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背包里常年装着:一部笔记本电脑,一部Kindle。其实创业这一年以来,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除了跟人谈事儿,就是对着电脑,以致于Kindle常年被打入冷宫,无暇打开。但是我仍然一直装着它,走哪儿——去饭馆、坐地铁——都会随身带着,心里想着:或许就有十分钟时间呢、或许某一刻就想看一看呢。是的,Kindle给了我阅读的安全感:只要我想,它就立即能给——用最轻薄简省得多的方式。
就像今天手机给绝大多数人社交与资讯的安全感一样。
我想,这就是好产品了。它能用恰当的方式、用市场上同类产品最好的方式,满足你哪怕仅此一点的需求。极致地满足,以致于不可替代。
好产品是跟用户“互相调教”出来的
Kindle于我好在哪?
轻,170克。比一般的书还轻便。
E-Ink Pearl电子墨水屏幕,阅读特舒服,不刺激眼睛。
可以装N多本书,想穿插跳跃着看哪本,随时。
设计线条干练简洁,不累赘,不暴力。
一开始,我还用它来同步一些新闻、甚至在里面开浏览器上网,后来,我除了同步书籍内容时,我从不用它来上网,也不再看新闻了。因为实在太麻烦了。屏幕虽比手机大,但操作麻烦程度是手机数倍,还是黑白屏,上网真像进入默哀日。当我想明白我对它的需求就是惟一一点:看书——之后,它于我的不可替代性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强了。
所以,一件好产品,不是天然被定义、生来而成的;不会是针对所有人而言的。所谓的好产品,多半是使用者与它互动、相互调教出来的。你调教它的性能,它调教你的期望与需求。如果双方的这种关系能趋致平衡,你们之间会有一种心领神会,能和睦共生好一段时间、甚至十年之久。
事实上,有一段时间,我书包里是电脑、Kindle、iPad,三者齐备。但后来,我发现我对iPad的刚需其实并没那么强,就果断搁家了。说这事儿并不是说iPad不是好产品,而是想说明:产品的价值因用户的需求而异;全心全意满足一个用户的一个需求,对一件产品来说有多重要——其他都是浮云。iPad对某些不需要在互联网上做那么多输入工作、或喜欢看视频、玩游戏的人来说,就是最好的电子产品。而当我这些需求不那么强烈时,它就只是一个只存在在别人口碑里的、或者我用起来也还不错的产品,但我不会像将把Kindle随身带那样对它那样依赖。
以上是我作为用户,对产品一点最简单的感受。似乎也不能说出更多。因为我确实不是一个对物质也好、商品产品也罢,追踪密切的人,或者说有那么多讲究。事实上,更多时候,我更喜欢观摩、学习、琢磨好产品背后的的创作者与创造者。相较于吃一枚鸡蛋,我还真是更喜欢研究一只母鸡。难道后者不是一件更有趣的事?他们生动、活泼,在他们的经历里,你能看到创意创造的天份、欢欣与痛苦。有些东西你遥不可及,有些东西你感同身受。
做好产品难在哪?
这个年代,打造绝大多数硬件软件都已不太难了。以后要将3D打印普及起来,那更是人人皆可当“创客”。可是,做出一件压得住场子、能超越绝大多数同类货色的产品,仍然是件极难的事。
难在:你要抛却功利心。乔布斯的那句“我创业从来不是为了钱”在一些人听来很矫情。可这可能就是事实。他说,“能赚钱很棒,因为那样你才能够制造伟大的产品。但是动力来自产品,而不是利润。”他举把他从苹果赶走的斯卡利的例子,他说斯卡利错在把赚钱当成了目标。“(赚钱是结果还是目的,)这只是个微妙的差别,但却会影响每一件事:你聘用谁,提拔谁,会议上讨论什么事情。”
为什么世上糟糕的产品太多?最起始的原因,大多数人造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千方百计地把手里的活儿做成一个好商品,而非好产品。好商品不见得就是好产品。最近退下CEO的史玉柱出了一本《史玉柱自述》。。那天我粗翻了翻此书,深感史玉柱是一个商业奇才,对人性世故的洞察贯穿于其产品与营销的设计中。他一切的指向,都是把脑白金或《征途》游戏变成一款好商品,而不是好产品。他的目的也达到了。
史玉柱退了。遗憾的是,没能见到这么天才的一颗大脑,不抱功利心地制造出一款好产品。也许他退休后要做的慈善事业,还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产品?
