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六法”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六法”;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8—0105—01
  个性化朗读追求学生自主情感的表达,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教学中要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以发挥朗读的最佳效能。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必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拥有个性化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途径很多:
  一、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作为朗读指导的重点篇目。因为学生有兴趣,所以愿意读,愿意读就容易读出感情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拥有个性化的朗读。
  二、恰当引用课外资料
  教师眼光不能只停留在课本有限的篇目上,要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朗读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广泛朗读,这样学生更乐意接受。对于低、中学段的学生还可以推荐他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儿童现代诗、小散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课外读物;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推荐他们读中外古今名著,各种清新明丽、意境深远的散文、诗歌等。只有扩大学生的读书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他们拥有个性化的朗读能力。
  三、巧妙设计朗读形式
  教师要巧妙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情趣的朗读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使他们个性化朗读的生成。课堂要充分地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尽量少讲一些,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读,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例如《陶罐和铁罐》,抓住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和、宽容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两罐彼此的不同,为揭示寓意做好铺垫。
  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个性化朗读奠定基础。例如《三月桃花水》,对于生长在西部戈壁滩上的学生来说,是很难见到那清澈如明镜,叮咚如竖琴的春水,所以只凭课本文字性的语言,学生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地再现三月桃花水的美,无疑是最佳的激发兴趣的途径。只有在直观美景的冲击之下,学生才能真实感受到文字所蕴含的美,深一层地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朗读热情也就自然而生,对文本的感悟和自我情感的体验也会水到渠成。
  五、有效渲染文本情景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文字语言描写的情景,为学生的朗读做好情感的铺垫,诱发他们个性化的朗读。例如,教师巧妙的导语,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三月桃花水》开课伊始,教师用这样一句引语:“同学们,春天来了,河流醒了,三月的桃花水在向我们招手,来,我们也跟它打声招呼吧!跟着老师大声地喊——三月桃花水!”这童话般的语言,富有童趣的举动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情景,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个性化朗读自然生成。
  六、有机融合口语交际
  把丰富多彩的各类口语交际活动与朗读教学融为一体,如,随堂口语交际、演讲比赛、课本剧、故事会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体验文本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促进学生个性化朗读。可在《三月桃花水》中设计这样两个话题:“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三月桃花水说些什么?”“面对美丽的春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教师重在诱导学生说出他们想说的话,不仅启发他们说出对三月桃花水的爱与赞美,还要激发他们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如,学习了《渔夫的故事》,教师编排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着扮演其中的角色,在学生们个性化的演绎中,渔夫和魔鬼的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善于把握时机,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点悟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读中,就能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拥有个性化朗读,将朗读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編辑:张慧敏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