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缠绵的情韵 迷离空灵的意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iulo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蒹葭》是《诗经·秦风》当中的名篇,由于优美的意境以及朦胧的旨意,备受后人喜爱和推崇。《蒹葭》一诗创作历史久远,由于诗中的“伊人”一词始终没有得以明确,所以始终无法切实明确诗歌的旨意,但是其朦胧魅力正在于此,可以说,朦胧是《蒹葭》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蒹葭》;四言体;意象
  《诗经》流传至今,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世代流传过程当中,人们对《诗经》之中的诗的阐述数不胜数,而《蒹葭》是其中的著名篇章。《蒹葭》由于其迷离的情境、优美的意境、朦胧的旨意,在《秦风》当中特色突出,和其他诗文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蒹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历代学者对于《蒹葭》的解释众说纷纭,但也因此使得《蒹葭》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一、《蒹葭》的结构
  《蒹葭》整篇有三章,每章有四节,每节两句。诗人采用四言体的形式进行书写,并且也借助着四言体特殊的语言节奏,以及重章叠句,来表达诗人对于“伊人”的一种追求,委婉地表达了自身惆怅的情绪[1]。
  《蒹葭》采用的四言体,在语言的节奏韵律上有着特殊的音律之美。《蒹葭》这一诗歌当中,经常采用重言形容词,并且时常运用到双声叠韵的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句式当中充分地使用了重言形容词,例如“苍苍”“萋萋”“采采”,这些重言形容词的使用,不仅更加贴切地描述了深秋水边芦苇茂密的景象,更是切实增强了《蒹葭》整篇诗歌的韵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并且其特有的节奏、规范的音律,更好地体现出了诗歌的音乐美,也因此,《蒹葭》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2]。“为霜”“未晞”“未已”不仅使诗歌在音律上发生了变化,还有效地渲染了诗歌所表现的深秋韵味。深秋季节,从露珠渐渐凝结成霜花,到太阳升起霜花尚未被融化,露水也没有被蒸发,再到太阳高照升起,露水还未被完全蒸干。“为霜”“未晞”“未已”三个词在诗歌当中的变化,不仅仅表现了时间上的变化,还非常含蓄地表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主人公内心的一种惆怅和迷茫状态,其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沉重[3]。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这两句的描述主要是凭借着空间上的变化,来表达诗歌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失望。语句上空间的变化,更加深了主人公的情感抒发[4]。加上诗歌当中“溯回”“溯游”的反复叠加,更加突出诗歌主人公对“伊人”上下求索的执着追求,在更广阔的空间当中表达,也更反映出主人公内心的迷茫随着“溯回”“溯游”的不断重复也逐渐加深。诗歌当中“长”指的是道路漫长,“跻”指的是由于地势险峻而导致难以攀爬,“右”意指蜿蜒曲折。这三个动词切实地表达了在寻找“伊人”的过程当中,路途的悠长曲折以及困难重重,充分地表现了寻找“伊人”途中的坎坷。而后又对寻觅途中的道路迂回以及山路的险峻进行描写,充分体现出寻找“伊人”途中的艰难。诗歌当中出现的“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三个空间上面的变化,将“伊人”所处的位置写得朦胧不可捉摸,也表现出了主人中上下求索过程当中的迷茫和无助,让诗歌的意境变得更加模糊。
  二、《蒹葭》诗歌当中的意象
  《蒹葭》诗歌当中出现的各种景象,通过组合运用,更加贴近诗歌的意境。诗歌当中描述的景观具有着深远的韵味,有着极强的文化意蕴,使得《蒹葭》更加耐人寻味[5]。对诗歌进行通读,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阻碍和限制,主人公迟迟不得与思慕的人相见的故事。诗歌对秋水进行了描写,切实地融入了秋水这一文化意象,对诗歌追寻“伊人”部分进行描述,更加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有学者曾经指出,在中国,水有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从人们的生存环境来讲,结合《蒹葭》所述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来看,在人类的潜意识当中,对水始终是又爱又恨的。一方面,水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古人大都是依水而居,而且水边常常是相恋男女相会的地方[6]。另一方面,水又会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也是那个时代人们难以克服的交通障碍。所以,《蒹葭》当中,诗人选择水进行景象描述是具有深刻蕴意的。
   诗歌将整體的意境建立在“白露为霜”的秋季,不仅切实表现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的文化心理,还切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另外,在那个年代,男女婚嫁通常在秋冬时节,因此诗人也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绪,对于“伊人”的追求显得格外绵长惆怅。《蒹葭》一诗,主要是对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进行描写,在诗歌当中融入由于河水阻碍而使得男女分别的情景,借以秋天环境的凄凉,创设出一种凄凉迷离的艺术情境。在秋水当中,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可望而不可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温婉缠绵的情韵。
  三、《蒹葭》的审美情趣
  《蒹葭》这一诗歌描述的主要是主人公对于“伊人”的上下求索,切实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爱之深,以及求索之难,表现了一种求而不得的苦恋。诗人运用了传情之笔法,将主人公的情感蕴含到秋景之中。整个诗歌通过对深秋景物的描写,例如清晨朦胧的晨曦、微微荡漾的河水、在晨光照射下晶莹剔透的露水、白净的霜花、秋风下隐隐作响的芦苇,创造了一个迷离朦胧的意境[7]。诗歌当中景物的描写,虽然不是实际景物的刻画描写,但是切实给整个诗歌创造了一种高远飘渺、模糊朦胧的感觉,也使得诗人对“伊人”的描述更加空灵。诗人始终未对“伊人”形象有一丁点的描写,无论是模样还是眉眼,始终未提及一笔,诗人只是刻意地对主人公上下求索的艰难、追寻“伊人”的执着,以及“伊人”的若即若离进行描述,体现出了“伊人”若隐若现的迷离神韵。“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在这两句的描写中,诗人将事物之间的界限进行了模糊化处理,三次用了“宛”,主人公不知“伊人”身在何处,读者更是不知。“伊人”不在“水中央”,不在“水中坻”,不在“水中沚”,这样的虚无缥缈,更是衬托了主人公苦苦寻求却无方向的焦灼情绪[8]。
   从文学的角度对《蒹葭》进行解读,发现这篇诗歌是极其耐人寻味的,非常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人们在读后会有广阔的思考空间。诗人借助各类景物,进行了一定意境的营造。
  四、结语
  《蒹葭》有着独特的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读者阅读过后能够久久回味。《蒹葭》的旨意至今也没能有一个准确的解释,这也给读者留下了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是这首诗歌的妙处所在。对于《蒹葭》的解读不能过于死板,这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蒹葭》创作的历史时期及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化解读即可,而且《蒹葭》的多样化解读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士林.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诗经·蒹葭》与中华民族审美情感的历史源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8-54.
