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光影狂欢的16个名字

来源 :风尚志·风格品位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别制作: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20周年
  被盗版碟滋养长大的文艺青年一代似乎对在影院观看电影,并不会有太多的痴迷,因为种类繁多的影碟已经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桥梁,在影片荒凉的年代,让文艺青年们直接通往西方,通往电影的天堂。也因此,自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这批文艺青年的关注,如果对他们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有限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大岛渚这样的评委莅临,也曾放映过阿莫多瓦的《高跟鞋》。相信换来的只是漠然:这有什么,影碟中都能看到啊。
  但时间总会改变一些事情,虽然改变未必那么清晰显著。如今再看每年六月电影节召开时的情境,会越发觉得上海这座城市中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为电影而奔波忙碌。这越来越像是一年中的电影节庆,也并非专属于文艺青年或影迷的电影狂欢。在微博上那些晒片单的活动中,能够发现许多普通市民,可能往日并没多么文艺,对电影了解也并不那么多,都在挑选自己想看的电影。究竟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
  或许是电影节变得越来越多元,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市民,无论是文艺青年、影迷或是普通白领,男女老少都能够找到他们想看的影片,才会让整个申城的六月铭刻上“电影”的主题,才能成为整个城市的狂欢。
  事实上,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能够有这样一个固定的、亲民的,又是如此多元的,并且在解决了政策上所需要解决的任务之外,还能提供一个向市民敞开的观影平台,实属不易,已经是通过多年的努力换来的。所以,在这个特辑中,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相关的资料中抽离出16个人,用他们的故事串联起这个节日的风貌、变迁、提升和未来。
  01 奥利弗·斯通 20年的成就奖
  1993年,奥利弗·斯通凭借《天生杀人狂》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2013年,他在上海电影节获得“电影杰出成就奖”。
  老人们总说,如果一个人把“坏人”二字写在脸上,那么这个人一定不坏。这句话,对于奥利弗·斯通来说,特别合适。20年前,凭借《天生杀人狂》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奥利弗·斯通,应邀担任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20年后,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奥利弗·斯通被授予“电影杰出成就奖”。
  如果只看他的电影作品,你会以为这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大男人。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斥着阳刚到“爆表”的男性主义。取材于他亲身服役经历的《野战排》,至今被认为是越战影片中的经典,冷酷压抑却又极其真实。作为一个男性荷尔蒙分泌有些过剩的男人,他对挑战最高权威有着极大的兴趣,前后创作了三部有关美国总统的作品:《刺杀肯尼迪》《尼克松》《小布什传》,又在纪录片《国境以南》中和委内瑞拉的总统争锋相对。年轻时的奥利弗·斯通绝对是男人中的男人,他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紫心勋章,却因为第二任妻子的离开过度悲伤绝望,拍摄了《天生杀人狂》。
  除了《野战排》之外,他的战争三部曲还有《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因为亲历战争,奥利弗·斯通对战争厌恶至极。他的战争片里没有英雄,所有人都是这悲剧的承受者。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他全身散发着哲学教授一样的叛逆和邋遢。他过于偏执过于热情,因此接受了三次心理治疗。奥利弗·斯通一辈子都在做自己,我行我素,因为他天赋异禀,恃才傲物。从商业片到纪录片,他轻松游弋于不同类型之间。
  1993年,谢晋同几位中国电影界的泰斗级别的人士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而奔走;2008年,他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看到20年之后的上影节。
  02 谢晋 上影节的“教父”
  说起历史总想正襟危坐,即便20年还不够厚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谢晋、张骏祥、徐桑楚、白杨、秦怡、吴贻弓为代表的一批上海老电影艺术家就纷纷倡议要在我国设立一个国际电影赛事,1992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提请并通过后,又经一年多的努力筹备完成。作为我国第三代导演、电影节的倡导发起人之一,1993年的第一届上海电影节即由谢晋担任评委会主席。
  20年的历史对于一个国际性电影节来说当然还不算久,可20年的时间对于人世来说已足够天翻地覆,当年的倡议人里,除了秦怡和吴贻弓,其他均先后逝去。2008年谢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第二年电影节上便特设了回顾展,《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海港》《春苗》《芙蓉镇》,此时再看,即便有着那个时代抹不去的不足乃至弊病,都无损于他的功成名就。正如肖复兴所说,在那个时代,在电影必不可缺的政治叙述中,谢晋艰难地寻找到了个人的缝隙,坚持艺术与人性的渗透,并努力扩展其私密个人的空间。他始终没有失去一个艺术家可贵的良知,一直没有失去政治与艺术的平衡点……历史的使命感、时代的忧患意识,以及政治积压之下对于人性张扬方面,以及对于电影史诗风格的追求。
  撇开 “谢晋模式”的功过是非,电影都绝非谢晋成为 “教父”的关键,拍片之外,他一手指点提携了横跨好几个时代的明星:秦怡、祝希娟、王馥荔、刘晓庆、陈冲、丛珊、潘虹、赵薇、范冰冰,在推出一拨又一拨年轻人之时,他本人也并没有闲着,办学校、招弟子、开公司、导话剧、拍自传,直至晚年都未停止工作。就算今天,那句话也恰如其分地如明月高悬,是今日影人到达不了的高度:也许谢晋和其他的第三代导演已停止了“燃烧”,但他们留下的作品和精神财富仍可以化为经久不息的熊熊烈焰照亮中国电影的未来。
  十年一觉电影梦,斯人虽已作古,可留下的一切仍鞭策思考: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电影市集,还是一个电影秀场,抑或是一份可以传承的电影文化?
