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少年,都有为梦癫狂的时候
18岁前夕,颜开和父母谈判了整整三天。那时他正念着中国最火的大学专业之一,国际贸易学;那时的大学生依然是香饽饽,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前程。但父母听见儿子说:“我不念大学了,我要去北京,当职业漫画家。”
颜开画了十几年的画,写了十几年的故事。今天的新世纪一代对网游、社交网络有多
痴迷,生于75后、80后的颜开们,就对新漫画有多中毒。但父母们总觉得,画得再好也只是“爱好”,他们更希望孩子们能按部就班地生活,而不是为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职业孤注一掷。
《家人》:什么时候有了“我要成为一个漫画家”的念头?
颜开:14岁。看到车田正美的《女神的圣斗士》前三本时,我一下觉得这就是我憧憬的模式啊,可以同时满足我写作和画画两种爱好。我三四岁就开始画画,后来又自己写小说。除了这个职业,似乎没有其他可以两全其美了。
《家人》:为了这个梦想,做过哪些现在看来很“奇葩”的事?
颜开:读书时为了投稿,我在邮局把很厚一本企业黄页翻完过,又把报刊征订表翻了几遍,结果中国当时没有一本杂志一张报纸接受漫画。后来就想投稿去香港,或者去给马荣成、黄玉郎(注:香港著名漫画家)当学徒。
《家人》:你是怎么突然得到圆梦的机会的?
颜开:1993年在书报摊上看到国内第一本漫画杂志《画书大王》,有种迎接曙光的感觉。买到的是第七期杂志,它正在搞一个为自己征集漫画形象的活动。于是我回家就画,最后把两个形象作品和自己的一大摞画作寄到北京编辑部。不久就收到了主编的亲笔回信,说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征集时间已经过了,我的投稿不能采用;好消息是编辑部非常看好我的其他作品,问我是否愿意专职画漫画。当时编辑部在全国就找了三个青年漫画爱好者组建工作室,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18岁,陈翔和郑旭升是20岁。
你迈进了这道门,但门后波涛汹涌
1994年3月25日,颜开离开深圳来到北京。圆梦的第二天,他迎来自己18岁生日,这多少带着一点命中注定的意思。
对年轻人来说梦想就是一切。中国第一批职业漫画家完全不介意工作室的简陋——一个房
间,三张床,三张可以画画的桌子;也不介意枯燥的生活,因为都是外地人,他们没有朋友,终日窝在房间里画画、构思。作品在杂志上连载后,很多同好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工作室,中国第一个漫画爱好者与从业者的交流圈由此诞生。但梦想不久就被现实击垮。
《家人》:从爱好者变成职业人,有什么感触?
颜开:发现原来当漫画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十几岁时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就是天天画就行了。后来发现,这个职业不是从业者自己能决定的。在1993年这个非常保守的时期,很多新鲜事物都被当做洪水猛兽,包括故事漫画。有人把《画书大王》送到了两会上,说“怎么能让我们的孩子看这样的杂志!”然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书包的愤怒》的社论。杂志就被勒令停刊整改了。当时列入整改名单的还有本游戏杂志叫《game集中营》,更名为《电子游戏软件》后继续办了很多年,《画书大王》却是真地停了。
《家人》:所以那时想专心画漫画,最开始有父母、老师反对,后来有整个大环境的反对。
颜开:对。当时我们还觉得杂志有复刊的希望,就在北京等。但和你一起实现梦想的人陆续放弃,离开,那种滋味很难受。陈翔在停刊前就离开了,因为家里人强烈反对,那时专职画漫画收入不高的;后来郑旭升也走了,也是家庭原因。我是在那年冬天回去的,北京太冷
