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定用这个词儿的时候,很纠结;疯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为此我特意请教了百度,没想到这个完全超出我们日常语系的词儿还真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解释——精神失常的人,英语:Madman。精神失常,似乎有点过分,精神失常的人如何能在杂志发表文章?更不要说此人目前正自我感觉良好。
不过看看当下充斥在新闻、报纸,论坛、微博里那些耸人听闻的内容——药某酒驾撞了人,为逃避责任竟然将被撞妇女乱刀捅死;某男“不配合强拆”为保住自己的“私人财产”自焚后,其孤苦伶仃的父母上访,竟然被多次拘留;某小贩不配合“相关部门工作”在街头为保护自己“非法占地而得来非法利益”被“拉扯”,继而仅仅因为在“相关部门”的办公室里被询问了几句话,就掏出凶器杀死了两个人……再想想下面要说的话,我也就难得释然了,也对,在这样一个“河蟹”、“神马”、“你妹”“草泥马”等大中小型怪兽横行的时光里,我竟然要以自己涉世不深的年纪,仅凭“牛犊”之勇气去“糟蹋”下面会提到的《大学》、《中庸》等古代文献,“乱用”汤恩比博士、池田大作先生等海内外知名学者的观点,并说出下面这些“不知所云”的梦话,这,确实是一件“疯事”,更确实算一个“疯人”所为。那么,不妨借用一位“名人”的话:疯人在此所言,与疯人本人及相关人等并无关系,为此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疯人本人及相关人等不胜荣幸!
“知止”的后现代状态
古人到了十五岁要入学读这样一本书,名叫《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虽然不到两千字,但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冶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开篇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这让“疯人”不得不联想到了当下活跃在传统教育中,八十多岁的佛学大师净空大师,他至今讲经教学五十余年,在全球各地的亿万信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在《和谐拯救危机》公益节目中他曾说:危机是几千年累积下来的,形成这个危机的,是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到极处,也就是人类整个的毁灭。虽然眼前是得到了一点甜头,但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现在交通便捷,而在从前旅行的时候,要靠牲口,骑马,坐轿,顶多是小风船。但是朋友是不远千里而来,要走上十几天、半个月,那一种亲切的感情,现在就没有了,现在飞机是一千里,一个小时就到了。感情没有了。你想想看,把伦理道德,科技可以全部把你淡化,可以把你毁掉。净空大师的确让人敬佩,因为他绝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为恢复礼仪之邦的传统道德文化,他在家乡安徽庐江汤池镇建立了和谐社会示范镇。在这里,培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百分之百按照弟子规,做到真正发自内心,牺牲奉献,舍己为人;不要名,不要利,不要物欲生活的享受;做到全心全力按照中国传统圣贤的教诲。希望能做这个时代的孔子孟子。
古人讲的“十年寒窗”,也在这里得到体现。镇里的人天天要读圣贤书,学习《弟子规》和十善业道。大师的目标是,三年时间使这个小镇人人懂礼,人人都知道忍让,实现中国的“礼仪之邦”。
你还会写信吗?
“写信的感觉真好”,如果把这个感受表达出来,相信即便是自己父母都会奚落“疯人”两句:太老土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然而,如果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去翻开沉睡已久的记忆——那种在1980年代给自己喜欢的女同学偷偷的写一张小纸条;在1990年代大学校园里每天默默的期盼着同学、朋友、爸妈写来的一封信;在青年时代热血沸腾的彻夜不眠,写下洋洋洒洒的三千字散文来祭奠自己的青春……
我们已经好久不再写信甚至写字了,群发短信的冷漠早已替代了小纸条的温馨;e-mail的简短快捷早已扼杀了那份书信往来所应有的期盼和惊喜;甚至每天敲打的键盘都让曾经“文人”们说出“爬格子”的自豪感,无味了许多……
京剧的戏台与荧屏
“疯人”喜欢京剧,尤其喜爱净角花脸,最爱裘盛戎老先生的“虎音”,曾经也为了能唱上那么一两句裘先生《赵氏孤儿》中“我魏绛”一段,而“肝肠寸断”——从小听着流行歌长大的一代,突然二十好几的时候想要唱京剧,而且无高人指导,唱不好又较着劲儿非唱,这种感受实在纠结。
好在很快电影《赵氏孤儿》上映,至少能让咱们在视觉上饕餮一把,可出了电影院以后,“疯人”糊涂了——原本剧中爱憎分明、正邪不两立的人物都在电影中变得模糊了,站在现代社会的大染缸里去对“老东西”说三道四、混淆是非,“疯人”受不了。
“疯人”说这些可不是针对电影好坏或者导演编剧水平高低, “疯人”说这些也不过是捕风捉影的“个人观点”,毕竟有因就有果,“因果”的道理咱也能说上两句。
