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熟人道德关系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种道德关系曾对维系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今天熟人道德关系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关系。
[关键词] 熟人道德关系; 市场经济; 生人道德关系
[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09-0023-02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熟人关系,人人都离不开熟人关系,对待熟人和生人自然有所不同,这本无可非议。但在为人处事中对生人熟人采取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态度,适用不同的道德原则规范,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高度开放、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它也是引起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心理、文化根源之一。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一、我国传统道德关系是以熟人关系为主的道德关系
所谓熟人道德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在道德观念意识上以是否与自己相熟为价值判断尺度,对于相熟和不熟的人区别对待,适用不同的道德准则规范,采取不同的行为,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
熟人关系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关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封建伦理道德调整处理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人伦关系,其核心是“五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其基本道德原则是“三纲”,其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三纲五常”是我国几千年封建道德文化的主流。我国传统道德主要以“五伦”关系即典型的熟人关系为调整对象,其道德原则规范,道德评判标准,道德修养教化,道德思维逻辑,道德行为践履,无不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熟人道德关系的社会历史作用及其表征
熟人道德关系形成和强化,使人们高度重视亲情、友情、乡情,熟人之间相互讲究礼仪,重视信誉,互谦互让,相互信任,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友爱,形成民风淳朴、充满温情的道德风尚。这对于亲人融洽亲爱,乡邻和睦相处,家族团结凝聚,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由己而家,由家而国逐步放大的道德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这种道德关系对我国封建社会维系长期稳定不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熟人道德关系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特别是以家属—亲戚—宗族—乡邻—朋友等血缘、地缘关系为主导的为人处事的思维、行为方式。具体特征表现为:
(1)熟人优先权。凡事有利益好处的,优先考虑照顾熟人。(2)熟人依赖性。“熟人好办事”是其典型的思维模式。(3)熟人面子观。在熟人面前特别注重人情面子。(4)熟人信任感。觉得熟人最能放心可靠。(5)熟人利益圈。在社会生活、经济交往、精神情感中,人们在相互需要、依赖,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结成为一个个以自我为核心向外辐射发散的熟人利益圈。(6)生熟有别。人们在日常生活关系处理和经济交往当中,对熟人和生人态度截然不同,“欺生”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人们的道德原则规范信念,在熟人圈和熟人地域范围内保持较好,而一旦越出这一圈子,进入生人地域,其道德品质往往就发生裂变,出现道德的失范和无序,形成双重道德人格。
三、传统熟人道德关系的社会历史成因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我国传统熟人道德关系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1)熟人道德关系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是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关系简单化的必然表现。(2)宗法家族社会结构和家法族规是熟人道德关系形成的深厚土壤。我国社会结构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族集中聚居的社会团体,严密的家法族规更强化了这种熟人道德关系。(3)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礼”的统治功能,使封建法律儒家化、道德化,对熟人道德关系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4)人们的现实生活方式是熟人道德关系巩固强化的直接条件。由于人们长期生活于狭窄的地域范围、稳定不变的人际关系之中,很少有机会离开这一圈子,因而人们在熟人圈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的道德后果极为重视,以免被乡里、族人指点品评。
而建国以后,我国实行2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对生产的严密组织计划和集中统一管理,少有商品交换,人是严格的单位人、地域人,人们的就业、职业单一化,尤其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仍限于家庭、单位、乡里之中,熟人道德关系的社会基础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四、熟人道德关系的实质、缺陷及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不适应性
熟人道德关系是典型的亲情、友情关系,以是否与自己相亲相熟为边界来决定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不是平等地对待工作、生活交往的对象,而是以既定的固有的道德责任关系为限度,使道德、良心、责任仅局限于已有的责任关系之中。熟人道德关系具有明显的责任范围的狭隘性、人格的依附性、权利义务的不平衡性、道德标准的非公共性,是感性的、实用的道德,而非理性的道德自觉。从本质上来说,它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因而人们的社会关系不丰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道德关系发展方面的历史性局限,也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历史局限。这种道德价值尺度标准,对于熟人来说是道德的,但对于生人和更普遍的社会关系而言,则是不道德的。
熟人道德关系的缺陷在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得相当突出:
