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政教育这一观念自古有之,其中包含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发展到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在现代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文化都不谋而合,因此,在其中科学合理的融入传统文化是具有很大可行性的,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理念。
关键词: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一、教育目标
现代思政教育主要是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教育重点也是人们的思想品德,着力培养人们的思政素质。从根本上看,思政教育的整体目标仍然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而我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讲属于伦理型文化,其中的很多观念都是以伦理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因此,在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
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目标方面主要有三个,分别为“明明德”、“亲民”以及“止于至善”,前者主要是教育人们保持一颗向善之心;中者指的是将向善之心发展到民众当中去,运用这种情怀来关爱民众;后者指的便是儒家所崇尚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着重对人道德上的教育。
二、教育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法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表现,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示范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是传统儒家最主要的教育方法之一,《论语》中便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便是孔子提出的“以身作则”教育方式,教育者也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自身的言行有所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为被教育者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二,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同样是孔子提出的,《三字经》中有“性相近,习相远”的描述,主要指的便是人类虽然存在很多普遍性与共同性特点,但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不同,人的个性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运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育。
第三,注重修身,这种方式重点强调自我约束与自我修行,《礼记·大学》中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传统文化中倡导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先“修身”,“修身”的具体内容包括自省、克己、慎独以及学思结合。
第四,陶冶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主要强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太子少傅箴》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环境对人道德与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在现代大学思政教育中,主要运用的方法也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方法异曲同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法相对传统,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传授,将马克思理论有计划的向被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中灌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第二,实践锻炼,这种教育方法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组织与引导下,改善自己原本的主观世界,使自身的思想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与意识。
第三,自我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指的是学生依照思政教育中所制定的要求与目的,运用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等自我教育方式,实现实际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的自我内化,从而达到提升自身思想与道德的目的。
第四,榜样示范,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文化中的示范教育类似,主要是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与指导,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其中,也包含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与行为方面的正确引导。
三、教育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在教育过程中,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而是更加重视对人德行与智慧的教育,培养人们对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教育是将社会责任与个人素质融合起来的,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进取精神,树立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与自強不息的生活态度。
第二,爱国情怀,民族的昌盛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始终在引导人们以富强国家为己任,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前面。
第三,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服从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而引发出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和谐相处。
第四,坚守气节,传统文化中认为,道德品质远比物质利益更加重要,这也是对人们高尚人格进行培养的主要基础。
由此可以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三个方面来看,两者之间都有很多共通之处,具有很大积极意义。
四、传统文化融入的消极方面
虽然,根据上述分析,在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行性较大,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也应该具有选择性,在融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传统观念形态常常表现在一些特定社会心理上,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思维观念,在传统文化长期的影响下,都容易形成一种定式,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也会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说,传统文化中“重德治,轻法治”的观念,就会对树立大学生法制观念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上文提到过,我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道德伦理高于人权,在传统文化中,没有所谓的权利观念,只重“人伦”而不重“人权”;只强调“义务”而不强调“权利”,这种观念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虽然其中不乏一些消极影响,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针对性的挑选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林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基于韩剧热潮的启示[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04:107-112.
[2]李立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平台搭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2:54-56.
[3]胡培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22-127.
关键词: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一、教育目标
现代思政教育主要是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教育重点也是人们的思想品德,着力培养人们的思政素质。从根本上看,思政教育的整体目标仍然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而我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讲属于伦理型文化,其中的很多观念都是以伦理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因此,在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
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目标方面主要有三个,分别为“明明德”、“亲民”以及“止于至善”,前者主要是教育人们保持一颗向善之心;中者指的是将向善之心发展到民众当中去,运用这种情怀来关爱民众;后者指的便是儒家所崇尚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着重对人道德上的教育。
二、教育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法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表现,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示范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是传统儒家最主要的教育方法之一,《论语》中便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便是孔子提出的“以身作则”教育方式,教育者也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自身的言行有所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为被教育者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二,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同样是孔子提出的,《三字经》中有“性相近,习相远”的描述,主要指的便是人类虽然存在很多普遍性与共同性特点,但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不同,人的个性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运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育。
第三,注重修身,这种方式重点强调自我约束与自我修行,《礼记·大学》中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传统文化中倡导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先“修身”,“修身”的具体内容包括自省、克己、慎独以及学思结合。
第四,陶冶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主要强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太子少傅箴》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环境对人道德与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在现代大学思政教育中,主要运用的方法也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方法异曲同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法相对传统,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传授,将马克思理论有计划的向被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中灌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第二,实践锻炼,这种教育方法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组织与引导下,改善自己原本的主观世界,使自身的思想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与意识。
第三,自我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指的是学生依照思政教育中所制定的要求与目的,运用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等自我教育方式,实现实际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的自我内化,从而达到提升自身思想与道德的目的。
第四,榜样示范,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文化中的示范教育类似,主要是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与指导,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其中,也包含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与行为方面的正确引导。
三、教育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在教育过程中,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而是更加重视对人德行与智慧的教育,培养人们对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教育是将社会责任与个人素质融合起来的,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进取精神,树立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与自強不息的生活态度。
第二,爱国情怀,民族的昌盛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始终在引导人们以富强国家为己任,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前面。
第三,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服从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而引发出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和谐相处。
第四,坚守气节,传统文化中认为,道德品质远比物质利益更加重要,这也是对人们高尚人格进行培养的主要基础。
由此可以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三个方面来看,两者之间都有很多共通之处,具有很大积极意义。
四、传统文化融入的消极方面
虽然,根据上述分析,在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行性较大,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也应该具有选择性,在融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传统观念形态常常表现在一些特定社会心理上,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思维观念,在传统文化长期的影响下,都容易形成一种定式,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也会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说,传统文化中“重德治,轻法治”的观念,就会对树立大学生法制观念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上文提到过,我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道德伦理高于人权,在传统文化中,没有所谓的权利观念,只重“人伦”而不重“人权”;只强调“义务”而不强调“权利”,这种观念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虽然其中不乏一些消极影响,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针对性的挑选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林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基于韩剧热潮的启示[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04:107-112.
[2]李立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平台搭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2:54-56.
[3]胡培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