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顺应时代发展新形态,高校管理应与时俱进,将大数据理念与先进技术融入教育管理工作中,以此实现国家针对教育系统所部署的创新发展战略、探究教学规律、学生成长发展任务等各项现实性时代需求。此外,让大数据成为教育发展最有力的内在驱动有助于各高校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沿性、时效性、交互性与个性化。高校应积极应用大数据思想,通过多样化手段提高教育管理领域工作人员的数据资源整合及使用能力,多维度提升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教学事业快速完成管理架构的更新与升级。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大数据;高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47-02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增收走势稳定、良好,大力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新成就,我国大数据技术对比以往日趋完善、成熟,助推了我国正式迈入大数据时代。高校能通过大数据为教育管理搭建便捷平台并创新模式,且大数据的引入还可帮助高校达成信息化监管目标,助力校园内部信息管理建设。高校将会在教育管理结构妥善规划搭建的过程中,营造出有序、融洽、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
  为迎合社会发展趋势、满足时下教育管理诉求,高校应聚焦大数据技术融入教育管理的办法,围绕信息化创新开展教育管理升级。
  (一)塑造“大数据观”
  大数据诞生于互联网技术深层次应用的信息化时代下,能在各行业发挥其实际效用。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为保证教育管理的程序化、系统性,校方领导应带领在职教师塑造正确的“大数据观”,强化教育管理实效。一是校方在实行教育管理时,应以“数据”为核心基础,建立“用數据办事、用数据管理”的管理理念,加快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变革速度。对校园内现有教育资源、教师职工团体、学生数量规模、教育部下发的最新教育要求、教育管理依据等各方面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分析、区分,加强对校园数据资源的管理力度,保证其与教学管理相互匹配,确保管理有效性;二是在教育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时,校方应就数据资源保密性问题组织教育管理者召开相关会议,强调信息资源泄露的风险,以维持数据平台运转的稳定性、安全性;三是在校园内部就大数据观念展开培训活动,鼓励各级领导、教师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学习最新管理理念,摒弃陈旧、不切时宜的管理理念,形成大数据思维,主动探究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教育管理的实践渠道,增添管理工作的现代元素,保障新型教育管理理念符合学生当下心理期待[1]。
  (二)信息化平台搭建
  作为高校数据资源多方位运用的核心,高校自身的信息化平台构建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各地方高校在组建信息平台中常遇到诸多如资金、人才资源匮乏的阻碍,造成了平台功能单一、体验感较差、欠缺个性服务等问题。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完成大数据平台构建任务,高校可采取下列方法加以解决:一是集成数据。就校园各项细化信息数据进行集中剖析,对其中存在鲜明特征的数据重点分析,探究其产生原因。将整理后的数据资源统一录入到数据平台内,体现平台开放的特点;二是关注高校财务资金储备数据。对高校当前财务情况展开严谨分析,做出平台建设所用的资金详细预算。若在平台完善后仍存在剩余资金,可在其今后投入使用时不断添设创新板块,提升平台的全面性。若成本资金欠缺,高校可面向企业寻求投资帮助。校方可自行判定其产品的质量优劣,通过校园内部宣传的形式获取平台投资。
  (三)数据队伍建设
  在职教师作为高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群体,为使其综合能力素质能匹配前沿的高校信息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群体的专业性,打造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可根据其职务职能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参与科研、教学活动的授课教师,二是实行管理工作的行政教师。为增强管理教师对数据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信息管理实效性,校方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培养专职教育管理教师的大数据理念。校方应定期邀请大数据信息行业的权威人士、各级校园的一线管理教师等专家学者,就信息平台维护升级、大数据意识塑造、信息平台操作技巧等内容展开专项培训讲座,加强管理教师的大数据技术运用能力,保障其教育管理效果。其次鼓励管理教师在空闲时间利用多种渠道学习当下先进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大数据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如互联网、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等,使其武装头脑,加强大数据教育、教学管理的时效性,确保教育管理工作顺利落实。最后是协同创新的落地。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应重视培养大数据人才,增强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建立与科研院所、企业间的亲密合作关系,拓展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业、发展有效途径,盘活地区大数据领域的协同创新模式[2]。
  (四)制定管理体系
  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设计、制定、推行是提升内控管理水准的必备要素。对此,在体系正式规划构建时,校方应突出重视以下几点,以增强创新效率:一是收集系统。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会产生大量数据,久而久之会组建起规模庞大的数据储存库。若缺乏专项的细化管理,数据资源不仅无法得到妥善利用,还会产生数据堆积混乱、丢失等问题,因此数据收集系统的建立具备一定的必要性。高校应将校园内部线上、线下的整体规范性教学标准、授课语言、执教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设定为数据采集的内容,并设置数据录入的统一标准,规避数据无效的风险。这样能及时收获师生执教、学习的实时细化情况,可就其中的隐藏问题展开针对性的优化与改良,加强教学及管理的成效。二是应用系统。将完善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作为着力点,高校需逐一添设的应用程序较多,如资金财务、校园安全、资源配置、教学管理、师生交互、教学支持、大事记、重大决策等核心板块,避免数据平台单一化的问题出现。同时,高校还应关注各个程序间的兼容、联动、配合功能,为教育管理在校园内的深度实施夯实数据基础。
  二、高校教育管理形式的创新策略   高校在设计创新型教育管理形式时,应强调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校园决策这三方面的建设。
  (一)教师教学形式的创新路径———增设线上课程
  由于我国各地方高校借助大数据技术、互联网平台打造出了诸多网络课程。因此,教师管理形式的创新思想应将重点落在大数据资源科学集成、利用方面。以“慕课”为例,此平台是大型高开放、高交互的线上式授课程序,因其便捷、自由等优势一经推出就深受学生喜爱。并相继引发了各教育机构的借鉴学习,形成了一股“网课”浪潮,这一现象也为高校授课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高校教师同样可采取“在线授课”的教学新模式为学生带来生动的教学体验,满足其多元化的学习诉求。因大数据资源实用性较高,教师还可提取班级内各学生的数据为其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法。此外,基于大数据技术,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措施、授课时长、课堂互动点以及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度、成绩考核等数据资源均可实现全方位精确收集、统计,给予后续的教师授课评价客观、科学的参考[3]。
  (二)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方向———应用大数据软件
  大数据时代下,大众信息获取途径明显拓宽,加之大数据技术的獨有特征,信息会按照大众的兴趣点进行持续推送。而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当下其学习环境不再受限于书本、课堂、图书馆等传统信息接收载体。新时期下,学生的学习趋向个性、智能、现代、自主方向自由发展。在校园内,校方对学生开展大数据信息管理可利用软件这一载体完成。例如,在高校内部推广使用“校宝”软件,此软件具备对自动统计学生学习时长、学习兴趣点、关注领域知识等数据资源的优势,学校可通过数据分析,完成多角度、动态化的监测学生学习实况的管理任务。对比之前教师的单一化管理形式,此方法实效性更强[4]。
  (三)决策管理方式的创新角度———运用数据搜索功能
