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是被动的,缺乏自主获取、加工、内化、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知识生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3-0093-01
一、案例背景
部分学生即使到了初中后,还像小学生那样,习惯直观形象思维,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易受思维定式影响,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堂上他们还是被动听,没有追根溯源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动脑思考,而是希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对于重难点问题,即使教师重复很多遍,问题依旧,偏重模仿,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知识获取过程是被动的,缺乏自主获取、加工、内化、应用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就不能适应初中阶段的正常学习;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前精心预设,不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分化现象,很快形成学困生。
二、案例描述
预备铃响起,教师匆忙赶往教室,大部分学生都在安静地等,只有小H、小Z、小L和小R正在面红耳赤地讨论着什么,完全无视教师的到来。“你们错了,你们张冠李戴!”小H激动地说。教师来到他们的身后,他们还沉浸在激烈的争执中。教师问:“我的数学课代表在讨论什么呢?”“我们正在讨论您昨天留下的两个问题,计算:1)(a b)2,2)(a-b)2”,小H有点害羞地说。小Z说:“他们两人不动脑筋,而且肯定是互相抄袭的,不约而同地将(a b)2的结果写成a2 b2形式,将(a-b)2的结果写成a2-b2形式。”“我们没有互相抄袭,如果抄袭,我就……”小L涨红了脸说。教师说:“你们的问题请大家来见证和裁决,好吗?”教师边将作业用投影呈现出来,边笑着问:“那你先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小L:“我并没有敷衍作业,昨天您走之后,我就和小Z讨论这两个题目,我们发现和我们前面学过的(ab)2=a2b2完全一样,按照您教的方法转化,就得出(a b)2= a2 b2,(a-b)2= a2-b2。”“我还验证了呢,我分别将a=0,b=1;a=-1,b=0代入验算完全正确!”小R激动地说。“你们两个有转化意识,很棒,而且还想到检验,这都是可贵的数学品质,其他同学要向你们学习。”教师对他们善于模仿和思考的精神表示赞赏,接着问:“可是为什么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说你们张冠李戴呢?谁来解释原因?”教师示意由小Z回答。小Z 说:“(ab)2表示a与b的积的平方,用积的乘方法则等于a2与b2的积,而(a b)2表示两个a b的积,也就是(a b)·(a b),然后再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结果等于a2 2ab b2,同理,(a-b)2= a2-2ab b2。他们只是简单地模仿,并没有理解这两个式子的运算关系,因此张冠李戴了。”话音未落,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接着问:“今后一定要仔细观察,看清运算顺序,再确定运用何种数学知识。”一节完全平方公式的新课就这样开始了。
三、案例反思
(1)精心设计精彩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要想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教学预设是建立在对学情、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是针对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而做的精心设计。如果教师在备课时粗放、仓促,缺乏对课堂中生成问题的预设和思考,就无法给学生以明确的回答和引领,浪费教学时间,课堂效率低下。尤其是对于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丰富而有价值的生成,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误区和盲区。教师既要关注知识本身的生成,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成,共同构建精彩课堂。
(2)捕捉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通过恰当的设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必须让他们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得体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四基”之一,即“基本活動经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常常会出现个性化的语言、直觉结论、典型错漏、新奇构思、灵感、讨论碰撞等所形成的智慧火花,这些都是生成性知识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拓展、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把握各种教育契机,捕捉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疑点、困惑、意外等生成性资源,适时加以引导、深化,创造性地加以重组,以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生长点。
(3)无法“预设”的美妙生成。预设是对课堂实施过程的一种安排,但是真实的课堂不会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再现预设,更多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线索,搜寻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疑点和盲点”。课堂教学不是为得到“一致的声音”,而是要让每一种声音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因素,对学生认知误区或者思维的闪光点要加强启发引导。当课堂活动中出现“不同于预设的声音”,往往蕴含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面对这种“意外”,只有迅速进行反思并调整思路,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在生成中灵活选择、整合甚至放弃预设,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
参考文献:
[1]张怀明.初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
