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能强化巩固知识。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提出一些任务,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字编辑;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程显然成为一门“必修课”,它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本人从事此门课程要努力研究的方向。本人在几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下述几点尝试。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中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 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乐学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需要。例如“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 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三、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们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 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商讨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说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让学生利用电脑为班级制作课程表、设计口号、班牌等等。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求异、求新”的观点。
四、激励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课堂上鼓励想、做、试,避免听、说、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演示,并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将那些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进行总结、表扬、反馈,使他们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手脑结合,大胆实践,体验成功。
总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中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情节应当多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力创造条件,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激发兴趣、全方位互动、尝试创新为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小组合作,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计算机世界》,2014年1~6月
[2]庞伟国编.《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3]盛杰编.《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宇编.《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7]崔丽娟编.《高中生心里健康读本》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
作者简介:
马庭园,职务:一级教师。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字编辑;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程显然成为一门“必修课”,它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本人从事此门课程要努力研究的方向。本人在几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下述几点尝试。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中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 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乐学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需要。例如“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 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三、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们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 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商讨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说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让学生利用电脑为班级制作课程表、设计口号、班牌等等。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求异、求新”的观点。
四、激励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课堂上鼓励想、做、试,避免听、说、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演示,并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将那些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进行总结、表扬、反馈,使他们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手脑结合,大胆实践,体验成功。
总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中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情节应当多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力创造条件,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激发兴趣、全方位互动、尝试创新为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小组合作,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计算机世界》,2014年1~6月
[2]庞伟国编.《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3]盛杰编.《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宇编.《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7]崔丽娟编.《高中生心里健康读本》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
作者简介:
马庭园,职务: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