  1993年,他正在拍摄经典之作《这个杀手不太冷》;2006年,他是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一位外籍评委会主席;2010年,第13届上海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携新片《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来参展的吕克·贝松成为“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的获得者。
  03 吕克·贝松“吴宇森是我师傅”   “上海国际电影节从来不缺少重量级的人物。来者若不是在资历上足够分量,那就是在体重上颇具实力。”
  2006年,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外籍评委会主席。发福的身材也许掩饰了高压工作的疲态,但却包裹不住一颗真诚未泯的童心。法国电影大师吕克·贝松,那个从不担任除法国以外任何一个电影节主席的“老顽童”,作为中国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走进了中国电影的历史。
  这位被称为“欧洲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吕克·贝松,对于中国影迷来说,就像自家人一样知根知底。无论是浪漫自然的《碧海蓝天》还是神秘梦幻的《第五元素》,或是意味深远的《圣女贞德》,还有那部历久弥新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吕克·贝松的作品总是像一部部旷世神话,向人类述说着生命的传奇。在他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位天真顽皮的孩童,用他那不染尘俗的眼睛,透看着世间种种。《第五元素》童话般的绚丽浪漫早已深入人心,即便是在《尼基塔》和《杀手莱昂》这类看似标准的黑帮电影中,也总是不经意就流露出“塞纳河畔”的法式浪漫。这是属于吕克·贝松独有的一份侠骨柔情。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携新片《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来参展的吕克·贝松成为“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的获得者。在颁奖现场,他展示出法国人特有的浪漫和幽默,一会儿与芭蕾舞者滑稽共舞,一会儿又以“宫廷礼节”向颁奖嘉宾感谢致意,活脱脱一个喜剧小丑。同时,还不忘和中国观众“拉拉家长”:“吴宇森是我师傅,我的下一部电影选了一位中国女主角。”不过这位幸运的女孩是谁,吕克·贝松却卖了个关子:“现在不能告诉你。”
  在吕克·贝松的作品之中,我们能看到商业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大多数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电影导演拍摄艺术片需要很大的勇气,经受市场的考验和压力。但是在法国,电影艺术家拍摄老少皆宜的大众电影,似乎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妥协。但是,吕克·贝松的“妥协”却为他同时赢得了专业评审和大众口碑。《这个杀手不太冷》夺得了当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奖,吕克·贝松则荣获最佳导演奖。
  相对于电影,吕克·贝松现在则更喜欢潜水和航海。他依旧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怀着对大海最冲动的向往。不管他今后还有没有作品问世,我们仍然感谢他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单纯的蓝色的快乐。
  04 李安 进步的电影节期待三级跳
  2006年李安到上海为《色·戒》选角,在组委会力邀之下参加了第九届电影节的开幕式。在人们印象里一向温和中正的李安,尽管肯定了其是“内地最好”的电影节,却在吐槽选片质量时毫不留情:“我大概看了一下本届电影节的参赛影片,都是艺术片,而且是电影院线不看好的艺术片,是小众的艺术片,不是大众的艺术片,所以上海电影节不及威尼斯、柏林、戛纳三大电影节,很明显能看出这个电影节是第二城的,或者说是第二线的”,“那些参赛影片不去戛纳而来上海,大概是感到戛纳的压力更大,他们去戛纳得装得很艺术,很清高,连表情都是怪怪的”—— 顺道还挖苦讽刺了一番放不下身段的影人们。
  尽管当届电影节已经有了很多值得一书的进步,却还遭到如此抨击。不过话说回来,哪个电影节不青涩,谁的青春不迷茫,“软饭”安叔也是吃过的啊,谁都知道当年他从纽约大学毕业后曾有相当长的赋闲时间,无奈在家当妇男,他从谢晋导演手中接过上影节授予的华语电影海外贡献奖时还不忘调侃早年屌丝岁月:“1980年我从学校毕业后曾经当过谢导演的临时演员。后来那场戏被剪掉了,希望不会是我演得不好。”可厚积薄发,《推手》剧本为李安赢得的40万元奖金和独立拍片机会,开启了他的职业影人之路,紧随其后的《喜宴》一举斩获柏林金熊奖,并获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由此一举跃入世界知名导演行列。作品除了“家庭三部曲”、《卧虎藏龙》和《色·戒》等华语片外,更有令国际影坛一致叫好的《冰风暴》《理智与情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英语片。
  电影嘛,真货才是硬道理。电影节要想实现“三级跳”一样得如此:选片和成交情况是衡量电影节质量的两个关键,一是大家要看得到好片子,二是要卖得掉好片子,才算皆大欢喜。逐渐成熟的上海电影节,表现在展映影片质量的提高,比如这次对默片、希区柯克的致敬、修复版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可角逐金爵奖的影片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安叔的太极推手打得再圆,也没听说把哪部拿来上影节。何日他能成为“海归”一员,或许算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进步的标志之一吧!
