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何以能够指导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建构,根本在于核心素养与活动型学科课程建构在“知识、态度和情感”三个层面都存在共通之处。两者都把“知行合一”作为学生培养的能力目标;都以实现“被动灌输”到“活动育人”作为教学设计的创新之举;都把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作为课程建构的价值旨归,通过巧用素材、实践领悟、榜样示范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活动型學科课程;会通
近年来,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改热议的话题,但学界对“活动”一词的理解众口不一。本文试从“西方哲学”追寻“活动”概念,建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并从“知识、态度和情感”三个层面明确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与核心素养的会通,探析两者耦合关系,以揭示核心素养与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丰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研究宝库。
一、知识层次:基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活动目标
“活动型课程的构建是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如何理解“活动”概念,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从本质上探究活动的概念,是理解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环节。在马克思以前,哲学家们把“活动”与思辨思维等同看待,而马克思认为活动更主要指实践的活动。因此,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既要讲究思维的思辨,也要重视实践的展开,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这与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不谋而合。
知行合一的活动目标,在于通过一系列课程活动的设计,以求将知识目标转化为学生的生活智慧。这类的课程活动可从思维层面和实践层面加以设计,推动“认识与实践”循环运动,最终达到活动型思政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
设计思辨活动,力求转识成智。“所谓‘转识成智’是指渗透于教学认识和教学活动之中,旨在促进学习者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德性,以实现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双向互动的过程。”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要立足思辨性质,推进分析问题角度创新。指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基于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思辨思维。例如,针对垃圾分类的难题,寻找事情原因。教师可以将“垃圾分类为什么难?”“难在哪里?”“应该怎样突破难题?”作为活动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成长环境,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不同的思维方法,实现转识成智。
设计实践活动,力求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本目的要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活动型课程设计的初衷。基于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精神,教师可以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从社会实践中感悟理论真谛。再以“垃圾分类”为例,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教师引领学生成立调查小队,进入各自社区展开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初探“垃圾分类困难”的原因。通过调查活动发现,“垃圾分类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垃圾的属性不明确;(二)没有系统的学习;(三)主观上嫌麻烦等各种原因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再设计“提案撰写”的活动,设立“最佳提案奖”,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提案,培养学生组内团结协作、组间有序竞争的意识。学生借助“提案”分析垃圾分类的社会背景,产生分类难题的原因,解决分类难题的措施等,在撰写提案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全程辅助学生活动开展,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不断提升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
二、态度培育: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自由自觉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于“教与学”方面有着新的转向。教学不再是纯粹的“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而是双方要明确自身在“活动型”政治课程中的角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自由自觉,实现师生共融发展。
(一)要激发自主学习潜力。通过设计活动的议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总结、归纳、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教师再通过引导将学生的认识与事物的本质相适应。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对事物的自主探究,一来避免了由于教师的“纯粹式的输入”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疲乏;二来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力。实际上,“教学设计应以适合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为着力点,力求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社会实践经历。”主动体验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接受的层面,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例如某教师分三个步骤设计《投资与理财》课时活动。先是内容讲授,学习股票、国债、银行存款、保险等投资方式,分析这些投资方式的安全性、流动性等因素;然后设定情境,分析投资偏好,通过设定以上投资方式,每人1000万的资产,将会如何投资?从学生的情境选择中分析他们的投资偏好,进而提升他们热爱经济生活模块;最后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要分散投资,要理性投资,并指出当下最理性的投资就是学习知识。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要实现师生共融发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程,基于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地自主探究空间,实现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状况给予恰到好处的反馈,形成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活动内容,同时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表现,把教学设计中未充分考虑的相关内容,作为今后备课的重要内容来完善活动设计。显然,活动型课程能够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融发展,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运动发展,实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活动,学生接收的信息非常丰富,而且关注面十分广泛,存在一些教师不曾涉猎的领域。这需要教师在活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偏好,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适当调整和丰富活动型课程设计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更多地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情感塑造: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2017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度凝练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其中政治认同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活动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通过活动型课程设计,活用活动素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亲身示范,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一)巧用素材 突出核心价值
