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位肿瘤专家10大提点:
远离癌症就这样简单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生活方式和环境改变,癌症发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癌症已成为中国人口死因的首位,每4~5个死亡者中有1个死于癌症。具体到每个人,一生患癌症的风险竟然高达22%。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可以遏止癌症发病率在中国的不断攀升,减少癌症发生呢?
在我国一年一度“肿瘤宣传周”来临之际,我刊在百位肿瘤专家中进行了一次“中国民众防癌抗癌建议”的调查,根据调查排行榜,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一一解析排在前10位的防癌抗癌措施,以警示人们关注自身的生活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癌症的威胁。
专家支持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 陈文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 姜 垣
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赵法伋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 缪晓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 洪燕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教授 沈坤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 杨秉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教授 于世英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徐光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 王忠
No1 动 食不过量 天天运动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 陈文鹤
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肥胖能够直接导致癌症的发生,但减轻体重的确能够帮助降低癌症发病率,尤其是乳腺癌和子宫癌。有研究表明,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其中男性的比例为25%,女性为37%。肥胖人群患小肠癌、结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喉癌、肾脏癌、膀胱癌、子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脑癌、结缔组织肿瘤以及淋巴瘤的概率比普通人高。此外,男性肥胖者患淋巴肉芽肿的比例与女性肥胖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例也比普通人高。国际癌症研究局(IARC)已经宣布,肥胖被证实为结肠癌、乳腺癌(绝经后期)、子宫内膜癌、肾癌和食管癌的重要致癌因素。在癌症死亡病例中,14%男性和20%女性其背后成因是肥胖。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肥胖妇女更容易患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男性肥胖者则更容易患前列腺癌。另外,只要是肥胖者,不论男女都更容易患结肠癌和直肠癌。肥胖越严重,上述肿瘤的患病率越高。
肥胖者容易患癌症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往往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一般情况下,在人体体细胞癌变时,机体免疫系统会自动识别癌细胞表面存在的肿瘤表面抗原,并进而杀伤肿瘤细胞,使人体免受癌症侵害。肥胖者免疫能力减弱,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癌症发病率会相应上升。另外一个原因是肥胖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妇女体内的雌激素是在脂肪组织中产生的,脂肪组织越多,产生的雌激素越多,所以肥胖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要高于普通妇女雌激素水平。而过高的雌激素水平是造成癌症的元凶。雌激素水平越高,患子宫内膜癌和绝经后乳腺癌风险越高。
预防肥胖的体育健身活动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允许范围内,强度可大可小,运动项目任意选择。
选择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 运动减肥时必须选择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并且肥胖程度越大,选择的运动强度应越小。运动强度以心率为判断指标。运动减肥适宜的强度应控制在安静心率加上心率储备的20%~40%。所谓心率储备=最高心率—安静心率,最高心率=220—年龄。
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运动减肥持续的时间至少在1小时以上。这是因为运动过程中脂肪氧化供能比例开始上升的时间大约在运动后20~30分钟,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氧化供能比例逐渐上升。如果一次运动时间少于30分钟,运动过程中脂肪消耗很少,则起不到减肥的作用。
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运动减肥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对运动项目的兴趣是能坚持长时间运动的重要因素。运动过程中不能产生“痛苦”的感觉,积极主动地进行运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减肥和健康促进效果。游泳、快走、交谊舞、广场舞、健身操等是常用的减肥、健身项目。
肥胖并不一定发生癌症,但肥胖与癌症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肥胖是癌症的一个易发因素。适宜的运动既可以预防、治疗肥胖,保持健康体重,提高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同时也是预防癌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专家支招
肥胖是吃出来的,预防肥胖最重要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宜的体力活动。合理的饮食原则应总量控制,摄入食物种类齐全;适宜的体力活动不仅可以消耗过多的能量,同时具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作用。
No2 烟 不吸一、二、三手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 姜 垣
抽烟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危害吸烟者本身的身体健康,二手烟、三手烟还影响不吸烟者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吸烟几乎可以损伤全身所有器官,不仅仅引起各种癌症发生,还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等。每两个吸烟者中会有一个人因为吸烟而死亡
吸烟:肺癌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过程中可产生69种致癌物质,这些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砷、苯及亚硝胺能损害支气管上皮细胞,激活癌基因,使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或失活,导致细胞癌变,引起肺癌。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肺癌,临床上也发现吸烟与支气管上皮细胞鳞状化和鳞状癌变有关;吸烟者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肺癌发生风险越高,改吸“低焦油卷烟”不能降低肺癌发生风险。2004年关于吸烟问题的《美国卫生总监报告》指出:90%的男性肺癌死亡和80%的女性肺癌死亡和吸烟有关。中国人群中肺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肺癌死亡率分别由1975年的9.28/10万和4.79/10万上升至2005年的41.34/10万和19.84/10万,均居各类癌症之首。 除肺癌外,吸烟还可以导致其他多种癌症发生
口腔和咽部以及鼻咽癌 有学者对新加坡6万余名华裔追踪,发现吸烟者患口腔及咽部癌症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5倍。在女性中,现在吸烟者患口腔恶性肿瘤的风险是从不吸烟者的7.57倍;鼻咽癌为鼻咽部上皮及黏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人群中发病率较低,而在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及东南亚国家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10~30/10万。中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患鼻咽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2倍。
喉癌和食管癌 大量研究表明,吸烟和喉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吸烟者吸烟量越大,喉癌发病风险越高。在山东开展的研究显示,吸烟者喉癌发生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17倍,在东北的研究显示,吸烟人群患喉癌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71倍;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食管癌。中国的研究表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与吸烟量及吸烟年限有关。
胃癌、肝癌和胰腺癌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人群中,胃癌的发病和死亡分别位列癌症发病和死亡的第2位和第3位。分析显示,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69倍。中国学者在上海开展的研究显示,吸烟量越大,胃癌发病风险越高;在中国人群中,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癌症发病和死亡的第3位和第2位。研究显示,吸烟者患肝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7倍;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还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二手烟、三手烟:危害大
通常,卷烟燃烧的主流烟称为一手烟,是吸烟者从燃烧的卷烟中直接吸入的烟草烟雾;二手烟是指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卷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也称为“非自愿吸烟”或“吸二手烟”。二手烟雾中含有几百种已知的有毒或者致癌物质,包括甲醛、苯、氯乙烯、砷、氨和氢氰酸等,可以导致肺癌发生。研究分析显示,在不吸烟的女性中,因配偶吸烟而遭受二手烟暴露的女性是配偶不吸烟无二手烟暴露的1.27倍。根据多国开展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工作场所暴露于二手烟的不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无暴露者的1.22倍。有证据显示,二手烟还可以导致乳腺癌和鼻窦癌发生。二手烟是否能导致宫颈癌和鼻咽癌发生,需要进一步明确的证据。
三手烟被定义为附着在室内物体表面如墙壁、家具和灰尘颗粒上的残留烟草烟雾,以及从这些三手烟附着污染的物体表面上重新释放出来的气体和悬浮颗粒。三手烟还包括了停止吸烟后,物体表面残留烟雾化合物与室内空气中化合物反应产生的新污染物,如尼古丁和室内环境常见污染物亚硝酸反应生成烟草特有亚硝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手烟的危害可能愈加严重。三手烟浓度比二手烟低不少,但暴露的持续时间长,另外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如重度污染的房间,三手烟可以达到与二手烟相仿的污染程度。
戒烟:越早越好
随着人们对吸烟危害认识的加深,控烟工作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起来。在一些国家,由于长期开展有效的控烟工作,吸烟率开始下降,随之肺癌死亡率也开始下降。20世纪60年代,美国烟草人均消费达到高峰,同时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日益凸显,随着控烟工作的不断开展,70年代后出生的人均烟草消耗开始下降。由于肺癌及其他相关烟草疾病的出现会延迟20~30年才出现,因此,美国肺癌死亡率的高峰出现在80、90年代,死亡率在21世纪开始下降。
吸烟的人要尽快戒烟,与吸烟的危害要15~20年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是,戒烟的好处几乎是立刻就能显现的。30分钟,一个小时,一天,一周,一年,十年,变化是持续的,看得见的。吸烟的人什么时候戒烟都不晚,越早越好。由于尼古丁高度成瘾,戒烟需要一次一次尝试,很多国家戒烟成功的人数已经超过正在吸烟的人数。相信,你也能向他们一样,成功戒烟。不吸烟的人则要避免吸“二手烟、三手烟”的伤害。
专家支招
吸烟容易成瘾,戒烟非常困难,因此,青少年最好不要吸第一支烟。吸烟的人要下决心及早戒烟,不在办公室和家中吸烟。不吸烟的人则要与吸烟的人减少接触,因为吸烟者身上的衣服、皮肤和头发上均有“三手烟”,一旦与之密切接触,势必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损害。
雾霾是导致肺癌高发的的罪魁祸首吗?