  1993年,徐克的电影《青蛇》将传说拔到一个新高度;2013年,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徐克获得了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05 徐克 不断改写华语电影
  对于徐克来说,20年似乎不够涵盖他的巅峰。如同他电影中那些隐士高人,徐克早在1979年就凭借《蝶变》一举成名,此后叱咤亚洲影坛30余年,经久不衰。徐克的电影集武侠的精神和电影商业元素于一体,将东方文化中武侠的诗意和电影的票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他“武侠教父”的地位。
  在今年举办的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徐克获得了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在三十几年的从影生涯中,不断将新创意、新想法、新类型、新科技带入华语电影,他多元而广泛的尝试未曾停歇,也因而他不断改写华语电影史。从1987年刷新香港票房的《英雄本色》和《倩女幽魂》系列开始,徐克就已经在华语影坛拥有了不可撼动的卓越地位。然而无论是《英雄本色》或是后来的《顺流逆流》,在城市题材下的枪战片从未脱离过英雄和侠义。在徐克的影片里,“武侠”是一种为人之道,是一种诗意的存在。除暴安良、替天行道是东方武侠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徐克把武侠作为一种人生的理念,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及到《青蛇》《小倩》,即便是妖娆的鬼神,亦是有情有义。武侠的精神和武侠的气质让徐克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徐克自始至终致力于新鲜手段的尝试,3D巨作《龙门飞甲》开启了武侠3D时代的先河,用最好的技术来讲述武侠的精神,是徐克个人主义最特色的标签。而之前的2005年,他同样凭借《七剑》获选为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电影。2009年,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入围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随即在华语电影节夺得多项大奖,包括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之最佳导演奖。   徐克的电影充满了里程碑般的象征意义,“黄飞鸿”系列更彰显了作为一名华语片导演对自身民族、身份、血脉的自豪与认同。徐克的作品从来都是带有强烈的本土文化色彩,并且将这种文化推广到全世界,把这份侠义的诗意铺陈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霍建起的《生活秀》曾获得第六届上海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2005年,同样由他执导的影片《情人结》继续在当年的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2008年,他担任了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
  06 霍建起 最老的新生代导演
  因一部《那山,那人,那狗》而为大家熟知的霍建起其实早在2000年前,已经开始了他个性独特的文艺之旅,自称“第五代半”的他,一直根植于普通人的情感和生命历程里,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为我们带来了《暖》《生活秀》《萧红》这些不是大制作,却充满着心灵感怀的作品。
  早在2008年,霍建起就担任了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而这一殊荣的获得和他之前的作品《暖》以及《生活秀》的成功密不可分。如果说《那山,那人,那狗》那种朴素的叙事、唯美的镜头语言和真挚的人物情感,是构成这部简单而纯粹的影片成功的要素,那么《暖》则更深切地表达着一种时代变迁下的情感历程。在他本人的世界里,面对大时代的巨变下,更多渴望的是保持一份单纯的情感。《生活秀》则是根据池莉的小说改编,更多的是反映一种城市生活下的人物心态,既朴实无华,又充满了生活的矛盾和欢乐。和之前两部城市题材的作品不同,《生活秀》因此获得了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三座金爵奖奖杯,可谓是20年内在这个舞台上绽放的最灿烂的光芒。
  从1998年的《那山,那人,那狗》开始,霍建起的影片就和优秀的原创小说或剧本密不可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归功于他的妻子苏小。2005年,同样由他执导的影片《情人结》继续在当年的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小成本小人物题材的作品,也因此再次受到了关注。霍建起本人面对媒体和观众时,总是表现得谦虚和谨慎。在他看来,每一部电影的成功,都或许是由于不同的表达方式,就好像一对夫妻的五六个孩子,彼此虽然长相性格不同,却都有他们令人喜爱的地方。对于电影的评判,霍建起一直坚信好的影片一定是具有自我特色的作品。于是,带着这样的理念,他担任了2008年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
