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时期,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各级党员干部纷纷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厂矿、城市社区,把工作的重心移向基层,以实际行动将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用真心和真情奏响了“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的时代号角,为新形势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转变党政机关干部作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防止和消除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从总体上看,目前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淡化,对群众感情淡薄,不尊重群众,不相信群众,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上;少数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对待群众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有的形式主义猖獗,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作风不实,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正当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以至酿成群体性事件;一些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把握舆情导向的能力不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正确疏导群众的本领欠缺;有些干部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捞取个人利益,导致腐败现象多发,更是败坏了党群关系。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妨碍党有效履行执政使命,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和基础。
党中央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高度重视“脱离群众的危险”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来的严重危害,大力推进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当前,全国各地开展的“选派中青年干部下基层任职”、“十万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驻千村”、“百乡万户调查”、“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四帮四促”、“三进三同”、“接地气、察民情”等下基层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正是落实中央部署的具体行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到条件艰苦、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把力量沉到基层、把心思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到基层,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为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他们“接地气”,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而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亲人”,关键就在于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缩短与人民群众的心灵距离。感情决定态度,有了对群众的真感情,对群众的期待愿望就能感同身受,就能融洽与群众的关系;感情强化责任,有了对群众的真感情,就能不消极、不懈怠、不折腾,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感情催生行动,有了对群众的真感情,就能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目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追本溯源,都与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有很大关系。有的党员干部只在意个人进退,不关心群众冷暖,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正当诉求不以为然;有的以“官老爷”自居,养尊处优,作威作福,热衷于灯红酒绿,沉湎于声色犬马,攀权贵、傍大款,对人民群众既没爱心,又没耐心,特别是对一些困难群众盛气凌人、不屑一顾;有的自恃高明,独断专行,想问题、作决策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不知道群众急什么、盼什么,作风飘浮,眼高手低;有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热衷于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则缺乏热情。凡此种种,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政绩观出了问题,但最直接的原因则是长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背离了群众观点,淡漠了群众感情。
各地各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开展的下基层“接地气”活动,为各级党政干部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架起了一座心灵接触的“连心桥”。通过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通过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直接、最需要、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让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让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也只有沉下身心,接通地气,才能了解群众的疾苦,讲群众能理解的话,做群众满意的事,才能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中培养深厚感情,群众才会服气和敬佩,才会心存感激和信任,才能追随、支持、拥戴领导者和执政者,否则,就难以得到群众的拥护。“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方针政策也就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转变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本领。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和力量,我们党历来强调并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党员干部下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本领的重要途径。基层是最好的学校,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干部不接地气,干事就没有底气,就成不了大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通过解决“成长为了谁”的问题,明确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振奋精神,找准前进的方向;通过解决“成长依靠谁”的问题,明确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虚心好学,找到前进的动力;通过解决“我到底是谁”的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俯首甘为孺子牛”。广大党政机关干部在基层一线实践中,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进门入户,了解实情;组织开展大下访、大接访,倾听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公益活动,了解社区情况,推动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通过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座谈会、随机抽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到农村(社区、企业)蹲点,掌握实情,解决难题,解剖麻雀,以点带面。通过“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选派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区蹲点或挂职锻炼。通过开展以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三帮扶”和“百局联百村”等活动,使各级干部在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亲身体验群众的疾苦的实践中,接受洗礼,经受锻炼,唤起艰苦奋斗的意识,培养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作风,在把目光转向基层、把视角对准群众、把情感贴近人民的实践中,培养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增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素质和本领,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需要扎实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因此,干部下基层,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如何,态度如何,作风如何,能否真正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威信,直接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干部下基层,一要做到思想端正,放下身架,摆正位置,增强基层意识和群众意识,把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树在造福人民的政绩里,树在人民群众的口碑里,切不可搞成“花架子”,更不能变成“吓基层”。有的干部把下基层当做镀金和作秀,“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上级没注意”,不仅没有给基层带来实惠,反而引起群众的反感。要树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为民、务实、清廉”,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明确下基层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问题下基层,千方百计为基层解决难题、提供指导,从而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贯彻落实。二要做到作风扎实,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虚心向群众求教。毛泽东说过,“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看马花,不深入”,还必须“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如果只是坐在车上转转、隔着门缝看看,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不仅不能倾听到群众的真实心声和所思所盼,反而还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下基层,就是要带着眼睛,认真观察民情;带着耳朵,仔细倾听民声;带着脑袋,认真思考发展思路;带着双手,尽其所能为民办些实事。应该充分利用群众在家的时间开展工作,到群众家中串门,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三要做到“有效”。干部下基层,归根结底要帮助基层解决发展、民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如果多一份对基层的责任,多一份对群众的关爱,就会走下车、推开门,多帮忙、少添乱,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只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才能真正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为基层排忧解难。