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多年来一直深受欧元危机的影响。近几个月,欧元危机有所缓和,主要原因是欧洲央行(ECB)宣布将采取一切措施支持欧元。然而,尽管欧洲已出台一系列举措来应对欧元危机,包括推出欧洲稳定机制(ESM)和各种工具来加强经济合作、并对财政纪律缺位加以惩罚,但许多长期治理问题仍有待解决,经济和社会危机远未结束。
眼下似乎正是考虑能否从欧洲经历中汲取教训的良好时机,特别是许多国家已开始推行、或正在考虑深化地区经济一体化。
这样的比较总是充满着风险:无论是一体化程度,还是演变而成的治理体系,欧洲的经历都堪称独一无二。欧洲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长期挑战,例如,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缺乏。国际上,欧洲面临政治和经济重要性长期衰落的前景,而欧元危机使其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如果可以从欧元危机中汲取教训,或许有助于其他地区避免发生此类危机。或者,即便发生危机,也可助其出台政策,减少负面影响、加快复苏步伐。
全球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
欧元危机的一个明显教训是,相互依存在全球经济中目前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一国动荡就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即便这个国家规模相对较小。希腊或葡萄牙,亦或爱尔兰、塞浦路斯或者冰岛等国的银行体系对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所造成的影响,在欧元危机爆发前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相互依存突显出迅速遏制危机发展的必要性:一个国家无论何时陷入麻烦,都必须在它大范围影响体系之前获得支持。阻止危机蔓延出手越早,付出的代价就可能越小,也会更加有效。
强调这种相互依存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全球性。欧元危机清楚地表明,金融机构在跨境运营时,通常彼此交易资产和投资。此次危机显示,金融部门存在严重的激励扭曲,从而导致风险严重低估,尤其是低估了系统性危机的影响。此外,人们很快发现,为了避免系统性崩盘,许多国家不得不将私人债务转换为公共债务,这对它们的公共财政造成灾难性后果。
显然,最可取的办法是在全球层面上实施金融行业改革,确保任何银行不会因为“大到不能倒”而给金融体系的其他部门带来系统性风险。另外,金融机构必须得到严格监管,使客户、监督机构和监管机构能够对某一机构可能造成的风险有一个清晰认识。尽管最可取的选项是签署一份全球协议,但在地区层面上加强合作也并非没有可能,金融交易税和新出现的银行业联盟(Banking Union)就表明了这一点。上述举措是欧洲出台的,但并不适用于欧盟的全部成员国。
泡沫、失衡和储备累积
金融市场表现出了欧元危机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即高风险刺激了经济增长。此外,许多国家出现了投机性泡沫,比如在房地产市场。欧元区还出现了大量较长期的经常账户失衡—德国等国长期贸易顺差,而地中海国家长期贸易逆差。欧元危机表明,在一个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和货币体系内部,此类失衡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
尽管金融业监管将解决部分问题,但欧洲还需要采取更多举措。解决方案需要包括通过(有限的)转移机制和加强经济合作解决宏观经济失衡问题,并在出现严重危机苗头之前实施结构性改革。此外,必须遏制对超高回报的期望—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政府也有必要主动出台相应财政政策,遏制投机性泡沫。
解决新出现危机的关键手段,是拥有足够的储备或者所需的财政空间,即必要情况下的借贷能力。这意味着要未雨绸缪。然而,许多国家却忽视了这个准则。当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MU)提供较低的债务融资成本时,地中海国家没有利用这种“意外横财”去削减长期债务,而是用它推动了一场支出狂潮,进而引发危机。
有人认为,顶部仍有空间,也就是说增长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但最终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这种观点进一步加剧了危机。欧元危机所得出的经验十分清晰:我们必须运用预防原则、累积储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此外,各国不能对未来经济表现得过于乐观,而是应把任何积极的增长作为增强抗跌性的基础,采取财政整固等措施。
一种新的增长模式?