了,父母又一再催促。我还记得走的那天,北京迎来了它的第一场雪。
当你成为一杆大旗
一个行业的发展,总和大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大部分父母和师长视新漫画为“带坏孩子的洪水猛兽”,就算孩子画得再好,也只能作为不能耽误学习的爱好。
但国家“5155”工程在1996年批准了5本官方漫画杂志的出刊,随后民间也有若干类似刊物。沉寂两年的漫画从业者、爱好者们从原来只有一本杂志可以投稿,突然有了七八本杂志可以投稿。
《家人》:除了你还在坚持画以外,那个时期还孵化了中国第二批职业漫画人。
颜开:对,那是中国新漫画的第一个黄金期。但作为从业者个体,你要靠画画求生存还是很艰难的。整个1990年代,我经历了无数编辑部创刊、停刊、莫名其妙消失等各式各样问题。比如《雪椰》虽然一直在连载,但它换了6本连载的杂志。但这也挺磨练人的心智,我对梦想和职业的理解就因此变得更加理智和淡定。
《家人》:黄金期之后,是个更大的黑暗期。这也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痛苦蜕变过程。
颜开:2000年后,日本盗版漫画疯狂涌入,我们这些靠爱好变成职业的人,面对的竞争对手是日本更有职业精神的前辈漫画家和更成熟的市场体系作品。一比较,我们的作品就显得很幼稚,没有市场了。而且那时我们也过了单纯为梦想奋斗的年龄,22岁,你还可以为梦想而
战,25岁,你就得考虑面包问题。
《家人》:所以这个时候还坚持靠画漫画为生的你,就成了一个旗帜人物?
颜开:那时每天都有人离开,去收入更高的广告、设计、游戏等行业。最多的一天我接到了8个同行离开的电话。然后,他们说:还好,颜开你还在。这反过来也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除了本身的热爱,一个行业,总得有人是单纯为梦想而待下去的吧。
坚持下去的梦,才叫“志向”
2006年后,中國漫画业终于找到自己的市场化方向。这对一个职业的稳定来说,是好事。颜开找回了陈翔他们,开始创作区别于日式黑白漫画的彩色漫画。也许“屏幕一代”的年龄再大一点,会不再用彩色和黑白来判断作品质量的好坏。但至少现在,他们找到了中国职业漫画人的生存空间。
《家人》:现在的“梦想”和当初的梦想有什么区别?
颜开:以前我们不谈吃饭问题,只谈梦想。现在,我可以很有底气地对想入行的新人说:做这一行,你们至少可以在实现梦想的同时吃饱饭;再有才能一点,可以取得不小成就。现在作家富豪榜已经专为漫画家开辟了一个分榜了。
《家人》:但同样是因为喜欢漫画而入行,现在的年轻人和你们当初有什么区别?
颜开:当年我们这群漫画人在一起聚会时,大家振臂高呼:“我们五年就要赶超日本!”那时我们对梦想的理解很中二。现在的孩子对梦想的理解很现实了。梦想成真之后,应该要很快成名,有签售会,粉丝一呼千应,出席各种漫展活动,走走红毯,接受各种采访。第一代逐梦的职业人因为热爱而坚守,而现在的从业者要克服的困难除了身体的劳累更有精神的痛苦。比如长期加班加点赶稿,每天忙碌十几个小时;要根据市场和编辑的需要选择创作题材,编辑会告诉你:科幻不流行了,你换侦探吧;魔幻正流行,你也跟风一个吧。这对艺术行业创作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新入行者就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
《家人》:如果要达到主流的成功标准,需要多长时间?
颜开:至少6年。但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期许时间只有两年了。那天,有个年轻人向我辞行,理由是:你看你在这行干了20年,都是个“总”了,还要自己亲自赶稿。从年轻人的角度看,我的确不是一个好榜样,一个老家伙了,还在那里坚持画画创造,挫伤了他对这个行
业的憧憬和积极性。
《家人》:最后,能否以一个前辈和梦想坚守者的身份,总结你这20年的心路历程?
