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精华的多媒体课件集声、形、色、光于一体,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漂亮的界面、变幻的色彩、逼真的动画、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童话般的世界,深深吸引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显著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展现风光,引入美的境界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根据小学生爱美、喜新、好奇、求趣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传播,在图文音像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位于四川省北部的九寨沟风光很美,但由于远隔千里,学生对其知之甚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配有课文录音的九寨沟风光,让学生随着视频,进入九寨沟美丽神奇的山山水水之中,领略自然造化的奇迹: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水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飞瀑……再让学生谈印象最深刻的景物特點,学生必然会饶有兴趣地谈上许多,既谈书上有描写的,也谈文中没有写到的。不管学生们的描述是多么零碎,甚至是多么幼稚,但他们都会被九寨沟的美景深深吸引,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一下子调动起来。此刻,教师趁势对学生说:“有一位游客在游览了九寨沟以后,也为九寨沟的风光陶醉了,回来后用生动的笔触,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他是怎么写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九寨沟》。”
二、图文并茂,品味美的语言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些词句很难理解。多媒体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一座桥梁。
《荷花》一课,文质兼美,语言流畅,很值得细细品味。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特定语境中,充分欣赏荷花的美,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如欣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单这一“冒”字便体现了叶老用词的独具匠心。然而,学生细读过程往往只能停留在“冒”即“长”和“向上升起来”意思的理解上。针对这一现象,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冒”的动态过程。学生们惊喜地看着这栩栩如生的画面,思维和想象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欣赏过后,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起“冒”字所蕴含的意义。有的说“冒”虽然有“长”和“向上升”的意思,但与小树长了的“长”不一样,荷花能一下子可见它“冒”出来的过程,这个“冒”字表达了叶老非常惊喜的感情;有的说“冒”出来,是说荷花挤出来的,钻出来的,顶出来的,是费了好大的劲才出来的;有的说这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写出了荷花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多媒体这一动态的展示过程,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深刻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三、以图助记,积累美的语言
实践证明,只有学习主体对所学内容展开积极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适时、恰当、合理运用多媒体,立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则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寨沟》一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优美的语言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因而课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多读、多背是传统的积累办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在继承这一传统方法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调动多感官参与记忆,记忆的速度、深度必然比单一的读和背要快、要深。在教学时,不妨设计如下的多媒体课件:
雪峰 湖泊 森林 彩池 飞瀑
金丝猴 熊猫 羚羊 小熊猫
运用超级链接的方式,只要点击到哪一个景物,即出现该景物画面。学生背诵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物读读,然后让学生上台点击,看图背诵。由于画面与课文描写的顺序一致,学生背诵的难度降低了,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把一段话背下来,而且使背诵成了具有欣赏性质的“美读”。
四、拓展延伸,塑造美的心灵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以课文为依托,利用多媒体向课本外拓展延伸。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中国旅游风景名胜图,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熟悉的名山大川。学生找到一处,即随机播放该景区的名山大川。如“张家界自然风光”“桂林山水”“大兴安岭”“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瀑布”等,同时让学生对这些名山大川作一两句话的简单介绍。接着,多媒体展示森林受破坏、河流受污染的图文资料,让学生目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观看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勾画出多姿多彩的情境,燃起了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尝到了追求真知和学会创造的乐趣。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只有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品,多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美的语言化为美的形象鲜活地跳跃在他们的脑海之中,美文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黑林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展现风光,引入美的境界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根据小学生爱美、喜新、好奇、求趣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传播,在图文音像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位于四川省北部的九寨沟风光很美,但由于远隔千里,学生对其知之甚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配有课文录音的九寨沟风光,让学生随着视频,进入九寨沟美丽神奇的山山水水之中,领略自然造化的奇迹: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水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飞瀑……再让学生谈印象最深刻的景物特點,学生必然会饶有兴趣地谈上许多,既谈书上有描写的,也谈文中没有写到的。不管学生们的描述是多么零碎,甚至是多么幼稚,但他们都会被九寨沟的美景深深吸引,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一下子调动起来。此刻,教师趁势对学生说:“有一位游客在游览了九寨沟以后,也为九寨沟的风光陶醉了,回来后用生动的笔触,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他是怎么写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九寨沟》。”
二、图文并茂,品味美的语言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些词句很难理解。多媒体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一座桥梁。
《荷花》一课,文质兼美,语言流畅,很值得细细品味。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特定语境中,充分欣赏荷花的美,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如欣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单这一“冒”字便体现了叶老用词的独具匠心。然而,学生细读过程往往只能停留在“冒”即“长”和“向上升起来”意思的理解上。针对这一现象,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冒”的动态过程。学生们惊喜地看着这栩栩如生的画面,思维和想象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欣赏过后,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起“冒”字所蕴含的意义。有的说“冒”虽然有“长”和“向上升”的意思,但与小树长了的“长”不一样,荷花能一下子可见它“冒”出来的过程,这个“冒”字表达了叶老非常惊喜的感情;有的说“冒”出来,是说荷花挤出来的,钻出来的,顶出来的,是费了好大的劲才出来的;有的说这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写出了荷花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多媒体这一动态的展示过程,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深刻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三、以图助记,积累美的语言
实践证明,只有学习主体对所学内容展开积极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适时、恰当、合理运用多媒体,立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则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寨沟》一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优美的语言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因而课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多读、多背是传统的积累办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在继承这一传统方法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调动多感官参与记忆,记忆的速度、深度必然比单一的读和背要快、要深。在教学时,不妨设计如下的多媒体课件:
雪峰 湖泊 森林 彩池 飞瀑
金丝猴 熊猫 羚羊 小熊猫
运用超级链接的方式,只要点击到哪一个景物,即出现该景物画面。学生背诵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物读读,然后让学生上台点击,看图背诵。由于画面与课文描写的顺序一致,学生背诵的难度降低了,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把一段话背下来,而且使背诵成了具有欣赏性质的“美读”。
四、拓展延伸,塑造美的心灵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以课文为依托,利用多媒体向课本外拓展延伸。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中国旅游风景名胜图,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熟悉的名山大川。学生找到一处,即随机播放该景区的名山大川。如“张家界自然风光”“桂林山水”“大兴安岭”“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瀑布”等,同时让学生对这些名山大川作一两句话的简单介绍。接着,多媒体展示森林受破坏、河流受污染的图文资料,让学生目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观看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勾画出多姿多彩的情境,燃起了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尝到了追求真知和学会创造的乐趣。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只有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品,多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美的语言化为美的形象鲜活地跳跃在他们的脑海之中,美文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黑林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