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世界历史”时代里的“世界哲学”与哲学的中国性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新阶段,这一新的世界历史阶段切实地呼唤着一种新的"世界哲学"。新时代里的世界哲学不否定哲学的民族性,但的确又有不同于国别史和区域史时代的各民族哲学的问题意识,如世界一体化趋势下的伦理共识、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等问题。新的世界历史时代里也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观,作为古希腊地方知识的"哲学"进入世界历史之后,在内涵与外延两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具有诗性特质的中国哲学将改变自柏拉图以来直至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的主流观念哲学传统,从而拓展人们对"哲学"知识谱系的看法。在新的世界历史
其他文献
明初著名文人方孝孺的古文在文士圈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这种流行趋势,与他对语言的选择及古文作法密不可分。一方面,其语言质朴自然,多采用譬喻说理,让文章易为人们所接受;另一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其“声无哀乐”的音乐观。这一音乐观是他“越名教任自然”玄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是对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子“法天
游宴是魏晋南北朝士人们追逐的流行风尚,他们在游宴时纵情山水、品酒赏乐、吟诗作赋、畅言玄理。游宴受重视的主要原因在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它是社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增进
立体构成教学已成为我国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当前高校“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环节单一、作品流于形式、课程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