欧元危机表明,在经济不断萎缩、内需低下的情况下,严厉的紧缩措施可能会适得其反。经济日益萎缩和财政紧缩,意味着内需低迷、长期公共或私人投资匮乏甚至销声匿迹,这进而导致收入下降和赤字扩大。许多国家显然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整固,但如果没有增长,就不可能遏制公共财政危机。实现增长当然不容易,但某些投资需要得到保护,而且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有必要得到扶持以重返增长轨道。增长不仅关乎经济和财政可持续性,而且还关乎政治改革的可行性。低增长导致的高失业率引发了危险的政治局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增长是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相反,包括社会、环境以及代际公平在内的均衡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内生增长)非常关键。如果考虑到人口变化趋势,西方国家保持一个稳定但并不惊人的增长率就已足够,只要这种增长是均衡和可持续的。
欧元危机还表明,政策和政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让人们对出台长期解决方案树立信心方面。政府可以影响市场,但仅仅发声还不够,还需制定可靠的政策提供支撑。当汇率和货币政策等传统工具表现出局限性之际,对中长期解决方案以及政治一体化的信心和承诺显然至关重要。
在欧盟层面上,从欧元危机中吸取的政治教训或许是最宝贵的遗产,尽管他们未必真正吸取教训。政治上的进展从来不易取得,但此次危机显示,欧盟虽由27个成员国组成,决策体系也较为复杂,照样可以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尽管背后的动因是欧元危机和对短期内崩盘的畏惧。说到底,至少从目前看,欧盟已经实施了改革,尽管困难重重,并未引发革命。
这也反驳了许多政策制定者遵循的一句政治格言:政客们知道该做什么,但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就不可能获得连任。某些欧洲政客被赶下了台,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改革,比如意大利的贝卢斯科尼。支持欧洲的政党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够东山再起,比如荷兰。作为实力较弱国家主要支持者的德国,必须在危机中扮演不受欢迎的角色,但默克尔在国内仍颇受欢迎,并有可能赢得下次大选。
此次危机还表明,至少就中期而言,改革是值得的。德国和芬兰等国的经验表明,如果坚持经济危机之后推行的改革,就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比如提高在危机面前的抗跌性,当然较为有利的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就此而言,如果全球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的这种经历很可能带动未来的长期改善。
最后,欧元危机还表明,经济一体化必须伴以政治一体化。如果没有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就可能丧失合法性,而且也失去了意义:为确保有效解决危机,需要欧盟拥有决策权,从而可以迅速推翻各国政府的决定,避免危机失控。这意味着需要更高层次的政治联盟,以及欧盟强大的经济治理能力。某些欧洲政客试图忽视这种教训,但现实情况是:若经济联盟没有政治联盟相伴,这场危机将无法得到解决,也不会找到有效应对未来注定会出现的新危机的相应工具。
前路
对欧洲国家而言,欧元危机是一种惨痛经历。欧洲未来几年将会非常艰难—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将如此。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出现一个更强大的欧盟(或者至少是欧元区),更有能力做出调整和改革,以避免未来危机的爆发,或者更有效地解决危机。
说到底,欧洲别无选择。就单个国家而言,我们过于弱小,无法有效解决面临的全球挑战。就欧洲整体而言,我们是一个超级经济强国。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的是,欧洲一体化最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它源于政治目的,是为了通过合作确保和平与繁荣。
综上所述,欧洲经历的最终教训是,尽管存在种种困难,欧洲一体化进程仍然对欧洲的未来至关重要。当然,欧洲的治理将需要更多改革,这一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最终欧盟仍将表明,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是确保各国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来化解分歧的必要条件。
眼下似乎正是考虑能否从欧洲经历中汲取教训的良好时机,特别是许多国家已开始推行、或正在考虑深化地区经济一体化。
这样的比较总是充满着风险:无论是一体化程度,还是演变而成的治理体系,欧洲的经历都堪称独一无二。欧洲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长期挑战,例如,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缺乏。国际上,欧洲面临政治和经济重要性长期衰落的前景,而欧元危机使其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如果可以从欧元危机中汲取教训,或许有助于其他地区避免发生此类危机。或者,即便发生危机,也可助其出台政策,减少负面影响、加快复苏步伐。
全球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
欧元危机的一个明显教训是,相互依存在全球经济中目前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一国动荡就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即便这个国家规模相对较小。希腊或葡萄牙,亦或爱尔兰、塞浦路斯或者冰岛等国的银行体系对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所造成的影响,在欧元危机爆发前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相互依存突显出迅速遏制危机发展的必要性:一个国家无论何时陷入麻烦,都必须在它大范围影响体系之前获得支持。阻止危机蔓延出手越早,付出的代价就可能越小,也会更加有效。
强调这种相互依存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全球性。欧元危机清楚地表明,金融机构在跨境运营时,通常彼此交易资产和投资。此次危机显示,金融部门存在严重的激励扭曲,从而导致风险严重低估,尤其是低估了系统性危机的影响。此外,人们很快发现,为了避免系统性崩盘,许多国家不得不将私人债务转换为公共债务,这对它们的公共财政造成灾难性后果。
显然,最可取的办法是在全球层面上实施金融行业改革,确保任何银行不会因为“大到不能倒”而给金融体系的其他部门带来系统性风险。另外,金融机构必须得到严格监管,使客户、监督机构和监管机构能够对某一机构可能造成的风险有一个清晰认识。尽管最可取的选项是签署一份全球协议,但在地区层面上加强合作也并非没有可能,金融交易税和新出现的银行业联盟(Banking Union)就表明了这一点。上述举措是欧洲出台的,但并不适用于欧盟的全部成员国。
泡沫、失衡和储备累积
金融市场表现出了欧元危机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即高风险刺激了经济增长。此外,许多国家出现了投机性泡沫,比如在房地产市场。欧元区还出现了大量较长期的经常账户失衡—德国等国长期贸易顺差,而地中海国家长期贸易逆差。欧元危机表明,在一个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和货币体系内部,此类失衡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
尽管金融业监管将解决部分问题,但欧洲还需要采取更多举措。解决方案需要包括通过(有限的)转移机制和加强经济合作解决宏观经济失衡问题,并在出现严重危机苗头之前实施结构性改革。此外,必须遏制对超高回报的期望—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政府也有必要主动出台相应财政政策,遏制投机性泡沫。
解决新出现危机的关键手段,是拥有足够的储备或者所需的财政空间,即必要情况下的借贷能力。这意味着要未雨绸缪。然而,许多国家却忽视了这个准则。当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MU)提供较低的债务融资成本时,地中海国家没有利用这种“意外横财”去削减长期债务,而是用它推动了一场支出狂潮,进而引发危机。
有人认为,顶部仍有空间,也就是说增长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但最终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这种观点进一步加剧了危机。欧元危机所得出的经验十分清晰:我们必须运用预防原则、累积储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此外,各国不能对未来经济表现得过于乐观,而是应把任何积极的增长作为增强抗跌性的基础,采取财政整固等措施。
一种新的增长模式?
