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少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大都是讲完一篇课文,再讲下一篇课文,很少有所创新。这种教学状态显然不足以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近年倡导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方式,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与探索。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整合教材
教师不能依赖教材,不能把它当作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唯一抓手,应该有整合教学的意识。教材给我们的只是一个例子、一种思想和一种写法。可以这样说,仅仅有其一是不够的,而其二、其三需要教师领着学生整合教材之后才能完成。
初中语文教学教什么,由课程目标定;但怎么教,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笔者尝试把相同文体的文章进行整合授课。
以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为例,如果仅仅讲解其中的名句,就好像只有血没有肉。所以在讲课之前,我先查阅资料,了解三首诗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创作这三首诗时不同的情感变化。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不同,诗人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望岳》寫于盛唐时代,诗人正值风华正茂之时,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慷慨豪迈的胸怀;《春望》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初,国家陷入战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诗人忧国思家的真情流露;而《石壕吏》采用记叙的方式,描写了战乱时百姓处境的悲惨,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此及彼、纵横联通,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杜甫心系天下苍生的家国情怀。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相应的主题
笔者认为,可以用某种方法或从某一角度对文章进行归类,这便是主题。第一,从文章的题材入手,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文章可以提炼一个主题。第二,从文章内容和抒发情感的角度入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的中心显然是歌颂人或赞美人;如果是写景的,那么抒发作者的情感肯定与景色有关联。所以,写人的为一类,写景的为一组。第三,从写作手法入手。笔者曾在散文教学中注意到生活琐事与写父母之爱的联系,就将七年级上册《荷叶 母亲》和八年级上册的《回忆我的母亲》《背影》三篇文章,进行了跨级段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过了一把阅读瘾。
三、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理顺几个关系
第一,单篇文章的学习是基础,多篇文章的综合学习是单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单篇的学习可以对文章进行细致分析,注重阅读的厚度;而多文本阅读则注重阅读的高度和宽度。我们要力求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第二,多文本阅读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宽度、高度,还应该注重学习的厚度。第三,多文本阅读与单篇阅读的关系就如同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前者能让我们初步具备认知新事物的能力,后者能让我们练好“内功”。两者的关系,显然是相辅相成的。
(责 编 帕 拉)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整合教材
教师不能依赖教材,不能把它当作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唯一抓手,应该有整合教学的意识。教材给我们的只是一个例子、一种思想和一种写法。可以这样说,仅仅有其一是不够的,而其二、其三需要教师领着学生整合教材之后才能完成。
初中语文教学教什么,由课程目标定;但怎么教,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笔者尝试把相同文体的文章进行整合授课。
以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为例,如果仅仅讲解其中的名句,就好像只有血没有肉。所以在讲课之前,我先查阅资料,了解三首诗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创作这三首诗时不同的情感变化。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不同,诗人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望岳》寫于盛唐时代,诗人正值风华正茂之时,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慷慨豪迈的胸怀;《春望》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初,国家陷入战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诗人忧国思家的真情流露;而《石壕吏》采用记叙的方式,描写了战乱时百姓处境的悲惨,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此及彼、纵横联通,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杜甫心系天下苍生的家国情怀。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相应的主题
笔者认为,可以用某种方法或从某一角度对文章进行归类,这便是主题。第一,从文章的题材入手,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文章可以提炼一个主题。第二,从文章内容和抒发情感的角度入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的中心显然是歌颂人或赞美人;如果是写景的,那么抒发作者的情感肯定与景色有关联。所以,写人的为一类,写景的为一组。第三,从写作手法入手。笔者曾在散文教学中注意到生活琐事与写父母之爱的联系,就将七年级上册《荷叶 母亲》和八年级上册的《回忆我的母亲》《背影》三篇文章,进行了跨级段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过了一把阅读瘾。
三、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理顺几个关系
第一,单篇文章的学习是基础,多篇文章的综合学习是单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单篇的学习可以对文章进行细致分析,注重阅读的厚度;而多文本阅读则注重阅读的高度和宽度。我们要力求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第二,多文本阅读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宽度、高度,还应该注重学习的厚度。第三,多文本阅读与单篇阅读的关系就如同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前者能让我们初步具备认知新事物的能力,后者能让我们练好“内功”。两者的关系,显然是相辅相成的。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