中国的戏曲由她的草根性开始,在民间蔓延滋长,随着她走向都市,也就确立了她在中国艺术的地位以及显赫的名声。但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的西方电影、歌舞及近年电视业与电脑游戏的恣肆发展,也因文化欣赏领域多元化情境的迅猛拓展,中国戏曲无疑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作为戏曲观众的审美受众群体,就青年观众的后续状况而言,确是出现了不容乐观的断裂现象。中国戏曲对新一代老百姓的亲和力正在日渐消散特别是青年的一代。所以,当下我们面对的中国戏曲,将是一个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她,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行进的悲壮之美。人们不再为了买三块大洋一张的梅兰芳的戏票而饿几天肚子;不再为了琢磨马连良的一句唱腔整晚不睡……
同时,京剧电视的出现很多戏迷并不买账,因为实在是不够过瘾,与在现场欣赏名家大角儿比起来,电视虽然便捷却在视听享受上大大衰减。观众再也感受不到现场的生动感和真实感——现场戏服的耀眼华美,人物的细腻脸谱,环耳的锣鼓节奏;演员的唱念做打,仪态万千。而在现场,一个表情一个声音,都会看得听得真真的。京剧演员在表演时也需要和观众交流,一种情感的表达,往往要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影视给京剧带来的传播效应。中国电影雏鹰初试啼声,就是京剧《定军山》,1905年在北京摄制,由谭鑫培主演。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京剧《生死恨》,于1948年在上海拍摄,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是梅兰芳大师。建国后,梅兰芳和程砚秋都拍了彩色电影。我们今天还能欣赏梅大师的身段,端赖电影之赐。影视极大地扩展了京剧的传播范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花很少的钱就能领略京剧艺术的美。
如果您看到现在竟然都还没翻篇儿,那“疯人”要对您说谢谢,因为现在能认真静下心来看看“字儿”的人少了、能甭管对错还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一点关心的人更少。在最后,我还要对诸位看官表达一下我最衷心的歉意,因为不知是一片什么样的“浮云”遮住了我的双眼,让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竟然没有看清方向,也没有很好的把握“文学”创作该“坚持”的规律,在这里,“疯人”给您鞠躬了。
为此我特意请教了百度,没想到这个完全超出我们日常语系的词儿还真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解释——精神失常的人,英语:Madman。精神失常,似乎有点过分,精神失常的人如何能在杂志发表文章?更不要说此人目前正自我感觉良好。
不过看看当下充斥在新闻、报纸,论坛、微博里那些耸人听闻的内容——药某酒驾撞了人,为逃避责任竟然将被撞妇女乱刀捅死;某男“不配合强拆”为保住自己的“私人财产”自焚后,其孤苦伶仃的父母上访,竟然被多次拘留;某小贩不配合“相关部门工作”在街头为保护自己“非法占地而得来非法利益”被“拉扯”,继而仅仅因为在“相关部门”的办公室里被询问了几句话,就掏出凶器杀死了两个人……再想想下面要说的话,我也就难得释然了,也对,在这样一个“河蟹”、“神马”、“你妹”“草泥马”等大中小型怪兽横行的时光里,我竟然要以自己涉世不深的年纪,仅凭“牛犊”之勇气去“糟蹋”下面会提到的《大学》、《中庸》等古代文献,“乱用”汤恩比博士、池田大作先生等海内外知名学者的观点,并说出下面这些“不知所云”的梦话,这,确实是一件“疯事”,更确实算一个“疯人”所为。那么,不妨借用一位“名人”的话:疯人在此所言,与疯人本人及相关人等并无关系,为此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疯人本人及相关人等不胜荣幸!
“知止”的后现代状态
古人到了十五岁要入学读这样一本书,名叫《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虽然不到两千字,但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冶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开篇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这让“疯人”不得不联想到了当下活跃在传统教育中,八十多岁的佛学大师净空大师,他至今讲经教学五十余年,在全球各地的亿万信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在《和谐拯救危机》公益节目中他曾说:危机是几千年累积下来的,形成这个危机的,是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到极处,也就是人类整个的毁灭。虽然眼前是得到了一点甜头,但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现在交通便捷,而在从前旅行的时候,要靠牲口,骑马,坐轿,顶多是小风船。但是朋友是不远千里而来,要走上十几天、半个月,那一种亲切的感情,现在就没有了,现在飞机是一千里,一个小时就到了。感情没有了。你想想看,把伦理道德,科技可以全部把你淡化,可以把你毁掉。净空大师的确让人敬佩,因为他绝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为恢复礼仪之邦的传统道德文化,他在家乡安徽庐江汤池镇建立了和谐社会示范镇。在这里,培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百分之百按照弟子规,做到真正发自内心,牺牲奉献,舍己为人;不要名,不要利,不要物欲生活的享受;做到全心全力按照中国传统圣贤的教诲。希望能做这个时代的孔子孟子。
古人讲的“十年寒窗”,也在这里得到体现。镇里的人天天要读圣贤书,学习《弟子规》和十善业道。大师的目标是,三年时间使这个小镇人人懂礼,人人都知道忍让,实现中国的“礼仪之邦”。
你还会写信吗?