  在以往的高校校园中,就某一重点问题校方多半采用组织各高层领导干部参与研讨会议的方式进行想法交互、资源共享、共同商议,将问题通过逐层磋商后才可落实。这一方法虽优点较多、时效强,但会议前期准备阶段的数据资源采集、整理较为考验领导的精力和时间,工作负荷较大。在当前大数据技术的有力支撑下,高校领导可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历史追溯引擎以及校园内网信息数据资源的存储就校园发展、投资决定、基建施工等关键问题的相关信息数据实现快速获取,除了可提升校园数据资源利用率外,还可增强高校决策部署的科学性[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大数据融入教育管理领域可成为今后教育系统革新中的基本方略。高校应将大数据融入校园内部教育管理工作中,彰显大数据的价值。并立足于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各项需求,着力塑造大数据理念,逐步健全、优化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打造业务专业能力一流的“数据化”师资队伍,多层面加快校园大数据创新管理工作的落实。为大学生创设益于其深度学习的校园秩序,筑牢其长远发展的基础,为国家培养规模庞大、素质更高的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传辉.大数据视阈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4):80-81.
  [2]李青.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创新研究———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研究》[J].林产工业,2020,57(10):121.
  [3]孙芸.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与管理创新———评《高等教育管理新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7):162.
  [4]肖亦然.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9(39):102-105.
  [5]刘建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9):155-158.
  (荐稿人:刘永东,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要: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各高校的工作模式。各高校纷纷采取了停课不停学、分批返校、严格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制定了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方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增加了相应内容:首先是学生在线学习,包括学生学习考勤及学习效果如何进行监控、健康管理如何进行、心理问题如何解决等;其次高校需做好学生返校的相关准备,对学生的假期活动轨迹、身体状况进行精细化了解、排查;最后针对学生返校
新时期媒体发展正呈现出多元并存、融合发展、渐趋一体的全媒体趋势,对价值认同引导的媒体条件提出了“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的要求。大学生是对媒体变化最为敏感的群体之一,对其进行价值认同引导更需重视“全媒体”的时代特征及其带来的挑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实证调研,考查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评价标准更突出主体性与独立性、表达内容更趋向多样性和去中心化、表达方式更活跃和自组织化的新特点,进而从内容建设、阵地建设以及生活化取向等三个方面,提出改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并对课程思政开展形式、开展内容、课程实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以期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后期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良好的数据参考及理论依据。
学生入学的军事训练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作为学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帮助学生思想成长。抓好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科学认识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努力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促进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实现。
民办职业大学是教育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限于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师资力量较弱等原因,民办职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较大挑战。本文阐释了职业大学人才培养思路与制造业高层次职业人才需求,提出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师资建设、课程资源和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加强民办职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新时代融媒体的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法。“沉浸式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的教育难题,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使其成为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是当下迫切需要的教育创新。
当代青少年的核心竞争力是价值观,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问题需要通过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怀的内化得以解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国内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政策的推进,学生群体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也都越发多样化,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实践基地优势,从“融入新媒体平台、挖掘社会实践阵地育人功能、优化与创设社会育人环境,增强体验感”三个维度探析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路径。
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来看,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有着较强的融合基础,两者的融合可以促使高校设置更科学的育人目标,深化教学内容,还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本文从分析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融合价值出发,探讨其融合的实现路径,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以期让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育人价值和效果更明显。
五大发展理念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体系,是引领时代发展与变革的动力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形式方面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是这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层次都有重要意义。但通过研究总结发现,在实际融合落实工作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仍然存在创新融合缺乏全面性、教学资源利用效果不佳、教师教学素质水平局限三方面典型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对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经过居家隔离、返校封闭式管理,疫情防控已成为一种常态,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变化,易出现典型的负面心理与行为反应。很多高校虽开展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健康服务,但尚存一些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运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活动,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运用学校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的合力及校内外专业的心理服务资源,激活学生的心理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