近30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增加了460%,部分可能与吸烟有关,部分则与大气污染有关。研究发现,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即PM2.5 含有一定量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所谓多环芳烃,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如萘、蒽、菲、芘等。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列出94种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其中15种为多环芳烃。
研究证实,这些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作用的细颗粒物具有更强的穿透力,更不容易被呼吸道黏膜所吸附或经由咳嗽排出体外,能够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甚至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诱发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肺癌死亡率增加8%。
No3 吃 少吃“腌”、“熏”“霉”
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赵法伋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院饮食营养与癌症委员会(DNC)专家曾指出“大多数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并认为大部分癌症“不是由于遗传上的差异,更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所决定的”。专家在报告中预测,通过膳食改善,至少可以使美国癌症下降35%。可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预防癌症至关重要。
少吃腌制食物 腌制类食物,通常指蔬菜、瓜果等经过腌制发酵,禽、畜、鱼肉经过腌制而制成的食品,虽味道鲜美,但食用应注意适量,特别不宜长期连续食用,因为腌制食物常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乃至胺类,还可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类对动物具有很强致癌性的物质,早在1978年的国际抗癌大会上,就被确定为强致癌物质。迄今在已经研究过的300多种亚硝胺中,90%以上对动物有不同程度的致癌作用,不仅经常摄入能诱发癌症,而且一次大量摄入亦可引起癌症。除食管癌外,还可诱发肝癌、肺癌、肾癌、乳腺癌与膀胱癌。目前虽然尚缺乏对人类直接的致癌证据,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类的食管癌、胃癌等与亚硝胺摄入密切相关。 少吃熏制食品 熏鱼、熏肉、熏肠为常见熏制品,以其风味独特为人们所喜爱,但烟熏或烘烤食物以及燃料燃烧时会产生“苯并芘”,使食品受到污染。如1千克烟熏羊肉可检出1~2毫克苯并芘,相当于250支香烟的含量。苯并芘也是一种强致癌物,可诱发动物多种脏器和组织的肿瘤,如肺癌、胃癌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食品中的苯并芘与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匈牙利一个胃癌高发地区的调查显示,该地区居民经常食用家庭自制的、含苯并芘较高的熏肉;拉脱维亚某沿海地区的胃癌高发被认为与当地居民常吃含苯并芘较高的熏鱼有关;冰岛是胃癌高发国家,当地居民食用自己熏制的食品较多,所含苯并芘明显高于市售同类制品。用当地农民自己熏制的羊肉喂大鼠,亦可诱发胃癌等恶性肿瘤发生。
不吃发霉食物 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数霉菌对人类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如制酒、制浆用的曲霉,制豆腐乳用的毛霉等。但某些霉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有害。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黄米毒素、岛青霉素和展青霉素等。其中,以黄曲霉毒素毒性最强。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强度比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强度大75倍。实验证明,许多动物小剂量反复摄人或大剂量一次摄入皆能引起癌症,主要是肝癌。从亚非国家及我国肝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地区人群膳食中黄曲霉毒素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对相关食品都制定有限量标准。如我国规定玉米、花生米及其制品,花生油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20微克/千克;其他粮食、豆类≤5微克/千克。
需要说明的是,亚硝胺、苯并芘和黄曲霉毒素致癌性是肯定的,摄入后是否引起癌症,还受摄入量、膳食结构、体内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以预防为主,平时,大家还是应多吃对身体有利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亚硝胺含量极少的天然食物。
专家支招
对常被以上几种致癌物污染的食物,如咸鱼、咸肉、酸菜、泡菜等腌制食品,还是以少吃为好。腌制、熏制食物应减量少吃。花生、玉米、大米是最适宜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必须好好保管,防止霉变。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不宜食用。
No4酒 不酗酒,不饮劣质酒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教授 缪晓辉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一项癌症监控报告,指出“要重视饮食,关注酒精在致癌中的作用”,提醒人们“酒”可能会致癌,只有饮低度的优质酒,比如葡萄酒才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益健康。而过度饮酒,尤其是酗酒,则可能导致酒精中毒,严重损害健康,并可诱发癌症。
肝炎 嗜酒:肝癌发生率高
酒与疾病的关系,迄今研究得最充分的是包括肝癌在内的酒精性肝病。酒的主要成分乙醇需要在肝脏代谢,不同个体的肝脏对乙醇的代谢能力有强弱之分,所以,即使饮用等量的酒,后果可有显著差异。研究证实,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按照乙醇量(50克高度白酒,约25克乙醇)计算,男性每天大于等于40克,女性每天大于等于20克,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每天大于80克,在这些情况下出现的肝损害,在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肝病后,医生会诊断为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中最严重的为“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癌”。
在西方国家,酗酒引起的肝癌占原发性肝癌的首位。在我国,由于乙肝的高发病率,酒精性肝癌目前还居于次要位置,但是随着乙肝的有效控制,酒精所致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比例和绝对数值呈逐年上升趋势。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如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酗酒,其5~10年内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比不酗酒者高数十倍。笔者对诊治为慢性乙肝的患者做过粗略观察,发现在数对患有慢性乙肝的兄弟中,酗酒者往往在55岁之前死于肝硬化和肝癌,而能够存活并得到进一步治疗的往往是那位滴酒不沾的兄弟。可见,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若还嗜酒,那对肝脏而言可谓“雪上加霜”,是对自己身体健康和生命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劣质白酒:致癌性更强
早年,我国有一位学者潜心研究了国内某著名烈酒对动物肝脏的影响,得出了该烈酒不容易致肝损害和不致肝硬化的结论,曾引发学术界广泛争论。实际上,该研究者有一个重要的描述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他的结论是基于使用了市售的普通劣质白酒做为对照组,得出的是一个“比较”后的研究结果。这提示我们,同样是喝酒不仅要控制饮酒的量,更要注意饮酒的质。酒精饮料在发酵或蒸馏过程中不仅会产生乙醇,还会产生多环芳香烃,包括苯并芘和苯并蒽,甚至还可能混杂有石棉之类的化学物质,这些都是很强的致癌物。酒的生产工艺越粗糙,致癌物含量越高,被长期摄入后危害性越大,致癌性越强。
劣质酒精饮品中还含有较多甲醛。甲醛和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一样,是分子交联剂,在体外可以促进高分子物质老化,在体内则可以加速促进生命物质的衰老,从而成为加速促使癌变的重要因子。除此之外,研究已证实,酒精能溶解很多致癌物质,使其易于突破人体黏膜的防御屏障,更容易被组织吸收致癌;酒精还能诱导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如多环芳烃活化酶、苯并芘羟化酶等,这些酶的活性增强以后,可加速其所催化的致癌物质的产量或活性,推进致癌过程。当然,酒精(乙醇)本身尚可以促使细胞突变,这也是酗酒者易发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前述肝癌之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酒精所到之处就有可能“席卷”所有接触的正常组织细胞,比如酒可以引起口腔黏膜癌和咽喉癌,其中嗜酒者比不饮酒者喉癌发病率高10倍,嗜酒者食管癌发病率比非嗜酒者高20倍,胃癌和结肠癌也与长期和大量饮酒有关。
专家支招
与吸烟相似,长期大量饮酒会成瘾。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所谓软化血管、防止心脑血管疾病,而每天小酌老酒一杯。目前认为,如果喝酒,男性每天不宜超过20~30克乙醇,女性不宜超过10~15克乙醇。不饮劣质酒!
