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年鉴》(1998)的缺憾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528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年鉴》自1979年诞生以来,已步入青年时期。它以严谨、开放的学风,高密度的信息量,以及对中国史学研究的权威性评述而赢得国内外一片赞誉。它折射新时期史学二十年的辉煌历程,影响、培育了一代史学工作者,成为海内外了解中国史学的首选图书。但是,《中国历史年鉴1998》三联书店,2000年第l版,以下简称《年鉴》质量明显下滑,引起了学人的极大忧虑。
  第一,《年鉴》作为编年体工具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年度作为收集资料的单位时间,《年鉴》应该系统汇集1997年我国史学界的信息,但它没有遵守这一基本要求,无论是历史研究综述方面,还是论文索引方面,反映的对象还有1995年、1996年的内容。这种现象对《年鉴》来说,已是见怪不怪了。
  第二,《年鉴》的基本要求是将一年之内的重要研究文献信息、有关资料文献信息尽可能全面收集进去,但《年鉴》却存在明显的缺项,主要表现在二级分目专题的设计上。作为历史专业年鉴,对中国历史一般是按照朝代列分目,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性,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分法又有不同的认识,是按照社会性质来分还是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或是沿袭传统的分法,成为仁智相见的问题,给《年鉴》带来了分目上的困难。作为过渡办法,年鉴以政治、经济、文化及某件大事为中心作为分类标准,体现出了设计者的聪明才智。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有五十多年的光辉历史,无论叫当代史,还是国史,作为断代史理所当然地应该纳入历史学的视野里,《年鉴》的书目、论文索引也有这方面的篇目,然而正文中却没有分目。而当代史又不属于《中国年鉴》的反映对象。
  我国1840—1949年的历史,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分为晚清史、民国史、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等,《年鉴》反映这一时期内容的有7个分目,然而基本上没有中共党史研究的优秀成果。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中共党史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园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在史学观念、研究方法、史料的挖掘和研究成果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就论文而言,仅据《年鉴》“中国现代史”的论文索引统计,有关党史的论文有800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60%以上。就专题而言,1997年是南昌起义等三大起义六十周年,有关论文49篇,然而《年鉴》有卢沟桥事变60周年的分目设这个专题无可厚非,但对三大起义的研究却只字不提,这就匪夷所思了。
  第三,《年鉴》作为高密度的信息库,要求每个分目专题除对其综述的对象进行全面扫描以外,还必须将新的、大的、特殊的成果表现出来,《年鉴》的某些分目离这个要求相差甚远。以“民国史”为例,该专题反映面太窄小,选择对象过于集中一家刊物,“民国史”中介绍了10篇论文的新成果,其中有6篇来自《近代史研究》。民国人物只评介了顾维钧一人,《从<顾维钧回忆录>看顾氏其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无论从那一个角度看,依据一份回忆录来研究一个人物,其史学价值就很有限,但综述者竟用整篇文章13%全文3500字的篇幅加以赞扬,而对同时期出版的、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蒋介石全传》张宪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则惜墨如金,没有用一个字加以评价,这就缺乏公允性和客观性。
  第四,“论文索引”作为二次文献,是通向信息库的路径,成为《年鉴》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年鉴》的“论文索引”编排的相当粗糙。
  其一,同一论文篇目多次重复。如第527页倒15行《五四运动与民族主义的高扬》,隔6个篇目第528页第3行再次出现;第529页《大革命后期党的路线的两次转变》,仅隔一个篇目又重复出现只隔3行,而且将作者的名字印错前为“刘诚”,后为“刘成”。同页倒11行《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的考察》,在530页第4行又出现。
  其二,“中国史论文索引”对1840年—当代的论文是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当代史”三个时期来排序的,但不少甲时期的文章放到了乙时期里,如《武昌起义计划泄露真相》、《试析中华革命党失败的原因》、《八大前后安徽的社会发展》这类从标题就一目了然研究对象所属时期的文章《年鉴》竟然将其归在“中国现代史”里。又如有23篇卢沟桥事变和“七七”事变的文章被放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内;再如将《试论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的纵深作战》、《评重庆谈判期间<大公报>的立场》放到“抗日战争时期”内,而将《重评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百团大战对国民党抗战态度的影响》则放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内。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类常识性的错误出现在规范性强的权威性的工具书中,实在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有伤《年鉴》的声誉。