  2012年,他又带着他的作品《萧红》到了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多年陪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他又一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创作和挑战自我是一个导演永远的新生。
  1993年,冯小刚已经在中国的影视创作行业展露头角;2013年,他已经成为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常客,说有力度的实话,开新形式的创举,都使他成为比明星更吸引媒体的理由。
  07 冯小刚 电影节的“小刚炮”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冯导从组委会手里接过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致辞时他恳切表示,作为中国电影圈里被批评最多的导演之一,有时候也会怀疑是否应该继续拍电影,因此得到这个奖的鼓励让他很开心;再加上妻子徐帆和好友张国立的助阵,现场一派内地电影圈的通力合作、昂首向前的和谐景象。可走下领奖“神坛”,再登论坛“论战”,在第15届电影节上,冯导摇身一变披挂上阵,到论坛上连连开炮,倒为被北京电影节抢去不少明星风头的上海电影节提供了猛料,不负记者厚望地成为另类亮点。
  “小刚炮”之勇猛,在于跑到名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论坛上,大发“没必要一味迎合国际市场”的议论。刘震云这厢刚表示“好莱坞讲故事首先是讲给美国人自己听的,就是让美国人听懂,别人随便,听不懂那是你的问题”,就惹来冯导共鸣:老外看中国的电影看不懂?他们那才不是看不懂,而是不愿意看懂!“你是一个弱小的民族,你所有的东西别人不关心,或者他只关心猎奇的部分。我们经常误认为我们自己很重要,但你确实不重要。”一边打骂“好莱虎”,一边把矛头对准自己:票房失利?甭赖别人,先找找自家问题,“你是充满了造假的民族,假奶粉,假足球,假票房,还有盗版!你这样的一个民族,凭什么你的电影走出去,凭什么你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虽然动辄民族劣根性的言论多少有点让50多岁的老年人眨眼变愤青的嫌疑,虽然后有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也不无道理的“回炮”:“你不能说你成了腕儿了,能飞奔了,就不管刚开始学走路的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冯导为论坛贡献声音的精神值得肯定。就算是自家门口的电影节,也得允许不同的声音,洋洋自得的时候需要个当头棒喝,随波逐流的时候更要来点自我意识。如同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一个欧美之外的电影节希望呈现、保存的影片多样性,一个成功的电影论坛,同样需要针锋相对又不乏建设的产业、文化探讨。
  在论坛上做一个话题的制造者,只要不是无谓的争执,我看冯导就挺好。
  08 苏菲· 玛索 大腕都爱“上影节”?
  在头几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里,如何吸引国际明星来壮声威估计是让电影节组委会没少头疼的问题。第一届他们曾请到阿兰·德龙、索菲娅·罗兰,而同样作为较早出席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量级国际明星,2001年苏菲·玛索也着实让人翘首企盼了一回。组委会老早就开始散布消息,怎奈大美女屡屡更改行期——可坊间倒也没什么太多抱怨的声音,足见当年姿态之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苏菲·玛索怎么说呢?“很早以前我就想去中国拍一部电影”,“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能没有一个国际性的电影节,不过我觉得上海电影节在影片的选择上可能还处于一个需要更加完善的过程”。
  一回生,二回熟,苏菲·玛索很快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之后她因电影《逃之夭夭》和《超级女特工》的宣传来华。这确实是给电影节组织者乃至中国影人的启发,想借国际巨星的光怎么办?一则是借助其新片宣传期,当年她主演的《卢浮魅影》就是那届电影节上的大热门,苏菲·玛索亲临助阵,自然有此考虑;二则曲线救国——组委会颇为自得隔山打牛之招的奏效:先邀请其男友、导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担任电影节评委,再凭着他的面子去邀请苏菲·玛索,这不,二人携手同来,足够抢镜——哦对,现在还有国际品牌代言下的厂商活动。   大腕们是否真的爱中国?苏菲·玛索在发布会上“现炒现卖”她的中国话“上海万岁”,《X战警》的主演金刚狼休·杰克曼偕妻子踏上红毯也不忘秀中文“上海我爱你,大家好,上海我来了”,甜言蜜语的出现频度越来越高,有时候总觉得背后有制片人或者发行公司老板或者代言品牌公关经理的灼灼目光,不过这也可以当作一种入乡随俗?比起在三大电影节上的高贵冷艳范儿,来自家做客的大牌明星们可亲民得多啦!
