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职教育普遍面临生源质量较低的现状,特别是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整体下降,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还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缺乏必然的、可保证的联系,相关性已极大弱化。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层次化人才培养。
1.突出“双主体、双核心”
“双主体”是指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效果。“双核心”是指按照企业用人标准,遵循高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两个核心展开。
1.1建立双主体
学校与微电子园、高新产业园、茶园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签订校企合作框架性协议,从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训设备捐助、学生实习和就业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在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指导下,与入驻园区富士康、英业达、广达、宏基等多家企业签订具体的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应用电子专业指导委员会,将专业建设与企业生产相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职业素养渗透与工作过程相协调、创新能力提升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协调,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1.2建立双核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专家一起,根据行业企业典型岗位(群)用人标准要求,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解析生产一线所需的创新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明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难度、广度和深度。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工厂学习、企业工作环境实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渗透和创新能力提升。
2.构建开放式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其构成与建设思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传统的教学团队由专兼任教师,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对象——学生,常常出现教与学两个环节间的脱节。因此,本文提出以开放性为教学团队方向发展,构建开放式教学团队,团队在人员构成上构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核心骨干层,该层将紧紧凝聚一批骨干专兼任教师,作为团队发展的中坚力量,带动引领团队发展。第二层为开放层,该层将面向专业及相关专业专兼任教师,积极吸纳各种新的思想与建议,为团队发展思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避免由于团队人员过于固定后对团队发展思路与模式的相对禁锢。第三层为学生层。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其发展目标应该是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而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至于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计目标。特别是在高职教育中,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确保本团队制定的具体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便于学生接受,在教学团队中引入部分本专业中的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制定中,从学生的角度为团队建设提出建议,使教学团队的教学活动能切实被学生所接受。
3.建立层次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3.1层次化
所谓“层次化”,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考虑现有生源中既有基础较好、能力较强,也有生源质量一般,更有生源质量较差的现状,课程标准以中等水平学生的培养为基础,各门具体专业课程标准(特别是其中的学习情景)应该具有弹性,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只需掌握大部分基础知识即可,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设立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情景,在专业深度以及知识运用性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充分满足其能力水平。通过层次化培养,满足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不同接受度。
3.2个性化
教育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任何一个学生均具有自己所擅长的地方。作为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应该通过多种活动,发掘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设计更多的综合性、人文素质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培养。同时,对于部分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对其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动手能力进行个性化培养。
4.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此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是今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这一方向探索层次化人才培养思路,并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但是,层次化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統工程,还有很多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需要研究。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对这一思路进行不断地收集、抽象提炼来加以完善,进而为有效实现层次化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科]
【参考文献】
[1]赵京丹,马少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8(7):31-32.
[2]崔秀敏,李显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00-10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1.突出“双主体、双核心”
“双主体”是指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效果。“双核心”是指按照企业用人标准,遵循高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两个核心展开。
1.1建立双主体
学校与微电子园、高新产业园、茶园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签订校企合作框架性协议,从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训设备捐助、学生实习和就业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在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指导下,与入驻园区富士康、英业达、广达、宏基等多家企业签订具体的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应用电子专业指导委员会,将专业建设与企业生产相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职业素养渗透与工作过程相协调、创新能力提升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协调,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1.2建立双核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专家一起,根据行业企业典型岗位(群)用人标准要求,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解析生产一线所需的创新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明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难度、广度和深度。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工厂学习、企业工作环境实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渗透和创新能力提升。
2.构建开放式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其构成与建设思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传统的教学团队由专兼任教师,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对象——学生,常常出现教与学两个环节间的脱节。因此,本文提出以开放性为教学团队方向发展,构建开放式教学团队,团队在人员构成上构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核心骨干层,该层将紧紧凝聚一批骨干专兼任教师,作为团队发展的中坚力量,带动引领团队发展。第二层为开放层,该层将面向专业及相关专业专兼任教师,积极吸纳各种新的思想与建议,为团队发展思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避免由于团队人员过于固定后对团队发展思路与模式的相对禁锢。第三层为学生层。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其发展目标应该是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而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至于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计目标。特别是在高职教育中,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确保本团队制定的具体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便于学生接受,在教学团队中引入部分本专业中的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制定中,从学生的角度为团队建设提出建议,使教学团队的教学活动能切实被学生所接受。
3.建立层次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3.1层次化
所谓“层次化”,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考虑现有生源中既有基础较好、能力较强,也有生源质量一般,更有生源质量较差的现状,课程标准以中等水平学生的培养为基础,各门具体专业课程标准(特别是其中的学习情景)应该具有弹性,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只需掌握大部分基础知识即可,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设立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情景,在专业深度以及知识运用性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充分满足其能力水平。通过层次化培养,满足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不同接受度。
3.2个性化
教育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任何一个学生均具有自己所擅长的地方。作为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应该通过多种活动,发掘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设计更多的综合性、人文素质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培养。同时,对于部分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对其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动手能力进行个性化培养。
4.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此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是今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这一方向探索层次化人才培养思路,并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但是,层次化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統工程,还有很多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需要研究。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对这一思路进行不断地收集、抽象提炼来加以完善,进而为有效实现层次化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科]
【参考文献】
[1]赵京丹,马少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8(7):31-32.
[2]崔秀敏,李显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00-10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