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把学生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并且从中发现规律、开发智力。学具起着教具和其他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高效课堂。然而,利用学具进行教学必须抓好六个字:“巧引、善扶、敢放。”
巧引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①自己用量角器量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三角形的内角和,并做好记录。②拿任意的一个三角形,分别剪下三个角,然后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看可拼成一个什么角?③通过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起来,看组成一个什么角?④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再测量每个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看是多少度。学生们既动手,又动脑,兴趣高涨。操作完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出:“只要是三角形其内角和就是180°。”这样,学生在分、拼、剪、量等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领悟原理,促进知识的内化,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善扶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受知识水平所限,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还有许多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还要特别注意善用一个“扶”字,扶在关键处,带在点子上。一些学困生,他们受自身能力所限,不一定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收到同样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扶”他们一把。教师可以一边指导学生操作,一边说明注意事项,强调操作的关键步骤,引导他们做一步想一步,做到操作和思维统一、行和知统一。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第一步: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圆当作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朋友,然后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朋友。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操作,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朋友应该怎么分。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个朋友分不到一整张饼,也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需要一种新数来表示每人分得的数量。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对分数产生了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①把10个小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五分之一,2份是几分之几呢?3份呢?4份呢?②把8面小旗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分之几?2份呢?3份呢?这样,老师可以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份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只是把“一个物体”“一张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而是把“一个物体”“一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学生通过边操作,边叙述,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第三步: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数表示的意义,而后教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用语言表达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其不妥之处,不断强化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至此,学生在教师的“扶持”下,顺利完成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认知过程。
敢放
学具的使用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向和策略,充分让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教师只是在学生受阻时、疑难时,做引导点拨、精讲释疑,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想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上课伊始,教师可请学生大胆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这时,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一些表象认识,做出猜想或假设:“与圆锥的底面积有关系”“与圆锥的体积有关系”“与圆锥的高有关系”。究竟哪些说法正确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验证,抓住学生急于动手探究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各自的猜想正确与否。四人一组,利用学具和课前准备好的沙土做实验。结果,他们回答:“我们用圆锥装满沙土,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了”“我们用圆柱装满沙土,正好倒满了三个圆锥”。这都证明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的3倍。接着,教师再演示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三次不能倒满。这时学生心里面充满了疑惑。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做实验的圆柱和圆锥,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测量结果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最后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三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巧引·善扶·敢放”在利用学具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规律,获得正确结论,不仅参与了整个教学教程,而且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锦林小学)
巧引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①自己用量角器量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三角形的内角和,并做好记录。②拿任意的一个三角形,分别剪下三个角,然后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看可拼成一个什么角?③通过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起来,看组成一个什么角?④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再测量每个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看是多少度。学生们既动手,又动脑,兴趣高涨。操作完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出:“只要是三角形其内角和就是180°。”这样,学生在分、拼、剪、量等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领悟原理,促进知识的内化,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善扶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受知识水平所限,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还有许多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还要特别注意善用一个“扶”字,扶在关键处,带在点子上。一些学困生,他们受自身能力所限,不一定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收到同样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扶”他们一把。教师可以一边指导学生操作,一边说明注意事项,强调操作的关键步骤,引导他们做一步想一步,做到操作和思维统一、行和知统一。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第一步: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圆当作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朋友,然后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朋友。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操作,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朋友应该怎么分。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个朋友分不到一整张饼,也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需要一种新数来表示每人分得的数量。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对分数产生了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①把10个小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五分之一,2份是几分之几呢?3份呢?4份呢?②把8面小旗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分之几?2份呢?3份呢?这样,老师可以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份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只是把“一个物体”“一张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而是把“一个物体”“一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学生通过边操作,边叙述,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第三步: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数表示的意义,而后教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用语言表达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其不妥之处,不断强化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至此,学生在教师的“扶持”下,顺利完成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认知过程。
敢放
学具的使用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向和策略,充分让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教师只是在学生受阻时、疑难时,做引导点拨、精讲释疑,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想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上课伊始,教师可请学生大胆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这时,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一些表象认识,做出猜想或假设:“与圆锥的底面积有关系”“与圆锥的体积有关系”“与圆锥的高有关系”。究竟哪些说法正确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验证,抓住学生急于动手探究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各自的猜想正确与否。四人一组,利用学具和课前准备好的沙土做实验。结果,他们回答:“我们用圆锥装满沙土,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了”“我们用圆柱装满沙土,正好倒满了三个圆锥”。这都证明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的3倍。接着,教师再演示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三次不能倒满。这时学生心里面充满了疑惑。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做实验的圆柱和圆锥,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测量结果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最后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三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巧引·善扶·敢放”在利用学具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规律,获得正确结论,不仅参与了整个教学教程,而且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锦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