  栗原小卷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老朋友,从第二届开始就出现在现场;2013年65岁的她又重新回到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出席了本届的日本电影周。
  09 栗原小卷 中国观众永远的大众情人
  提起栗原小卷的名字,上了年纪的中国观众都会亲切地说,她是那一代中国人共同的大众情人。1978年她主演的《望乡》在中国公映,让大家认识了一个有着姣好面容的、敬业的、富有同情心的年轻女记者,知道了她的名字。真正让大家记住她、并引发了中国的“栗原小卷热”的是随后上映的《生死恋》。
  2009年,时年54岁的栗原小卷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担任了金爵奖的评委。当中国观众再一次见到这位昔日的“大众情人”时,依然难掩心头的喜悦和兴奋。在《生死恋》中,观众们看到了她在网球场上青春焕发的跳跃,飘飘欲动的白衣,正是这些让大家记住了充满活力的美丽的身影——夏子,当人们正沉浸在夏子那美好、浪漫的情感世界中,随着一声巨响,意外的爆炸使人们的心情沉至谷底,震惊中难以相信这个事实,幻觉中,似乎还能听到夏子在网球场上的朗朗笑语……人们不禁感叹为什么生命是如此脆弱,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不能长久。这悲剧性的结尾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的心,人们不由自主地关注起现实生活中仍然健在的夏子——栗原小卷。当《望乡》和《生死恋》深深印刻在一代人心头时,1992年,由谢晋导演执导的影片《清凉寺钟声》再次邀请到栗原小卷重返银幕。
  《清凉寺钟声》讲述的是有关明镜法师身世的故事,也是一名战后日本遗孤的经历,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质朴善良,并从另一侧面展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悲剧,不仅无辜的孩子受到殃及,也令其孤独终老的生父母倍受煎熬。栗原小卷在影片里饰演的母亲饱含战争的沧桑,情感内敛而坚韧,是东方女性美的集中体现。
  20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栗原小卷的意义也是非凡的,她作为中日友好文化大使,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把日本优秀的作品带来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并让大家能深刻理解她所饰演的角色,同样她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再次通过电影节呈现在那些同样两鬓白发的“大众情人”们面前。
  10 黄真真 女性题材的代表
  黄真真是一位在不断挑战自我中成长的香港青年导演,在女性主义的风潮下,她是电影界独树一帜的青年代表,她为女性发声,为女性呐喊。而随着岁月的变迁,沉淀的她愈发懂得用隐忍和故事,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今年的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她的最新作品《被偷走的那五年》凭借过硬的剧本和感人的故事入围了金爵奖的评选。然而,早在14年前的她,却是另外一番模样。1999年从海外学成归港的她瞄准了年轻女性的群体,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了直抒男女性问题的作品《女人那话儿》和《男人那话儿》,用她犀利、调侃、解构的手法,将女性和男性面对性问题的真实想法一一呈现。我们看的是一个跨世纪的群体,面对性的冲动和迷惘。这两部作品凭借大尺度的纪实采访和拍摄获得了纽约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影片大奖;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黄真真荣获最杰出青年导演奖。再接再厉的她,于2002年完成了同样犀利反映年轻人情感状态的作品《六楼后座》,将一代人的困惑淋漓尽致地和盘托出,获得了年轻人百分百的共鸣。《六楼后座》可以说是黄真真完全意义上的电影长片,她用碎片式的拼贴,通过“真心话与大冒险”的游戏,将残酷的青春拼贴成一幅血腥的画面。每个人都在画中心如刀割,这是女性心灵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个女人想要逃避却无法逃避的现实。
  在获得了一致认同后的黄真真也渐渐成长,她渐渐收起《女人那话儿》中犀利的锋芒,转而投向更为细致的女性情感。《完美嫁衣》的爱情喜剧是她初次将情感和商业元素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影片叫好又叫座的成功让黄真真更坚定了在商业上的探索。《六壮士》是她更深层地用荒谬和谐趣来阐述男性压力和心理的作品,这一次,她不仅仅获得了女性的叫好,连男生都转过头来向她竖起大拇指。而 《被偷走的那五年》则是一部向青春和爱情致敬的作品,同样也是她和当红女星白百何的完美合作,影片被认为超过《失恋33天》,情感细腻而丰富,超多的泪点似乎感染着观众,黄真真并不是一位单纯的文艺导演,她已能将商业和文艺进行完美结合,不变的是,在黄真真的电影中永远都有一个属于你的角色。
  1993年,章子怡还在通往演艺明星的道路上努力跋涉,跳舞、表演,争取能为自己得到最多的机会;让她一鸣惊人的代表作《我的父亲母亲》完成于1999年;2013年,她已经是炙手可热的国际明星,成了各大电影节的常客。
  11 章子怡 让上影节“赚大了”
