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A股而言,回购股份这种事总是一件“稀罕物”,少见多怪,几年也难得见上一回,说到底,还是因为市场的普遍不成熟。市场上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回购事件,比如丽珠集团旗下的丽珠B股,就曾有过一、二次回购动作,还有长安B股,以及A股中的天音控股、健康元、宁波华翔等。
这些回购股份的个案,总体特征就是公司出资不多,所回购股份占总股份的比重不大(通常小于5%),回购所能产生的影响也就一般。本周一晚,国内钢铁业的老大——宝钢股份宣布拟用不超过50亿(人民币,下同)回购自家股票。消息一出,周二该股股价开盘就直奔涨停板。
笔者以为,分析这些较为罕见的举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固然需要看它究竟只是自家的单独行为,抑或能对其他因持续惨跌而破净的公司股价有止跌效用。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时间破净相当于资产被贱卖,这却被相关上市公司广泛的熟视无睹。
2011年A股熊冠全球,钢铁、高速公路、银行股等早就进入破净时代,总数多达八十多只。以宝钢为例,该公司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各季度每股净资产值分别为:5.976元、6.042元、6.081元、6.153元和6.43元。其股价早自去年5月23日迄今,就持续处在“破净”状态,持续低于上述5个季度中的最小值。宝钢股份本周一的股价是4.07元,这是自2009年1月初以来的新低,对比今年中期报告显示的每股净资产值6.43元,“破净率”是36.70%。按笔者的粗浅理解,“破净率”就是公司股份在打折大甩卖。那么,宝钢股份相当于打了一个“六三折(63.30%)”。
对公司而言,假如说公司股价因为长时间低迷,会伤及公司形象。但宝钢股份方面或许根本就不在乎,因为这种“破净”状态已经存在长达5个季度。期间,从未听到公司方面对此吭过声。或许它也会在意,因为就在数周前,毕竟证监会的高官曾经高调放过话,鼓励上市公司多多增持自家的股票。不论作为对监管当局倡议的一种积极响应,还是为了自家公司的脸面,宝钢以大手笔回购“意思”了一番。
宝钢财大气粗,傲视全国同行,其总股本高达175.12亿股。假如有几个大买家在破净以来的一年多里,偷偷买下几十亿股,公司高管对此应该不会心疼,但其背后的控股大股东国务院国资委(股份公司名义上的大股东为宝钢集团),应该还是会心痛不已。因为这是(国有)资产的公开合法贱卖与流失。宝钢股份从破净之日起(去年5月23日),截至本周二,累积的成交量总共是88.8亿股,这是很吉利的一个数字。假如这些股票全部都被几家有计划、有预谋的大买家偷偷联手吃进,就已占到总股本的50.71%,已经超过半数,甚至可能“举牌收购”?但这种企图或阴谋,也不容易实现。因为证券法有明文规定,悄悄增持股份至5%时,买家就必须发布公告;若再增持1至2%时,又必须发公告。
当然,宝钢股份回购自家股票的消息也只是让市场高兴了一天,周三又再度陷入低迷。但不曾想到,这一企业行为却遭到了媒体的爆炒与无限遐想,颇有“逮住鸡毛当令箭”的味道,兴奋异常,实在匪夷所思。究其缘由,在于没有看到市场的“硬道理”:
第一、市场长期积弱难振,投资人看不到任何期望。证监会的数十项大小改革,都像是过眼云烟,丝毫不能有效遏止市场下跌,更遑论要催升股市。还有央行的多次降存准率和降息等,对股市的积极效应,皆在快速递减。在此大背景下,有人自然将拯救A股的希望,寄托在宝钢的回购动作之上。
第二、媒体对宝钢回购作无厘头式的解读,实在有点想入非非。比如,有媒体竟称宝钢的回购等同于产业资本的救市,硬要将其打上政策强力驱动的烙印。毕竟证监会在数周前,曾经公开呼吁破净的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但积极响应者少之又少。即便就算是政策驱动,笔者以为,最大可能,或许是国务院国资委,会心疼宝钢股份的资产在过去5个季度当中被长时间贱卖,而督促宝钢回购。其他部门比如证监会等,怎么可能去关心国有资产是否被贱卖?另外,靠“产业资本救市”这种说法,不仅过去没有过先例,在现实中也极难成立,最多只会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遐想。产业资本是相对于金融资本而言的的另外一个群体,其可以纵横驰骋的主战场在实业界,并不在股市。而且各家产业资本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靠各家公司的企业家、高管联手通过资本市场这个特殊平台救市?其逻辑与道理何在?
第三、还有人期待宝钢能够振臂一呼,带动一大批公司都去回购自家股份。这又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议题。即便都是央企,有些是周期性公司、另外一些公司的周期性特征却不那么明显,各自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A公司股价破发,但B公司的股价却未破发;且同样是股价破发的公司,C公司的自有资金充裕,而D公司的银子匮乏。让这么多情况与处境各不相同的公司,如何行动及步调一致地拯救A股?
