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分析与演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g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作曲技法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演奏中小提琴特有技术的运用,力图阐释整部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作曲家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勃拉姆斯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一勃拉姆斯生平概述
  
  勃拉姆斯(J.Brahms,1833-1897)生于德国汉堡,是一位低音提琴演奏员的儿子。自幼显示出音乐才能,6岁开始从父亲学习小提琴,同时入小学接受一般教育。1840年从柯塞尔学习钢琴,3年后,柯塞尔将他介绍给自己的老师马克森,马克森引导他学习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很少接触当时的浪漫主义音乐。因家境贫困,勃拉姆斯13岁离开学校,以编写通俗音乐、教授私人学生和在娱乐场所弹奏钢琴补贴家用。1853年与匈牙利小提琴家赖门依一起旅行演出,在汉诺威遇见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两人结为终身好友。约阿希姆介绍他拜访李斯特和舒曼,后来舒曼著文《新的道路》中预言了勃拉姆斯的才华和发展。舒曼去世后,勃拉姆斯长期保持与克拉拉的友谊,此期间创作了《舒曼主题变奏曲》、《幻想曲》等作品。1857-1860年,勃拉姆斯任德国莫尔宫廷音乐指导。勃拉姆斯在1878年的夏天,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献给约阿希姆,并由约阿希姆于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首演。虽说最初的华彩乐段是为约阿希姆所创,但至今已有近20个华彩版本,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是如此之高。1863年勃拉姆斯应邀任维也纳合唱团指挥,自此定居该城。次年辞去指挥职务,除到各地指挥演出外,主要从事创作。晚年享有很高声誉。1896年5月参加克拉拉的葬礼,因悲伤和疲劳过度,翌年病逝。
  勃拉姆斯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人物。他的创作如斑驳陆离的多棱镜,曲折地反映着当时时代、社会的风貌以及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他自幼受到德奥古典音乐和浪漫派先驱音乐创作的启迪与影响。这些优秀艺术遗产成为他终生探求的重要领域。在所有浪漫主义作曲家中,勃拉姆斯处理抒情性与古典曲式相矛盾的要求最为出色。这种矛盾首先表现在他早期与晚期作品的截然相反的情调上。青年时期的作品明朗、乐观,成熟时期的部分作品也气象恢弘,颇富激情。他说过:“希望我们对生活永远有一种新鲜、尽可能快乐高兴的情绪。”但他晚年的作品则侧重个人的抒情写意,比较含蓄内向,更多地带有消极退隐的灰色情调。即使在某些较富感情的篇章中,他也写的很理智而客观,仿佛有意筑起一道堤坝去截拦情感波澜的冲击,缺乏鲜明的感情上或形象上的魅力,使人感到单调、艰涩。他同时将积极与消沉、光明与黑暗、乐观与悲观对置起来加以表现,形成一种相互矛盾的局面,这实质上是作曲家内心矛盾在创作上的反映。因此,对勃拉姆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学音乐的人都知道协奏曲的意义,但在这里我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协奏曲的概念,以便广大音乐爱好者能够理解。协奏曲原本是指一个或几个歌唱声部,用器乐伴奏的乐曲,伴奏或用数字低音(低声部乐器),或加用几件乐器。这里的协奏曲是指由一件乐器独奏,乐队协奏的作品。勃拉姆斯一生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曲、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曲等,他还作有200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音乐风格既反映出德国北部故乡的朴质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最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特色。