  章子怡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渊源可追溯到2007年,原本要出席第十届电影节红毯的她却临阵爽约,这件事引起了诸多不满,报道中有上海市民炮轰其“不爱国”,更有不具名的电影节负责人明确表示“个别”明星爽约有很多故事,将在电影节后“好好说说”。“好好说说”没有了下文,倒是在次年的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章子怡先是作为“汶川地震灾害救助筹款会”的演员代表,和深入一线拍摄反映抗震电影的尹力一起,担任“汇聚影人力量 点燃生命之光”专场演讲的主讲人,后从组委会手里接过当届的“杰出贡献奖”,双方融洽得很。此后国际章就成了常客。像她这样在国际影坛上颇有声誉的本土明星实在是上海电影节邀请的不二人选,既“够得到”,又“够分量”,双方还可以相互借力:曾凭借《卧虎藏龙》《艺伎回忆录》在国际影坛打响名号的她,也在这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平台上再度获得全球媒体和影迷的关注。   章子怡之尽责,则在于为了使观众免于乏味和审美疲劳,在电影节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除了做演员,她还做评委,做制片。2009年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章子怡带着自己投资的影片《非常完美》亮相开幕式;201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她与张柏芝、张东健等明星一起,以《危险关系》主创的身份亮相;2013年的《非常幸运》是《非常完美》的续篇,她出任该片制作人和主演“苏菲”,还带来再度邀请的姚晨和林心如两位好友客串助阵,数美齐并,人们看到的是众女星一起在红毯各显风姿。有这么一个招徕明星的香饽饽,组委会必然在后边偷笑赚大了。
  2005年,在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凭借霍建起导演的优秀作品《情人结》,赵薇夺得了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奖;2010年,她已经作为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评委坐在了主席台上;2013年,她作为导演为全国观众带来了青春怀旧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12 赵薇 上影节见证的蜕变
  20年的时间对于赵薇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常客,观众们看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姑娘从稚嫩走向成熟,从青涩走向老练,从演员走向导演。
  2005年,在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凭借霍建起导演的优秀作品《情人结》,赵薇用自己的实力无可争议地夺得了金爵奖最佳女演员的殊荣。从疯疯癫癫的“小燕子”一路走来的赵薇在《情人结》一片中正式转型成唯美的爱情片主角,质朴动人的气息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赵薇。为了一洗“票房毒药”的称号,赵薇推掉了许多片约,用心演出,终获成功。2007年,赵薇又凭借《夜上海》一片获得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关注女演员奖,在这部影片里,赵薇饰演的是一位社会底层的普通出租车司机,与一位语言不通的日本客人在上海发生的浪漫情缘。《夜上海》虽然并非什么大制作影片,但却有着流程优美的镜头和发展中的上海那异乎寻常的美丽。正是这个角色,让赵薇和上海再次触电,或许赵薇本来就是拥有上海气质的,所以上海国际电影节这20年里,她总能满载而归。
  而到了2010年,羽翼丰满的赵薇已经作为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评委坐在了主席台上,如此年轻,又如此光芒四射。也或许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予了赵薇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于是在2013年,她亲自拿起导演的话筒,为全国观众带来了这部蜚声海外的青春怀旧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1993年,傅文霞是第一届上海电影节上最普通的一名工作人员;20年之后,2013年,她已经成长为上影节组委会的秘书长。
  13 傅文霞 从参与到掌门
  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奥利佛·斯通20年后再次现身,是众人皆知的关注焦点,但极少有人知道他在参加1993年上影节时留下的一张照片,同时也记录了另一位电影人与上影节的缘分。当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制作的傅文霞,是作为电影爱好者和从业者参与了首届上影节,20年后的今天,她变身为这场盛宴的“掌门人”,比起与奥利弗·斯通合影中的青涩模样,她今年与金爵奖评委主席汤姆·霍伯的合影更显职业、自信,但不变的是电影人与电影人的天然亲近感和源自对电影热爱的真实笑容。
  电影节从创办那年起,就是傅文霞心中的电影人盛会,每届多多少少都会有参与。此次做执行工作,让她得以从另一个视角感受这个盛会接触面的广泛,及吸引了主办方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业内各界人士、广大影迷的强烈关注,“无论他们怎样来评说你,其实都是爱护这样一个平台,只是让我越来越体会到身上的责任重大,压力也大。”
  2003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跌到谷底,不足9亿元,2004年上海电影节紧跟着创办了“电影论坛”板块,傅文霞曾说过:电影节论坛发展的10年与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10年高度契合,充分印证其深层的推动和发展作用。这实际来自她多年参与上影节论坛的亲身体会。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创办前一两年一个专门谈华语电影如何做国际发行主题的论坛,“现在各大民营公司都有了自己海外发行的部门或公司了,但当时还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上影节论坛能把它提出来是很具前瞻性的。”在傅文霞看来,论坛板块对业界的促进和交流,是除去上影节国际化、平台化基本特性外的最大特色,也成为电影节的另一份责任。
