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寅桦怀念着曾经的兰州。
1989年秋天,马寅桦到兰州读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这座城市。在马寅桦眼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兰州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文艺城市,“诗歌、音乐是它的色彩,很多地方在放映外国电影,出版物也日渐丰富,摇滚、民谣、诗歌、电影,如果你想听、想看,多得很,打口磁带、CD和盗版VCD、DVD品种繁多,最要紧的是价格都很低廉,兜里揣上几十块钱就能买上好多张,欧美的小众音乐,东欧、中亚的电影,在兰州都有爱好者。一个前所未有的丰富时代,刺激着兰州的文艺青年。那个时候不仅是兰州,全国都沉浸在一种‘文艺热’的氛围中。”
兰州现在有三百多万人,大部分是移民背景,加之它在地理上和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的联系,民族的多样和文化的多元,造就了它的独特气质:宽厚、包容,既有高原地区的浓烈,也有历史沉淀的丰富。作为来自宁夏的回族移民,马寅桦对这样的气质有更深的感受。在他心中,宽厚的人文个性、迟缓的发展进程、不太强烈的商业化,制造了兰州缓慢多样的文化气质,这样的气质滋养了兰州曾经的文艺盛景。
20 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独立书店,比如北京的风入松书店和万圣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贵州的西西弗书店、乌鲁木齐的一心书店等。1997年,马寅桦去乌鲁木齐工作了几年,他每周都要去几次一心书店,一头扎进去买许多书。书店里人头攒动的景象刺激、鼓励着他,他开始向往着自己也能开一间这样的书店。
20世纪末那年,马寅桦回到兰州,在东方红广场附近开起一家书店,取名“凤栖梧”。那时候还没有资格和出版社谈进货、铺货,都是自己拿钱采购,书的品种很少,大半是畅销书。
后来书店的位置几经迁徙,如今的凤栖梧位于兰州大学附近的一个独立平房里,店面不大,书架上的书摆放得密密匝匝。书店的左边一半空间主要是文学书籍,马寅桦希望它们能给书店增加温润、人性的气质;右边一半空间以专业书籍为主,西北地区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彩,当地大学也有相关的学科设置,研究人员较多,但缺乏一个专门经营这方面书籍的书店,于是马寅桦将经营方向转向了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西北史地五大版块,其中又更偏重于与西北相关的民族宗教专题。
“外人看来,现在开书店是一件悲壮的事,被网络、手机、电子书冲击。”凤栖梧一度有3家分店,2012年,位于西北师范大学附近的店面即将关张,马寅桦在微博上写道:“生死之间,有生就会有死,一座书店,有开张就有关张。今天,我的书店就要过世,书去店空,存在的是一缕不灭的智慧之光。”关张前,他在店里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其中一场名为《兰州诗加歌:一场与书店有关的生死朗读》,作家韩松落、邴哲、徐兆寿和诗人叶舟等人在书店进行了一次诗歌朗读会。
马寅桦告诉我,关闭分店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营问题,“独立书店无法以公司的模式运作,每一本书都需要我亲自挑选,同时兼顾几家书店太耗精力。事实上,凤栖梧在网络时代并没有受到致命的冲击,业务甚至还有增长,这一点我自己也比较意外。它已经自成体系,相关的专业书比较齐,所以不容易倒。”
逛小书店的乐趣和逛大型书店截然不同。架上的每一本书都透露着店主的品味,若是遇到诸多心仪的书,你会觉得自己正在与一位密友神交。凤栖梧有一帮老读者,在纸质书日渐衰落的年代,他们依然选择到书店买书。临近打烊,从事金融工作的老刘径直走进马寅桦的办公室和他打招呼。老刘是凤栖梧的铁杆读者之一,在这里购书已近十年。凤栖梧的存在有赖于这座城市的读者,而书店对于城市也是一种滋养。有许多像老刘这样的读者和凤栖梧相知相惜,从兰州曾经的文艺繁荣一直走到现在,成为彼此的光。
作为兰州唯一一家持续经营的独立书店,马寅桦见证了兰州曾经的文艺辉煌,几乎每一个兰州知名的文化人都和凤栖梧有过交集。马寅桦认识的文化圈的朋友,如今很多已经离开了兰州。他经常设想,如果这些人还在,兰州会是一个非常丰富且有趣的地方。他所怀念的生活也已消失,这座并不宜居的城市让他觉得有些无奈,他坦言,留在兰州,是为了凤栖梧和他正在读中学的女儿。“等我女儿长大,或许有一天我会离开 。”