No5 饰 简单装饰 简单生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 洪燕峰
给新房装修本来说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盲目追求繁复与奢华的装修,将直接导致室内污染物来源和种类增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危害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 装修后污染物:导致癌症发病增加
室内装修时,人们通常会使用大量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复合地板、各种乳胶漆等装修产品,这些材料挥发出的有害物质,一般情况下可以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不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但如果“过度装修”,无节制地使用装饰建材,所释放的有害物质无限叠加,就可能在室内造成大量聚积,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使用了非环保合格装修产品,这些装修产品甚至可能挥发出甲醛、苯、氨、氡、TVOC等致癌污染物。
一般来讲,装修后的室内污染物在前期,会给人们带来嗜睡、头痛、头晕、恶心、胸部紧束感等不适感。如果再不采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装修污染措施,后期将导致视物模糊、心律不齐、抽搐等症状,直至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呼吸系统的各种癌症。现代医学表明:装修后挥发出的致癌气态污染物,将导致呼吸系统癌症如肺癌、鼻腔癌和鼻窦癌发生,以及血液系统癌症如白血病发生。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汇集了10个国家、26位科学家针对甲醛致癌的评议结果,正式确定了甲醛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甲醛会导致人类患鼻咽癌和鼻窦癌。甲醛具有超强的基因突变能力,极易诱发血液病,其中尤以白血病居多。
降低室内装修污染物3方法
那么,如何改善室内装修污染现状?目前认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装修污染通常可采用下列3种方法:
1. 使用绿色建材装修。选择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材料装修。装修结束后,可委托卫生监测部门对新装修的房屋进行空气中甲醛含量测定。根据国家《室内空气质量》和《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规定,每立方米室内空气中甲醛释放量不得大于0.1~0.08毫克。
2. 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舒适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遗憾的是,如今许多建筑物都被设计和建造得非常密闭,使用空调的房间也尽量减少新风量的进入,这些均严重影响了室内的通风换气。需要强调的是,室内装修造成的甲醛污染属于连续不断产生的污染,采用间断性开窗方式效果不明显,最好的方式是根据室外气象条件,控制开窗幅度,连续自然通风。
3. 使用室内空气净化器。使用空气净化装置,可以将室内装修污染物降到安全水平。
总之,加强通风换气,用室外新鲜空气来稀释室内空气污染物,使浓度降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且互换速率越高,降低室内装修产生的污染物的效果往往越好。
家庭中不过度使用化学制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日用化学品,如除虫剂、消毒剂、洗涤剂、干洗剂、空气清新剂、粘合剂等,已经进入室内环境的各个角落。例如,我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次氯酸钙、过氧乙酸,环氧乙烷,它们可以迅速杀灭室内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细菌芽胞,但它们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在散发出有毒气体,使居室环境遭受污染。
研究表明,滥用家用日用化学品,会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吸入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引起咽喉及支气管炎症、水肿和痉挛,甚至肺炎和肺水肿,严重的将导致肿瘤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少用或不用空气清新剂、芳香剂、除臭剂、消毒剂、洗涤剂、干洗剂等化学制品,必须使用时应注意不要过量使用。
专家支招
提倡家庭装修适度化、节约化,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对身体健康有益。家中装修好的新房最好通风一段时间在入住,尤其是有老人、儿童的家庭更要重视这一点。另外,也可以购买一些可以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如绿萝、吊兰等。
No6激素替代 女性不滥用“激素替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
朱思吉 沈坤炜(教授)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女性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更年期后度过的。更年期以后,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会出现潮红、发热等一系列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以及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等老年慢性病。激素替代疗法(HRT)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还可以预防老年慢性病发生,因此,激素替代疗法曾一度被喻为是可以永葆女性青春的“灵丹妙药”。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激素替代疗法又被人们“传言”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雌孕激素联用:乳腺癌风险增加
事实上,关于激素替代疗法安全性的争论从30年前就已经开始,各自结论不一。21世纪初,欧美国家的两个大型研究“女性健康启动计划”和“百万女性研究”使争论达到了高峰。2002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绝经后女性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5年以后,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26%,单用雌激素则不会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同期的英国科学家分析了近100万绝经后女性的数据,结果显示正在使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的女性较从未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近一倍。随着上述两个研究结果的公布,部分医学专家对激素替代疗法的安全性提出质疑,认为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这导致激素替代疗法在美国的使用率在2001~2004年间下降了38 %。
但可喜的是,激素替代疗法安全性的相关研究并未中断。随着药物的创新以及对历史资料的再分析,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既往研究使用的均为甲羟孕酮类合成孕激素,这也许是问题所在。此后,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孕激素,得到新的结果。欧洲研究人员分析了近10万名绝经后女性,结果显示,使用甲羟孕酮类孕激素的女性,乳腺癌风险依旧较高,然而,使用天然孕激素或地屈孕酮与雌激素联合疗法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并未明显增加,这为激素替代疗法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就是说,激素替代疗法中使用天然或接近天然的孕激素是相对安全的。
巧用激素替代疗法,定期做乳房检查
目前,医学界认为,雌激素和(或)孕激素补充治疗5年之内,并不会增加乳腺癌发生风险;激素替代疗法>5年者,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尚不确定,但即使危险增加,也小于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与酗酒的影响。此外,医学人员还表示,使用不同种类的雌孕激素,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有不同影响:单用雌激素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生危险;联合使用雌激素和天然孕激素(微粒化黄体酮胶丸和黄体酮胶囊)或地屈孕酮,可能不增加乳腺癌发生风险。因此,建议更年期女性使用天然或接近天然的孕激素。 激素替代治疗不应被滥用,只有出现潮热、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绝经相关症状,以及阴道干涩疼痛、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或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女性,才是激素替代疗法的适宜人群,不能单纯为了延缓皮肤老化等目的,而随意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此外,目前已知或可疑患有乳腺癌的女性,仍属于激素替代疗法的禁忌人群,不适合接受激素替代治疗,而曾患有乳腺良性疾病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则需谨慎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同时采取更为严密的监测措施。已经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每年至少需进行1次乳腺体检,以及乳腺X线检查或乳腺超声检查,以筛查乳腺疾病。
专家支招
广大女性在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需完善各项评估,并充分听取妇科、乳腺科及相关专科医生的意见,再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同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多做运动,均衡饮食,保持心理健康。
No7乙肝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 杨秉辉
通常所说癌症的病因,准确地说应是“发病因素”,是指癌症发生的外部因素,即身体内、外的环境因素。传统的说法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如射线、紫外线等可能引发某些癌症,化学因素指许多致癌的化合物,如苯丙芘、亚硝胺等,亦包括体内内分泌的失衡等,而生物因素则是指与某些癌症发病可能相关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癌症诱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
20世纪50年代,我国病理学家注意到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细胞型肝癌的发病相关,幸而这种胆管细胞型肝癌只占肝癌很小的一部分。后来又注意到埃及血吸虫感染与膀胱癌相关、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相关。20世纪60年代,我国病理学家注意到EB病毒(人疱疹病毒)感染可能与鼻咽癌及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后来又注意到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或许还与食管癌等有关。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肝细胞癌,一个在原发性肝癌中占95%以上的癌,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而在我国更主要是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胃癌相关,至少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有关,等等。
这些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的肿瘤在全部肿瘤中约占1/6,较诸其他肿瘤,这些肿瘤在防治方面却有其相对方便、有效之处。如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鱼,便可减少华支睾吸虫感染,从而预防胆管细胞型肝癌,用药物杀灭幽门螺杆菌,甚至可使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有一定程度的消退,而疫苗之用于预防EB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与乙肝病毒感染,便有可能预防相关的肿瘤。
接种乙肝疫苗:降低肝癌发病率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而死亡率则占第二位,是一个严重危害我国民众生命健康的疾病。我国民众的肝癌95%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而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率几近百分之百,而且副作用发生率极低。故我国政府已将其列入儿童计划免疫之中,并为推动此项预防工作的实施,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为全免费项目。二十余年来,由于乙肝疫苗的接种已使我国减少了80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疫苗虽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疫苗,但预防了乙肝病毒感染必将降低肝癌发病率,所以,事实上,乙肝疫苗也是预防与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癌的疫苗。
如今,已经有报道:在已经接种了乙肝疫苗的我国青少年中,肝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有理由相信,由于乙肝疫苗接种的持续推广,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必将进一步下降。不过,我国人口流动性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也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需在婴儿出生当日、一个月后及半年后各注射一剂,若不能全程接种,则不能达到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二是及时接种。及时接种是指婴儿娩出后应立即接种,这对母亲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婴儿更重要。
肝癌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接种乙肝疫苗便能预防,而且事实上,预防的不仅仅是肝癌,也预防了急、慢性乙型肝炎,以及因乙肝病毒引发的肝硬化与其并发症,如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肝功能衰竭,等等,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现代医学科技是人类的文明的结晶,人类福祉所在,人们应该理解和充分应用。
专家支招
成人,尤其是具有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免疫力缺乏者等,只要尚未遭受过乙肝病毒感染,皆可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相关疾病。但目前,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重点为新生儿,为了子女的健康,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倍加重视!
