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既是学习品质,又是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不需要他人提醒与督促的自觉行为,合作学习是相互帮忙共同完成任务的行为,探究学习是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创新思维表现,三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仍然有不少老师把这三学习方式没有科学合理的应用,致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学习方式 应用 误区 对策
为了彻底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全新的理念,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推行着这种新思想,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看到,推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方式在课堂应用中的误区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是不需要他人提醒与督促的自觉行为。它首先是一种学习品质,其次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说它是品质,是因为学习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一项权利,也是学生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用课程标准的观点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事情就由学生做主,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请教老师与同学及其周围的其他人,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历练中最终达到自能读书学习的水平。说它是学习方式,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传统教学中,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学习是灌输式的,有强迫之嫌,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依赖习惯,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局面,让学生先“动”起来,先產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再尝试着自己去阅读求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就请教他人,比如老师、家长、同学等人。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而是帮助。但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仍然有不少老师把学习的事情完全推给学生,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伸出援手去帮助,一味地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结果是学生花了好大气力,用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把问题解决。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构建了“自主尝试——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的模式,这一模式真的把学生推到了主人地位。问题由学生生发,问题由学生解决,但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之间即小组合作是解决不了的,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我们没有看到老师的参与。时间一长,学生积累的问题多了,就对学习不感兴趣了,这种恶性循环,不仅造成学习的低效率,还让学生厌恶学习了。这就是教学的误区。我在优质课竞赛的课堂上看到很奇怪的一幕:一个老师提出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学生想了好半天,还是没有想出答案,结果老师就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最后,老师很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想不出答案呢,你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到哪里去了。”老师一生气,这个问题就放弃解决了。这个案例说明,老师真的没有理解自主学习的要义,走进了自主学习的误区。这种误区的出现,根本原因是老师对自主学习的内涵没有理解到位。自主学习不是把学习的任务完全推给学生,而是在老师的参与引导下的循序渐进,同时,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式的学习,是在共同教学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努力。这里面就牵扯到目标与问题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科特征,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目标过高,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达到,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无论怎样讨论,都得不出结果。因此,目标与问题都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自主努力,或者在别人的稍微帮助下能够解决。而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常常是茫然的,他们常常不清楚一堂课应该达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参与,老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为学生拟定切实的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提出适宜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建构这样的教学模式:提出目标——自主学习——参与讨论——解决问题。这里的“参与讨论”,老师也要把自己摆进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点拨或者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这里的老师讲解不是灌输式,是学生自主期待之下的学习与请教,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不是被动学习。要知道,学习是一件复杂的有难度的工程,常常是个体无法单独完成的,需要其他人的帮助,需要小集体或者大群体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当自主学习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与别人一起学习讨论,就有可能解决问题,而且效果效率都很好。
二.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应用中的误区
合作学习首先也是一种学习品质。要知道,学习是一件复杂的有难度的工程,常常是个体无法单独完成的,需要其他人的帮助,需要小集体或者大群体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即当自主学习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与别人一起学习讨论,就能解决问题,而且效果效率都很好。合作的本质是将整体分割成部分,把人员按照某个标准分开,进行分工,各自承担一部分,各自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部分,最后将部分合成,形成整体。目前,合作学习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没有合作的必要,二是不该合作的合作,三是没有合作的科学规划,四是该合作的时候不合作。有一部分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常常将一些个体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式学习,比如,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文本或者调动知识储备与学习经验,就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但老师却硬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结果是学生即刻说出答案后便在一起聊天玩耍。这就是没有必要的合作,合作在此只是一种虚设的形式而已。有些老师的课堂合作,是不该合作的合作,比如,老师提出一篇课文应该掌握学会的一些新单词,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就去合作。我听课时遇到这样一个片段:老师把10个单词分成两组,让一部分学生学第一组单词,让一部分学生学习第二组单词,然后两部分学生交换学习方法。这种方式,看似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为对于这10个单词,每个学生都要无一例外地学习掌握,因此,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内容是不能用合作学习方式的。这样的合作,两组学生对两组单词只能掌握其中的一组,对另外一组是没有掌握的。第三种情况是没有规划的合作。