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指津]
一、小说叙述事件的方法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如《林黛玉进贾府》就是按照林黛玉进贾府拜会众人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作用:眉目清晰,条理分明。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如《祝福》先交代“我”听到祥林嫂的死讯,再叙述“我”从前听到的关于她的故事。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如《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叙述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段。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情节发展更为合理;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作用: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
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作用: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小说叙述的人称
1.第一人称:通过“我”讲述故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我”充当小说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贯穿全文,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并通过表达“我”的感情,衬托主要人物祥林嫂;另一种形式是“我”直接充当主人公。作用:对事情亲历亲闻,便于直接抒发“我”的感情,表现“我”的心理,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以“你”的口吻讲述故事。作用:适用于对事物进行拟人化处理,便于感情交流,让读者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文中的一个角色。
3.第三人称:作者充当无所不在的上帝,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上,讲述故事。作用:客观全面,自由灵活,可以写“我”之外的心理活动。
4.不同人称相互转换:有时头尾是第一人称,中间是第三人称;有时主体是第三人称,但穿插的片段却是第一人称。作用:不同人称与视角的转换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如设疑、激趣、增加真实性、方便叙述与描写等。
三、小說的布局谋篇
1.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或者一个人物的前期与后期之间,一个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达到表现人物、凸显事件、深化主题等艺术效果。
2.烘托:指的是不正面刻画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描写主要对象的周围环境、人物等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
3.悬念: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4.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四、小说的描写方式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由外貌及动作看人,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3.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4.侧面描写:通过环境和次要人物的反应、评价,来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5.细节描写:对作品中描写对象做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述,都离不开细节描写。
6.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事物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小说叙述事件的方法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如《林黛玉进贾府》就是按照林黛玉进贾府拜会众人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作用:眉目清晰,条理分明。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如《祝福》先交代“我”听到祥林嫂的死讯,再叙述“我”从前听到的关于她的故事。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如《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叙述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段。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情节发展更为合理;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作用: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
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作用: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小说叙述的人称
1.第一人称:通过“我”讲述故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我”充当小说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贯穿全文,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并通过表达“我”的感情,衬托主要人物祥林嫂;另一种形式是“我”直接充当主人公。作用:对事情亲历亲闻,便于直接抒发“我”的感情,表现“我”的心理,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以“你”的口吻讲述故事。作用:适用于对事物进行拟人化处理,便于感情交流,让读者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文中的一个角色。
3.第三人称:作者充当无所不在的上帝,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上,讲述故事。作用:客观全面,自由灵活,可以写“我”之外的心理活动。
4.不同人称相互转换:有时头尾是第一人称,中间是第三人称;有时主体是第三人称,但穿插的片段却是第一人称。作用:不同人称与视角的转换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如设疑、激趣、增加真实性、方便叙述与描写等。
三、小說的布局谋篇
1.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或者一个人物的前期与后期之间,一个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达到表现人物、凸显事件、深化主题等艺术效果。
2.烘托:指的是不正面刻画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描写主要对象的周围环境、人物等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
3.悬念: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4.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四、小说的描写方式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由外貌及动作看人,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3.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4.侧面描写:通过环境和次要人物的反应、评价,来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5.细节描写:对作品中描写对象做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述,都离不开细节描写。
6.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事物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