难在:你要由繁至简,想清楚产品价值的根本性依归。没写惯文章的人,提笔忘言,或者提笔脑中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根本性原因在于,你恐怕没有想好要讲一个什么故事、告诉别人一个什么观点、什么道理。做产品往往也是这道理。如何将你对一件事情、一个群体、一类处境、一桩需求的思考,浓缩成一个价值的诉求?
这就像投资人向创业者讨商业模式一样:你能一句话说清你这事儿是干什么的吗?
如果你最终得到了答案,这个答案看上去简单无比。就如今天,Google,是要连结全世界的信息;Facebook,是要连结全球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得很清楚,可是,这样简炼的描述,是穿越了多少千山万水柳暗花明才得以抵达。这里面的曲折与纠结,只有真正做过产品的人,才能体会。
造产品者,往往亦会贪心,想要做出太多,想要给用户提供太多。结果在“太多”中迷失掉价值依归。所以,聚焦与明确产品价值,不但考验造产品的人对用户与需求的理解有多深,还考验你是否能勇敢地对自认为的一众“心得”说NO。
一种简单宁静的状态,往往能有助于你明辨出各种歧见。
难在:你既需要保持自我,亦需要观照他人。这世上,大概只有极少数天选之才,可以在自由充分表达自我的同时,亦成全他人一段物质或精神上的福份,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天然刚刚好。而大多数好产品的制造者,都是在自我表达与讨好(这里的讨好不是贬义词)他人之间寻求到的平衡。这个平衡稍没掌握好,产品表达要么生硬而僵直,要么令人看不起。
还难在,也是最基本的——其实对产品人来说,你后天学习的技能是否足够丰富、熟练,足以工具化地表达你的一段心思或理解?
说到底,产品就是造物者的物化。你的心境、状态、修炼、技能程度,交融在一起,结晶为你手中的产品。你是怎样,产品就怎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好产品或坏产品,来识别人的质地。
(作者为虎嗅网创始人)
就像今天手机给绝大多数人社交与资讯的安全感一样。
我想,这就是好产品了。它能用恰当的方式、用市场上同类产品最好的方式,满足你哪怕仅此一点的需求。极致地满足,以致于不可替代。
好产品是跟用户“互相调教”出来的
Kindle于我好在哪?
轻,170克。比一般的书还轻便。
E-Ink Pearl电子墨水屏幕,阅读特舒服,不刺激眼睛。
可以装N多本书,想穿插跳跃着看哪本,随时。
设计线条干练简洁,不累赘,不暴力。
一开始,我还用它来同步一些新闻、甚至在里面开浏览器上网,后来,我除了同步书籍内容时,我从不用它来上网,也不再看新闻了。因为实在太麻烦了。屏幕虽比手机大,但操作麻烦程度是手机数倍,还是黑白屏,上网真像进入默哀日。当我想明白我对它的需求就是惟一一点:看书——之后,它于我的不可替代性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强了。
所以,一件好产品,不是天然被定义、生来而成的;不会是针对所有人而言的。所谓的好产品,多半是使用者与它互动、相互调教出来的。你调教它的性能,它调教你的期望与需求。如果双方的这种关系能趋致平衡,你们之间会有一种心领神会,能和睦共生好一段时间、甚至十年之久。
事实上,有一段时间,我书包里是电脑、Kindle、iPad,三者齐备。但后来,我发现我对iPad的刚需其实并没那么强,就果断搁家了。说这事儿并不是说iPad不是好产品,而是想说明:产品的价值因用户的需求而异;全心全意满足一个用户的一个需求,对一件产品来说有多重要——其他都是浮云。iPad对某些不需要在互联网上做那么多输入工作、或喜欢看视频、玩游戏的人来说,就是最好的电子产品。而当我这些需求不那么强烈时,它就只是一个只存在在别人口碑里的、或者我用起来也还不错的产品,但我不会像将把Kindle随身带那样对它那样依赖。
以上是我作为用户,对产品一点最简单的感受。似乎也不能说出更多。因为我确实不是一个对物质也好、商品产品也罢,追踪密切的人,或者说有那么多讲究。事实上,更多时候,我更喜欢观摩、学习、琢磨好产品背后的的创作者与创造者。相较于吃一枚鸡蛋,我还真是更喜欢研究一只母鸡。难道后者不是一件更有趣的事?他们生动、活泼,在他们的经历里,你能看到创意创造的天份、欢欣与痛苦。有些东西你遥不可及,有些东西你感同身受。
做好产品难在哪?
