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很多人在反思中国大学的各种问题,流量思维是其中受人诟病的问题之一。伴随着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点击和分享产生的流量已成为判断信息价值大小的标志,“流量即入口”“流量就是金钱”等流量思维逐渐对传统的营销和宣传手段产生影响。在流量思维影响下,一些高校的宣传出现了过度追求轰动效应、忽视内涵建设的倾向,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和反思。一所高校的声誉和影响力是靠一点一滴的积淀,逐渐形成并被社会大众接受和认可的。靠博取大众眼球带来的轰动效应只能简单地提高其知名度,卻无法从根本上形成高校的品牌效应。“高校品牌”是在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的结果。品牌的树立的确需要打造和包装,但绝不能通过浮躁的手段“拔苗助长”。对于高校自身而言,要寻求新的发展,仅靠猎奇取巧地制造话题和噱头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在于扎扎实实修炼内功,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上下功夫。
@ 铁铮(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作为互联网企业和借助互联网的企业,重视流量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企业也不能为了流量而放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至于大学,显然不能被流量牵着鼻子走,这是大学功能所决定的。大学的职责是立德树人,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殿堂。所以,一切都应该服务于育人这个大目标,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所谓的高流量而丧失底线;大学的使命是文化传承,是滋养社会、教化人民的先锋。所以,一切都应以追求最佳的社会效果为出发点,而不能为了所谓的“10万 ”而哗众取宠、玷污原则。应该警惕的是,在流量至上浊流的冲击下,一些人果真被冲昏了头脑、乱了阵脚,不是脚踏实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而是想法设法搞些虚头巴脑的噱头,吸引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这工程、那举措,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就是没有真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拿不出过硬的科研成果、难以为社会作出贡献。大学早已不是象牙塔,办学需要社会的关注、民众的支持,但要靠真本事、真功夫,而不是仅仅靠包装、靠策划、靠绞尽脑汁来换取流量。
@ 张春萍(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互联网时代,流量反映了一个时间段的浏览数、访问量,流量显示出人气。大学受到流量思维的影响,一些人过分关注作品点击率或者事件的社会关注度,追求流量显示出一种实用主义与现实主义。大学是人类社会精神的灯塔,无论是儒家经典《大学》里关于“大学之道”要达成“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的阐述,还是西方现代大学关于大学精神、大学之道的探究,还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探索,都说明大学必须保持其理想与风骨。对大学之道、大学精神的传递与坚守,正是大学之所以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学是一个摈弃浮躁的地方,大学与社会风尚之间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大学应该是科学家、思想家的家园和绿荫,在宁静、理性的氛围中,专心致志地开展研究、培养人才。多一些静气,把追求简单的粉丝效应、向外扩张转变成为追求大学内涵发展的深耕细作,方能真正实现大学之博大,以独立与创新的精神、自由与求是的态度,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
@ 刘杰(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随着融媒体时代下的各种新媒体平台、自媒体账号的蓬勃发展,造成了一种新闻宣传和网上舆论的浮夸之风。越来越多的媒体受此影响,在追逐博眼球、关注度和点击量的过程中忽视了新闻宣传工作应有的求真、务实和谨慎的态度。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要格外注重输出内容的质量和内涵。高校的宣传工作,要注重大学内涵和格调,不能因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而迷失了大学的独立精神和优良传统。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始终坚持“新闻追求品质,宣传创造价值”的基本准则。多年来,持续注重输出有价值、有品质的内容。在内容上,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紧跟大局、抓住大事;在形式上,探索“中央厨房”的融媒体平台工作模式,在各种媒介发声;在思想上,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遵循,为培养更多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法大建设成世界一流法科名校添砖加瓦。
近年来,很多人在反思中国大学的各种问题,流量思维是其中受人诟病的问题之一。伴随着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点击和分享产生的流量已成为判断信息价值大小的标志,“流量即入口”“流量就是金钱”等流量思维逐渐对传统的营销和宣传手段产生影响。在流量思维影响下,一些高校的宣传出现了过度追求轰动效应、忽视内涵建设的倾向,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和反思。一所高校的声誉和影响力是靠一点一滴的积淀,逐渐形成并被社会大众接受和认可的。靠博取大众眼球带来的轰动效应只能简单地提高其知名度,卻无法从根本上形成高校的品牌效应。“高校品牌”是在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的结果。品牌的树立的确需要打造和包装,但绝不能通过浮躁的手段“拔苗助长”。对于高校自身而言,要寻求新的发展,仅靠猎奇取巧地制造话题和噱头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在于扎扎实实修炼内功,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上下功夫。
@ 铁铮(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作为互联网企业和借助互联网的企业,重视流量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企业也不能为了流量而放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至于大学,显然不能被流量牵着鼻子走,这是大学功能所决定的。大学的职责是立德树人,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殿堂。所以,一切都应该服务于育人这个大目标,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所谓的高流量而丧失底线;大学的使命是文化传承,是滋养社会、教化人民的先锋。所以,一切都应以追求最佳的社会效果为出发点,而不能为了所谓的“10万 ”而哗众取宠、玷污原则。应该警惕的是,在流量至上浊流的冲击下,一些人果真被冲昏了头脑、乱了阵脚,不是脚踏实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而是想法设法搞些虚头巴脑的噱头,吸引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这工程、那举措,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就是没有真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拿不出过硬的科研成果、难以为社会作出贡献。大学早已不是象牙塔,办学需要社会的关注、民众的支持,但要靠真本事、真功夫,而不是仅仅靠包装、靠策划、靠绞尽脑汁来换取流量。
@ 张春萍(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互联网时代,流量反映了一个时间段的浏览数、访问量,流量显示出人气。大学受到流量思维的影响,一些人过分关注作品点击率或者事件的社会关注度,追求流量显示出一种实用主义与现实主义。大学是人类社会精神的灯塔,无论是儒家经典《大学》里关于“大学之道”要达成“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的阐述,还是西方现代大学关于大学精神、大学之道的探究,还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探索,都说明大学必须保持其理想与风骨。对大学之道、大学精神的传递与坚守,正是大学之所以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学是一个摈弃浮躁的地方,大学与社会风尚之间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大学应该是科学家、思想家的家园和绿荫,在宁静、理性的氛围中,专心致志地开展研究、培养人才。多一些静气,把追求简单的粉丝效应、向外扩张转变成为追求大学内涵发展的深耕细作,方能真正实现大学之博大,以独立与创新的精神、自由与求是的态度,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
@ 刘杰(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随着融媒体时代下的各种新媒体平台、自媒体账号的蓬勃发展,造成了一种新闻宣传和网上舆论的浮夸之风。越来越多的媒体受此影响,在追逐博眼球、关注度和点击量的过程中忽视了新闻宣传工作应有的求真、务实和谨慎的态度。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要格外注重输出内容的质量和内涵。高校的宣传工作,要注重大学内涵和格调,不能因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而迷失了大学的独立精神和优良传统。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始终坚持“新闻追求品质,宣传创造价值”的基本准则。多年来,持续注重输出有价值、有品质的内容。在内容上,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紧跟大局、抓住大事;在形式上,探索“中央厨房”的融媒体平台工作模式,在各种媒介发声;在思想上,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遵循,为培养更多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法大建设成世界一流法科名校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