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拉祜族男女剃光头,胎盘定一生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11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祜族无论男女都嗜烟如命,只要把烟杆送到嘴里,哪怕是哭闹的婴儿也会立即安静下来。
  拉祜女人的包头也是一种奇观,她们习惯用3米多长的黑色包头巾缠头,头巾上竟镶有600个银泡。
  有人去世时,丧家就立即在家门口鸣放火药枪报丧,然后用一根木棍把草房戳一个窟窿,意思是让死者的灵魂从窟窿里钻出去。
  拉祜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祖源来自青藏高原上的古羌族。公元10世纪之后,拉祜族先祖结束了游牧生活,跋山涉水南迁来到今天云南澜沧江两岸的普洱、临沧等地区,定居繁衍至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拉祜族人的传统服饰、信仰风俗上,看到许多古羌族游猎文化的遗脉。
  拉祜族的许多风俗习惯,不仅奇特,而且还令世人震惊,比如:拉祜族对住房的盖建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不管住房是否损坏,每3年必须重盖一次,而且盖房的工作必须要在当天完成,如果日落后还没有盖好,就要拆了择日另盖;拉祜族无论男女都嗜烟如命,人人都有一个烟袋随身携带,里面装有烟斗、烟叶、火草、火石,几乎是烟杆不离嘴,只要把烟杆送到嘴里,哪怕是哭闹的婴儿也会立即安静下来;此外,拉祜族还把爱情演绎到极致,“一生只爱一个人”是他们的人生准则,而由此衍生的殉情习俗在古时风靡全族……
  
  女人剃光头、留“魂毛”
  男人把“蜂巢”穿上身
  关于拉祜族的独特风俗,首先要从头上开始说起。
  除了未婚女子之外,拉祜族无论男女都有剃光头的习俗,尤其是已婚妇女,只在秃秃的头顶留一绺头发,被称为“魂毛”,用来表示男女之别。即使在今天,偏远山区的拉祜族妇女仍然有着保留剃发的习俗,他们认为剃光头卫生、舒适,而且是妇女魅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对于简单至极的发型,拉祜族的传统服饰则显得典雅而华丽。妇女普遍衣着偏襟右衽长衣,长衣开衩,形同芭蕉叶,颜色多用黑色和钴蓝色,再辅以深红、深绿相间点缀。这种形同芭蕉叶的长衣,其实是拉祜族对芭蕉树图腾崇拜的产物。据说,拉祜族的祖先在迁徙途中,与其他民族曾发生过战争,在战败逃亡过程中,是芭蕉树救了祖先的命,因此拉祜族为了感恩,便将芭蕉叶世代穿在了身上。
  和其他大多数少数民族妇女一样,拉祜族女人也要佩戴包头,但她们的包头的确是一种奇观——族中妇女用的包头巾是黑色的,3米多长,镶有600个银泡,包头巾在额头处绕出一个高耸的三角形后,剩余部分就散披在后背,布巾末端缀满了彩线,彩线的长度甚至可以垂到小腿。随着人的走动,这条富丽堂皇的头巾就会荡漾飘动,宛如一条从头上垂下的彩虹。拉祜族妇女视包头如生命,在她们古老的信仰中,包头就是一件天神恩赐的礼物。
  拉祜族人对服装上纹案图饰的灵感,一部分来自大自然,一部分则来自本族的历史记忆:比如他们的衣服上都遍布着彩线编织的花纹,拉祜族语称之为“哈克布”,纹样取自月亮花、太阳花、蚂蚁上树花、扁担花等;用色布拼成的几何形图案则被称为“卡巴”,那是弩弓箭尾的艺术写实;而用色布拼接的大小条状纹饰,据说有的是记录狩猎的各种路线,有的是象征祖先迁徙途中所遭遇的战争;另外,妇女包头末端五颜六色的长丝线也是有来由的——相传,拉祜人先辈在狩猎时,曾捕到了一种美丽的长尾鸟,人们惊艳于它的靓丽羽毛,于是就依照这种鸟的羽毛色彩,做成了女人包头上长长的流苏。
  除此之外,拉祜族祖先从北到南的迁徙足迹,更使拉祜族的服饰遗存了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比如拉祜族儿童的帽子或包头巾,竟是采用飞鼠或麂子的尾巴装饰而成,这些抹不去的异乡痕迹,似乎是拉祜族人对自己古老族源的追忆。
  
  胎盘决定一生安康
  举世震惊的殉情风俗
  拉祜族人一生只办“三礼”,即诞生礼、婚礼和葬礼,围绕这几种人生礼仪所衍生出的诸多风俗,表达了拉祜族从古至今的精神信仰。
  首先是诞生礼。拉祜族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每个新生命落地,长者都会唱起古老的降生歌谣,同时家中还要举行杀鸡仪式,生男孩杀母鸡,生女孩杀公鸡,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祈愿“花生”,即轮流生男生女,二是期盼孩子长大后顺利婚配。此外,拉祜族对包裹着小生命降生的胞衣(胎盘)有特殊的理解。他们认为,胞衣与孩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谨慎保存。因此,人们通常把胞衣埋藏在母亲的床下或是门坎的下面,并严防虫蚁叮食。如果孩子的皮肤出现红斑,人们就会认为是胞衣受到了侵扰,于是大人会在埋胞衣的地方打一个洞,注入滚烫的开水,然后再把洞口小心地封好,从风俗的角度来讲,拉祜族人一生的幸福安危都和胞衣相关。
  其次是婚礼。拉祜族人崇尚“爱情至上”,相爱的男女只要不是近亲,任何辈分都可以通婚。恋爱中的女性常常用五彩色线编织一条腰带送给意中人,表达了要和爱人“生生死死拴在一起”的誓言。而拉祜族的婚礼仪式相对简单,婚礼之后男方多以入赘的形式长住女方家中。然而,那些不被家人祝福的恋爱男女,在古时大多会选择服毒殉情——这种残酷的风俗直到民国时期都还盛行。
  第三就是葬礼。在拉祜族习俗中,葬礼是全村的头等大事。有人去世时,丧家就立即在家门口鸣放火药枪报丧,然后用一根木棍把草房戳一个窟窿,意思是让死者的灵魂从窟窿里钻出去。村寨内的人们听到枪声后,就会全体停工奔丧。拉祜族使用的棺材很特殊,人们按照死者的身材剥下树皮,剖为两半,把死者放到树皮中,再用篾箍将树皮箍紧,两端开口用芭蕉叶塞紧即成。如果逝者为成年人,那葬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送魂仪式”和“隔魂仪式”,前者是请巫师来唱《送鬼哀歌》,意在为死者安魂引路,将逝者的灵魂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后者则是在出殡结束后,由巫师将在场活人的生魂从祖先那里招回来,以免活人也追随而去。对于拉祜族人来说,一生中反复参加庄重肃穆的葬礼仪式,可以得到很多对于生死、人生的珍贵启示。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衡量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中特别注重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以应对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内容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综合人才的主要园地,不仅需要注重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便促进其全面综合发展。