No8查 成年人定期“防癌筛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教授 于世英
在我们身边患有癌症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未预料过自己会患癌,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告知患癌,且绝大多数已不是癌症早期,无法根治。对此,许多人不无遗憾地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早期发现癌症呢?”其实,通过防癌筛查,癌症是可以被早期发现的,只是人们对防癌筛查重视不够,以致从来没有参加过防癌筛查的人不在少数。
可以发现早期癌症
临床证实,参加“防癌筛查”,是可以发现早期癌症的。
癌症是常见慢性病。癌症早期发生、发展是一个慢性病过程。例如,宫颈癌等上皮性癌症从癌前病变到癌症,一般需要5~20年。但到癌症中晚期,则可能加速度生长。癌症慢性生长为防癌筛查提供了时间。
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大多无法自我查觉。绝大多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可能无任何特殊不适症状和体征。对于无法自我查觉的病变,只有通过医疗检查才可能发现。
早期癌症大多可以根治,而且抗癌治疗受苦少。早期癌症病变局限,无局部区域浸润,更无人们恐惧的远处播散转移,治疗方法相对单一。患者可以通过单纯手术或放疗根治,癌前病变的治疗则更为简单。
防癌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癌症,甚至发现癌前病变。防癌筛查通过某些特殊医疗技术,可能发现无任何症状体征、深潜入体内的癌症。被确认能通过防癌筛查早期发现并获益的癌症主要有宫颈癌、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 防癌筛查需个体化
1、在健康体检基础上进行防癌筛查。常规健康体检,如通过全身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癌症。但要发现某些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还需要做一些特殊的防癌检查(见表)。
2、个体化防癌筛查。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可进行个体化防癌筛查。
有癌症家族史:一级亲属患乳腺癌、卵巢癌者,不仅要进行相应措施的防癌筛查,而且筛查的年龄需要提前,并且要缩短筛查的间隔时间。
有明显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年龄大于50岁者,需要筛查肺癌;超体重及肥胖者,需要筛查胆道癌、胰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长期过量饮酒者,需要筛查肝癌。
某些病原体感染者:乙肝或丙肝患者需要筛查肝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需要筛查宫颈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需要筛查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EB病毒感染者,需要筛查鼻咽癌及淋巴瘤。
长期接触致癌物者:长期接触石棉的职业工人,需要筛查肺癌及胸膜间皮瘤。
定期进行防癌筛查
与常规健康体检相似,防癌筛查需要定期进行。不过,也需要根据个体防癌筛查主要目标及方法,制定个体化防癌筛查间隔时间和方法。一般,有癌症家族史、患癌易感危险因素、癌前病变者,需要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开始防癌检查。例如,乳腺癌筛查一般从35岁开始,但一级亲属有乳腺癌病史或其他危险因素者,则需要提前至25岁开始。再例如,纤维结肠镜筛查结肠癌一般从50岁开始,每5年一次。但如果有结肠癌家族史,有家族性结肠腺瘤史者,需要提前筛查年龄和间隔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防癌筛查可能发现部分早期癌症,提高根治率。但也可能因防癌筛查发现良性结节,从而接受更多的检查和治疗。此外,对于一些生长缓慢的癌症,如甲状腺癌、前列腺癌,也可能因筛查提前发现而提前治疗,但并未增加总体根治率,却让患者提前承受癌症诊断及治疗带来的种种压力。因此,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进行防癌筛查。
专家支招
在接受防癌筛查的同时,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工作状况接受个体化防癌健康教育指导,以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避免过度饮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做好职业防护、治疗癌前病变等,维护身体健康。
在健康体检基础上的癌症筛查项目
项目类别
项目
备注
影像检查
低剂量螺旋CT
适用于肺癌高危人群
乳腺钼靶
适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
内镜检查
电子胃镜
适用于胃癌、食管癌、结肠癌
高危人群
电子肠镜
细胞学检查
液基薄片细胞学检测(TCT)
适用于宫颈癌高危人群
实验室检查
糖类抗原199(CA199)
适用于肿瘤高危人群,需在
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选择
有关检测项目
糖类抗原153(CA153)
糖类抗原724(CA724)
糖类抗原242(CA242)
糖类抗原125(CA125)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
细胞角质素片段19(Cyfra2-1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其他
幽门螺旋杆菌
相关高危人群
胃蛋白酶原I/II
乙肝五项(HBsAg、HBsAb、HBcAg、HBeAb、HBcAb)
丙肝抗体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摘自“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推荐体检项目表
No9癌前变 干预癌前病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徐光炜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及习惯的改变,在我国,旧有的多见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常见癌症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而发达国家常见的癌症又出现发病率骤增的现象,从而使我国癌症之危害更甚,何以处之?遵循“上工治未病”的古训以及国外癌症防控经验,我国仍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国策,防癌于未然。
预防为主 事半功倍
现今已被证实有效的防癌之法甚多,诸如控烟以防肺癌,注射乙肝疫苗以防肝癌,抗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以防宫颈癌等,均是针对其病因加以防止,从而减少其发病;或是通过有效的诊断方法,在健康人群中有针对性地对某常见癌症进行筛查,以早期检出,早期施治,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如宫颈涂片筛查宫颈癌,X线钼靶摄片筛查乳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等。这些均是癌症一、二级预防措施,其方法虽佳,但均因在健康人群中实施、涉及面较广,不论从组织实施或社会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也均存在诸多可供商榷之处。
依据早晚期癌症治疗后的转归完全不相同的事实,又鉴于绝大部分的实体瘤均有一“癌前病变”阶段,且已经明确的是,癌前病变阶段具有可逆性,其中,仅小部分细胞会演变为癌细胞,等等,专家认为,如能对此癌前病变阶段进行有效干预,使其不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甚至致命的癌,就成为除前述癌症一、二级预防之间的癌症预防领域又一有效的切入点。而且,由于预防的对象已不同于完全健康的人群,已较为浓集,且各种癌症癌前疾病虽各不相同,但已明确其细胞均应有明显的异型或非典型增生,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某种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手术切除、化学药物等予以阻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时干预 阻断癌变
现已知,大凡从一正常细胞演变成肿瘤细胞有一漫长的过程。以女性常见的宫颈癌与乳腺癌为例,自非典型增生演变成原位癌,前者约需时9~13年,后者需时14~18年。而且此演变过程并非单向的,不仅可以从轻度、经中度演变成重度非典型增生,然后发展至原位癌,也可以逆向发展或停滞不前,所以,只要不发展至重度非典型增生,就不会成为原位癌。所谓原位癌是指仅黏膜层的上皮细胞有癌变,尚未累及黏膜下,因此不能循淋巴管或血管发生转移,这种癌绝不致命,如能及时施治,定能治愈。不然,则有可能逐渐发展至有浸润及转移能力的侵袭性癌。但这一过程也历时颇久,乳腺癌约需6~10年,宫颈癌则为时更久,约需10~20年,这一漫长的过程,不但为我们通过癌症筛查早期将其检出、予以施治创造了条件,也为在其尚未演变成癌时的癌前病变阶段予以干预,阻断其向癌症演变提供了可能,而且在实践中也已证实,癌前病变的干预确是预防癌症的可行之策。 以乳腺癌为例,对易患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予以预防性的服用对雌激素有拮抗作用的三苯氧胺,经长期随访观察,该组人群乳腺癌的发病率确实较对照人群有较明显的下降。另外,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栓的心血管患者群中发现,该药不但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且似有肿瘤发病率降低的现象,进一步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确有防癌作用。服用3年后,该药不但可减少息肉(大部分大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的发生率19%~35%,且能使大肠癌患者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服用5年后,可将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37%,10年后降低74%。同时,该药对男性前列腺癌及女性乳腺癌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总之,从癌症预防的策略而言,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开展必要的防癌筛查,尽早发现癌前病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必要时,甚至需要切除有明确指征的靶器官,以阻止癌前病变向癌症发展,维护身体健康。
专家支招
除了通过手术切除、化学药物等措施,积极治疗癌前病变以外,大家还应建立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戒烟和不酗酒。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这些都是干预癌前病变的有力措施。
No10性 要“性爱”不要“性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郭建华 王忠(教授)
随着时代的进步,谈“性”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谈“癌”色变仍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性与癌有什么关系,怎样的性生活才能减少癌症发病率?性生活可以预防癌症,也可以诱发癌症,关键在于性生活是否健康、科学。研究表明,健康适度的性生活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不仅不会致癌,反而可以防癌、抑癌,甚至抗癌。但是,不科学、不健康的性生活则与以下几种癌症有关联。
阴茎癌:阴茎癌的发生除了与包皮垢反复刺激相关,还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单纯疱疹病毒是阴茎癌的可能致癌因素,阴茎癌性伴侣宫颈癌的发病率升高3~8倍;人乳头状病毒(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可以感染各器官上皮,造成尖锐湿疣发病迅速上升,而尖锐湿疣是阴茎癌癌前病变的一种。在儿童期行包皮环切术,可避免绝大多数阴茎癌发生,同时造福其伴侣,降低宫颈癌发生。
宫颈癌:宫颈癌是最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生与性行为密切相关,性活跃、初次性生活小于16岁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与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宫颈癌的此类高危男子性接触,则宫颈癌发生概率明显增高。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宫颈癌患者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单纯疱疹病毒也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一定关系。接种HPV疫苗和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口咽癌:全球范围口咽癌发生逐年增长,吸烟、饮酒是口咽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它与性行为有何联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无吸烟、饮酒习惯的口咽癌患者与宫颈癌有类似的危险因素,如性伴侣数量多、初次性行为低龄化、口交性行为史和生殖器疣病史,同时检测发现其HPV阳性。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特定口咽癌患者通过口交等性传播获得,也有研究人员称之为“性传播性癌”,当然该说法还需进一步验证。增强防护观念,必要时使用口交专用安全套和安全膜,可预防通过口交途径引起的感染性传播性疾病。
前列腺癌:前列腺癌与性生活的关系比较复杂,目前尚未有定论,只能说“与性生活可能相关”。有研究认为,射精对前列腺有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前列腺癌发生;还有学者提示,性传播性疾病如HPV感染与前列腺癌发生之间有关联。但同时另有研究人员提出了不一致的研究结论。对于前列腺癌的预防,在性生活方面还无法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因此,建议有排尿问题的中老年前列腺疾病患者及早到泌尿外科进行PSA等筛查,由专科医师决定是否需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
可见,不是性生活导致癌症,而是不洁性生活可能导致相应癌症发生,HPV、单纯疱疹病毒等可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量则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洁身自好,拒绝不洁性生活,关爱自己、保护性伴侣。
与性生活关系不明显的泌尿生殖道肿瘤
目前无研究证据表明,膀胱癌、睾丸癌、肾癌和精囊癌等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关系。精囊癌发生虽然与性生活无明显相关,但常以性生活时出现血精为首发症状,出现血精不应惊慌,尚需与精囊炎症等相鉴别。
专家支招
在从事可能不安全的阴道、肛门性交或口交时,应自始至终使用避孕套,以有效隔离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巨细胞病毒、淋病球菌、梅毒螺旋体和艾滋病病毒等。性行为活跃者,应定期做相关医学检查。
远离癌症就这样简单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生活方式和环境改变,癌症发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癌症已成为中国人口死因的首位,每4~5个死亡者中有1个死于癌症。具体到每个人,一生患癌症的风险竟然高达22%。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可以遏止癌症发病率在中国的不断攀升,减少癌症发生呢?
