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先对写作有兴趣,其次以文本为本,多抓学生诵读课文里的经典文章。在学生诵读中指点他们如何审题、立意,如何使语言优美,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联系现实。以下是本人的观点: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不会在写作课上“啃笔头”、“挤牙膏”。故而,语文老师应在培养写作兴趣这方面多下点功夫。作文,对学生来说,就是面对一个几个字的题目,却要演变出五、六百字甚至更多字的一篇文章来。这对那些知识面窄,基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题。老师大可在初一年级时就定期对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带着写作中的问题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正如朱德熙先生所说:“重要的是联系自己,要‘心中有我’,即要设身处地去想:这篇文章要是让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子,比原文好还是不如原文?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文章,定会从中悟出许多写作的道理来。
二.指点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技巧
好作品很多,而学生未必都能够理解,要理解得透,必须多诵读、多揣摩。有的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我就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熟读或者背诵,再运用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仿写一段文字。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学生背诵下来的基础上,就文章的第四段、第五段,我让学生仿写某一景致,并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景致的情感,注意使用圈定的一些叠词和动词,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实在写不出来,默写原文或者稍作改动也可。有少数同学原句照搬,有一部分同学稍作改动……诸如此类,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先是体会到优美语言的美感,然后加以运用,成为自己的语言。
三.引导学生在赏读文本中学会审题
学生作文,偏题、离题的现象很普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在引导学生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研究课文题目,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审题能力。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题目简练且耐人寻味。在多次诵读课文,理解了全文的主旨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题目作进一步研究:题目即昭示了作者的主张。看到题目,读者就会想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拿来以后怎么样?这样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审题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际中,对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构思。这样,能帮助学生克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四.启发学生在诵读中学立意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很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刘征的《庄周买水》是一篇杂文,千余字中引出“官倒”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这个问题深刻而敏锐的思考。教学时,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授意,在作文中要有意模仿课文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我就指导学生练笔,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就一件事来反映社会上、校园里的一些不良现象。学生分别写出了提示校园内学生染发、吃穿攀比等不良风气,社会上请客送礼的腐败现象,大多数学生作文立意较为深刻。
五.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
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段训练。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典范史论,也是学习写作议论文的范本。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照引论提出中心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段背诵。为了强化背诵效果,我要求学生先默写《六国论》的第一段,然后按照第一段结构方式写一段话,语言句式都可以模仿原文。学生写作热情很高,在默写完第一段后,五六分钟的工夫就写出了一段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齐的文字;之后,我又要求学生课下按照《六国论》的谋篇方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从交上来的习作看,效果很好。再如,教学《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杨玲,教师,现居山东邹平。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不会在写作课上“啃笔头”、“挤牙膏”。故而,语文老师应在培养写作兴趣这方面多下点功夫。作文,对学生来说,就是面对一个几个字的题目,却要演变出五、六百字甚至更多字的一篇文章来。这对那些知识面窄,基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题。老师大可在初一年级时就定期对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带着写作中的问题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正如朱德熙先生所说:“重要的是联系自己,要‘心中有我’,即要设身处地去想:这篇文章要是让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子,比原文好还是不如原文?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文章,定会从中悟出许多写作的道理来。
二.指点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技巧
好作品很多,而学生未必都能够理解,要理解得透,必须多诵读、多揣摩。有的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我就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熟读或者背诵,再运用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仿写一段文字。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学生背诵下来的基础上,就文章的第四段、第五段,我让学生仿写某一景致,并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景致的情感,注意使用圈定的一些叠词和动词,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实在写不出来,默写原文或者稍作改动也可。有少数同学原句照搬,有一部分同学稍作改动……诸如此类,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先是体会到优美语言的美感,然后加以运用,成为自己的语言。
三.引导学生在赏读文本中学会审题
学生作文,偏题、离题的现象很普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在引导学生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研究课文题目,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审题能力。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题目简练且耐人寻味。在多次诵读课文,理解了全文的主旨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题目作进一步研究:题目即昭示了作者的主张。看到题目,读者就会想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拿来以后怎么样?这样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审题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际中,对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构思。这样,能帮助学生克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四.启发学生在诵读中学立意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很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刘征的《庄周买水》是一篇杂文,千余字中引出“官倒”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这个问题深刻而敏锐的思考。教学时,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授意,在作文中要有意模仿课文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我就指导学生练笔,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就一件事来反映社会上、校园里的一些不良现象。学生分别写出了提示校园内学生染发、吃穿攀比等不良风气,社会上请客送礼的腐败现象,大多数学生作文立意较为深刻。
五.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
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段训练。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典范史论,也是学习写作议论文的范本。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照引论提出中心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段背诵。为了强化背诵效果,我要求学生先默写《六国论》的第一段,然后按照第一段结构方式写一段话,语言句式都可以模仿原文。学生写作热情很高,在默写完第一段后,五六分钟的工夫就写出了一段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齐的文字;之后,我又要求学生课下按照《六国论》的谋篇方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从交上来的习作看,效果很好。再如,教学《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杨玲,教师,现居山东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