在经济交往中,对熟人讲诚信,而对生人欺诈,只要是不太熟的就可以违背商业道德准则。在公务管理方面,管理整顿经济秩序的地方官员,对于本地人假冒外地名牌产品,不仅不予查处,反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致使打假工作异常艰难。行政机关在办理公务时,熟人、关系户好办事,热情周到;而生人则“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正当的工作往往通过正当的途径办不成,迫使人们在办理正当业务工作时常常不得不走后门,跑关系,找熟人;而不正当的事情常常通过熟人关系就可以办成,致使行业不正之风盛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而在公共场合,由于没有了熟人的监督,缺乏自我约束,不讲公共道德,有意无意地破坏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在职业生活中,往往区分对象,生熟分明,而非一视同仁。当自己成为“生人”或流动人口时由于走出了原来的熟人圈子,失去原有的熟人约束机制,就不顾面子,不讲责任,以致违法犯罪现象大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熟人道德关系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体现为人们对市场经济在心理、文化上的不适应性,以过去的传统观念、规范、原则、行为来对付市场经济,致使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严重的道德缺失和危机,致使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对生人的不信任,相互拒斥,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极为不相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社会道德问题,几乎都可从熟人道德关系中找到其思想根源。熟人道德观念,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正常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在发育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不协调,矛盾重重,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关系——生人(人人)道德关系
“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任何时代的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道德关系,并要求相应的道德为其服务。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催生新的道德关系,时代呼唤新的道德准则要求,与市场经济相应的生人道德关系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价值规律、平等竞争,它要求人们跳出狭隘的既成责任利益关系,而发展普遍广泛的社会平等关系,在为人处事中不论生熟,一视同仁,诚实守信,相互尊重,公平公正。
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制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多元化,职业选择就业渠道多样化,人们的流动性增强,由过去的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社会角色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人们社会关系简单化转为多样化、复杂化,人们的思想道德关系以及人的本质也将得到新的发展。市场经济客观上必然要求新的道德关系、规范准则与之相适应,还需要宽广的道德情怀,平等待人的道德原则,互惠互利的道德观念。由于我国特殊的伦理道德文化背景,加重了原有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急需加快从熟人道德关系向生人道德关系的转变,从亲情关系道德转向理性道德,从狭隘的地域道德转向广泛的社会化道德,超越熟人道德关系的历史局限,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升华人的道德境界,促进社会道德的全面进步。平等对待生人与熟人,这是社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崭新时代道德要求。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系)
责任编辑 刘 爽
[关键词] 熟人道德关系; 市场经济; 生人道德关系
[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09-0023-02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熟人关系,人人都离不开熟人关系,对待熟人和生人自然有所不同,这本无可非议。但在为人处事中对生人熟人采取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态度,适用不同的道德原则规范,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高度开放、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它也是引起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心理、文化根源之一。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一、我国传统道德关系是以熟人关系为主的道德关系
所谓熟人道德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在道德观念意识上以是否与自己相熟为价值判断尺度,对于相熟和不熟的人区别对待,适用不同的道德准则规范,采取不同的行为,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
熟人关系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关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封建伦理道德调整处理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人伦关系,其核心是“五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其基本道德原则是“三纲”,其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三纲五常”是我国几千年封建道德文化的主流。我国传统道德主要以“五伦”关系即典型的熟人关系为调整对象,其道德原则规范,道德评判标准,道德修养教化,道德思维逻辑,道德行为践履,无不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熟人道德关系的社会历史作用及其表征
熟人道德关系形成和强化,使人们高度重视亲情、友情、乡情,熟人之间相互讲究礼仪,重视信誉,互谦互让,相互信任,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友爱,形成民风淳朴、充满温情的道德风尚。这对于亲人融洽亲爱,乡邻和睦相处,家族团结凝聚,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由己而家,由家而国逐步放大的道德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这种道德关系对我国封建社会维系长期稳定不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熟人道德关系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特别是以家属—亲戚—宗族—乡邻—朋友等血缘、地缘关系为主导的为人处事的思维、行为方式。具体特征表现为:
(1)熟人优先权。凡事有利益好处的,优先考虑照顾熟人。(2)熟人依赖性。“熟人好办事”是其典型的思维模式。(3)熟人面子观。在熟人面前特别注重人情面子。(4)熟人信任感。觉得熟人最能放心可靠。(5)熟人利益圈。在社会生活、经济交往、精神情感中,人们在相互需要、依赖,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结成为一个个以自我为核心向外辐射发散的熟人利益圈。(6)生熟有别。人们在日常生活关系处理和经济交往当中,对熟人和生人态度截然不同,“欺生”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人们的道德原则规范信念,在熟人圈和熟人地域范围内保持较好,而一旦越出这一圈子,进入生人地域,其道德品质往往就发生裂变,出现道德的失范和无序,形成双重道德人格。