因此,要身体力行,廉洁自律,真正同基层一线的群众和服务对象交朋友,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做到身到心也到、工作见实效。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编/朱艳秋)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防止和消除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从总体上看,目前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淡化,对群众感情淡薄,不尊重群众,不相信群众,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上;少数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对待群众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有的形式主义猖獗,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作风不实,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正当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以至酿成群体性事件;一些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把握舆情导向的能力不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正确疏导群众的本领欠缺;有些干部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捞取个人利益,导致腐败现象多发,更是败坏了党群关系。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妨碍党有效履行执政使命,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和基础。
党中央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高度重视“脱离群众的危险”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来的严重危害,大力推进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当前,全国各地开展的“选派中青年干部下基层任职”、“十万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驻千村”、“百乡万户调查”、“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四帮四促”、“三进三同”、“接地气、察民情”等下基层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正是落实中央部署的具体行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到条件艰苦、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把力量沉到基层、把心思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到基层,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为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他们“接地气”,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而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亲人”,关键就在于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缩短与人民群众的心灵距离。感情决定态度,有了对群众的真感情,对群众的期待愿望就能感同身受,就能融洽与群众的关系;感情强化责任,有了对群众的真感情,就能不消极、不懈怠、不折腾,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感情催生行动,有了对群众的真感情,就能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目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追本溯源,都与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有很大关系。有的党员干部只在意个人进退,不关心群众冷暖,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正当诉求不以为然;有的以“官老爷”自居,养尊处优,作威作福,热衷于灯红酒绿,沉湎于声色犬马,攀权贵、傍大款,对人民群众既没爱心,又没耐心,特别是对一些困难群众盛气凌人、不屑一顾;有的自恃高明,独断专行,想问题、作决策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不知道群众急什么、盼什么,作风飘浮,眼高手低;有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热衷于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则缺乏热情。凡此种种,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政绩观出了问题,但最直接的原因则是长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背离了群众观点,淡漠了群众感情。
各地各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开展的下基层“接地气”活动,为各级党政干部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架起了一座心灵接触的“连心桥”。通过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通过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直接、最需要、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让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让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也只有沉下身心,接通地气,才能了解群众的疾苦,讲群众能理解的话,做群众满意的事,才能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中培养深厚感情,群众才会服气和敬佩,才会心存感激和信任,才能追随、支持、拥戴领导者和执政者,否则,就难以得到群众的拥护。“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方针政策也就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转变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本领。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和力量,我们党历来强调并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党员干部下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本领的重要途径。基层是最好的学校,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干部不接地气,干事就没有底气,就成不了大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通过解决“成长为了谁”的问题,明确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振奋精神,找准前进的方向;通过解决“成长依靠谁”的问题,明确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虚心好学,找到前进的动力;通过解决“我到底是谁”的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俯首甘为孺子牛”。广大党政机关干部在基层一线实践中,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进门入户,了解实情;组织开展大下访、大接访,倾听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公益活动,了解社区情况,推动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通过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座谈会、随机抽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到农村(社区、企业)蹲点,掌握实情,解决难题,解剖麻雀,以点带面。通过“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选派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区蹲点或挂职锻炼。通过开展以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三帮扶”和“百局联百村”等活动,使各级干部在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亲身体验群众的疾苦的实践中,接受洗礼,经受锻炼,唤起艰苦奋斗的意识,培养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作风,在把目光转向基层、把视角对准群众、把情感贴近人民的实践中,培养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增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素质和本领,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需要扎实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因此,干部下基层,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如何,态度如何,作风如何,能否真正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威信,直接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干部下基层,一要做到思想端正,放下身架,摆正位置,增强基层意识和群众意识,把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树在造福人民的政绩里,树在人民群众的口碑里,切不可搞成“花架子”,更不能变成“吓基层”。有的干部把下基层当做镀金和作秀,“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上级没注意”,不仅没有给基层带来实惠,反而引起群众的反感。要树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为民、务实、清廉”,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明确下基层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问题下基层,千方百计为基层解决难题、提供指导,从而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贯彻落实。二要做到作风扎实,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虚心向群众求教。毛泽东说过,“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看马花,不深入”,还必须“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如果只是坐在车上转转、隔着门缝看看,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不仅不能倾听到群众的真实心声和所思所盼,反而还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下基层,就是要带着眼睛,认真观察民情;带着耳朵,仔细倾听民声;带着脑袋,认真思考发展思路;带着双手,尽其所能为民办些实事。应该充分利用群众在家的时间开展工作,到群众家中串门,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三要做到“有效”。干部下基层,归根结底要帮助基层解决发展、民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如果多一份对基层的责任,多一份对群众的关爱,就会走下车、推开门,多帮忙、少添乱,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只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才能真正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为基层排忧解难。因此,要身体力行,廉洁自律,真正同基层一线的群众和服务对象交朋友,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做到身到心也到、工作见实效。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编/朱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