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经轰动一时,但后来归于沉寂。他的去世,让他再次进入世人的视野,引发人们的热议,因为他身上的那种锐意改革的精神,正是当下中国所呼唤和需要的。他,就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者步鑫生。
6月7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者”、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因病于2015年6月6日晚7时许去世,享年81岁。改革的先行者,相比起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评价是步鑫生更大的人生成就。步鑫生这个名字,对于80后、90后来说,略显生疏,却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作为当时知名度最高的企业家,他广受关注,有人作过统计,《人民日报》自创刊之日起,报道量第一的先进人物是雷锋,第二就是步鑫生。
小裁缝引领改革风向
1934年1月,步鑫生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附近的农村。他母亲说他“命硬,个性强”。原先他家境不错,但9岁时父亲去世,家就败落了,11岁才有条件上小学。他自小体弱多病,却很贪玩,在马路上打虎跳、滚铁环、踩高跷,瞒着母亲去海里游泳,还能用口琴吹100多支曲子。
步家是裁缝世家,步鑫生兄弟三人从小就学裁缝。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三兄弟的步家荣昌裁缝铺也参与合作化,步鑫生成为武原缝纫合作社主任。后来名震全国的海盐衬衫总厂前身是红星服装厂,步鑫生1980年任该厂厂长,上任之后启动了一系列经营改革,成为当时的明星企业家。
那时,海盐衬衫总厂有300多名职工,由于经营惨淡,老工人的退休金也无处可支。在这种情况下,步鑫生觉得必须进行改革。他首先学习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当时安徽凤阳等地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已经收到很好的成效,步鑫生参考其做法,在工厂里实行工人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的薪酬制度,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当时时髦的概括是:“打破‘大锅饭’!”其次是抓质量,“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三是规定请病假一般不发工资,若真生病要由步鑫生来决定是否发给补贴。当时,“泡病号”在企业中很流行,即使在企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出勤率也只有80%,而真正生病的不到“泡病号”的三分之一。步鑫生当时的做法就是要治一治这种“流行病”。其他的办法还有每年要开订货会、打响“唐人”“双燕”“三毛”三大衬衫品牌等措施,因为步鑫生已经意识到:“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倒台!”
正是在步鑫生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当时地处偏僻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海盐衬衫总厂成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明星之一。1983年,厂子职工增加到600多人,两年后达到1000多人,企业利润每年以50%的幅度增长。
1984年,短短两个月,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的人数高达2万多人。美、英、法、德等各国驻华外交官员、记者都闻讯赶来,探讨“大锅饭”“中国懒汉”等“改革锐话题”,步鑫生则在厂里的接待室频频举行招待会,侃侃而谈。
多年后,步鑫生自己也意识到:“那时全国改革已在农村取得进展,城市改革需要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有关方面发现了海盐(衬衫总厂),发现了我。即使没有步鑫生,也会有张鑫生、王鑫生出现。”
一篇报道引起高层关注
步鑫生的辉煌,与一篇报道有关。1983年秋天,如何振奋全国人心,唤起改革的热情,让舆论重心再次回到发展的主轴上,成为当时中国主政者最大的课题。
“当时的中国经济是一壶温吞水,需要一个敢干的人作为典型来加热,而步鑫生正好符合这个条件。”25年后,第一个报道步鑫生的新华社记者童宝根做了这样一个结论。如今,已经退休的童宝根记忆犹新:那年9月底,他去浙江省二轻局采访,一位领导提起了“步鑫生”这个人。在那位领导口中,这个厂长很有意思,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在他的领导下,扭亏为盈,但他的一些独特做法也引起了争议。10月5日,童宝根动身去了海盐。在那里,童宝根见到了时年50岁、瘦瘦小小但打扮得很精神的步鑫生。
“经过一个星期的采访,我觉得步鑫生的确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童宝根说,早在1981年时,步鑫生就在厂里提出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奖金制度,打破“大锅饭”。而且,他将做得不好的工人给予辞退,彻底打破了国营企业工人的“铁饭碗”。这在当时,是大家不敢想象的。
而据步鑫生的挚友陈有恒回忆,步鑫生还做了很多在当时“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他在1981年时,就给厂里设计了厂徽,随后又推出了厂服和厂歌,而且还四处给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在陈有恒的记忆中,1982年时,上海人民广场周边只有四个广告牌,其中就有海盐衬衫总厂生产的“三毛”儿童衬衣广告。步鑫生还在上海火车站的铁路沿线刷广告,用小汽车接送前来订货的客户,而当时,连整个海盐县委才只有一辆北京吉普。
这些做法,为步鑫生招来了很多非议。浙江省委的一位领导回忆,当时很多人都找到他们告状,要求处理步鑫生。虽然觉得步鑫生很有意思,但因为这些争议,童宝根将稿子写成了内参,把对步鑫生好的坏的评价都写了上去。1983年11月初,童宝根接到了新华社总社打来的电话,说胡耀邦总书记对他的稿子做了批示,稿子可以公开发表。胡耀邦当时的批示是:“对于那些对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
后半生归于平淡
当一个普通人被政治拔高之后,他是否能够继续驾驭自己,以及驾驭别人对他的期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领导1983年要我上西装项目,我说好吧,弄个年产量六七万套。结果打报告到省里,领导说,你是典型,要搞就搞个全国最大的,年产量30万套。”步鑫生在回忆自己的“下马”工程时说。此后,西装生产线越扩越大,3年后追加到80万套。最终的结果是,这条生产线让企业负债600多万元。到1988年时,企业几近破产。
1988年1月15日,步鑫生被免职。5年前高调宣传他的《人民日報》头版刊发消息说,粗暴专横讳疾忌医的步鑫生被免职,债台高筑的海盐衬衫总厂正招聘经营者。
黯然神伤的步鑫生离开海盐衬衫总厂后,心里憋着一股劲:“好企业请我我不去,亏损企业我才去,我要体现人生价值!”