这个年代,打造绝大多数硬件软件都已不太难了。以后要将3D打印普及起来,那更是人人皆可当“创客”。可是,做出一件压得住场子、能超越绝大多数同类货色的产品,仍然是件极难的事。
难在:你要抛却功利心。乔布斯的那句“我创业从来不是为了钱”在一些人听来很矫情。可这可能就是事实。他说,“能赚钱很棒,因为那样你才能够制造伟大的产品。但是动力来自产品,而不是利润。”他举把他从苹果赶走的斯卡利的例子,他说斯卡利错在把赚钱当成了目标。“(赚钱是结果还是目的,)这只是个微妙的差别,但却会影响每一件事:你聘用谁,提拔谁,会议上讨论什么事情。”
为什么世上糟糕的产品太多?最起始的原因,大多数人造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千方百计地把手里的活儿做成一个好商品,而非好产品。好商品不见得就是好产品。最近退下CEO的史玉柱出了一本《史玉柱自述》。。那天我粗翻了翻此书,深感史玉柱是一个商业奇才,对人性世故的洞察贯穿于其产品与营销的设计中。他一切的指向,都是把脑白金或《征途》游戏变成一款好商品,而不是好产品。他的目的也达到了。
史玉柱退了。遗憾的是,没能见到这么天才的一颗大脑,不抱功利心地制造出一款好产品。也许他退休后要做的慈善事业,还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产品?
难在:你要由繁至简,想清楚产品价值的根本性依归。没写惯文章的人,提笔忘言,或者提笔脑中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根本性原因在于,你恐怕没有想好要讲一个什么故事、告诉别人一个什么观点、什么道理。做产品往往也是这道理。如何将你对一件事情、一个群体、一类处境、一桩需求的思考,浓缩成一个价值的诉求?
这就像投资人向创业者讨商业模式一样:你能一句话说清你这事儿是干什么的吗?
如果你最终得到了答案,这个答案看上去简单无比。就如今天,Google,是要连结全世界的信息;Facebook,是要连结全球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得很清楚,可是,这样简炼的描述,是穿越了多少千山万水柳暗花明才得以抵达。这里面的曲折与纠结,只有真正做过产品的人,才能体会。
造产品者,往往亦会贪心,想要做出太多,想要给用户提供太多。结果在“太多”中迷失掉价值依归。所以,聚焦与明确产品价值,不但考验造产品的人对用户与需求的理解有多深,还考验你是否能勇敢地对自认为的一众“心得”说NO。
一种简单宁静的状态,往往能有助于你明辨出各种歧见。
难在:你既需要保持自我,亦需要观照他人。这世上,大概只有极少数天选之才,可以在自由充分表达自我的同时,亦成全他人一段物质或精神上的福份,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天然刚刚好。而大多数好产品的制造者,都是在自我表达与讨好(这里的讨好不是贬义词)他人之间寻求到的平衡。这个平衡稍没掌握好,产品表达要么生硬而僵直,要么令人看不起。
还难在,也是最基本的——其实对产品人来说,你后天学习的技能是否足够丰富、熟练,足以工具化地表达你的一段心思或理解?
说到底,产品就是造物者的物化。你的心境、状态、修炼、技能程度,交融在一起,结晶为你手中的产品。你是怎样,产品就怎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好产品或坏产品,来识别人的质地。
(作者为虎嗅网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