在我国一年一度“肿瘤宣传周”来临之际,我刊在百位肿瘤专家中进行了一次“中国民众防癌抗癌建议”的调查,根据调查排行榜,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一一解析排在前10位的防癌抗癌措施,以警示人们关注自身的生活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癌症的威胁。
专家支持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 陈文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 姜 垣
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赵法伋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 缪晓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 洪燕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教授 沈坤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 杨秉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教授 于世英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徐光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 王忠
No1 动 食不过量 天天运动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 陈文鹤
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肥胖能够直接导致癌症的发生,但减轻体重的确能够帮助降低癌症发病率,尤其是乳腺癌和子宫癌。有研究表明,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其中男性的比例为25%,女性为37%。肥胖人群患小肠癌、结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喉癌、肾脏癌、膀胱癌、子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脑癌、结缔组织肿瘤以及淋巴瘤的概率比普通人高。此外,男性肥胖者患淋巴肉芽肿的比例与女性肥胖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例也比普通人高。国际癌症研究局(IARC)已经宣布,肥胖被证实为结肠癌、乳腺癌(绝经后期)、子宫内膜癌、肾癌和食管癌的重要致癌因素。在癌症死亡病例中,14%男性和20%女性其背后成因是肥胖。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肥胖妇女更容易患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男性肥胖者则更容易患前列腺癌。另外,只要是肥胖者,不论男女都更容易患结肠癌和直肠癌。肥胖越严重,上述肿瘤的患病率越高。
肥胖者容易患癌症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往往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一般情况下,在人体体细胞癌变时,机体免疫系统会自动识别癌细胞表面存在的肿瘤表面抗原,并进而杀伤肿瘤细胞,使人体免受癌症侵害。肥胖者免疫能力减弱,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癌症发病率会相应上升。另外一个原因是肥胖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妇女体内的雌激素是在脂肪组织中产生的,脂肪组织越多,产生的雌激素越多,所以肥胖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要高于普通妇女雌激素水平。而过高的雌激素水平是造成癌症的元凶。雌激素水平越高,患子宫内膜癌和绝经后乳腺癌风险越高。
预防肥胖的体育健身活动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允许范围内,强度可大可小,运动项目任意选择。
选择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 运动减肥时必须选择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并且肥胖程度越大,选择的运动强度应越小。运动强度以心率为判断指标。运动减肥适宜的强度应控制在安静心率加上心率储备的20%~40%。所谓心率储备=最高心率—安静心率,最高心率=220—年龄。
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运动减肥持续的时间至少在1小时以上。这是因为运动过程中脂肪氧化供能比例开始上升的时间大约在运动后20~30分钟,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氧化供能比例逐渐上升。如果一次运动时间少于30分钟,运动过程中脂肪消耗很少,则起不到减肥的作用。
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运动减肥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对运动项目的兴趣是能坚持长时间运动的重要因素。运动过程中不能产生“痛苦”的感觉,积极主动地进行运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减肥和健康促进效果。游泳、快走、交谊舞、广场舞、健身操等是常用的减肥、健身项目。
肥胖并不一定发生癌症,但肥胖与癌症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肥胖是癌症的一个易发因素。适宜的运动既可以预防、治疗肥胖,保持健康体重,提高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同时也是预防癌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专家支招
肥胖是吃出来的,预防肥胖最重要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宜的体力活动。合理的饮食原则应总量控制,摄入食物种类齐全;适宜的体力活动不仅可以消耗过多的能量,同时具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作用。
No2 烟 不吸一、二、三手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 姜 垣
抽烟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危害吸烟者本身的身体健康,二手烟、三手烟还影响不吸烟者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吸烟几乎可以损伤全身所有器官,不仅仅引起各种癌症发生,还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等。每两个吸烟者中会有一个人因为吸烟而死亡
吸烟:肺癌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过程中可产生69种致癌物质,这些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砷、苯及亚硝胺能损害支气管上皮细胞,激活癌基因,使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或失活,导致细胞癌变,引起肺癌。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肺癌,临床上也发现吸烟与支气管上皮细胞鳞状化和鳞状癌变有关;吸烟者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肺癌发生风险越高,改吸“低焦油卷烟”不能降低肺癌发生风险。2004年关于吸烟问题的《美国卫生总监报告》指出:90%的男性肺癌死亡和80%的女性肺癌死亡和吸烟有关。中国人群中肺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肺癌死亡率分别由1975年的9.28/10万和4.79/10万上升至2005年的41.34/10万和19.84/10万,均居各类癌症之首。 除肺癌外,吸烟还可以导致其他多种癌症发生
口腔和咽部以及鼻咽癌 有学者对新加坡6万余名华裔追踪,发现吸烟者患口腔及咽部癌症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5倍。在女性中,现在吸烟者患口腔恶性肿瘤的风险是从不吸烟者的7.57倍;鼻咽癌为鼻咽部上皮及黏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人群中发病率较低,而在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及东南亚国家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10~30/10万。中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患鼻咽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2倍。
喉癌和食管癌 大量研究表明,吸烟和喉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吸烟者吸烟量越大,喉癌发病风险越高。在山东开展的研究显示,吸烟者喉癌发生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17倍,在东北的研究显示,吸烟人群患喉癌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71倍;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食管癌。中国的研究表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与吸烟量及吸烟年限有关。
胃癌、肝癌和胰腺癌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人群中,胃癌的发病和死亡分别位列癌症发病和死亡的第2位和第3位。分析显示,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69倍。中国学者在上海开展的研究显示,吸烟量越大,胃癌发病风险越高;在中国人群中,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癌症发病和死亡的第3位和第2位。研究显示,吸烟者患肝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7倍;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还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二手烟、三手烟:危害大
通常,卷烟燃烧的主流烟称为一手烟,是吸烟者从燃烧的卷烟中直接吸入的烟草烟雾;二手烟是指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卷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也称为“非自愿吸烟”或“吸二手烟”。二手烟雾中含有几百种已知的有毒或者致癌物质,包括甲醛、苯、氯乙烯、砷、氨和氢氰酸等,可以导致肺癌发生。研究分析显示,在不吸烟的女性中,因配偶吸烟而遭受二手烟暴露的女性是配偶不吸烟无二手烟暴露的1.27倍。根据多国开展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工作场所暴露于二手烟的不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无暴露者的1.22倍。有证据显示,二手烟还可以导致乳腺癌和鼻窦癌发生。二手烟是否能导致宫颈癌和鼻咽癌发生,需要进一步明确的证据。
三手烟被定义为附着在室内物体表面如墙壁、家具和灰尘颗粒上的残留烟草烟雾,以及从这些三手烟附着污染的物体表面上重新释放出来的气体和悬浮颗粒。三手烟还包括了停止吸烟后,物体表面残留烟雾化合物与室内空气中化合物反应产生的新污染物,如尼古丁和室内环境常见污染物亚硝酸反应生成烟草特有亚硝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手烟的危害可能愈加严重。三手烟浓度比二手烟低不少,但暴露的持续时间长,另外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如重度污染的房间,三手烟可以达到与二手烟相仿的污染程度。
戒烟:越早越好
随着人们对吸烟危害认识的加深,控烟工作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起来。在一些国家,由于长期开展有效的控烟工作,吸烟率开始下降,随之肺癌死亡率也开始下降。20世纪60年代,美国烟草人均消费达到高峰,同时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日益凸显,随着控烟工作的不断开展,70年代后出生的人均烟草消耗开始下降。由于肺癌及其他相关烟草疾病的出现会延迟20~30年才出现,因此,美国肺癌死亡率的高峰出现在80、90年代,死亡率在21世纪开始下降。
吸烟的人要尽快戒烟,与吸烟的危害要15~20年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是,戒烟的好处几乎是立刻就能显现的。30分钟,一个小时,一天,一周,一年,十年,变化是持续的,看得见的。吸烟的人什么时候戒烟都不晚,越早越好。由于尼古丁高度成瘾,戒烟需要一次一次尝试,很多国家戒烟成功的人数已经超过正在吸烟的人数。相信,你也能向他们一样,成功戒烟。不吸烟的人则要避免吸“二手烟、三手烟”的伤害。
专家支招
吸烟容易成瘾,戒烟非常困难,因此,青少年最好不要吸第一支烟。吸烟的人要下决心及早戒烟,不在办公室和家中吸烟。不吸烟的人则要与吸烟的人减少接触,因为吸烟者身上的衣服、皮肤和头发上均有“三手烟”,一旦与之密切接触,势必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损害。
雾霾是导致肺癌高发的的罪魁祸首吗?