  电影节闭幕,傅文霞和同事马不停蹄地就过程中出现的大小问题进行总结,“最大的难度还是我们的人手太少,首先就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充实力量。”人手少的背后,也隐藏着电影节每年必须面临的资金紧张问题。上影节每年办节的绝大部分资金还是来自于市场运作,所以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市场合作方式,让赞助商得到充分回报的同时,也提高上影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也是工作重点。
  20年前,田原还是一名综合型文艺女少年;2013年,她的电影项目《水之彼方》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项目创投”。
  14 田原 背靠上影节成长
  2011年,田原将创作视角转至导演上,拍摄了十几部微电影,并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创作拍摄了微电影《盲糖》,也是从这部短片,朋友们看到了她拍长片的潜质。2012年,她受许鞍华导演邀请参演电影《黄金时代》。而这次她的导演处女作《水之彼方》入围了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创投项目。她说她并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如果不是电影节的多次邀请,她可能还在家里磨蹭自己的项目。
  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参加电影节,项目得到很多人的关注,甚至还获得了奖项,让人颇感她的幸运。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她想要拍长片的意愿。虽然这个项目仍处于初步阶段,《水之彼方》是暂定的,讲述的是由一系列诡异谋杀引出的青春事件,预计明年开拍。但上海电影节方面却为她们请了很好的大师来做指导,三位主讲其中两位是国际知名的制片人。上影节为年轻的电影力量创造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最大程度上给予支持。“曾经也一直想拍长片,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快,是上影节把这件事情提上了日程,让整个过程更积极。”对上海电影节的感激之情田原溢于言表。   作为观众,她也一直很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电影节期间都有很多很棒的单元,特别是修复老片,很有意义:去年的梅里爱,今年的希区柯克,还有很棒的国产旧片。如果没有上影节, 恐怕奥利弗·斯通的《野蛮人》、威廉·奥尔森的《信赖》等观众都不可能有机会在影院的大荧幕上看到。培养观众也是上影节的功劳,对于电影人来说,最需要的就是有素质的观众,这样才能相互提高和促进。
  “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从小爱看电影,也在不断自己学习。回头来看,做演员、音乐人还有作者都好像是在为做导演准备,之前做过的工作中学习到很多,现在都能在导演时用到。”演员、歌手、作家、主持人、摄影师……田原的身份很多,也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将跨界所做的事完美融合。“拍电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貌似很繁荣,但背后也有很多架空的地方。这样的时代里有很多来路不明的‘机会’,我想还是得保持头脑清醒,不要投机,好好拍东西。”
  20年前,任仲伦的身份只是热爱电影的上海人;2013年,他执掌的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是中国电影的两大巨头之一。
  15 任仲伦 电影是一生的信仰
  2001年8月,以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主体,成立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2003年5月8日,任仲伦开始担任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肩负上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开放改革的奋斗历程。上影从此和中影一起成为中国电影的两大巨头。
  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国际电影节20年的岁月历程中,电影节执行副主席、秘书长任仲伦见证了其成长,并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参与其中。“上海是一座电影之城。电影俨然成为年轻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有着良好的电影传统。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就是1913年在上海所拍。在上海电影制片100周年之际,原上海电影制片厂旧址,一座承载华语电影百年记忆的、由上影集团自筹资金建造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任仲伦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几代人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
  在同“戛纳”“威尼斯”“柏林”等电影节的比较中,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鲜明的标志便是扶植青年电影力量。无论是主竞赛单元“金爵奖”的奖项设置,抑或是“亚洲新人奖”的直奔主题,都鲜明地彰显了它扶植新生电影力量的立场。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项目便是“创投”,这大大激励了各个年轻导演、新生力量。中国电影市场瞬息万变,以徐峥、薛晓璐、赵薇、郭敬明等青年导演为代表,2013年成为了新生代导演创作爆发之元年,中国电影正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蓬勃向前。此外,观众互动性也令各大国际电影节望尘莫及,有谁能够想象在这个外人看来只是看明星红毯,拼头条版面的电影节期间,上海国际电影节竟然能创下1150万元的票房,民众参与电影节的热情让前来上海的国外媒体咋舌。这不仅仅是场红毯秀,更是一场影迷的狂欢。
