的工具书。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传承和传播。他还梦想着在新龙地区建立一个小型的博物馆,让这些佛像和面具与更多人结缘。
其他文献
2014年7月15日,在巴西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五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福塔莱萨宣言》,其中包含的重要决定,是共同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建立应急储备基金。初步披露的决定是该银行的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投入5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国平均出资。同时,建立达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安排。各国最大互换金额为:中国410亿美元,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各180亿美元,南非50亿美元。金砖国
采用2.5维柱坐标粒子模拟程序研究了低密度等离子体融断开关(PEOS)工作过程中的物理现象,介绍了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复杂边界的算法处理。模拟结果表明:在PEOS导通电流的过程中,电
古涿之地因涿水而得名。战国时期为燕地,是燕国的军事要地和经济贸易集散地,涿布即铸造于此。战国后期燕国曾向赵国馈金五百,因涿地南近赵国,赵国又通行刀币,推测此次所输之金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