近30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增加了460%,部分可能与吸烟有关,部分则与大气污染有关。研究发现,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即PM2.5 含有一定量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所谓多环芳烃,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如萘、蒽、菲、芘等。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列出94种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其中15种为多环芳烃。
研究证实,这些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作用的细颗粒物具有更强的穿透力,更不容易被呼吸道黏膜所吸附或经由咳嗽排出体外,能够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甚至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诱发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肺癌死亡率增加8%。
No3 吃 少吃“腌”、“熏”“霉”
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赵法伋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院饮食营养与癌症委员会(DNC)专家曾指出“大多数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并认为大部分癌症“不是由于遗传上的差异,更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所决定的”。专家在报告中预测,通过膳食改善,至少可以使美国癌症下降35%。可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预防癌症至关重要。
少吃腌制食物 腌制类食物,通常指蔬菜、瓜果等经过腌制发酵,禽、畜、鱼肉经过腌制而制成的食品,虽味道鲜美,但食用应注意适量,特别不宜长期连续食用,因为腌制食物常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乃至胺类,还可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类对动物具有很强致癌性的物质,早在1978年的国际抗癌大会上,就被确定为强致癌物质。迄今在已经研究过的300多种亚硝胺中,90%以上对动物有不同程度的致癌作用,不仅经常摄入能诱发癌症,而且一次大量摄入亦可引起癌症。除食管癌外,还可诱发肝癌、肺癌、肾癌、乳腺癌与膀胱癌。目前虽然尚缺乏对人类直接的致癌证据,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类的食管癌、胃癌等与亚硝胺摄入密切相关。 少吃熏制食品 熏鱼、熏肉、熏肠为常见熏制品,以其风味独特为人们所喜爱,但烟熏或烘烤食物以及燃料燃烧时会产生“苯并芘”,使食品受到污染。如1千克烟熏羊肉可检出1~2毫克苯并芘,相当于250支香烟的含量。苯并芘也是一种强致癌物,可诱发动物多种脏器和组织的肿瘤,如肺癌、胃癌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食品中的苯并芘与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匈牙利一个胃癌高发地区的调查显示,该地区居民经常食用家庭自制的、含苯并芘较高的熏肉;拉脱维亚某沿海地区的胃癌高发被认为与当地居民常吃含苯并芘较高的熏鱼有关;冰岛是胃癌高发国家,当地居民食用自己熏制的食品较多,所含苯并芘明显高于市售同类制品。用当地农民自己熏制的羊肉喂大鼠,亦可诱发胃癌等恶性肿瘤发生。
不吃发霉食物 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数霉菌对人类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如制酒、制浆用的曲霉,制豆腐乳用的毛霉等。但某些霉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有害。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黄米毒素、岛青霉素和展青霉素等。其中,以黄曲霉毒素毒性最强。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强度比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强度大75倍。实验证明,许多动物小剂量反复摄人或大剂量一次摄入皆能引起癌症,主要是肝癌。从亚非国家及我国肝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地区人群膳食中黄曲霉毒素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对相关食品都制定有限量标准。如我国规定玉米、花生米及其制品,花生油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20微克/千克;其他粮食、豆类≤5微克/千克。
需要说明的是,亚硝胺、苯并芘和黄曲霉毒素致癌性是肯定的,摄入后是否引起癌症,还受摄入量、膳食结构、体内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以预防为主,平时,大家还是应多吃对身体有利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亚硝胺含量极少的天然食物。
专家支招
对常被以上几种致癌物污染的食物,如咸鱼、咸肉、酸菜、泡菜等腌制食品,还是以少吃为好。腌制、熏制食物应减量少吃。花生、玉米、大米是最适宜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必须好好保管,防止霉变。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不宜食用。
No4酒 不酗酒,不饮劣质酒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教授 缪晓辉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一项癌症监控报告,指出“要重视饮食,关注酒精在致癌中的作用”,提醒人们“酒”可能会致癌,只有饮低度的优质酒,比如葡萄酒才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益健康。而过度饮酒,尤其是酗酒,则可能导致酒精中毒,严重损害健康,并可诱发癌症。
肝炎 嗜酒:肝癌发生率高
酒与疾病的关系,迄今研究得最充分的是包括肝癌在内的酒精性肝病。酒的主要成分乙醇需要在肝脏代谢,不同个体的肝脏对乙醇的代谢能力有强弱之分,所以,即使饮用等量的酒,后果可有显著差异。研究证实,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按照乙醇量(50克高度白酒,约25克乙醇)计算,男性每天大于等于40克,女性每天大于等于20克,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每天大于80克,在这些情况下出现的肝损害,在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肝病后,医生会诊断为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中最严重的为“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癌”。
在西方国家,酗酒引起的肝癌占原发性肝癌的首位。在我国,由于乙肝的高发病率,酒精性肝癌目前还居于次要位置,但是随着乙肝的有效控制,酒精所致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比例和绝对数值呈逐年上升趋势。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如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酗酒,其5~10年内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比不酗酒者高数十倍。笔者对诊治为慢性乙肝的患者做过粗略观察,发现在数对患有慢性乙肝的兄弟中,酗酒者往往在55岁之前死于肝硬化和肝癌,而能够存活并得到进一步治疗的往往是那位滴酒不沾的兄弟。可见,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若还嗜酒,那对肝脏而言可谓“雪上加霜”,是对自己身体健康和生命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劣质白酒:致癌性更强
早年,我国有一位学者潜心研究了国内某著名烈酒对动物肝脏的影响,得出了该烈酒不容易致肝损害和不致肝硬化的结论,曾引发学术界广泛争论。实际上,该研究者有一个重要的描述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他的结论是基于使用了市售的普通劣质白酒做为对照组,得出的是一个“比较”后的研究结果。这提示我们,同样是喝酒不仅要控制饮酒的量,更要注意饮酒的质。酒精饮料在发酵或蒸馏过程中不仅会产生乙醇,还会产生多环芳香烃,包括苯并芘和苯并蒽,甚至还可能混杂有石棉之类的化学物质,这些都是很强的致癌物。酒的生产工艺越粗糙,致癌物含量越高,被长期摄入后危害性越大,致癌性越强。
劣质酒精饮品中还含有较多甲醛。甲醛和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一样,是分子交联剂,在体外可以促进高分子物质老化,在体内则可以加速促进生命物质的衰老,从而成为加速促使癌变的重要因子。除此之外,研究已证实,酒精能溶解很多致癌物质,使其易于突破人体黏膜的防御屏障,更容易被组织吸收致癌;酒精还能诱导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如多环芳烃活化酶、苯并芘羟化酶等,这些酶的活性增强以后,可加速其所催化的致癌物质的产量或活性,推进致癌过程。当然,酒精(乙醇)本身尚可以促使细胞突变,这也是酗酒者易发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前述肝癌之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酒精所到之处就有可能“席卷”所有接触的正常组织细胞,比如酒可以引起口腔黏膜癌和咽喉癌,其中嗜酒者比不饮酒者喉癌发病率高10倍,嗜酒者食管癌发病率比非嗜酒者高20倍,胃癌和结肠癌也与长期和大量饮酒有关。
专家支招
与吸烟相似,长期大量饮酒会成瘾。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所谓软化血管、防止心脑血管疾病,而每天小酌老酒一杯。目前认为,如果喝酒,男性每天不宜超过20~30克乙醇,女性不宜超过10~15克乙醇。不饮劣质酒!