其他文献
在我国的文化版图上,江南是一块神奇的区域,能不忆江南?山温水软,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作为一种文化的烙印,潜移默化,似乎融入了每一个江南人的血脉,乃至于浸入到每一种外来文化之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作为一种文化的底蕴,已渗入骨髓。  地域对文化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
期刊
“工业革命事实上以压抑人性为代价,从而步入单行道。”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这句话说的是,实现了“工业文明”的人类在逐渐地淡化人类文明或文化所蕴涵的理性化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单向度地追逐财富发展到了极致,使人类进一步异化,弱智为“经济动物”,使每个人也成为“经济食物链”之链环。人类将因为丧失这种人性、人道、社会良知而不择手段地追逐财富,最终走向残酷竞争、自我毁灭。  马尔库塞的洞见,已经被工业革命以
期刊
有一夜,闲着无聊,胡乱翻些报纸看。无意之中发现,手里拿着的某大报凡二十版中,除头版之外,竟页页载有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广告,从药品、面霜到DVD、快译通再到汽车、互联网站……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心想这广告究竟是从何年何月起悄悄溜到这个世界上,以至成了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之一部分呢?这念头刚一冒出来,就禁不住翻身下床,去问书架。线索倒是有的,似乎有一次准备新闻史讲义,在哪一本书里遇到过——不管怎样,肯
期刊
熊召政是写诗的出身,但他的诗情不在玄思哲理和吟弄风月之上,而是在于忧国忧民的那种政治激情,这是他的特色。因此当他写起历史小说来,他选择、进入和反思历史的方式依然着眼于政治。下海的经历使他对中国的改革有了更切身和深入的思考,而为了更好地审思身置其中的现实,他的目光又沿着历史的河流上溯,返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商鞅、桑弘羊、王安石……最终,他敏锐地盯住了张居正,动了心思要写这位出身于湖北
期刊
然而,“罗买王稿”的议论也很难自动消散。经过10年改造而于五十年代末获得特赦的溥仪,在其影响很大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又一度翻滋旧说,说王国维为了报答罗振玉的“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考释》,其实也是窃据了王国维甲骨文的研究成果”。  八十年代中期,王国维之子王贞明也在《父亲之死及其他》中说过这样的话:“罗振玉先生
期刊
国剧在其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已渗透到了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交往、娱乐和其他更重要的精神领域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但真正从戏剧角度对它进行研究的,尤其是对演员场上表演的研究,对它的戏剧性的研究,与它的地位并不相称。  长期以来,我们看到,在中国戏剧理论研究领域,大量充斥着从西方文化与戏剧理论中机械套用过来的概念、范畴和定义。理论界已经习惯于用从西方引进的现成的概念和术语来规范与描述中国戏剧,习惯
期刊
由何希泉等人翻译的《个人档案(194l一1994)——苏联克格勃主席弗·亚·克留奇科夫狱中自述》前不久与中国读者见面了。这部长达60余万字的回忆录,记述了作者从1941年至1994年充满传奇色彩的风雨人生路程。全书共计10章,分别为《生命旅程的开端》;《在情报侦察机关的岁月里》;《出兵阿富汗内幕》;《改革:“设计师”与“施工者”》;《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岗位上》;《濒于灭亡》;《艰苦卓绝的三
期刊
《草根的力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版,24.00元)是一部研究民间戏剧活动的著作,它的研究对象,只局限于浙江台州地区近二十年的民间戏班。但是它涉及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台州地区,远远超出了戏剧领域。通过经年细致的田野考察,作者揭开了中国当代社会真实可信的一角,在民间戏剧活动的描述和剖析中,折射出草根阶层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领域的强烈渴求。它为我们的文学艺术研究、文化批评以及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
期刊
最早知道浙江的温、台一带——这里指的不是仅从地图上知道这两个地名,而是多少了解一星半点那里的知识——是少年读书、记性尚好之时。当时读到元朝末年,那里民不聊生,扯旗造反,喊出一段民谣式的口号:“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后来人们一般都不会记得后面三句,只用第一句来表示没有人能管得到自己之意,当然也多不知道这本来是温、台百姓的发明。后来长大,有了浙江的朋友,多对我说起那里的方言
期刊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无庸讳言,这些研究虽然数量繁多,名目各异,但距离整体把握和具体把握,似乎还有一定差距。刘旭教授主编的《湖湘文化概论》,就是力图缩短这段差距,从系统思维中走近湖湘文化本质的重要尝试。  整体把握的关键是找到一个足以总揽全局的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