步鑫生开始在上海创业,随后北上,先在北京承包一家亏损的服装厂,创办了“金宝路”衬衣,后又帮助处于亏损状态的辽宁盘锦服装厂推出“阿波罗”衬衣。1993年,他受人邀请,到秦皇岛创办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步鑫生制衣公司。不过,此后的步鑫生在生意场上再无大起色。
2001年,步鑫生因病住院,出院后退出商界,定居上海。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31集财经纪录片《激荡·1978-2008》中,对步鑫生这个改革开放的典型人物印象深刻,有感而发地写下了一段话:“我突然意识到,在这场摧枯拉朽的大变革浪潮中,所有的当代中国人都被裹挟前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激荡三十年’,它百色杂陈,一言难尽。”
在国企改革的20多年里,因为试图绕开产权这个核心命题,无数企业家折戟沉沙,步鑫生也是其中之一。但很多事情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以步鑫生为代表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身上闪现的改革精神的光芒,至今仍耀眼夺目。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改革攻坚战中,我们需要更多步鑫生式人物的出现。
这是时代的呼唤。
本栏编辑/厉飞
6月7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者”、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因病于2015年6月6日晚7时许去世,享年81岁。改革的先行者,相比起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评价是步鑫生更大的人生成就。步鑫生这个名字,对于80后、90后来说,略显生疏,却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作为当时知名度最高的企业家,他广受关注,有人作过统计,《人民日报》自创刊之日起,报道量第一的先进人物是雷锋,第二就是步鑫生。
小裁缝引领改革风向
1934年1月,步鑫生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附近的农村。他母亲说他“命硬,个性强”。原先他家境不错,但9岁时父亲去世,家就败落了,11岁才有条件上小学。他自小体弱多病,却很贪玩,在马路上打虎跳、滚铁环、踩高跷,瞒着母亲去海里游泳,还能用口琴吹100多支曲子。
步家是裁缝世家,步鑫生兄弟三人从小就学裁缝。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三兄弟的步家荣昌裁缝铺也参与合作化,步鑫生成为武原缝纫合作社主任。后来名震全国的海盐衬衫总厂前身是红星服装厂,步鑫生1980年任该厂厂长,上任之后启动了一系列经营改革,成为当时的明星企业家。
那时,海盐衬衫总厂有300多名职工,由于经营惨淡,老工人的退休金也无处可支。在这种情况下,步鑫生觉得必须进行改革。他首先学习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当时安徽凤阳等地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已经收到很好的成效,步鑫生参考其做法,在工厂里实行工人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的薪酬制度,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当时时髦的概括是:“打破‘大锅饭’!”其次是抓质量,“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三是规定请病假一般不发工资,若真生病要由步鑫生来决定是否发给补贴。当时,“泡病号”在企业中很流行,即使在企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出勤率也只有80%,而真正生病的不到“泡病号”的三分之一。步鑫生当时的做法就是要治一治这种“流行病”。其他的办法还有每年要开订货会、打响“唐人”“双燕”“三毛”三大衬衫品牌等措施,因为步鑫生已经意识到:“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倒台!”