欧元危机表明,在经济不断萎缩、内需低下的情况下,严厉的紧缩措施可能会适得其反。经济日益萎缩和财政紧缩,意味着内需低迷、长期公共或私人投资匮乏甚至销声匿迹,这进而导致收入下降和赤字扩大。许多国家显然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整固,但如果没有增长,就不可能遏制公共财政危机。实现增长当然不容易,但某些投资需要得到保护,而且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有必要得到扶持以重返增长轨道。增长不仅关乎经济和财政可持续性,而且还关乎政治改革的可行性。低增长导致的高失业率引发了危险的政治局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增长是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相反,包括社会、环境以及代际公平在内的均衡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内生增长)非常关键。如果考虑到人口变化趋势,西方国家保持一个稳定但并不惊人的增长率就已足够,只要这种增长是均衡和可持续的。
欧元危机还表明,政策和政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让人们对出台长期解决方案树立信心方面。政府可以影响市场,但仅仅发声还不够,还需制定可靠的政策提供支撑。当汇率和货币政策等传统工具表现出局限性之际,对中长期解决方案以及政治一体化的信心和承诺显然至关重要。
在欧盟层面上,从欧元危机中吸取的政治教训或许是最宝贵的遗产,尽管他们未必真正吸取教训。政治上的进展从来不易取得,但此次危机显示,欧盟虽由27个成员国组成,决策体系也较为复杂,照样可以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尽管背后的动因是欧元危机和对短期内崩盘的畏惧。说到底,至少从目前看,欧盟已经实施了改革,尽管困难重重,并未引发革命。
这也反驳了许多政策制定者遵循的一句政治格言:政客们知道该做什么,但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就不可能获得连任。某些欧洲政客被赶下了台,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改革,比如意大利的贝卢斯科尼。支持欧洲的政党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够东山再起,比如荷兰。作为实力较弱国家主要支持者的德国,必须在危机中扮演不受欢迎的角色,但默克尔在国内仍颇受欢迎,并有可能赢得下次大选。
此次危机还表明,至少就中期而言,改革是值得的。德国和芬兰等国的经验表明,如果坚持经济危机之后推行的改革,就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比如提高在危机面前的抗跌性,当然较为有利的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就此而言,如果全球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的这种经历很可能带动未来的长期改善。
最后,欧元危机还表明,经济一体化必须伴以政治一体化。如果没有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就可能丧失合法性,而且也失去了意义:为确保有效解决危机,需要欧盟拥有决策权,从而可以迅速推翻各国政府的决定,避免危机失控。这意味着需要更高层次的政治联盟,以及欧盟强大的经济治理能力。某些欧洲政客试图忽视这种教训,但现实情况是:若经济联盟没有政治联盟相伴,这场危机将无法得到解决,也不会找到有效应对未来注定会出现的新危机的相应工具。
前路
对欧洲国家而言,欧元危机是一种惨痛经历。欧洲未来几年将会非常艰难—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将如此。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出现一个更强大的欧盟(或者至少是欧元区),更有能力做出调整和改革,以避免未来危机的爆发,或者更有效地解决危机。
说到底,欧洲别无选择。就单个国家而言,我们过于弱小,无法有效解决面临的全球挑战。就欧洲整体而言,我们是一个超级经济强国。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的是,欧洲一体化最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它源于政治目的,是为了通过合作确保和平与繁荣。
综上所述,欧洲经历的最终教训是,尽管存在种种困难,欧洲一体化进程仍然对欧洲的未来至关重要。当然,欧洲的治理将需要更多改革,这一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最终欧盟仍将表明,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是确保各国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来化解分歧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