这些回购股份的个案,总体特征就是公司出资不多,所回购股份占总股份的比重不大(通常小于5%),回购所能产生的影响也就一般。本周一晚,国内钢铁业的老大——宝钢股份宣布拟用不超过50亿(人民币,下同)回购自家股票。消息一出,周二该股股价开盘就直奔涨停板。
笔者以为,分析这些较为罕见的举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固然需要看它究竟只是自家的单独行为,抑或能对其他因持续惨跌而破净的公司股价有止跌效用。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时间破净相当于资产被贱卖,这却被相关上市公司广泛的熟视无睹。
2011年A股熊冠全球,钢铁、高速公路、银行股等早就进入破净时代,总数多达八十多只。以宝钢为例,该公司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各季度每股净资产值分别为:5.976元、6.042元、6.081元、6.153元和6.43元。其股价早自去年5月23日迄今,就持续处在“破净”状态,持续低于上述5个季度中的最小值。宝钢股份本周一的股价是4.07元,这是自2009年1月初以来的新低,对比今年中期报告显示的每股净资产值6.43元,“破净率”是36.70%。按笔者的粗浅理解,“破净率”就是公司股份在打折大甩卖。那么,宝钢股份相当于打了一个“六三折(63.30%)”。
对公司而言,假如说公司股价因为长时间低迷,会伤及公司形象。但宝钢股份方面或许根本就不在乎,因为这种“破净”状态已经存在长达5个季度。期间,从未听到公司方面对此吭过声。或许它也会在意,因为就在数周前,毕竟证监会的高官曾经高调放过话,鼓励上市公司多多增持自家的股票。不论作为对监管当局倡议的一种积极响应,还是为了自家公司的脸面,宝钢以大手笔回购“意思”了一番。
宝钢财大气粗,傲视全国同行,其总股本高达175.12亿股。假如有几个大买家在破净以来的一年多里,偷偷买下几十亿股,公司高管对此应该不会心疼,但其背后的控股大股东国务院国资委(股份公司名义上的大股东为宝钢集团),应该还是会心痛不已。因为这是(国有)资产的公开合法贱卖与流失。宝钢股份从破净之日起(去年5月23日),截至本周二,累积的成交量总共是88.8亿股,这是很吉利的一个数字。假如这些股票全部都被几家有计划、有预谋的大买家偷偷联手吃进,就已占到总股本的50.71%,已经超过半数,甚至可能“举牌收购”?但这种企图或阴谋,也不容易实现。因为证券法有明文规定,悄悄增持股份至5%时,买家就必须发布公告;若再增持1至2%时,又必须发公告。
当然,宝钢股份回购自家股票的消息也只是让市场高兴了一天,周三又再度陷入低迷。但不曾想到,这一企业行为却遭到了媒体的爆炒与无限遐想,颇有“逮住鸡毛当令箭”的味道,兴奋异常,实在匪夷所思。究其缘由,在于没有看到市场的“硬道理”:
第一、市场长期积弱难振,投资人看不到任何期望。证监会的数十项大小改革,都像是过眼云烟,丝毫不能有效遏止市场下跌,更遑论要催升股市。还有央行的多次降存准率和降息等,对股市的积极效应,皆在快速递减。在此大背景下,有人自然将拯救A股的希望,寄托在宝钢的回购动作之上。
第二、媒体对宝钢回购作无厘头式的解读,实在有点想入非非。比如,有媒体竟称宝钢的回购等同于产业资本的救市,硬要将其打上政策强力驱动的烙印。毕竟证监会在数周前,曾经公开呼吁破净的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但积极响应者少之又少。即便就算是政策驱动,笔者以为,最大可能,或许是国务院国资委,会心疼宝钢股份的资产在过去5个季度当中被长时间贱卖,而督促宝钢回购。其他部门比如证监会等,怎么可能去关心国有资产是否被贱卖?另外,靠“产业资本救市”这种说法,不仅过去没有过先例,在现实中也极难成立,最多只会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遐想。产业资本是相对于金融资本而言的的另外一个群体,其可以纵横驰骋的主战场在实业界,并不在股市。而且各家产业资本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靠各家公司的企业家、高管联手通过资本市场这个特殊平台救市?其逻辑与道理何在?
第三、还有人期待宝钢能够振臂一呼,带动一大批公司都去回购自家股份。这又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议题。即便都是央企,有些是周期性公司、另外一些公司的周期性特征却不那么明显,各自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A公司股价破发,但B公司的股价却未破发;且同样是股价破发的公司,C公司的自有资金充裕,而D公司的银子匮乏。让这么多情况与处境各不相同的公司,如何行动及步调一致地拯救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