正是在步鑫生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当时地处偏僻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海盐衬衫总厂成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明星之一。1983年,厂子职工增加到600多人,两年后达到1000多人,企业利润每年以50%的幅度增长。
1984年,短短两个月,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的人数高达2万多人。美、英、法、德等各国驻华外交官员、记者都闻讯赶来,探讨“大锅饭”“中国懒汉”等“改革锐话题”,步鑫生则在厂里的接待室频频举行招待会,侃侃而谈。
多年后,步鑫生自己也意识到:“那时全国改革已在农村取得进展,城市改革需要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有关方面发现了海盐(衬衫总厂),发现了我。即使没有步鑫生,也会有张鑫生、王鑫生出现。”
一篇报道引起高层关注
步鑫生的辉煌,与一篇报道有关。1983年秋天,如何振奋全国人心,唤起改革的热情,让舆论重心再次回到发展的主轴上,成为当时中国主政者最大的课题。
“当时的中国经济是一壶温吞水,需要一个敢干的人作为典型来加热,而步鑫生正好符合这个条件。”25年后,第一个报道步鑫生的新华社记者童宝根做了这样一个结论。如今,已经退休的童宝根记忆犹新:那年9月底,他去浙江省二轻局采访,一位领导提起了“步鑫生”这个人。在那位领导口中,这个厂长很有意思,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在他的领导下,扭亏为盈,但他的一些独特做法也引起了争议。10月5日,童宝根动身去了海盐。在那里,童宝根见到了时年50岁、瘦瘦小小但打扮得很精神的步鑫生。
“经过一个星期的采访,我觉得步鑫生的确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童宝根说,早在1981年时,步鑫生就在厂里提出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奖金制度,打破“大锅饭”。而且,他将做得不好的工人给予辞退,彻底打破了国营企业工人的“铁饭碗”。这在当时,是大家不敢想象的。
而据步鑫生的挚友陈有恒回忆,步鑫生还做了很多在当时“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他在1981年时,就给厂里设计了厂徽,随后又推出了厂服和厂歌,而且还四处给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在陈有恒的记忆中,1982年时,上海人民广场周边只有四个广告牌,其中就有海盐衬衫总厂生产的“三毛”儿童衬衣广告。步鑫生还在上海火车站的铁路沿线刷广告,用小汽车接送前来订货的客户,而当时,连整个海盐县委才只有一辆北京吉普。
这些做法,为步鑫生招来了很多非议。浙江省委的一位领导回忆,当时很多人都找到他们告状,要求处理步鑫生。虽然觉得步鑫生很有意思,但因为这些争议,童宝根将稿子写成了内参,把对步鑫生好的坏的评价都写了上去。1983年11月初,童宝根接到了新华社总社打来的电话,说胡耀邦总书记对他的稿子做了批示,稿子可以公开发表。胡耀邦当时的批示是:“对于那些对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
后半生归于平淡
当一个普通人被政治拔高之后,他是否能够继续驾驭自己,以及驾驭别人对他的期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领导1983年要我上西装项目,我说好吧,弄个年产量六七万套。结果打报告到省里,领导说,你是典型,要搞就搞个全国最大的,年产量30万套。”步鑫生在回忆自己的“下马”工程时说。此后,西装生产线越扩越大,3年后追加到80万套。最终的结果是,这条生产线让企业负债600多万元。到1988年时,企业几近破产。
1988年1月15日,步鑫生被免职。5年前高调宣传他的《人民日報》头版刊发消息说,粗暴专横讳疾忌医的步鑫生被免职,债台高筑的海盐衬衫总厂正招聘经营者。
黯然神伤的步鑫生离开海盐衬衫总厂后,心里憋着一股劲:“好企业请我我不去,亏损企业我才去,我要体现人生价值!”
步鑫生开始在上海创业,随后北上,先在北京承包一家亏损的服装厂,创办了“金宝路”衬衣,后又帮助处于亏损状态的辽宁盘锦服装厂推出“阿波罗”衬衣。1993年,他受人邀请,到秦皇岛创办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步鑫生制衣公司。不过,此后的步鑫生在生意场上再无大起色。
2001年,步鑫生因病住院,出院后退出商界,定居上海。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31集财经纪录片《激荡·1978-2008》中,对步鑫生这个改革开放的典型人物印象深刻,有感而发地写下了一段话:“我突然意识到,在这场摧枯拉朽的大变革浪潮中,所有的当代中国人都被裹挟前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激荡三十年’,它百色杂陈,一言难尽。”
在国企改革的20多年里,因为试图绕开产权这个核心命题,无数企业家折戟沉沙,步鑫生也是其中之一。但很多事情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以步鑫生为代表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身上闪现的改革精神的光芒,至今仍耀眼夺目。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改革攻坚战中,我们需要更多步鑫生式人物的出现。
这是时代的呼唤。
本栏编辑/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