活动是载体,素材是活动的内容。素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多样:一是热点素材。例如教师对《中国精神》这个课时设计主题活动时,可以将全民抗灾精神作为活动设计的内容,引用抗灾英雄作为这一课时的素材,用他们的民族责任精神,高度的担当意识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二是理论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培养非常重视,多次讲话提及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例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些话语蕴含着对中国青年的殷切厚望,能够予以学生强烈的精神鼓舞。素材的选择要注意坚持正确的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要课程,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際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素材的选择上必须紧贴马克思主义。教师在选择网络素材时,要认真筛选、仔细辨认,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选择能激励学生的正能量素材。如在学习“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教师要选择中国应对灾情的大国担当、抗击灾情的优秀人民群众,而不是不加辨别随意展现负面信息。
(二)实践领悟 锤炼担当品质
参与社会实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更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核心素养是能适应内在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类能力仍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学生转换身份,理性思考,明确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并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逐渐内化核心素养。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实地参观、人物采访、生活观察等,教师可以将课程与当时当地的资源相结合。如在学习新教材必修一《伟大的改革开放》时,引导学生对自家生活物品的变化进行观察,理解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必须坚定地将改革进行到底。又如在学习新中国成立的部分,可参观各地博物馆,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抗争,进而深刻感知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从感性上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榜样示范 培育责任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榜样示范能够较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时代价值。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言,榜样示范更具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在教学相关内容中穿插合适的榜样示范,让教学内容立体化,也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结合活动型学科这一性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榜样示范,可以结合课内外多种方式进行。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这课的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先锋写颁奖词。课内通过展示让学生对榜样模范有感性的认识,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课外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榜样示范法,学生逐渐感受到榜样的意义和价值,吸收其长处并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内化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震、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Ⅲ(前言).
[2]刘利平.“转识成智”: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63-70.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6.
[5]韩震、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50.
[6]韩震、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41.
[7]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8]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9]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作者简介:樊冠宇(1988.06-).男,汉族,浙江缙云人,大学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活动型學科课程;会通
近年来,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改热议的话题,但学界对“活动”一词的理解众口不一。本文试从“西方哲学”追寻“活动”概念,建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并从“知识、态度和情感”三个层面明确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与核心素养的会通,探析两者耦合关系,以揭示核心素养与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丰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研究宝库。
一、知识层次:基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活动目标
“活动型课程的构建是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如何理解“活动”概念,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从本质上探究活动的概念,是理解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环节。在马克思以前,哲学家们把“活动”与思辨思维等同看待,而马克思认为活动更主要指实践的活动。因此,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既要讲究思维的思辨,也要重视实践的展开,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这与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不谋而合。
知行合一的活动目标,在于通过一系列课程活动的设计,以求将知识目标转化为学生的生活智慧。这类的课程活动可从思维层面和实践层面加以设计,推动“认识与实践”循环运动,最终达到活动型思政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
设计思辨活动,力求转识成智。“所谓‘转识成智’是指渗透于教学认识和教学活动之中,旨在促进学习者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德性,以实现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双向互动的过程。”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要立足思辨性质,推进分析问题角度创新。指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基于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思辨思维。例如,针对垃圾分类的难题,寻找事情原因。教师可以将“垃圾分类为什么难?”“难在哪里?”“应该怎样突破难题?”作为活动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成长环境,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不同的思维方法,实现转识成智。
设计实践活动,力求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本目的要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活动型课程设计的初衷。基于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精神,教师可以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从社会实践中感悟理论真谛。再以“垃圾分类”为例,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教师引领学生成立调查小队,进入各自社区展开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初探“垃圾分类困难”的原因。通过调查活动发现,“垃圾分类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垃圾的属性不明确;(二)没有系统的学习;(三)主观上嫌麻烦等各种原因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再设计“提案撰写”的活动,设立“最佳提案奖”,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提案,培养学生组内团结协作、组间有序竞争的意识。学生借助“提案”分析垃圾分类的社会背景,产生分类难题的原因,解决分类难题的措施等,在撰写提案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全程辅助学生活动开展,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不断提升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
