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7月,青海省普惠金融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人行海西中心支行结合辖区特点,以扶贫普惠、绿色普惠、信用普惠、网络普惠四大普惠金融为履职切入点,积极打造海西特色普惠金融示范区,一年多来工作成效明显。
一、扶贫普惠工作
全面落实“六个一”工作要求。2017年,人行海西中心支行根据上级行要求对全州1671户贫因户进行摸底,确定“三有一无户”732户,力争年底前实现“三有一无户”信贷服务全覆盖。督促主办银行落实各项扶贫金融政策。做到“四个到位”。即核实扶贫小额贷款覆盖到位,确保扶贫小额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到位,督促产业扶贫贷款利率优惠到位,扶贫金融政策宣讲到位。到9月末,各类扶贫贷款余额2.91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贷款1745万元,贫困大学生创业贷款1982万元,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贷款1.15亿元。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成效显著。截至9月末,海西州全辖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1.77亿元,余额4.92亿元。扶贫贷款利率执行一年期基准利率4.35%,相比全州法人金融机构2016年加权平均利率5.99%,利率显著下降,为扶贫贷款主体节约了约27%的利息支出,有效支持了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全面铺开金惠工程培训工作。在2016年州政府批转《海西州农牧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培训“金惠工程”三年规划》基础上。2017年人行海西中心支行又与州团委、扶贫局联合印发了《海西州“金惠工程”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和《海西州“金惠工程”培训方案》,确立了“金惠工程”农牧区培训属地管理、部门协同、进度督导工作机制。编制《海西州“金惠工程”金融知识读本》,全面开展对农牧区群众金融知识普及培训,做到扶贫与扶邦并举。
二、绿色普惠工作
突出窗口指导,坚定绿色金融工作理念。先后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绿色信贷相关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严把信贷关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投放。至9月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为德令哈、格尔木、乌兰、大柴旦四个工业园区发放贷款余额160.54亿元 。起草并提请州政府印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实施方案》,明确了2016—2018年3年内绿色金融试点建设13项工作任务,制定印发了《海西州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完成《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绿色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办法》修订工作,截至9月末,全州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271.07亿元,占比达58.35%。
三、信用普惠工作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档案创建和评定工作。制訂了《海西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二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至9月末,共评定省级信用县2个、全国金融生态城市1个。全州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24844户,占比达51.6%,建立电子档案14583份。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下发了《关于开展海西中小微企业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州政府批转了《海西州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立卡工作。到9月末,培植小微企业279户,建档立卡452户,贷款余额190.52亿元。积极推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工作。截至9月末,全州通过平台累计融资34笔,累计融资金额47.73亿元。全面启动金融机构代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试点工作。先后确定都兰、茫崖代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点,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征信业务咨询办理业务。
四、网络普惠工作
加快惠农支付服务中心建设。制定完善《惠农金融服务点管理办法》,明确职责,统一标识,统一配备惠农点服务设施。先后为德令哈市祁连路、格尔木市博爱巷育红巷和乌兰县城共212家特约商户制作发放了统一的公示牌和刷卡消费登记簿。多渠道推动金融IC卡应用。IC卡遍及公交、社保、医保、校园、旅游等多个领域。州人行联合海西中心支行在“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旅游景区推出自助售票机系统7月3日投入运行到9月末,共产生2.6万笔交易,金额188万元,实现了金融IC卡与移动支付在海西旅游领域应用的新突破。至9月底,全州累计发放金融IC卡1395159张,较年初增加338014张;全辖本季度新增POS机布放8205台,较年初增加1293台;电子现金交易36984笔,交易金额253763元。
今后,全州金融系统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综合示范点工作步伐,创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模式,瞄准金融空白乡村惠农支付设备布放进度、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巩固海西精准扶贫成果,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深化精准扶贫和防止贫困户返贫工作长效机制,把普惠金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一、扶贫普惠工作
全面落实“六个一”工作要求。2017年,人行海西中心支行根据上级行要求对全州1671户贫因户进行摸底,确定“三有一无户”732户,力争年底前实现“三有一无户”信贷服务全覆盖。督促主办银行落实各项扶贫金融政策。做到“四个到位”。即核实扶贫小额贷款覆盖到位,确保扶贫小额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到位,督促产业扶贫贷款利率优惠到位,扶贫金融政策宣讲到位。到9月末,各类扶贫贷款余额2.91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贷款1745万元,贫困大学生创业贷款1982万元,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贷款1.15亿元。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成效显著。截至9月末,海西州全辖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1.77亿元,余额4.92亿元。扶贫贷款利率执行一年期基准利率4.35%,相比全州法人金融机构2016年加权平均利率5.99%,利率显著下降,为扶贫贷款主体节约了约27%的利息支出,有效支持了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全面铺开金惠工程培训工作。在2016年州政府批转《海西州农牧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培训“金惠工程”三年规划》基础上。2017年人行海西中心支行又与州团委、扶贫局联合印发了《海西州“金惠工程”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和《海西州“金惠工程”培训方案》,确立了“金惠工程”农牧区培训属地管理、部门协同、进度督导工作机制。编制《海西州“金惠工程”金融知识读本》,全面开展对农牧区群众金融知识普及培训,做到扶贫与扶邦并举。
二、绿色普惠工作
突出窗口指导,坚定绿色金融工作理念。先后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绿色信贷相关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严把信贷关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投放。至9月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为德令哈、格尔木、乌兰、大柴旦四个工业园区发放贷款余额160.54亿元 。起草并提请州政府印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实施方案》,明确了2016—2018年3年内绿色金融试点建设13项工作任务,制定印发了《海西州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完成《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绿色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办法》修订工作,截至9月末,全州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271.07亿元,占比达58.35%。
三、信用普惠工作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档案创建和评定工作。制訂了《海西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二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至9月末,共评定省级信用县2个、全国金融生态城市1个。全州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24844户,占比达51.6%,建立电子档案14583份。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下发了《关于开展海西中小微企业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州政府批转了《海西州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立卡工作。到9月末,培植小微企业279户,建档立卡452户,贷款余额190.52亿元。积极推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工作。截至9月末,全州通过平台累计融资34笔,累计融资金额47.73亿元。全面启动金融机构代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试点工作。先后确定都兰、茫崖代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点,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征信业务咨询办理业务。
四、网络普惠工作
加快惠农支付服务中心建设。制定完善《惠农金融服务点管理办法》,明确职责,统一标识,统一配备惠农点服务设施。先后为德令哈市祁连路、格尔木市博爱巷育红巷和乌兰县城共212家特约商户制作发放了统一的公示牌和刷卡消费登记簿。多渠道推动金融IC卡应用。IC卡遍及公交、社保、医保、校园、旅游等多个领域。州人行联合海西中心支行在“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旅游景区推出自助售票机系统7月3日投入运行到9月末,共产生2.6万笔交易,金额188万元,实现了金融IC卡与移动支付在海西旅游领域应用的新突破。至9月底,全州累计发放金融IC卡1395159张,较年初增加338014张;全辖本季度新增POS机布放8205台,较年初增加1293台;电子现金交易36984笔,交易金额253763元。
今后,全州金融系统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综合示范点工作步伐,创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模式,瞄准金融空白乡村惠农支付设备布放进度、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巩固海西精准扶贫成果,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深化精准扶贫和防止贫困户返贫工作长效机制,把普惠金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