“写信的感觉真好”,如果把这个感受表达出来,相信即便是自己父母都会奚落“疯人”两句:太老土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然而,如果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去翻开沉睡已久的记忆——那种在1980年代给自己喜欢的女同学偷偷的写一张小纸条;在1990年代大学校园里每天默默的期盼着同学、朋友、爸妈写来的一封信;在青年时代热血沸腾的彻夜不眠,写下洋洋洒洒的三千字散文来祭奠自己的青春……
我们已经好久不再写信甚至写字了,群发短信的冷漠早已替代了小纸条的温馨;e-mail的简短快捷早已扼杀了那份书信往来所应有的期盼和惊喜;甚至每天敲打的键盘都让曾经“文人”们说出“爬格子”的自豪感,无味了许多……
京剧的戏台与荧屏
“疯人”喜欢京剧,尤其喜爱净角花脸,最爱裘盛戎老先生的“虎音”,曾经也为了能唱上那么一两句裘先生《赵氏孤儿》中“我魏绛”一段,而“肝肠寸断”——从小听着流行歌长大的一代,突然二十好几的时候想要唱京剧,而且无高人指导,唱不好又较着劲儿非唱,这种感受实在纠结。
好在很快电影《赵氏孤儿》上映,至少能让咱们在视觉上饕餮一把,可出了电影院以后,“疯人”糊涂了——原本剧中爱憎分明、正邪不两立的人物都在电影中变得模糊了,站在现代社会的大染缸里去对“老东西”说三道四、混淆是非,“疯人”受不了。
“疯人”说这些可不是针对电影好坏或者导演编剧水平高低, “疯人”说这些也不过是捕风捉影的“个人观点”,毕竟有因就有果,“因果”的道理咱也能说上两句。
中国的戏曲由她的草根性开始,在民间蔓延滋长,随着她走向都市,也就确立了她在中国艺术的地位以及显赫的名声。但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的西方电影、歌舞及近年电视业与电脑游戏的恣肆发展,也因文化欣赏领域多元化情境的迅猛拓展,中国戏曲无疑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作为戏曲观众的审美受众群体,就青年观众的后续状况而言,确是出现了不容乐观的断裂现象。中国戏曲对新一代老百姓的亲和力正在日渐消散特别是青年的一代。所以,当下我们面对的中国戏曲,将是一个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她,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行进的悲壮之美。人们不再为了买三块大洋一张的梅兰芳的戏票而饿几天肚子;不再为了琢磨马连良的一句唱腔整晚不睡……
同时,京剧电视的出现很多戏迷并不买账,因为实在是不够过瘾,与在现场欣赏名家大角儿比起来,电视虽然便捷却在视听享受上大大衰减。观众再也感受不到现场的生动感和真实感——现场戏服的耀眼华美,人物的细腻脸谱,环耳的锣鼓节奏;演员的唱念做打,仪态万千。而在现场,一个表情一个声音,都会看得听得真真的。京剧演员在表演时也需要和观众交流,一种情感的表达,往往要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影视给京剧带来的传播效应。中国电影雏鹰初试啼声,就是京剧《定军山》,1905年在北京摄制,由谭鑫培主演。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京剧《生死恨》,于1948年在上海拍摄,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是梅兰芳大师。建国后,梅兰芳和程砚秋都拍了彩色电影。我们今天还能欣赏梅大师的身段,端赖电影之赐。影视极大地扩展了京剧的传播范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花很少的钱就能领略京剧艺术的美。
如果您看到现在竟然都还没翻篇儿,那“疯人”要对您说谢谢,因为现在能认真静下心来看看“字儿”的人少了、能甭管对错还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一点关心的人更少。在最后,我还要对诸位看官表达一下我最衷心的歉意,因为不知是一片什么样的“浮云”遮住了我的双眼,让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竟然没有看清方向,也没有很好的把握“文学”创作该“坚持”的规律,在这里,“疯人”给您鞠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