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童的眼光是敏锐的,他们能将目力所及的一切记在心里;孩子的想象又是丰富的,他们能将心中的现实加以感性的深加工。窃以为,重庆玉带山小学的教育者们正是看中了这两点,才组织了校园“杀年猪”的活动,希望借此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亲近民俗、珍重文化的种子。可孩童的理解力还很浮浅,他们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理性地思考,体会“杀年猪”背后深层的文化含义,而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冲击上,感受到残忍和恐惧。
其实,“杀年猪”的过程本身并不是传统文化,它只是一种噱头,充满了形式感。只有当“年猪”被装在盘里,摆在年夜饭的圆桌上时,它才承载了原本没有的文化含义:父辈经年的艰辛创业,能够用一头热气腾腾的猪来犒劳自身,冲淡辛劳;分散在五湖四海的家人们团聚一堂,味蕾被共同的肉香缠绕,更能体会到彼此的血脉相连。团圆、勤奋,这些“年文化”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也是最纯粹的。这些精神、这些情怀需要教育者们耐心、深层次地去挖掘,然后去取代诸如“杀年猪”等浮浅形式和噱头。
余华在《一个记忆回来了》中描绘了自己孩童时期观看“文革”时处理“犯人”的场景:“脑袋被子弹击空了,像是砸了一个洞的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都被流光了……”他也爽快地承认这段经历成了他今后小说创作中“死亡”的雏形。由此可见,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经历,往往能左右其今后的成长方向。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十分谨慎。
观看“杀年猪”的教育意义远不及其负面影响,因为这是有违良善的。古时的儒家有“君子远庖厨”之说,并不是指责人们食用猪牛羊肉,而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不但要有“不忍之心”,还要“推己及物”。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电猪、晕猪等人道的方式,较之传统的用刀屠宰,无疑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可是观看着传统杀猪方式的孩子们,兴许会在心中淡化人与动物的界限,便很难再生恻隐之心,很难再理解人道,甚至对现代不断进步的文明产生怀疑。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世界观的形成需要自身的长期体悟。在孩子们离成人世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教育者们不该抱着孩子急匆匆地冲向成人世界的大门,而应代之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教育者们还应该在孩子审视世界时为其加上一副滤镜,来防备外界刺眼阳光的猛烈冲击。
在日本,许多学校的孩子们能饲养家禽之类的小动物,能免费参观动物保育园,这让他们从小便对生命有了认同、有了尊重。于是人们才能在奈良看见鹿自在地穿行在马路上,才能在天空频频望见掠过的鸦群,才能平静地给过路的流浪猫些许食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真正的教育也应该是如此:细雨过处,润物无声。
点评:文章抓住“杀年猪”中的一个“杀”字,指出以孩子们浮浅的理解能力恐怕不能领会“亲近民俗、珍重文化”的苦心,只会“感受到残忍和恐惧”。作者指出,“杀年猪”只是一种“浮浅形式和噱头”,因而以观看“杀年猪”的形式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恐怕其更多带来的是负面影响。文章以教育为核心议题,扣住孩子的特点,提出更应当注重生命教育而非简单粗暴地谈文化继承,思路清晰,分析环环相扣,语言表达有力,让人警醒。
其实,“杀年猪”的过程本身并不是传统文化,它只是一种噱头,充满了形式感。只有当“年猪”被装在盘里,摆在年夜饭的圆桌上时,它才承载了原本没有的文化含义:父辈经年的艰辛创业,能够用一头热气腾腾的猪来犒劳自身,冲淡辛劳;分散在五湖四海的家人们团聚一堂,味蕾被共同的肉香缠绕,更能体会到彼此的血脉相连。团圆、勤奋,这些“年文化”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也是最纯粹的。这些精神、这些情怀需要教育者们耐心、深层次地去挖掘,然后去取代诸如“杀年猪”等浮浅形式和噱头。
余华在《一个记忆回来了》中描绘了自己孩童时期观看“文革”时处理“犯人”的场景:“脑袋被子弹击空了,像是砸了一个洞的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都被流光了……”他也爽快地承认这段经历成了他今后小说创作中“死亡”的雏形。由此可见,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经历,往往能左右其今后的成长方向。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十分谨慎。
观看“杀年猪”的教育意义远不及其负面影响,因为这是有违良善的。古时的儒家有“君子远庖厨”之说,并不是指责人们食用猪牛羊肉,而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不但要有“不忍之心”,还要“推己及物”。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电猪、晕猪等人道的方式,较之传统的用刀屠宰,无疑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可是观看着传统杀猪方式的孩子们,兴许会在心中淡化人与动物的界限,便很难再生恻隐之心,很难再理解人道,甚至对现代不断进步的文明产生怀疑。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世界观的形成需要自身的长期体悟。在孩子们离成人世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教育者们不该抱着孩子急匆匆地冲向成人世界的大门,而应代之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教育者们还应该在孩子审视世界时为其加上一副滤镜,来防备外界刺眼阳光的猛烈冲击。
在日本,许多学校的孩子们能饲养家禽之类的小动物,能免费参观动物保育园,这让他们从小便对生命有了认同、有了尊重。于是人们才能在奈良看见鹿自在地穿行在马路上,才能在天空频频望见掠过的鸦群,才能平静地给过路的流浪猫些许食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真正的教育也应该是如此:细雨过处,润物无声。
点评:文章抓住“杀年猪”中的一个“杀”字,指出以孩子们浮浅的理解能力恐怕不能领会“亲近民俗、珍重文化”的苦心,只会“感受到残忍和恐惧”。作者指出,“杀年猪”只是一种“浮浅形式和噱头”,因而以观看“杀年猪”的形式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恐怕其更多带来的是负面影响。文章以教育为核心议题,扣住孩子的特点,提出更应当注重生命教育而非简单粗暴地谈文化继承,思路清晰,分析环环相扣,语言表达有力,让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