就其历史功绩而言,在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之所以分析这首曲子,是把我自己从学习和练习演奏过程中的体会记录下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二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分析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1878年,这首曲子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本曲连同柴科夫斯基(D大调)、贝多芬(D大调)和门德尔松(e小调)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协奏曲。乐曲具有浓厚的匈牙利民歌情调和田园牧歌风味,这种厚重与安详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很多音乐家都认为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成熟度、思想的深邃性近乎完美,是其他乐曲无法比拟的。有人比喻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 门德尔松的是女性,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这是一个传统的奏鸣曲式快板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独奏小提琴进入之前,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与单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题,乐队以进行曲风格进行演奏,整个乐段有力激昂,最后乐队全奏,以柱式和弦终止。独奏小提琴进入,以d小调热情而绚丽地奏响了华彩性的引子,在乐队长音的衬托下,独奏小提琴演奏出以上、下行音阶和分解和弦构成的引子。通过一个D大调导音上的长颤音,进入主部主题。“之后,独奏小提琴以音阶上下穿行其中,时隐时现,时而连弓,时而顿弓,时而和弦强奏。”进入连接部后,也始终保持着这种格局。连接部最后的段落,由十六分音符转向连弓演奏的三连音分解和弦,流畅而缠绵,由中音区逐渐向高音区攀沿,同时调性往副部靠拢,直到这一段落之后,独奏提琴停止于A大调的导音上,紧接乐队以A大调分解和弦承接,为副部的到来作好调性准备,独奏小提琴在弦乐拨奏的轻快背景下,奏出动听的副部主题。这支旋律将级进音型与跳进音型融合在一起,显得格外迷人,就像是唱给恋人的一首真挚的情歌。这一旋律演奏之后,乐队紧接重复,显得音乐情感更加浓郁。接下来的结束部都是以快速音阶构成的段落。乐队以长音和弦相衬,连续的强力度演奏,音符的时值也越来越缩短。高潮时,音阶上行结束于A大调的主音——呈示部结束了,乐章进入了展开部。
  展开部开始处,乐队演奏了大段的极富交响性段落,主部主题成为展开部音乐发展的基础,主题开始的五个基本音符出现于不同的调性上,时而由乐队明确奏出,时而又隐伏在独奏提琴的技巧性乐句中。虽然副部主题的音调片段以及其他几个主题的音调也出现在音乐发展之中,但却未能成为推动音乐发展的动力。主部主题在展开部中起着主宰的作用,在这里,它显得更富动力,更有气势。再现部时,乐队一开始就以宏大的气势奏出主部主题。这时的主部主题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情绪上有了很大的对比,它更加富有颂歌的气质,演奏的主题速度减慢,充满牧歌风格。副部再现时出现在#F大调上,保持了原来的“情歌”意味。之后,结束部在主调上再现。独奏小提琴再现结束部之后,乐队全奏出一个辉煌的结束性乐段,停留在D大调属和弦,同时独奏小提琴进入,演奏出华彩乐段。
  这段华彩多以主部主题为基础而进行即兴演奏。勃拉姆斯在总谱中没有为这段华彩写下任何音符,至今流传下来的即兴华彩乐段达10余种之多。用的最多的是约阿西姆所作的。在华彩乐段的结尾,由一个轻柔的颤音导回再现部。
  最后,由独奏小提琴以激动的双音奏出由主部主题动机发展而成的情绪热烈的段落,豪迈地结束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整个乐章从头至尾都具有浓重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征。
  第二乐章,这一优美柔和的慢板乐章,是勃拉姆斯著名的抒情篇章,三段体。由乐队长音引出的第一部分主题,首先由管乐器缓慢地开始,之后由双簧管奏出徐缓优美的田园风格旋律,以F大调主和弦分解音构成,稍稍带有一丝荒凉的感觉,这无疑是整个乐章中最动人之所在。它使人想起了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二者在调性、节奏型、风格、情绪等方面都有相近之处。它与这首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一样,从不同侧面刻画出田园情趣。中部调性由明朗的F大调转入#f小调。主部主题再现时,独奏小提琴和双簧管交替演奏这个迷人的旋律。“华丽的装饰音型拭去了中部那种迷离而略带伤感的色彩。优美恬静的牧歌渐渐地消失在静谧的气氛之中。”