颜开:光有梦想光有才华是不行的。至少在这一行,我看到最后获得成功的,都不是才华横溢、心思活络者;那些才华一般但努力踏实、并一直坚守的人,才是最后把少年时的热爱变成可以奋斗一辈子的事业的成功者。
18岁前夕,颜开和父母谈判了整整三天。那时他正念着中国最火的大学专业之一,国际贸易学;那时的大学生依然是香饽饽,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前程。但父母听见儿子说:“我不念大学了,我要去北京,当职业漫画家。”
颜开画了十几年的画,写了十几年的故事。今天的新世纪一代对网游、社交网络有多
痴迷,生于75后、80后的颜开们,就对新漫画有多中毒。但父母们总觉得,画得再好也只是“爱好”,他们更希望孩子们能按部就班地生活,而不是为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职业孤注一掷。
《家人》:什么时候有了“我要成为一个漫画家”的念头?
颜开:14岁。看到车田正美的《女神的圣斗士》前三本时,我一下觉得这就是我憧憬的模式啊,可以同时满足我写作和画画两种爱好。我三四岁就开始画画,后来又自己写小说。除了这个职业,似乎没有其他可以两全其美了。
《家人》:为了这个梦想,做过哪些现在看来很“奇葩”的事?
颜开:读书时为了投稿,我在邮局把很厚一本企业黄页翻完过,又把报刊征订表翻了几遍,结果中国当时没有一本杂志一张报纸接受漫画。后来就想投稿去香港,或者去给马荣成、黄玉郎(注:香港著名漫画家)当学徒。
《家人》:你是怎么突然得到圆梦的机会的?
颜开:1993年在书报摊上看到国内第一本漫画杂志《画书大王》,有种迎接曙光的感觉。买到的是第七期杂志,它正在搞一个为自己征集漫画形象的活动。于是我回家就画,最后把两个形象作品和自己的一大摞画作寄到北京编辑部。不久就收到了主编的亲笔回信,说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征集时间已经过了,我的投稿不能采用;好消息是编辑部非常看好我的其他作品,问我是否愿意专职画漫画。当时编辑部在全国就找了三个青年漫画爱好者组建工作室,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18岁,陈翔和郑旭升是20岁。
你迈进了这道门,但门后波涛汹涌
1994年3月25日,颜开离开深圳来到北京。圆梦的第二天,他迎来自己18岁生日,这多少带着一点命中注定的意思。
对年轻人来说梦想就是一切。中国第一批职业漫画家完全不介意工作室的简陋——一个房
间,三张床,三张可以画画的桌子;也不介意枯燥的生活,因为都是外地人,他们没有朋友,终日窝在房间里画画、构思。作品在杂志上连载后,很多同好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工作室,中国第一个漫画爱好者与从业者的交流圈由此诞生。但梦想不久就被现实击垮。
《家人》:从爱好者变成职业人,有什么感触?
颜开:发现原来当漫画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十几岁时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就是天天画就行了。后来发现,这个职业不是从业者自己能决定的。在1993年这个非常保守的时期,很多新鲜事物都被当做洪水猛兽,包括故事漫画。有人把《画书大王》送到了两会上,说“怎么能让我们的孩子看这样的杂志!”然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书包的愤怒》的社论。杂志就被勒令停刊整改了。当时列入整改名单的还有本游戏杂志叫《game集中营》,更名为《电子游戏软件》后继续办了很多年,《画书大王》却是真地停了。
《家人》:所以那时想专心画漫画,最开始有父母、老师反对,后来有整个大环境的反对。
颜开:对。当时我们还觉得杂志有复刊的希望,就在北京等。但和你一起实现梦想的人陆续放弃,离开,那种滋味很难受。陈翔在停刊前就离开了,因为家里人强烈反对,那时专职画漫画收入不高的;后来郑旭升也走了,也是家庭原因。我是在那年冬天回去的,北京太冷
了,父母又一再催促。我还记得走的那天,北京迎来了它的第一场雪。