No5 饰 简单装饰 简单生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 洪燕峰
给新房装修本来说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盲目追求繁复与奢华的装修,将直接导致室内污染物来源和种类增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危害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 装修后污染物:导致癌症发病增加
室内装修时,人们通常会使用大量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复合地板、各种乳胶漆等装修产品,这些材料挥发出的有害物质,一般情况下可以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不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但如果“过度装修”,无节制地使用装饰建材,所释放的有害物质无限叠加,就可能在室内造成大量聚积,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使用了非环保合格装修产品,这些装修产品甚至可能挥发出甲醛、苯、氨、氡、TVOC等致癌污染物。
一般来讲,装修后的室内污染物在前期,会给人们带来嗜睡、头痛、头晕、恶心、胸部紧束感等不适感。如果再不采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装修污染措施,后期将导致视物模糊、心律不齐、抽搐等症状,直至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呼吸系统的各种癌症。现代医学表明:装修后挥发出的致癌气态污染物,将导致呼吸系统癌症如肺癌、鼻腔癌和鼻窦癌发生,以及血液系统癌症如白血病发生。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汇集了10个国家、26位科学家针对甲醛致癌的评议结果,正式确定了甲醛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甲醛会导致人类患鼻咽癌和鼻窦癌。甲醛具有超强的基因突变能力,极易诱发血液病,其中尤以白血病居多。
降低室内装修污染物3方法
那么,如何改善室内装修污染现状?目前认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装修污染通常可采用下列3种方法:
1. 使用绿色建材装修。选择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材料装修。装修结束后,可委托卫生监测部门对新装修的房屋进行空气中甲醛含量测定。根据国家《室内空气质量》和《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规定,每立方米室内空气中甲醛释放量不得大于0.1~0.08毫克。
2. 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舒适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遗憾的是,如今许多建筑物都被设计和建造得非常密闭,使用空调的房间也尽量减少新风量的进入,这些均严重影响了室内的通风换气。需要强调的是,室内装修造成的甲醛污染属于连续不断产生的污染,采用间断性开窗方式效果不明显,最好的方式是根据室外气象条件,控制开窗幅度,连续自然通风。
3. 使用室内空气净化器。使用空气净化装置,可以将室内装修污染物降到安全水平。
总之,加强通风换气,用室外新鲜空气来稀释室内空气污染物,使浓度降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且互换速率越高,降低室内装修产生的污染物的效果往往越好。
家庭中不过度使用化学制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日用化学品,如除虫剂、消毒剂、洗涤剂、干洗剂、空气清新剂、粘合剂等,已经进入室内环境的各个角落。例如,我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次氯酸钙、过氧乙酸,环氧乙烷,它们可以迅速杀灭室内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细菌芽胞,但它们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在散发出有毒气体,使居室环境遭受污染。
研究表明,滥用家用日用化学品,会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吸入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引起咽喉及支气管炎症、水肿和痉挛,甚至肺炎和肺水肿,严重的将导致肿瘤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少用或不用空气清新剂、芳香剂、除臭剂、消毒剂、洗涤剂、干洗剂等化学制品,必须使用时应注意不要过量使用。
专家支招
提倡家庭装修适度化、节约化,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对身体健康有益。家中装修好的新房最好通风一段时间在入住,尤其是有老人、儿童的家庭更要重视这一点。另外,也可以购买一些可以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如绿萝、吊兰等。
No6激素替代 女性不滥用“激素替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
朱思吉 沈坤炜(教授)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女性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更年期后度过的。更年期以后,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会出现潮红、发热等一系列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以及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等老年慢性病。激素替代疗法(HRT)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还可以预防老年慢性病发生,因此,激素替代疗法曾一度被喻为是可以永葆女性青春的“灵丹妙药”。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激素替代疗法又被人们“传言”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雌孕激素联用:乳腺癌风险增加
事实上,关于激素替代疗法安全性的争论从30年前就已经开始,各自结论不一。21世纪初,欧美国家的两个大型研究“女性健康启动计划”和“百万女性研究”使争论达到了高峰。2002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绝经后女性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5年以后,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26%,单用雌激素则不会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同期的英国科学家分析了近100万绝经后女性的数据,结果显示正在使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的女性较从未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近一倍。随着上述两个研究结果的公布,部分医学专家对激素替代疗法的安全性提出质疑,认为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这导致激素替代疗法在美国的使用率在2001~2004年间下降了38 %。
但可喜的是,激素替代疗法安全性的相关研究并未中断。随着药物的创新以及对历史资料的再分析,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既往研究使用的均为甲羟孕酮类合成孕激素,这也许是问题所在。此后,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孕激素,得到新的结果。欧洲研究人员分析了近10万名绝经后女性,结果显示,使用甲羟孕酮类孕激素的女性,乳腺癌风险依旧较高,然而,使用天然孕激素或地屈孕酮与雌激素联合疗法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并未明显增加,这为激素替代疗法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就是说,激素替代疗法中使用天然或接近天然的孕激素是相对安全的。
巧用激素替代疗法,定期做乳房检查
目前,医学界认为,雌激素和(或)孕激素补充治疗5年之内,并不会增加乳腺癌发生风险;激素替代疗法>5年者,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尚不确定,但即使危险增加,也小于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与酗酒的影响。此外,医学人员还表示,使用不同种类的雌孕激素,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有不同影响:单用雌激素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生危险;联合使用雌激素和天然孕激素(微粒化黄体酮胶丸和黄体酮胶囊)或地屈孕酮,可能不增加乳腺癌发生风险。因此,建议更年期女性使用天然或接近天然的孕激素。 激素替代治疗不应被滥用,只有出现潮热、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绝经相关症状,以及阴道干涩疼痛、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或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女性,才是激素替代疗法的适宜人群,不能单纯为了延缓皮肤老化等目的,而随意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此外,目前已知或可疑患有乳腺癌的女性,仍属于激素替代疗法的禁忌人群,不适合接受激素替代治疗,而曾患有乳腺良性疾病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则需谨慎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同时采取更为严密的监测措施。已经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每年至少需进行1次乳腺体检,以及乳腺X线检查或乳腺超声检查,以筛查乳腺疾病。
专家支招
广大女性在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需完善各项评估,并充分听取妇科、乳腺科及相关专科医生的意见,再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同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多做运动,均衡饮食,保持心理健康。
No7乙肝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 杨秉辉
通常所说癌症的病因,准确地说应是“发病因素”,是指癌症发生的外部因素,即身体内、外的环境因素。传统的说法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如射线、紫外线等可能引发某些癌症,化学因素指许多致癌的化合物,如苯丙芘、亚硝胺等,亦包括体内内分泌的失衡等,而生物因素则是指与某些癌症发病可能相关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癌症诱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
20世纪50年代,我国病理学家注意到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细胞型肝癌的发病相关,幸而这种胆管细胞型肝癌只占肝癌很小的一部分。后来又注意到埃及血吸虫感染与膀胱癌相关、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相关。20世纪60年代,我国病理学家注意到EB病毒(人疱疹病毒)感染可能与鼻咽癌及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后来又注意到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或许还与食管癌等有关。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肝细胞癌,一个在原发性肝癌中占95%以上的癌,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而在我国更主要是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胃癌相关,至少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有关,等等。
这些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的肿瘤在全部肿瘤中约占1/6,较诸其他肿瘤,这些肿瘤在防治方面却有其相对方便、有效之处。如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鱼,便可减少华支睾吸虫感染,从而预防胆管细胞型肝癌,用药物杀灭幽门螺杆菌,甚至可使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有一定程度的消退,而疫苗之用于预防EB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与乙肝病毒感染,便有可能预防相关的肿瘤。
接种乙肝疫苗:降低肝癌发病率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而死亡率则占第二位,是一个严重危害我国民众生命健康的疾病。我国民众的肝癌95%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而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率几近百分之百,而且副作用发生率极低。故我国政府已将其列入儿童计划免疫之中,并为推动此项预防工作的实施,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为全免费项目。二十余年来,由于乙肝疫苗的接种已使我国减少了80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疫苗虽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疫苗,但预防了乙肝病毒感染必将降低肝癌发病率,所以,事实上,乙肝疫苗也是预防与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癌的疫苗。
如今,已经有报道:在已经接种了乙肝疫苗的我国青少年中,肝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有理由相信,由于乙肝疫苗接种的持续推广,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必将进一步下降。不过,我国人口流动性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也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需在婴儿出生当日、一个月后及半年后各注射一剂,若不能全程接种,则不能达到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二是及时接种。及时接种是指婴儿娩出后应立即接种,这对母亲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婴儿更重要。
肝癌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接种乙肝疫苗便能预防,而且事实上,预防的不仅仅是肝癌,也预防了急、慢性乙型肝炎,以及因乙肝病毒引发的肝硬化与其并发症,如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肝功能衰竭,等等,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现代医学科技是人类的文明的结晶,人类福祉所在,人们应该理解和充分应用。
专家支招
成人,尤其是具有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免疫力缺乏者等,只要尚未遭受过乙肝病毒感染,皆可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相关疾病。但目前,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重点为新生儿,为了子女的健康,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倍加重视!
