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强调平等思维凸显人本意识。那么,怎样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教学实践,也收获了一些思考,愿在此与大家共享。
从理论上讲,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双向活动过程,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之路是新课改精神的鲜明体现。当然这种“平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师生之间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学历程度、生活经验、经济状况等的绝对平等,它是“尊严和权利”的平等,给学生平等权利,也就是给学生放飞思想和自主学习的权利。这一点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表现尤其突出,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步从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角色向“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语文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以平等“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
新的语文课改要求教师首先要主导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来体现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要主动地平心静气接受学生客观的监督,让学生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健全人格,尊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要拿教师的条分缕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阅读方式,教师还要勇于放弃成见,服从真理,包括在共同探讨新知过程中的集思广益、发散思维,教师“明知故犯”、学生“有错必纠”等等,这些尽管都是最常见的课堂民主表现,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主人翁角色的养成。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教学目标的,具体来讲就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不同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有鉴于此,我们要善于以自己完美的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感情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哲人和作家,但他身上不能缺少这样的智慧和才华,否则,真是难以想象我们这些学习的主导者会把语文教学导向何方。对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而言,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胜过自己给学生 “讲”语文,胜过带着学生“学”语文。梦欣老师教《母亲》,她自己就是冰心,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她在与学生满怀激情地倾诉对母亲的爱,她总是充满激情地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语文课堂上强化平等思维,凸显人本意识,让语文教学充满民主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消除教师的“一言堂”。平时教学中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如果一个教师他本人习惯于“一言堂”,那么就势必会逼迫他的学生也习惯于“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思想的权利自然就会丧失,课堂沉闷如死水。而生动活泼富有灵性的语文课堂,则是一种充满民主、平等、富于批判精神而又闪烁着智慧和创造力的学术氛围。因此,教师要善于以兴趣激发兴趣,用能力培养能力,让思想点燃思想,靠民主造就民主。没有语文素养或者语文能力不强的老师,很难“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章,哪怕是豆腐块那么大的文章,大部分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这种状况对语文教师来说其结果等同于坐吃山空,其危害无异于于慢性自杀。语文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语文老师的示范作用,要教会学生阅读,教师本身就应该擅长阅读;要教会学生作文,老师就得是写作的行家里手。与其教给学生以现成的思想,不如以思考的习惯去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同样是获取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去学,那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还有能力、情感和思想;语文课堂上闪烁着的思想火花,照亮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是自主探究学习寻求真理的表现。让争鸣走进语文课堂,独立思考必然伴随着论争,而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论争并不是目中无人的无知妄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所谓标准答案。平等思维和谐争鸣的结果,是学习者阅读认识的不断补充和完善、思想智慧的交流和开发。
实际上,民主教学,质疑问难,并不是学习时可以不顾作者的写作背景,不顾文本的主旨,仅凭自己的经验或好恶随心所欲地曲解文章。“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无庸置疑,它强调的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在此过程中,读者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所特有的知识、能力、经历、情感、爱好、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这与戏说有本质的区别。当对《背影》中父亲拖着臃肿的身体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的举动,理解成父亲不懂交通规则,对宝黛爱情大加指责为早恋甚至近亲结婚,笑话勤劳的愚公只会苦干不知变通时,我们的老师经常会千篇一律地用赞赏的口吻表扬学生“非常棒!”,如果这不是不求甚解哗众取宠,那就是误读曲解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参与和民主教学,而变异为作秀或搞笑。有一点要弄明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凌驾于作者和文本之上,我们追求的是阅读过程中作者、文本、读者平等地对话。质疑探究,决定了研究者应随时克服谬误,走向真理。教师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做出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有错就改、善于吸纳不同观点的求知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盱眙马坝初级中学)
从理论上讲,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双向活动过程,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之路是新课改精神的鲜明体现。当然这种“平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师生之间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学历程度、生活经验、经济状况等的绝对平等,它是“尊严和权利”的平等,给学生平等权利,也就是给学生放飞思想和自主学习的权利。这一点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表现尤其突出,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步从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角色向“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语文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以平等“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
新的语文课改要求教师首先要主导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来体现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要主动地平心静气接受学生客观的监督,让学生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健全人格,尊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要拿教师的条分缕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阅读方式,教师还要勇于放弃成见,服从真理,包括在共同探讨新知过程中的集思广益、发散思维,教师“明知故犯”、学生“有错必纠”等等,这些尽管都是最常见的课堂民主表现,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主人翁角色的养成。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教学目标的,具体来讲就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不同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有鉴于此,我们要善于以自己完美的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感情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哲人和作家,但他身上不能缺少这样的智慧和才华,否则,真是难以想象我们这些学习的主导者会把语文教学导向何方。对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而言,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胜过自己给学生 “讲”语文,胜过带着学生“学”语文。梦欣老师教《母亲》,她自己就是冰心,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她在与学生满怀激情地倾诉对母亲的爱,她总是充满激情地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语文课堂上强化平等思维,凸显人本意识,让语文教学充满民主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消除教师的“一言堂”。平时教学中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如果一个教师他本人习惯于“一言堂”,那么就势必会逼迫他的学生也习惯于“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思想的权利自然就会丧失,课堂沉闷如死水。而生动活泼富有灵性的语文课堂,则是一种充满民主、平等、富于批判精神而又闪烁着智慧和创造力的学术氛围。因此,教师要善于以兴趣激发兴趣,用能力培养能力,让思想点燃思想,靠民主造就民主。没有语文素养或者语文能力不强的老师,很难“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章,哪怕是豆腐块那么大的文章,大部分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这种状况对语文教师来说其结果等同于坐吃山空,其危害无异于于慢性自杀。语文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语文老师的示范作用,要教会学生阅读,教师本身就应该擅长阅读;要教会学生作文,老师就得是写作的行家里手。与其教给学生以现成的思想,不如以思考的习惯去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同样是获取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去学,那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还有能力、情感和思想;语文课堂上闪烁着的思想火花,照亮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是自主探究学习寻求真理的表现。让争鸣走进语文课堂,独立思考必然伴随着论争,而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论争并不是目中无人的无知妄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所谓标准答案。平等思维和谐争鸣的结果,是学习者阅读认识的不断补充和完善、思想智慧的交流和开发。
实际上,民主教学,质疑问难,并不是学习时可以不顾作者的写作背景,不顾文本的主旨,仅凭自己的经验或好恶随心所欲地曲解文章。“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无庸置疑,它强调的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在此过程中,读者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所特有的知识、能力、经历、情感、爱好、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这与戏说有本质的区别。当对《背影》中父亲拖着臃肿的身体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的举动,理解成父亲不懂交通规则,对宝黛爱情大加指责为早恋甚至近亲结婚,笑话勤劳的愚公只会苦干不知变通时,我们的老师经常会千篇一律地用赞赏的口吻表扬学生“非常棒!”,如果这不是不求甚解哗众取宠,那就是误读曲解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参与和民主教学,而变异为作秀或搞笑。有一点要弄明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凌驾于作者和文本之上,我们追求的是阅读过程中作者、文本、读者平等地对话。质疑探究,决定了研究者应随时克服谬误,走向真理。教师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做出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有错就改、善于吸纳不同观点的求知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盱眙马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