  不知不觉中电影已成为了任仲伦的信仰。曾经也有很多职业选择,组织上安排的或别人建议的,他依然留在了电影圈。电影人永远处在一种创作状态中,压力很大。而每段煎熬过后的短暂快乐,让任仲伦在上影的十年里之内,始终保持奋发革新的状态,带领上影集团推动一轮又一轮新的变革。
  20年前,林志玲是只在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名模;2013年,她已经是上影节红毯上耀眼的美丽标志了。
  16 林志玲 花瓶走在花毯上
  如果有足够多的国内女星来争奇斗艳,上海国际电影节其实也无须发愁国内的收视率。
  2006年第九届的上海电影节因为有了众多知名女星的加入而使红毯显得格外星光熠熠,外加爱德华·诺顿、凯瑟琳·德纳芙、吕克·贝松等人在红地毯上的驻足,当然还有华人圈雄厚的人口基数,让“亚洲第一红毯”这个名号开始叫响。被奉为 “宅男女神”的林志玲的出场,同样吸引了大量追捧,第二天便以“曳地长裙优雅婉约”见诸报端显要版面。
  志玲姐姐那时的曝光率有多高?是年凭借傲人上围迅速上位,成为红遍港台两地的红Model。她曾经帮八个大型国际企业代言产品,一年接拍六个广告,身价高达港币七位数,大家叫她“花瓶”?“我不认为被叫‘花瓶’是一件坏事,花瓶虽然中间是空的,但它很结实,经得起岁月流逝,它可以承载很多东西,就像古人说的‘有容乃大’,反而花是容易枯萎的……我不要当花。”这个高EQ女人可不把大家的“错爱”往外推,只要有“爱”就行。
  在志玲姐姐事业线涨了又跌跌了又涨的同时,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在奋力博人眼球。去年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走过400余位明星,耗时长达一个半钟头,令人目不暇接。红毯上常常同时“挤”了3~4个剧组,变成“花毯锦簇”。今年据说是因为文化中心场地所限,还短了些,但也有60米之长,号称长过奥斯卡。志玲姐姐再次美丽亮相,可笑容恐怕有些勉强。一边是6月21日晚上刚刚颁出的这届电影节 “亚洲新人奖”三项大奖被女性导演包揽,刘娟导演的《初恋未满》获评委会特别奖,新加坡女导演王晨曦凭借《季风季节》获得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则由韩国女导演鲁德执导的《恋爱的温度》摘得,正在崛起的女性导演,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实力成为不争的事实;另一边则是林志玲出演的《富春山居图》恶评如潮,网友戏称林志玲从花瓶降级花盆,始终没有迎来令人期待的飞跃。这也是上海红毯应该思考的,除了长和美,还要寻求突破啊。
其他文献
我们总是在下结论,总是急于下结论。  我们总是觉得,已尝遍了生活的诸般滋味,看惯了世态炎凉,也找到了那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于是,我们手握这把金钥匙,终于可以把生活真谛告诉每一个人了。“成名要趁早,如果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明显了”,这样的话被一直普遍地奉为真理。成名早的好处显而易见,至少可以让人避免整日为稻粱谋,但38岁才得到第一个拍片机会的李安后来夺得奥斯卡奖时,他的老友陈文茜说:“我觉得张
期刊
繁花似锦的场面和姹紫嫣红的娇艳不属于这个季节,没有夏的浓烈,也没有秋的宜人,唯有微风拂面般的柔美绿色才能晕染开本月潮流。
期刊
2014年3月20日,全球时尚生活知名品牌EQ:IQ 北京首家旗舰店于首都时尚地标三里屯太古里盛大揭幕,GRI集团首席创意官Fred ALLARD先生携手影视影视明星冯婧、徐子淳及主持人王傲然和明星童菲,与到场200余位VIP嘉宾共同观赏了梦幻缤纷的EQ:IQ 2014春夏服装秀。  EQ:IQ继在时尚之都巴黎心脏地带Rue Boissy d”Anglas 开设首家法国专门店,今年于北京开设首家旗
期刊
在快、准、狠的现在,我们变得越来越忙碌,却不曾忘记给衣橱增添光彩。在漂亮、年轻、瘦的环境,我们变得越来越苛刻,却不会放弃并错过任何时髦信息。碎片化的时代399秒足够你为美丽做什么?是为你的纤细双腿覆盖上一缕亲肤丝袜,还是思考是否在皮草大衣里穿牛仔破洞衬衫?请放下无关紧要的事物,盯紧眼前的格纹特辑,仅需要399秒,就能让你成为冬天最时髦的格纹穿衣达人。  大格镶细格,整套穿才最时髦  历史资料  我
期刊
她们是大众眼中的性感尤物,是民众眼中的时尚代表。她们有着甜美灿烂的笑容,有着无可抵挡的“魔鬼身材”。T台上的她们总是光鲜亮丽神采飞扬。但是,不得不承认,谁都不是神仙,退下光环她们也要结婚生子,也要周旋在各个感情旋涡中。真不是大众眼中想象的,美若天仙就可以什么都不发愁。让我们看看超模们谁的婚后生活幸福满分。  幸福指数第1名:Gisele Bundchen  老公:Thomas Edward Bra
期刊
风尚志邀请时尚达人徐峰立独家对话时装设计师DIRK BIKKEMBERGS和SERGIO ROSSI创意总监Angelo Ruggeri,简短聊一聊2014年秋冬发布会灵感趋势。  选在米兰的古老教堂San Carporofo穹顶下做发布的SR,通过投影技术制造出摇摆的光影和花瓣,让整场发布充满了诗意。是穿越还是超现实?我们来看看创意总监Angelo Ruggeri怎么说。  Q:这一季看上去是在
期刊
清晨的薄雾,柔情迷幻,犹如夜空繁星美丽却不张扬。蕾丝面料以它特有的透视感,彰显出晨雾般的轻柔性感。身体曲线的勾勒,和清淡色彩的结合,都完美彰显着曲线之美。春舞飞扬,穿着一身蕾丝礼裙,最能映衬春天的气息。
期刊
立体花饰灵动美好,绚丽的花朵印花充满初夏阳光气息。跟随符荷晴的脚步,带你走入花的世界,演绎属于你的浪漫风情。  人物介绍  符荷晴  新加坡女演员,曾在新加坡、韩国演艺圈发展。2002年得到名编剧海岩垂青来中国发展,出演《玉观音》中杨瑞的女友贝贝而被广大观众熟悉。之后相继拍摄 《不说爱你》 《上海上海》等电视剧。2008年饰演电影《蟹蟹侬》女主角贝贝。2013年在好莱坞大片《致命绑架Reclaim
期刊
蔓藤之花,绚烂而神秘。白色空灵静谧,冷硬雕塑与素雅之花共存,配饰安放其间,如同游戏花丛,雕刻素静时光。
期刊
明媚灿烂的阳光让人充满幸福感,绚烂的印花或是浓艳的盛开花朵都让春天的美丽尽情释放。在春花灿烂的季节,穿着一身娇艳花朵裙装自然会给人很强的亲和力,相信谁也不会拒绝明媚的好心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