No8查 成年人定期“防癌筛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教授 于世英
在我们身边患有癌症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未预料过自己会患癌,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告知患癌,且绝大多数已不是癌症早期,无法根治。对此,许多人不无遗憾地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早期发现癌症呢?”其实,通过防癌筛查,癌症是可以被早期发现的,只是人们对防癌筛查重视不够,以致从来没有参加过防癌筛查的人不在少数。
可以发现早期癌症
临床证实,参加“防癌筛查”,是可以发现早期癌症的。
癌症是常见慢性病。癌症早期发生、发展是一个慢性病过程。例如,宫颈癌等上皮性癌症从癌前病变到癌症,一般需要5~20年。但到癌症中晚期,则可能加速度生长。癌症慢性生长为防癌筛查提供了时间。
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大多无法自我查觉。绝大多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可能无任何特殊不适症状和体征。对于无法自我查觉的病变,只有通过医疗检查才可能发现。
早期癌症大多可以根治,而且抗癌治疗受苦少。早期癌症病变局限,无局部区域浸润,更无人们恐惧的远处播散转移,治疗方法相对单一。患者可以通过单纯手术或放疗根治,癌前病变的治疗则更为简单。
防癌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癌症,甚至发现癌前病变。防癌筛查通过某些特殊医疗技术,可能发现无任何症状体征、深潜入体内的癌症。被确认能通过防癌筛查早期发现并获益的癌症主要有宫颈癌、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 防癌筛查需个体化
1、在健康体检基础上进行防癌筛查。常规健康体检,如通过全身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癌症。但要发现某些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还需要做一些特殊的防癌检查(见表)。
2、个体化防癌筛查。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可进行个体化防癌筛查。
有癌症家族史:一级亲属患乳腺癌、卵巢癌者,不仅要进行相应措施的防癌筛查,而且筛查的年龄需要提前,并且要缩短筛查的间隔时间。
有明显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年龄大于50岁者,需要筛查肺癌;超体重及肥胖者,需要筛查胆道癌、胰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长期过量饮酒者,需要筛查肝癌。
某些病原体感染者:乙肝或丙肝患者需要筛查肝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需要筛查宫颈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需要筛查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EB病毒感染者,需要筛查鼻咽癌及淋巴瘤。
长期接触致癌物者:长期接触石棉的职业工人,需要筛查肺癌及胸膜间皮瘤。
定期进行防癌筛查
与常规健康体检相似,防癌筛查需要定期进行。不过,也需要根据个体防癌筛查主要目标及方法,制定个体化防癌筛查间隔时间和方法。一般,有癌症家族史、患癌易感危险因素、癌前病变者,需要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开始防癌检查。例如,乳腺癌筛查一般从35岁开始,但一级亲属有乳腺癌病史或其他危险因素者,则需要提前至25岁开始。再例如,纤维结肠镜筛查结肠癌一般从50岁开始,每5年一次。但如果有结肠癌家族史,有家族性结肠腺瘤史者,需要提前筛查年龄和间隔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防癌筛查可能发现部分早期癌症,提高根治率。但也可能因防癌筛查发现良性结节,从而接受更多的检查和治疗。此外,对于一些生长缓慢的癌症,如甲状腺癌、前列腺癌,也可能因筛查提前发现而提前治疗,但并未增加总体根治率,却让患者提前承受癌症诊断及治疗带来的种种压力。因此,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进行防癌筛查。
专家支招
在接受防癌筛查的同时,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工作状况接受个体化防癌健康教育指导,以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避免过度饮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做好职业防护、治疗癌前病变等,维护身体健康。
在健康体检基础上的癌症筛查项目
项目类别
项目
备注
影像检查
低剂量螺旋CT
适用于肺癌高危人群
乳腺钼靶
适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
内镜检查
电子胃镜
适用于胃癌、食管癌、结肠癌
高危人群
电子肠镜
细胞学检查
液基薄片细胞学检测(TCT)
适用于宫颈癌高危人群
实验室检查
糖类抗原199(CA199)
适用于肿瘤高危人群,需在
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选择
有关检测项目
糖类抗原153(CA153)
糖类抗原724(CA724)
糖类抗原242(CA242)
糖类抗原125(CA125)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
细胞角质素片段19(Cyfra2-1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其他
幽门螺旋杆菌
相关高危人群
胃蛋白酶原I/II
乙肝五项(HBsAg、HBsAb、HBcAg、HBeAb、HBcAb)
丙肝抗体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摘自“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推荐体检项目表
No9癌前变 干预癌前病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徐光炜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及习惯的改变,在我国,旧有的多见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常见癌症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而发达国家常见的癌症又出现发病率骤增的现象,从而使我国癌症之危害更甚,何以处之?遵循“上工治未病”的古训以及国外癌症防控经验,我国仍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国策,防癌于未然。
预防为主 事半功倍
现今已被证实有效的防癌之法甚多,诸如控烟以防肺癌,注射乙肝疫苗以防肝癌,抗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以防宫颈癌等,均是针对其病因加以防止,从而减少其发病;或是通过有效的诊断方法,在健康人群中有针对性地对某常见癌症进行筛查,以早期检出,早期施治,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如宫颈涂片筛查宫颈癌,X线钼靶摄片筛查乳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等。这些均是癌症一、二级预防措施,其方法虽佳,但均因在健康人群中实施、涉及面较广,不论从组织实施或社会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也均存在诸多可供商榷之处。
依据早晚期癌症治疗后的转归完全不相同的事实,又鉴于绝大部分的实体瘤均有一“癌前病变”阶段,且已经明确的是,癌前病变阶段具有可逆性,其中,仅小部分细胞会演变为癌细胞,等等,专家认为,如能对此癌前病变阶段进行有效干预,使其不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甚至致命的癌,就成为除前述癌症一、二级预防之间的癌症预防领域又一有效的切入点。而且,由于预防的对象已不同于完全健康的人群,已较为浓集,且各种癌症癌前疾病虽各不相同,但已明确其细胞均应有明显的异型或非典型增生,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某种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手术切除、化学药物等予以阻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时干预 阻断癌变
现已知,大凡从一正常细胞演变成肿瘤细胞有一漫长的过程。以女性常见的宫颈癌与乳腺癌为例,自非典型增生演变成原位癌,前者约需时9~13年,后者需时14~18年。而且此演变过程并非单向的,不仅可以从轻度、经中度演变成重度非典型增生,然后发展至原位癌,也可以逆向发展或停滞不前,所以,只要不发展至重度非典型增生,就不会成为原位癌。所谓原位癌是指仅黏膜层的上皮细胞有癌变,尚未累及黏膜下,因此不能循淋巴管或血管发生转移,这种癌绝不致命,如能及时施治,定能治愈。不然,则有可能逐渐发展至有浸润及转移能力的侵袭性癌。但这一过程也历时颇久,乳腺癌约需6~10年,宫颈癌则为时更久,约需10~20年,这一漫长的过程,不但为我们通过癌症筛查早期将其检出、予以施治创造了条件,也为在其尚未演变成癌时的癌前病变阶段予以干预,阻断其向癌症演变提供了可能,而且在实践中也已证实,癌前病变的干预确是预防癌症的可行之策。 以乳腺癌为例,对易患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予以预防性的服用对雌激素有拮抗作用的三苯氧胺,经长期随访观察,该组人群乳腺癌的发病率确实较对照人群有较明显的下降。另外,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栓的心血管患者群中发现,该药不但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且似有肿瘤发病率降低的现象,进一步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确有防癌作用。服用3年后,该药不但可减少息肉(大部分大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的发生率19%~35%,且能使大肠癌患者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服用5年后,可将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37%,10年后降低74%。同时,该药对男性前列腺癌及女性乳腺癌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总之,从癌症预防的策略而言,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开展必要的防癌筛查,尽早发现癌前病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必要时,甚至需要切除有明确指征的靶器官,以阻止癌前病变向癌症发展,维护身体健康。
专家支招
除了通过手术切除、化学药物等措施,积极治疗癌前病变以外,大家还应建立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戒烟和不酗酒。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这些都是干预癌前病变的有力措施。
No10性 要“性爱”不要“性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郭建华 王忠(教授)
随着时代的进步,谈“性”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谈“癌”色变仍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性与癌有什么关系,怎样的性生活才能减少癌症发病率?性生活可以预防癌症,也可以诱发癌症,关键在于性生活是否健康、科学。研究表明,健康适度的性生活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不仅不会致癌,反而可以防癌、抑癌,甚至抗癌。但是,不科学、不健康的性生活则与以下几种癌症有关联。
阴茎癌:阴茎癌的发生除了与包皮垢反复刺激相关,还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单纯疱疹病毒是阴茎癌的可能致癌因素,阴茎癌性伴侣宫颈癌的发病率升高3~8倍;人乳头状病毒(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可以感染各器官上皮,造成尖锐湿疣发病迅速上升,而尖锐湿疣是阴茎癌癌前病变的一种。在儿童期行包皮环切术,可避免绝大多数阴茎癌发生,同时造福其伴侣,降低宫颈癌发生。
宫颈癌:宫颈癌是最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生与性行为密切相关,性活跃、初次性生活小于16岁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与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宫颈癌的此类高危男子性接触,则宫颈癌发生概率明显增高。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宫颈癌患者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单纯疱疹病毒也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一定关系。接种HPV疫苗和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口咽癌:全球范围口咽癌发生逐年增长,吸烟、饮酒是口咽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它与性行为有何联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无吸烟、饮酒习惯的口咽癌患者与宫颈癌有类似的危险因素,如性伴侣数量多、初次性行为低龄化、口交性行为史和生殖器疣病史,同时检测发现其HPV阳性。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特定口咽癌患者通过口交等性传播获得,也有研究人员称之为“性传播性癌”,当然该说法还需进一步验证。增强防护观念,必要时使用口交专用安全套和安全膜,可预防通过口交途径引起的感染性传播性疾病。
前列腺癌:前列腺癌与性生活的关系比较复杂,目前尚未有定论,只能说“与性生活可能相关”。有研究认为,射精对前列腺有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前列腺癌发生;还有学者提示,性传播性疾病如HPV感染与前列腺癌发生之间有关联。但同时另有研究人员提出了不一致的研究结论。对于前列腺癌的预防,在性生活方面还无法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因此,建议有排尿问题的中老年前列腺疾病患者及早到泌尿外科进行PSA等筛查,由专科医师决定是否需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
可见,不是性生活导致癌症,而是不洁性生活可能导致相应癌症发生,HPV、单纯疱疹病毒等可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量则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洁身自好,拒绝不洁性生活,关爱自己、保护性伴侣。
与性生活关系不明显的泌尿生殖道肿瘤
目前无研究证据表明,膀胱癌、睾丸癌、肾癌和精囊癌等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关系。精囊癌发生虽然与性生活无明显相关,但常以性生活时出现血精为首发症状,出现血精不应惊慌,尚需与精囊炎症等相鉴别。
专家支招
在从事可能不安全的阴道、肛门性交或口交时,应自始至终使用避孕套,以有效隔离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巨细胞病毒、淋病球菌、梅毒螺旋体和艾滋病病毒等。性行为活跃者,应定期做相关医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