合作是需要精心规划的,要把一项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或者结构框架去科学合理地分解,让其成为紧密相连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的内容特征,分配合适的人选,即每一部分要充分发挥人员特长,再给学生充分的准备与合作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实践,出成果,有汇报。比如,分角色朗读,就是合作的最佳内容。先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所了解和感知,再让学生把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找出来进行分析,最后选配适合不同角色的学生去进一步感知其所承担的角色,并把角色承担起来,用朗读的方式加以展示。可惜的是,好多老师就这种合作素材也没有认真规划,课堂上非常随意地指定不同的学生学生朗读不同的角色,结果是细声细语的学生朗读的是性格彪悍的角色,雄壮有力的学生朗读的是凄凄切切的角色,就像有老师曾开玩笑调侃的,张飞扮演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林黛玉扮演的是神雕侠女。合作学习方式最大的问题是该合作时没有合作。目前,合作学习的最大误区是老师走出了合作队伍,成了课堂中的看客,一味地让学生去合作,自己始终没有参与进去。其实,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合作不仅需要在同学之间进行,更需要学生和老师互动,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不能只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单向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不光体现在对教学时空的驾驭,更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点拨与难点的破解上。教师总是高于学生的,当学生对某一个内容的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站出来,或提示诱导,或讲解释疑,推动合作的进度,提升合作的效率,在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看到的现象常常是学生在小组里叽叽喳喳地讨论,就是得不出老师满意的答案,老师就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放胆去讲,他们认为一旦老师放胆去讲了,就又回到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了,认为这种灌输式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其实,新课程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一定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合作,而且承认这种合作是最佳合作。
三.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应用中的误区
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技巧与提问的方式等。问题就是一种疑惑,学生在阅读中会生发许多疑问,即对文本的不理解之处或者文本与自己生活经验的出入等。比如英语中为什么是名在前姓在后,比如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个词语描绘而没有用那个词语描绘。问题的本质是一种矛盾,即学生的认知与文本内容的不一致。目前,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用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有发问的语气,没有问题的实质,比如,老师问学生“大家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呢?”这个问题就只有疑问的语气,没有问题实质,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很简单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可以随口而出,没有思考的价值。二是所问的问题不是本学科的问题,是其他学科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问老师:“外国的狗一般能活多少年?”这个问题属于生物课上的科学探究问题,不是英语课上的语言阅读问题,英语语文这类学科,中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要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三是问题大而难,很难找到问题解决的思维角度,也做不出结果来。比如,有老师问学生:“什么是经典文学呢?”这是一个需要专家研究的问题,中小学生怎能回答得了呢,因为这个问题需要用下定义的方式去回答,而下定义对中小学生来说,那是难于上青天的。因此,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运用,一定要引导学生提出符合学科特征的问题,而且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学习方式 应用 误区 对策
为了彻底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全新的理念,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推行着这种新思想,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看到,推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方式在课堂应用中的误区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是不需要他人提醒与督促的自觉行为。它首先是一种学习品质,其次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说它是品质,是因为学习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一项权利,也是学生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用课程标准的观点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事情就由学生做主,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请教老师与同学及其周围的其他人,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历练中最终达到自能读书学习的水平。说它是学习方式,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传统教学中,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学习是灌输式的,有强迫之嫌,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依赖习惯,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局面,让学生先“动”起来,先產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再尝试着自己去阅读求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就请教他人,比如老师、家长、同学等人。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而是帮助。但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仍然有不少老师把学习的事情完全推给学生,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伸出援手去帮助,一味地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结果是学生花了好大气力,用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把问题解决。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构建了“自主尝试——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的模式,这一模式真的把学生推到了主人地位。问题由学生生发,问题由学生解决,但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之间即小组合作是解决不了的,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我们没有看到老师的参与。时间一长,学生积累的问题多了,就对学习不感兴趣了,这种恶性循环,不仅造成学习的低效率,还让学生厌恶学习了。这就是教学的误区。我在优质课竞赛的课堂上看到很奇怪的一幕:一个老师提出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学生想了好半天,还是没有想出答案,结果老师就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最后,老师很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想不出答案呢,你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到哪里去了。”老师一生气,这个问题就放弃解决了。这个案例说明,老师真的没有理解自主学习的要义,走进了自主学习的误区。这种误区的出现,根本原因是老师对自主学习的内涵没有理解到位。自主学习不是把学习的任务完全推给学生,而是在老师的参与引导下的循序渐进,同时,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式的学习,是在共同教学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努力。