[2]张永福.让数学课堂充盈生命的味道[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9).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知识生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3-0093-01
一、案例背景
部分学生即使到了初中后,还像小学生那样,习惯直观形象思维,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易受思维定式影响,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堂上他们还是被动听,没有追根溯源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动脑思考,而是希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对于重难点问题,即使教师重复很多遍,问题依旧,偏重模仿,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知识获取过程是被动的,缺乏自主获取、加工、内化、应用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就不能适应初中阶段的正常学习;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前精心预设,不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分化现象,很快形成学困生。
二、案例描述
预备铃响起,教师匆忙赶往教室,大部分学生都在安静地等,只有小H、小Z、小L和小R正在面红耳赤地讨论着什么,完全无视教师的到来。“你们错了,你们张冠李戴!”小H激动地说。教师来到他们的身后,他们还沉浸在激烈的争执中。教师问:“我的数学课代表在讨论什么呢?”“我们正在讨论您昨天留下的两个问题,计算:1)(a b)2,2)(a-b)2”,小H有点害羞地说。小Z说:“他们两人不动脑筋,而且肯定是互相抄袭的,不约而同地将(a b)2的结果写成a2 b2形式,将(a-b)2的结果写成a2-b2形式。”“我们没有互相抄袭,如果抄袭,我就……”小L涨红了脸说。教师说:“你们的问题请大家来见证和裁决,好吗?”教师边将作业用投影呈现出来,边笑着问:“那你先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小L:“我并没有敷衍作业,昨天您走之后,我就和小Z讨论这两个题目,我们发现和我们前面学过的(ab)2=a2b2完全一样,按照您教的方法转化,就得出(a b)2= a2 b2,(a-b)2= a2-b2。”“我还验证了呢,我分别将a=0,b=1;a=-1,b=0代入验算完全正确!”小R激动地说。“你们两个有转化意识,很棒,而且还想到检验,这都是可贵的数学品质,其他同学要向你们学习。”教师对他们善于模仿和思考的精神表示赞赏,接着问:“可是为什么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说你们张冠李戴呢?谁来解释原因?”教师示意由小Z回答。小Z 说:“(ab)2表示a与b的积的平方,用积的乘方法则等于a2与b2的积,而(a b)2表示两个a b的积,也就是(a b)·(a b),然后再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结果等于a2 2ab b2,同理,(a-b)2= a2-2ab b2。他们只是简单地模仿,并没有理解这两个式子的运算关系,因此张冠李戴了。”话音未落,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接着问:“今后一定要仔细观察,看清运算顺序,再确定运用何种数学知识。”一节完全平方公式的新课就这样开始了。
三、案例反思
(1)精心设计精彩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要想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教学预设是建立在对学情、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是针对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而做的精心设计。如果教师在备课时粗放、仓促,缺乏对课堂中生成问题的预设和思考,就无法给学生以明确的回答和引领,浪费教学时间,课堂效率低下。尤其是对于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丰富而有价值的生成,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误区和盲区。教师既要关注知识本身的生成,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成,共同构建精彩课堂。
(2)捕捉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通过恰当的设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必须让他们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得体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四基”之一,即“基本活動经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常常会出现个性化的语言、直觉结论、典型错漏、新奇构思、灵感、讨论碰撞等所形成的智慧火花,这些都是生成性知识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拓展、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把握各种教育契机,捕捉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疑点、困惑、意外等生成性资源,适时加以引导、深化,创造性地加以重组,以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生长点。
(3)无法“预设”的美妙生成。预设是对课堂实施过程的一种安排,但是真实的课堂不会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再现预设,更多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线索,搜寻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疑点和盲点”。课堂教学不是为得到“一致的声音”,而是要让每一种声音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因素,对学生认知误区或者思维的闪光点要加强启发引导。当课堂活动中出现“不同于预设的声音”,往往蕴含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面对这种“意外”,只有迅速进行反思并调整思路,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在生成中灵活选择、整合甚至放弃预设,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
参考文献:
[1]张怀明.初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
[2]张永福.让数学课堂充盈生命的味道[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