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明确《建筑结构》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阐明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重构教学内容及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能力本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 建筑结构课程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目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筑结构》课程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本位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以下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改革思路与做法进行阐述。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建筑结构》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平台的课程,也是该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围绕施工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出发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明确了本课程的课程性质为:
本课程由建筑结构基础知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等内容组成,按结构材料类型划分情境,选用建筑构件如梁、板、柱等构件为载体进行情境设计。在研究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受力特点的基础上,解决强度和变形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构件的设计问题,包括结构方案、构件选型、材料选择和构造要求等问题。
本课程的作用:一是为后续专业课程《主体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等课程奠定所需的结构基础;二是为将来的职业工作——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奠定结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等。
三、根据课程目标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的岗位对必要的结构分析和计算的知识与技能的需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同时考虑工程技术人员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该课程,选用以结构材料类型划分学习情境,选用建筑构件如梁、板、柱等构件为载体进行情境任务设计。
考虑目前建筑工程界木结构已很少使用,不纳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常用的结构材料体系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由于每种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有显著的区别,因此把它们分别作为单独的情境来学习,加上建筑结构基础知识作为一个情境放在最前面,起到引导及知识准备作用。
在教学深度上,不以培养设计人员为目标,对基本理论的讲授以“应用”为目的,教学内容选取以“必须、够用”为度,弱化设计计算,强化构造要求。
在进行载体选择时,考虑载体源于建筑结构中的真实产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最佳媒介;载体的实现包含了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具有完整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载体难易适中,既能顺畅衔接前导课程,又能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便于为后续课程提供平稳的过渡和铺垫。所以在结构体系中选择梁、板、柱等构件为载体进行情境任务设计,再过渡到整个结构体系,体现由易到难和施工先后顺序;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融合规范和相关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改革
教學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学生生源质量较差,基础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恰当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1.“流程图”教学法
结构设计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采用“流程图”教学法,能够突破这一重点中的难点,使繁多复杂的计算方法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而且把各章节之间的来龙去脉显示出来,既有助于学生形成程序化思维。
2.直观教学法
高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借助客观存在的直观实物(如各种建筑构件模型)、挂图、演示以及老师的绘制立体图、形象的语言等,丰富学习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生动的表象和概念。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例如,结合相关配筋模型讲解什么是受力钢筋、箍筋、弯起钢筋、分布钢筋等,学生会加深印象,利于理解。适当的运用直观教学不仅在理解概念方面起了一个中介作用,缩小学习直接接受概念的难度,而且把抽象的理论和实际物体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该课程实用性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有些内容讲起来比较空洞,若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众人熟知的汶川地震中的破坏情况说明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4.真实情境训练法
采用实际工程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科学地融为一体,边理论、边实践交互渗透,融合发展。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分析、设计、优选,开阔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真实情境”,逐步掌握结构的基本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制图、使用规范和技术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把二维静态的图像演化成三维立体动态模型,使抽象、枯燥的传统教学直观而生动,弥补教师教学形象语言的不足以及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缺陷。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接受新事物、新概念,理解所学内容。
6.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通过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采用笔试与绘图、资料查阅及应用、方案分析与优选、口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判。杜绝了平时松,考试时紧,考前搞突击的现象。改革后,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常用图集、查阅建筑结构规范,自学能力显著增强。一题多解,一个问题多种方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结论
改革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依然在继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结构类型、新型材料的应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注重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时吸收行业最新成果,介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保证教学内容始终紧跟建筑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人民出版社.
[2]邵英群,王立群.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3).
[3]王文龙.高职《建筑结构》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高职 建筑结构课程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目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筑结构》课程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本位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以下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改革思路与做法进行阐述。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建筑结构》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平台的课程,也是该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围绕施工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出发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明确了本课程的课程性质为:
本课程由建筑结构基础知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等内容组成,按结构材料类型划分情境,选用建筑构件如梁、板、柱等构件为载体进行情境设计。在研究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受力特点的基础上,解决强度和变形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构件的设计问题,包括结构方案、构件选型、材料选择和构造要求等问题。
本课程的作用:一是为后续专业课程《主体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等课程奠定所需的结构基础;二是为将来的职业工作——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奠定结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等。
三、根据课程目标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的岗位对必要的结构分析和计算的知识与技能的需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同时考虑工程技术人员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该课程,选用以结构材料类型划分学习情境,选用建筑构件如梁、板、柱等构件为载体进行情境任务设计。
考虑目前建筑工程界木结构已很少使用,不纳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常用的结构材料体系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由于每种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有显著的区别,因此把它们分别作为单独的情境来学习,加上建筑结构基础知识作为一个情境放在最前面,起到引导及知识准备作用。
在教学深度上,不以培养设计人员为目标,对基本理论的讲授以“应用”为目的,教学内容选取以“必须、够用”为度,弱化设计计算,强化构造要求。
在进行载体选择时,考虑载体源于建筑结构中的真实产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最佳媒介;载体的实现包含了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具有完整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载体难易适中,既能顺畅衔接前导课程,又能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便于为后续课程提供平稳的过渡和铺垫。所以在结构体系中选择梁、板、柱等构件为载体进行情境任务设计,再过渡到整个结构体系,体现由易到难和施工先后顺序;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融合规范和相关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改革
教學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学生生源质量较差,基础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恰当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1.“流程图”教学法
结构设计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采用“流程图”教学法,能够突破这一重点中的难点,使繁多复杂的计算方法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而且把各章节之间的来龙去脉显示出来,既有助于学生形成程序化思维。
2.直观教学法
高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借助客观存在的直观实物(如各种建筑构件模型)、挂图、演示以及老师的绘制立体图、形象的语言等,丰富学习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生动的表象和概念。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例如,结合相关配筋模型讲解什么是受力钢筋、箍筋、弯起钢筋、分布钢筋等,学生会加深印象,利于理解。适当的运用直观教学不仅在理解概念方面起了一个中介作用,缩小学习直接接受概念的难度,而且把抽象的理论和实际物体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该课程实用性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有些内容讲起来比较空洞,若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众人熟知的汶川地震中的破坏情况说明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4.真实情境训练法
采用实际工程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科学地融为一体,边理论、边实践交互渗透,融合发展。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分析、设计、优选,开阔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真实情境”,逐步掌握结构的基本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制图、使用规范和技术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把二维静态的图像演化成三维立体动态模型,使抽象、枯燥的传统教学直观而生动,弥补教师教学形象语言的不足以及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缺陷。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接受新事物、新概念,理解所学内容。
6.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通过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采用笔试与绘图、资料查阅及应用、方案分析与优选、口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判。杜绝了平时松,考试时紧,考前搞突击的现象。改革后,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常用图集、查阅建筑结构规范,自学能力显著增强。一题多解,一个问题多种方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结论
改革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依然在继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结构类型、新型材料的应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注重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时吸收行业最新成果,介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保证教学内容始终紧跟建筑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人民出版社.
[2]邵英群,王立群.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3).
[3]王文龙.高职《建筑结构》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