1989年秋天,马寅桦到兰州读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这座城市。在马寅桦眼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兰州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文艺城市,“诗歌、音乐是它的色彩,很多地方在放映外国电影,出版物也日渐丰富,摇滚、民谣、诗歌、电影,如果你想听、想看,多得很,打口磁带、CD和盗版VCD、DVD品种繁多,最要紧的是价格都很低廉,兜里揣上几十块钱就能买上好多张,欧美的小众音乐,东欧、中亚的电影,在兰州都有爱好者。一个前所未有的丰富时代,刺激着兰州的文艺青年。那个时候不仅是兰州,全国都沉浸在一种‘文艺热’的氛围中。”
兰州现在有三百多万人,大部分是移民背景,加之它在地理上和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的联系,民族的多样和文化的多元,造就了它的独特气质:宽厚、包容,既有高原地区的浓烈,也有历史沉淀的丰富。作为来自宁夏的回族移民,马寅桦对这样的气质有更深的感受。在他心中,宽厚的人文个性、迟缓的发展进程、不太强烈的商业化,制造了兰州缓慢多样的文化气质,这样的气质滋养了兰州曾经的文艺盛景。
20 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独立书店,比如北京的风入松书店和万圣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贵州的西西弗书店、乌鲁木齐的一心书店等。1997年,马寅桦去乌鲁木齐工作了几年,他每周都要去几次一心书店,一头扎进去买许多书。书店里人头攒动的景象刺激、鼓励着他,他开始向往着自己也能开一间这样的书店。
20世纪末那年,马寅桦回到兰州,在东方红广场附近开起一家书店,取名“凤栖梧”。那时候还没有资格和出版社谈进货、铺货,都是自己拿钱采购,书的品种很少,大半是畅销书。
后来书店的位置几经迁徙,如今的凤栖梧位于兰州大学附近的一个独立平房里,店面不大,书架上的书摆放得密密匝匝。书店的左边一半空间主要是文学书籍,马寅桦希望它们能给书店增加温润、人性的气质;右边一半空间以专业书籍为主,西北地区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彩,当地大学也有相关的学科设置,研究人员较多,但缺乏一个专门经营这方面书籍的书店,于是马寅桦将经营方向转向了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西北史地五大版块,其中又更偏重于与西北相关的民族宗教专题。
“外人看来,现在开书店是一件悲壮的事,被网络、手机、电子书冲击。”凤栖梧一度有3家分店,2012年,位于西北师范大学附近的店面即将关张,马寅桦在微博上写道:“生死之间,有生就会有死,一座书店,有开张就有关张。今天,我的书店就要过世,书去店空,存在的是一缕不灭的智慧之光。”关张前,他在店里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其中一场名为《兰州诗加歌:一场与书店有关的生死朗读》,作家韩松落、邴哲、徐兆寿和诗人叶舟等人在书店进行了一次诗歌朗读会。
马寅桦告诉我,关闭分店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营问题,“独立书店无法以公司的模式运作,每一本书都需要我亲自挑选,同时兼顾几家书店太耗精力。事实上,凤栖梧在网络时代并没有受到致命的冲击,业务甚至还有增长,这一点我自己也比较意外。它已经自成体系,相关的专业书比较齐,所以不容易倒。”
逛小书店的乐趣和逛大型书店截然不同。架上的每一本书都透露着店主的品味,若是遇到诸多心仪的书,你会觉得自己正在与一位密友神交。凤栖梧有一帮老读者,在纸质书日渐衰落的年代,他们依然选择到书店买书。临近打烊,从事金融工作的老刘径直走进马寅桦的办公室和他打招呼。老刘是凤栖梧的铁杆读者之一,在这里购书已近十年。凤栖梧的存在有赖于这座城市的读者,而书店对于城市也是一种滋养。有许多像老刘这样的读者和凤栖梧相知相惜,从兰州曾经的文艺繁荣一直走到现在,成为彼此的光。
作为兰州唯一一家持续经营的独立书店,马寅桦见证了兰州曾经的文艺辉煌,几乎每一个兰州知名的文化人都和凤栖梧有过交集。马寅桦认识的文化圈的朋友,如今很多已经离开了兰州。他经常设想,如果这些人还在,兰州会是一个非常丰富且有趣的地方。他所怀念的生活也已消失,这座并不宜居的城市让他觉得有些无奈,他坦言,留在兰州,是为了凤栖梧和他正在读中学的女儿。“等我女儿长大,或许有一天我会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