三、传统熟人道德关系的社会历史成因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我国传统熟人道德关系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1)熟人道德关系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是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关系简单化的必然表现。(2)宗法家族社会结构和家法族规是熟人道德关系形成的深厚土壤。我国社会结构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族集中聚居的社会团体,严密的家法族规更强化了这种熟人道德关系。(3)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礼”的统治功能,使封建法律儒家化、道德化,对熟人道德关系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4)人们的现实生活方式是熟人道德关系巩固强化的直接条件。由于人们长期生活于狭窄的地域范围、稳定不变的人际关系之中,很少有机会离开这一圈子,因而人们在熟人圈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的道德后果极为重视,以免被乡里、族人指点品评。
而建国以后,我国实行2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对生产的严密组织计划和集中统一管理,少有商品交换,人是严格的单位人、地域人,人们的就业、职业单一化,尤其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仍限于家庭、单位、乡里之中,熟人道德关系的社会基础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四、熟人道德关系的实质、缺陷及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不适应性
熟人道德关系是典型的亲情、友情关系,以是否与自己相亲相熟为边界来决定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不是平等地对待工作、生活交往的对象,而是以既定的固有的道德责任关系为限度,使道德、良心、责任仅局限于已有的责任关系之中。熟人道德关系具有明显的责任范围的狭隘性、人格的依附性、权利义务的不平衡性、道德标准的非公共性,是感性的、实用的道德,而非理性的道德自觉。从本质上来说,它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因而人们的社会关系不丰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道德关系发展方面的历史性局限,也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历史局限。这种道德价值尺度标准,对于熟人来说是道德的,但对于生人和更普遍的社会关系而言,则是不道德的。
熟人道德关系的缺陷在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得相当突出:
在经济交往中,对熟人讲诚信,而对生人欺诈,只要是不太熟的就可以违背商业道德准则。在公务管理方面,管理整顿经济秩序的地方官员,对于本地人假冒外地名牌产品,不仅不予查处,反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致使打假工作异常艰难。行政机关在办理公务时,熟人、关系户好办事,热情周到;而生人则“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正当的工作往往通过正当的途径办不成,迫使人们在办理正当业务工作时常常不得不走后门,跑关系,找熟人;而不正当的事情常常通过熟人关系就可以办成,致使行业不正之风盛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而在公共场合,由于没有了熟人的监督,缺乏自我约束,不讲公共道德,有意无意地破坏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在职业生活中,往往区分对象,生熟分明,而非一视同仁。当自己成为“生人”或流动人口时由于走出了原来的熟人圈子,失去原有的熟人约束机制,就不顾面子,不讲责任,以致违法犯罪现象大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熟人道德关系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体现为人们对市场经济在心理、文化上的不适应性,以过去的传统观念、规范、原则、行为来对付市场经济,致使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严重的道德缺失和危机,致使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对生人的不信任,相互拒斥,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极为不相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社会道德问题,几乎都可从熟人道德关系中找到其思想根源。熟人道德观念,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正常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在发育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不协调,矛盾重重,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关系——生人(人人)道德关系
“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任何时代的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道德关系,并要求相应的道德为其服务。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催生新的道德关系,时代呼唤新的道德准则要求,与市场经济相应的生人道德关系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价值规律、平等竞争,它要求人们跳出狭隘的既成责任利益关系,而发展普遍广泛的社会平等关系,在为人处事中不论生熟,一视同仁,诚实守信,相互尊重,公平公正。
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制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多元化,职业选择就业渠道多样化,人们的流动性增强,由过去的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社会角色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人们社会关系简单化转为多样化、复杂化,人们的思想道德关系以及人的本质也将得到新的发展。市场经济客观上必然要求新的道德关系、规范准则与之相适应,还需要宽广的道德情怀,平等待人的道德原则,互惠互利的道德观念。由于我国特殊的伦理道德文化背景,加重了原有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急需加快从熟人道德关系向生人道德关系的转变,从亲情关系道德转向理性道德,从狭隘的地域道德转向广泛的社会化道德,超越熟人道德关系的历史局限,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升华人的道德境界,促进社会道德的全面进步。平等对待生人与熟人,这是社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崭新时代道德要求。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系)
责任编辑 刘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