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学具,创造高效课堂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t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把学生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并且从中发现规律、开发智力。学具起着教具和其他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高效课堂。然而,利用学具进行教学必须抓好六个字:“巧引、善扶、敢放。”
  巧引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①自己用量角器量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三角形的内角和,并做好记录。②拿任意的一个三角形,分别剪下三个角,然后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看可拼成一个什么角?③通过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起来,看组成一个什么角?④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再测量每个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看是多少度。学生们既动手,又动脑,兴趣高涨。操作完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出:“只要是三角形其内角和就是180°。”这样,学生在分、拼、剪、量等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领悟原理,促进知识的内化,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善扶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受知识水平所限,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还有许多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还要特别注意善用一个“扶”字,扶在关键处,带在点子上。一些学困生,他们受自身能力所限,不一定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收到同样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扶”他们一把。教师可以一边指导学生操作,一边说明注意事项,强调操作的关键步骤,引导他们做一步想一步,做到操作和思维统一、行和知统一。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第一步: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圆当作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朋友,然后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朋友。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操作,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朋友应该怎么分。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个朋友分不到一整张饼,也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需要一种新数来表示每人分得的数量。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对分数产生了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①把10个小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五分之一,2份是几分之几呢?3份呢?4份呢?②把8面小旗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分之几?2份呢?3份呢?这样,老师可以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份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只是把“一个物体”“一张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而是把“一个物体”“一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学生通过边操作,边叙述,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第三步: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数表示的意义,而后教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用语言表达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其不妥之处,不断强化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至此,学生在教师的“扶持”下,顺利完成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认知过程。
  敢放
  学具的使用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向和策略,充分让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教师只是在学生受阻时、疑难时,做引导点拨、精讲释疑,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想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上课伊始,教师可请学生大胆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这时,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一些表象认识,做出猜想或假设:“与圆锥的底面积有关系”“与圆锥的体积有关系”“与圆锥的高有关系”。究竟哪些说法正确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验证,抓住学生急于动手探究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各自的猜想正确与否。四人一组,利用学具和课前准备好的沙土做实验。结果,他们回答:“我们用圆锥装满沙土,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了”“我们用圆柱装满沙土,正好倒满了三个圆锥”。这都证明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的3倍。接着,教师再演示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三次不能倒满。这时学生心里面充满了疑惑。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做实验的圆柱和圆锥,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测量结果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最后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三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巧引·善扶·敢放”在利用学具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规律,获得正确结论,不仅参与了整个教学教程,而且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锦林小学)
其他文献
我国中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历史比较悠久,随着高中新课程学分制及“多位一体”教学模块的实施,学生社团将逐渐成为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成分,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展示才华智慧的重要舞台。  研究背景  社团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所在学校大部分学生至少参与了一个社团。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和社团骨干成员的协助下,结合不同社团属性特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
师者与书,似乎古今中外都把二者等同起来。师者,不是一本书,胜似一本书。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在教育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教师的专业自强更是中国梦、教育梦实现的根本。笔者所在学校正是抓住“教师专业自强”这一根本,在“个性自强发展”办学理念引领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目标,更要重视过程性目标。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大喜欢参与教学的活动过程,很少去提问、去参与。因此,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中让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提升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参与中学习  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程度也不同,要让学生乐于并善于参与学习过程,
会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艺术的特殊载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鉴赏以中国古诗文为载体的审美艺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层次的审美心理,学生才能在感受古诗文的美、体验古诗文的美、再现古代文的美、再造古诗文的美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品位,提升精神境界。这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特性和教学目标,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反复强调的教学理念。那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呢?  审美
该文报告采用间接血凝法(IHA)对南宁市及郊区5560名妇女、儿童的血清进行了弓形虫抗体检测,健康孕妇的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为3.93℅;有流产和死产病史妇女的阳性率为24.24℅、健康儿童的抗体阳性率
古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是国学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好古诗词,是继承优秀文化的需要,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国学复兴的
该文介绍了电气化铁路的一种新设备--弓形支架。通过对弓形支架安装、运行等情况的分析论证,指出该设备技术先进,使用后安全可靠,效益显著,在低净空隧道电气化改造中推广使用,有较大
苏州市老年大学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研兴校,发动教师编写符合老年人需要的教材,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引导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数学素质的培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已成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和改进数学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强国普遍关注的课题。其中,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教学离不开对数学概念的教学。众所周知,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从其解题过程可以体现出来;而学生解题是否灵活往往取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