  第三乐章,活泼而似游戏的快板,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形式,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创造性的乐章。“主部主题是根据匈牙利的吉卜赛舞曲节奏和旋律特色精心创作出来的,这使我们想起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因为约阿西姆是匈牙利人,这一主题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而创作的。”这个节奏强烈,曲调有力的主题,富于火热奔放的舞蹈性。它先由独奏小提琴的重音演奏,然后由乐队壮大的气势加以反复。这个主题贯彻整个终乐章,以独奏或合奏反复多次,特别是在结尾部分,它以三连音节奏型出现,显示出壮阔豪迈的进行曲风格。
  在主部主题结束后,弦乐组拨出轻盈跳动的节奏型,使音乐气氛由豪壮转为秀巧。这时,副部主题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它短小轻快,富有幽默感。
  再现部副部戏谑的音调首先响起,这个火热的主题经过发展,进入气魄宏大的尾声。这时,由主部材料发展而成的三连音音型,从大提琴声部开始,再由独奏小提琴变化重现,速度加快,音色越来越明亮,最终达到全曲的高潮。最后,全曲以极富匈牙利特色的三个有力的和弦,在辉煌洪亮的音乐中结束乐曲。
  
  三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演奏
  
  下面来谈谈演奏。这是一首典型的德国风格的协奏曲,对柔弦的浓厚和宽广性要求较高,对演奏者的基本要求是:第一乐章把男性化、威武的第一主题与女性化、温柔的第二主题及强烈的爆发性和弦的第三主题贯穿起来。也许刚开始接触第一乐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但慢慢熟悉之后,才会真正了解它美妙的旋律隐伏在流动的音符之中,流畅细腻,熠熠如生。曾有音乐评论家比喻勃拉姆斯的这首协奏曲就像覆盖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的冰雪,表面平静内在火热。整个乐章充满了田园气息。在演奏第一乐章的开始时,要非常有气势。坚决、果断地奏出乐曲的第一句,接下去的大段十六分音符要演奏的非常流畅、舒展,隐伏其中的旋律要加以强调,并且要演奏的均匀、饱满,不能忽快忽慢。之后,以极富表现力的、动人的“歌声”唱出优美、动听的主部主题。下面的一段有着进行曲风格的和弦,要演奏的坚定有力,给人以振奋人心的感觉。总之,在这个乐章里的大段十六分音符以及三连音中,其旋律都不是暴露在表面的音符上,需要去仔细体会其中包涵的音乐,否则会给人一种拉音阶的错觉。细腻感人的旋律部分要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才仿佛是人们从心里唱出的愉快歌声。
  “第二乐章,优美柔和的慢板,是抒情篇章。音乐中安逸恬静的气氛使人联想到勃拉姆斯写作这首协奏曲的环境——凉爽宜人的培查哈避暑胜地。”这个乐章旋律细腻而流畅。演奏时表情丰富、情绪激动,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内心活动。乐曲的开始以柔和、连贯的声音奏出,换弓不要有痕迹。接着出现情绪激动且极具表现力的旋律。中段又回到开始那优美、安逸的气氛中。最后,乐曲结束在静谧的旋律之中。这一乐章既要演奏得宽广又要表达出它细腻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终乐章,演奏时要幽默轻快、富有活力。乐章的开始要在节奏上演奏的更为壮阔,仿佛一支雄浑有力的进行曲,尤为重要的是要对节奏把握好分寸。中段主题的旋律平缓,柔和流畅,使情绪得到缓解,像是群舞中的小小休息。最后,乐曲在震撼人心的音乐鸣奏中结束全曲。整个乐章充满了热情与乐观的情绪,洋溢着动人的生活场景。它与人们思想情感中的美好向往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百余年来仍广泛地受到人们的理解和青睐。
  
   参考文献:
   [1] 汪启璋:《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2] 廖乃雄:《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 洛秦:《小提琴艺术全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冯玉伟,女,1984—,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西洋乐器、小提琴,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