二、态度培育: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自由自觉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于“教与学”方面有着新的转向。教学不再是纯粹的“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而是双方要明确自身在“活动型”政治课程中的角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自由自觉,实现师生共融发展。
(一)要激发自主学习潜力。通过设计活动的议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总结、归纳、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教师再通过引导将学生的认识与事物的本质相适应。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对事物的自主探究,一来避免了由于教师的“纯粹式的输入”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疲乏;二来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力。实际上,“教学设计应以适合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为着力点,力求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社会实践经历。”主动体验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接受的层面,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例如某教师分三个步骤设计《投资与理财》课时活动。先是内容讲授,学习股票、国债、银行存款、保险等投资方式,分析这些投资方式的安全性、流动性等因素;然后设定情境,分析投资偏好,通过设定以上投资方式,每人1000万的资产,将会如何投资?从学生的情境选择中分析他们的投资偏好,进而提升他们热爱经济生活模块;最后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要分散投资,要理性投资,并指出当下最理性的投资就是学习知识。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要实现师生共融发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程,基于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地自主探究空间,实现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状况给予恰到好处的反馈,形成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活动内容,同时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表现,把教学设计中未充分考虑的相关内容,作为今后备课的重要内容来完善活动设计。显然,活动型课程能够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融发展,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运动发展,实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活动,学生接收的信息非常丰富,而且关注面十分广泛,存在一些教师不曾涉猎的领域。这需要教师在活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偏好,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适当调整和丰富活动型课程设计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更多地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情感塑造: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2017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度凝练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其中政治认同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活动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通过活动型课程设计,活用活动素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亲身示范,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一)巧用素材 突出核心价值
活动是载体,素材是活动的内容。素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多样:一是热点素材。例如教师对《中国精神》这个课时设计主题活动时,可以将全民抗灾精神作为活动设计的内容,引用抗灾英雄作为这一课时的素材,用他们的民族责任精神,高度的担当意识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二是理论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培养非常重视,多次讲话提及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例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些话语蕴含着对中国青年的殷切厚望,能够予以学生强烈的精神鼓舞。素材的选择要注意坚持正确的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要课程,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際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素材的选择上必须紧贴马克思主义。教师在选择网络素材时,要认真筛选、仔细辨认,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选择能激励学生的正能量素材。如在学习“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教师要选择中国应对灾情的大国担当、抗击灾情的优秀人民群众,而不是不加辨别随意展现负面信息。
(二)实践领悟 锤炼担当品质
参与社会实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更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核心素养是能适应内在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类能力仍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学生转换身份,理性思考,明确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并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逐渐内化核心素养。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实地参观、人物采访、生活观察等,教师可以将课程与当时当地的资源相结合。如在学习新教材必修一《伟大的改革开放》时,引导学生对自家生活物品的变化进行观察,理解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必须坚定地将改革进行到底。又如在学习新中国成立的部分,可参观各地博物馆,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抗争,进而深刻感知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从感性上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榜样示范 培育责任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榜样示范能够较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时代价值。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言,榜样示范更具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在教学相关内容中穿插合适的榜样示范,让教学内容立体化,也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结合活动型学科这一性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榜样示范,可以结合课内外多种方式进行。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这课的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先锋写颁奖词。课内通过展示让学生对榜样模范有感性的认识,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课外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榜样示范法,学生逐渐感受到榜样的意义和价值,吸收其长处并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内化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震、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Ⅲ(前言).
[2]刘利平.“转识成智”: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63-70.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6.
[5]韩震、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50.
[6]韩震、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41.
[7]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8]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9]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作者简介:樊冠宇(1988.06-).男,汉族,浙江缙云人,大学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