当你成为一杆大旗
一个行业的发展,总和大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大部分父母和师长视新漫画为“带坏孩子的洪水猛兽”,就算孩子画得再好,也只能作为不能耽误学习的爱好。
但国家“5155”工程在1996年批准了5本官方漫画杂志的出刊,随后民间也有若干类似刊物。沉寂两年的漫画从业者、爱好者们从原来只有一本杂志可以投稿,突然有了七八本杂志可以投稿。
《家人》:除了你还在坚持画以外,那个时期还孵化了中国第二批职业漫画人。
颜开:对,那是中国新漫画的第一个黄金期。但作为从业者个体,你要靠画画求生存还是很艰难的。整个1990年代,我经历了无数编辑部创刊、停刊、莫名其妙消失等各式各样问题。比如《雪椰》虽然一直在连载,但它换了6本连载的杂志。但这也挺磨练人的心智,我对梦想和职业的理解就因此变得更加理智和淡定。
《家人》:黄金期之后,是个更大的黑暗期。这也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痛苦蜕变过程。
颜开:2000年后,日本盗版漫画疯狂涌入,我们这些靠爱好变成职业的人,面对的竞争对手是日本更有职业精神的前辈漫画家和更成熟的市场体系作品。一比较,我们的作品就显得很幼稚,没有市场了。而且那时我们也过了单纯为梦想奋斗的年龄,22岁,你还可以为梦想而
战,25岁,你就得考虑面包问题。
《家人》:所以这个时候还坚持靠画漫画为生的你,就成了一个旗帜人物?
颜开:那时每天都有人离开,去收入更高的广告、设计、游戏等行业。最多的一天我接到了8个同行离开的电话。然后,他们说:还好,颜开你还在。这反过来也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除了本身的热爱,一个行业,总得有人是单纯为梦想而待下去的吧。
坚持下去的梦,才叫“志向”
2006年后,中國漫画业终于找到自己的市场化方向。这对一个职业的稳定来说,是好事。颜开找回了陈翔他们,开始创作区别于日式黑白漫画的彩色漫画。也许“屏幕一代”的年龄再大一点,会不再用彩色和黑白来判断作品质量的好坏。但至少现在,他们找到了中国职业漫画人的生存空间。
《家人》:现在的“梦想”和当初的梦想有什么区别?
颜开:以前我们不谈吃饭问题,只谈梦想。现在,我可以很有底气地对想入行的新人说:做这一行,你们至少可以在实现梦想的同时吃饱饭;再有才能一点,可以取得不小成就。现在作家富豪榜已经专为漫画家开辟了一个分榜了。
《家人》:但同样是因为喜欢漫画而入行,现在的年轻人和你们当初有什么区别?
颜开:当年我们这群漫画人在一起聚会时,大家振臂高呼:“我们五年就要赶超日本!”那时我们对梦想的理解很中二。现在的孩子对梦想的理解很现实了。梦想成真之后,应该要很快成名,有签售会,粉丝一呼千应,出席各种漫展活动,走走红毯,接受各种采访。第一代逐梦的职业人因为热爱而坚守,而现在的从业者要克服的困难除了身体的劳累更有精神的痛苦。比如长期加班加点赶稿,每天忙碌十几个小时;要根据市场和编辑的需要选择创作题材,编辑会告诉你:科幻不流行了,你换侦探吧;魔幻正流行,你也跟风一个吧。这对艺术行业创作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新入行者就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
《家人》:如果要达到主流的成功标准,需要多长时间?
颜开:至少6年。但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期许时间只有两年了。那天,有个年轻人向我辞行,理由是:你看你在这行干了20年,都是个“总”了,还要自己亲自赶稿。从年轻人的角度看,我的确不是一个好榜样,一个老家伙了,还在那里坚持画画创造,挫伤了他对这个行
业的憧憬和积极性。
《家人》:最后,能否以一个前辈和梦想坚守者的身份,总结你这20年的心路历程?
颜开:光有梦想光有才华是不行的。至少在这一行,我看到最后获得成功的,都不是才华横溢、心思活络者;那些才华一般但努力踏实、并一直坚守的人,才是最后把少年时的热爱变成可以奋斗一辈子的事业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