这里面就牵扯到目标与问题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科特征,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目标过高,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达到,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无论怎样讨论,都得不出结果。因此,目标与问题都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自主努力,或者在别人的稍微帮助下能够解决。而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常常是茫然的,他们常常不清楚一堂课应该达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参与,老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为学生拟定切实的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提出适宜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建构这样的教学模式:提出目标——自主学习——参与讨论——解决问题。这里的“参与讨论”,老师也要把自己摆进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点拨或者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这里的老师讲解不是灌输式,是学生自主期待之下的学习与请教,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不是被动学习。要知道,学习是一件复杂的有难度的工程,常常是个体无法单独完成的,需要其他人的帮助,需要小集体或者大群体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当自主学习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与别人一起学习讨论,就有可能解决问题,而且效果效率都很好。
二.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应用中的误区
合作学习首先也是一种学习品质。要知道,学习是一件复杂的有难度的工程,常常是个体无法单独完成的,需要其他人的帮助,需要小集体或者大群体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即当自主学习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与别人一起学习讨论,就能解决问题,而且效果效率都很好。合作的本质是将整体分割成部分,把人员按照某个标准分开,进行分工,各自承担一部分,各自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部分,最后将部分合成,形成整体。目前,合作学习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没有合作的必要,二是不该合作的合作,三是没有合作的科学规划,四是该合作的时候不合作。有一部分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常常将一些个体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式学习,比如,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文本或者调动知识储备与学习经验,就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但老师却硬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结果是学生即刻说出答案后便在一起聊天玩耍。这就是没有必要的合作,合作在此只是一种虚设的形式而已。有些老师的课堂合作,是不该合作的合作,比如,老师提出一篇课文应该掌握学会的一些新单词,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就去合作。我听课时遇到这样一个片段:老师把10个单词分成两组,让一部分学生学第一组单词,让一部分学生学习第二组单词,然后两部分学生交换学习方法。这种方式,看似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为对于这10个单词,每个学生都要无一例外地学习掌握,因此,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内容是不能用合作学习方式的。这样的合作,两组学生对两组单词只能掌握其中的一组,对另外一组是没有掌握的。第三种情况是没有规划的合作。合作是需要精心规划的,要把一项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或者结构框架去科学合理地分解,让其成为紧密相连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的内容特征,分配合适的人选,即每一部分要充分发挥人员特长,再给学生充分的准备与合作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实践,出成果,有汇报。比如,分角色朗读,就是合作的最佳内容。先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所了解和感知,再让学生把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找出来进行分析,最后选配适合不同角色的学生去进一步感知其所承担的角色,并把角色承担起来,用朗读的方式加以展示。可惜的是,好多老师就这种合作素材也没有认真规划,课堂上非常随意地指定不同的学生学生朗读不同的角色,结果是细声细语的学生朗读的是性格彪悍的角色,雄壮有力的学生朗读的是凄凄切切的角色,就像有老师曾开玩笑调侃的,张飞扮演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林黛玉扮演的是神雕侠女。合作学习方式最大的问题是该合作时没有合作。目前,合作学习的最大误区是老师走出了合作队伍,成了课堂中的看客,一味地让学生去合作,自己始终没有参与进去。其实,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合作不仅需要在同学之间进行,更需要学生和老师互动,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不能只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单向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不光体现在对教学时空的驾驭,更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点拨与难点的破解上。教师总是高于学生的,当学生对某一个内容的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站出来,或提示诱导,或讲解释疑,推动合作的进度,提升合作的效率,在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看到的现象常常是学生在小组里叽叽喳喳地讨论,就是得不出老师满意的答案,老师就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放胆去讲,他们认为一旦老师放胆去讲了,就又回到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了,认为这种灌输式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其实,新课程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一定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合作,而且承认这种合作是最佳合作。
三.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应用中的误区
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技巧与提问的方式等。问题就是一种疑惑,学生在阅读中会生发许多疑问,即对文本的不理解之处或者文本与自己生活经验的出入等。比如英语中为什么是名在前姓在后,比如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个词语描绘而没有用那个词语描绘。问题的本质是一种矛盾,即学生的认知与文本内容的不一致。目前,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用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有发问的语气,没有问题的实质,比如,老师问学生“大家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呢?”这个问题就只有疑问的语气,没有问题实质,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很简单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可以随口而出,没有思考的价值。二是所问的问题不是本学科的问题,是其他学科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问老师:“外国的狗一般能活多少年?”这个问题属于生物课上的科学探究问题,不是英语课上的语言阅读问题,英语语文这类学科,中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要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三是问题大而难,很难找到问题解决的思维角度,也做不出结果来。比如,有老师问学生:“什么是经典文学呢?”这是一个需要专家研究的问题,中小学生怎能回答得了呢,因为这个问题需要用下定义的方式去回答,而下定义对中小学生来说,那是难于上青天的。因此,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运用,一定要引导学生提出符合学科特征的问题,而且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