本文对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人文素养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据古代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入蜀三道”除峡江道之外,还有金牛道和阴平道,其中,阴平道是“用兵者不可不识”的天险。这条古道因为途中的重要枢纽阴平(今甘肃文县)而得名。  阴平古道以甘肃天水为起点,经甘肃礼县、宕昌、武都至文县,并在文县分出两条路,一条从文县循白龙江至碧口入川,进入青川县境后到达平武;另一条则是从文县东南经丹堡、刘家坪翻越摩天岭后入川,直达平武。  虽是入川要道,但当笔者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由于国际化交流的频繁,我国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商务英语作为国际贸易交流的交流工具,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需要得到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我国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学需要通过信息化环境,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教育整合和创新。本文根据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探讨互联网环境下商务英语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更为深刻,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驱动教学模式的变革,英语口语教学也不例外。在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英语口语教学实效的取得需要丰富的口语训练材料支持,需要有效的教学点评指导,更需要学生口语的有效练习与表达,而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上述支持。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进行探讨,在论述口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人
牧牛是洞庭人最古老的营生,牧民风雨无阻地赶牛上滩,困了躺草地,胀时拉野屎,闲时吼一声古老戏腔“天王盖地虎,大圣镇番妖”,一天时光就过去了;  洞庭蜂农生产的是世界上最甜蜜的食品,可他们却抛老别雏,四海为家,承受着生活和精神双重的苦;  每个在洞庭湖生活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渡口故事。现今的摆渡人对未来十分迷茫:“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的,洞庭湖坐船的人越来越少了……”  鸭农是洞庭湖区著名的“游骑兵
【摘要】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本文从产出导向法理论入手,深入分析,明确其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产出导向法是当前一种具有学用一体优势的英语教学方法,自身涉及的理論知识较多,如输入促成理论、输出驱动理论等,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相契合,可以合理的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写作的了解,
【摘要】英语是一门动静结合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语言功能性和文本教育性,而忽视思维的运转过程。没有思维的活动过程只是照本宣科,实现不了思维的沉淀与起伏。本文以英语教学三叠起:首叠为静,二叠为动,三叠为环合来阐述英语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英语;语言;思维  【作者简介】杨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  一、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缺失  英语是一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学科,有理性的知识结
普纳鲁吾黑沙滩的下方有很多淡水泉,泉眼直通大海,每逢降水稀少的干旱时节,夏威夷人总会潜入水下搜寻泉眼,将救命的淡水灌满水壶。  黑沙滩是夏威夷火山神佩雷的领地,他的宫殿就在沙滩黑沙之下。这里的一切都属佩雷所有,包括永不断流的泉水。  每年3月的产卵期,成千上万只海龟仿佛约定好似的,陆陆续续爬上普纳鲁吾沙滩,最拥挤时,平均一平方米沙滩就有3只海龟聚集。    同夏威夷群岛上的很多沙滩一样,普纳鲁吾沙
雪鸮是猫头鹰家族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它们主要生活在北极苔原上,外貌威武,具有王者风度。  由于全身呈纯白色,雄性雪鸮在茫茫雪原中很难被发现。它的羽毛非常浓密,即使是在零下50℃的环境中仍能保持38~40℃的体温。  雪鸮的眼神锐利,听觉灵敏,不仅能捕猎空中飞翔的鸟类,地上奔跑的鼠类或野兔,还能抓住水中的鱼。  雪鸮,又名白鸮或“雪猫头鹰”,是一种白色或者白褐相间的猛禽,也是猫头鹰家族中的“大块头”。
【摘要】伊尔泽·艾兴格和卡夫卡这两位平生素无交集的作家却每每因其相同的荒诞性写作手法被人们联系在一起。艾兴格甚至被冠以“卡夫卡女士”的称号。他们的作品《被束缚的人》和《饥饿艺术家》都向读者展示了不同寻常的另类艺术家形象,通过两部作品的对比性分析,可以窥见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生于不同时代的作家面临的艺术创作问题和他们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艺术家;荒诞;生存困境;孤独  【作者简介】陈晶,重庆外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