  [2]李英华.情深景真 风神摇曳:《诗经·蒹葭》意境的朦胧美[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48-49.
  [3]马倩.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诗经·蒹葭》赏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2-14.
  [4]陈雪军.秋水伊人 千古伤心《诗经·兼葭》简析[J].中文自修,1994(3):18.
  [5]刘应全,华娟.论《蒹葭》“秋水伊人”意象及其哲学表现[J].名作欣赏(中旬),2013(1):97-100.
  [6]刘敏锐.在水一方的朦胧“伊人”:试论《蒹葭》之意象[J].西江月,2012(10):25-26.
  [7]孙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朦胧之美的成因赏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49-52.
  [8]李明玥.从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诗经·蒹葭》许渊冲及庞德英译个案研究[J].大观(论坛),2019(5):216-217.
  作者单位: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钢琴集体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展现出集体课的特质和音乐技能课程的特性。文章分析教学法、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探索钢琴集体课程的考核方法变革、内容创新等,以推动教学效果提升,改善教学面貌,切实展现集体课的优势。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钢琴基础;艺术实践;教学改革  高校钢琴集体课的开设兼顾了教学资源的集中和学生艺术表演、未来就业的培养需求,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区别于高校钢琴专业的“一对
期刊
摘 要:谈及人物画,无人不晓古老的高古游丝描、魏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隋唐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南宋梁楷的减笔写意,但在当代画院,风景最盛,人物次之。这种现象是受到以山水为宗的传统观念影响,亦多因复杂的人物较之风景更难表现,同时还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韩平刚的人物画在中国传统人物画和西方美学思想熏陶下另辟蹊径,文章通过多角度分析韩平刚的人物画美学特点,推动人物画创作的革故鼎新。  关键词:人物画;西方
期刊
摘 要:为了激发学生在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近年来,高校教师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形体训练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探索,并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形体训练课程的学习。文章立足于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网络教学的创新理念,力图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实现形体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服装表演类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机会。  关键词:网络课程;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  形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文化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关注的对象,我国陆续拍摄了许多相关的纪录片,比如《布达拉宫》《德拉姆》《沙与海》等,这些纪录片以淳朴、直观的画面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几代纪录片创作者的努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已经在我国纪录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文章对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期刊
摘 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勤劳的水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水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浩瀚灿烂的文化艺术,水族舞蹈就是水族文化宝库中闪亮的明珠,为我国少数民族艺术贡献出巨大的力量。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水族舞蹈艺术的传承是一个多方参与、动态创造的过程,它作为水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水族精神的标识、水族民俗中最为生动的部分,已经逐渐成为水族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水族;民俗学;水
期刊
摘 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目前线上教学在各大高校也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应对民间美术课程进行研究、设计,巧妙地将其融入线上教学环节。在各高校开展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教育的方式将手工艺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因此,开设民间美术手工艺课程线上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民间美术手工艺课程;线上教学;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思想。由于时代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正在慢慢消失。有许多舞蹈都没有人进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在慢慢被现代化所代替。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文章以山东日照水族舞为例针少数民族舞蹈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困境进行分析,得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的对策。  关键词:民俗文化;少数民族舞蹈;水族舞  
期刊
摘 要:智能时代的发展改变着传统艺术行业,尤其是摄影艺术,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和机械领域、医学前沿、化学物理等科学技术进行多维度的对话,从而丰富了摄影艺术的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并试图改变摄影美学的传统价值。文章从摄影艺术与科技的对话、摄影图像与受众之间的对话、传统摄影美学价值与新的审美可能性的对话这三方面,论述智能时代之下摄影艺术面临的多维度问题。  关键词:智能时代;摄影艺术;美学;转变
期刊
摘 要:芦笙是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机和传感器,能展示出优美动听的音乐节奏。芦笙词曲是芦笙演奏的血脉,每句芦笙词曲都展现出雷山苗族生活的状态和情感,记载了苗族生活的点点滴滴,是芦笙演奏内容的灵魂。芦笙词曲丰富,发展形式多样,文章就雷山苗族芦笙词曲的产生、种类、发展特征等加以研究分析。  关键词:芦笙词曲;芦笙;苗族  一、芦笙词曲的产生  芦笙词曲是雷山苗族人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的情感表现。芦笙词是一
期刊
摘 要:文章对辽宁传统玩具起源、发展历史和种类特点进行了整体梳理,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放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分析了辽宁传统玩具的发展现状,通过全面分析,总结出了阻碍辽宁传统玩具向前发展的具体原因,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现代玩具市场的特点与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提出了辽宁传统玩具在新时代下创新性发展的两大路径:产品创新设计和文化交流活动。这两大方面既自成体系又互为补充,是辽宁传统玩具实现在新时代下创新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