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一个昏迷26天生还希望渺茫的一氧化碳中毒重症患者,解放军406医院持续624小时救援分秒未停。26天后,病人苏醒并逐渐康复,这标志着他们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德医双馨,妙手回春”,这是近日患者王桂珍家属送给解放军406医院的锦旗。2011年11月27日,当一氧化碳中毒重症患者王桂珍被好心的房东周大娘送进这所医院,10岁的小女孩已经停止心跳,36岁的王桂珍生命垂危,就在许多人准备放弃的时候,406医院海潜科军医和医护人员不离不弃,经过26天漫长的昼夜不歇治疗,把一直昏迷不醒的王桂珍从死神手里成功夺了回来,又经过三个月的康复治疗,王桂珍竟恢复如常人可以生活自理。
灾难悄然袭向幸福的三口之家
王桂珍一家原籍在山东肥城,十年前,他们闯关东来到大连,四年前,他们租下了近郊房东周秋菊的房子,因为地處偏僻,每年冬天她都是自己烧炉子取暖。2011年11月26日,天气阴冷,傍晚,天空开始生起雾霾。王桂珍吃过晚饭就带着女儿郝梦丽早早睡下。第二天早上,周大娘见王桂珍家的彩色窗帘还拉着,心想:“肯定不对劲”,凭着多年的邻里相處经验,她断定是出事了。
周大娘找来铁棍撬开房门,一股刺鼻的臭味从狭窄的房间往门外涌,王桂珍娘俩已经不省人事。周大娘一声惊叫,引来了街坊邻居,大家把娘俩抬上出租车,直奔解放军406医院。
此时的406医院海潜科,已经炸开了锅,一些自烧炉子取暖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现象的群众都涌向了这里,医院紧急开通了中毒患者急救绿色通道。刚将两个病人送进高压氧舱的海潜科主任李学文来不及喘口气,就赶紧给王桂珍母女检查,他检查了孩子,瞳孔已经放大,心跳也已停止。
而王桂珍双眉紧锁,气若游丝,脉搏测不到,血压测不到,对于这种一氧化碳深度中毒患者,有着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李学文心里清楚,治愈希望十分渺茫,即便救活也是植物人。
哪怕一线希望也要全力救治
“主任,怕是不行了。”主治医师王岩在李学文身边小声提醒。
“救人!准备多巴胺注射液1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配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500ml……”王医师的话似乎惊醒了沉思的李学文,他吩咐护士王春阳、郭鹏月准备用药。
没有病人家属签字,军医李学文说:“我来處理。”
进入高压氧舱急救没有家属陪护,护士王春阳说:“我来进舱。”
“刚开始没觉得害怕,舱门关上发现除了她就是我,心理就发生了变化,后悔自己不该进来陪护,不过随着王桂珍重复呕吐,忙起来就忘记害怕了。”护士王春阳的话毫不夸张。三个小时的高压氧抢救过程,舱里舱外医生护士连轴转,上要接王桂珍嘴里的带血呕吐物,下要清理其大小便,还得时刻观察送药进度、把握送药速度,就连恶臭的污秽物喷溅到身上,王春阳都顾不上處理。
三个小时的急救结束,已经是下午两点钟,肚子咕咕叫的王春阳面对热气尚存的喷香饭菜,没有半点食欲,她干脆一口没吃,處理掉身上的污秽物,又来到王桂珍的病房里。
病房里,王岩正给王桂珍做病案记录。
“怎么样了?”王春阳小声询问,王医师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主任,还是不行。”做完记录的王岩直言不讳,李学文摆摆手,安排正常用药、进舱接受高压氧治疗。
“医生,你跟我说实话,她如果真不行就保守点治疗,我兄弟家不富裕啊!” 姜长军是王桂珍爱人郝勇泉的工友,平时两人亲如兄弟。
“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努力把她救过来。”李学文的回答是坚定的。
当天下午六时许,在外打工的丈夫郝勇泉风尘仆仆赶到医院。
房东周大娘幽幽地对郝勇泉说:“桂珍不行了。”
“医生、医生……一定要救救我老婆,孩子没了,大人不能再没呀!”郝勇泉激动地抓住李学文的手,任凭泪水滑过脸庞,李学文握着郝勇泉的双手,此刻郝勇泉的心他何尝不懂得。
“这么严重的中毒患者被救活,我只在医学研究杂志上看过一例,但是,请放心,我们一定尽全力抢救。”李学文的话,让郝勇泉看到一线希望。
军地爱心汇聚起来的力量
人间有真爱,患难见真情。王桂珍的病情成了军地各界人士的牵挂,在王桂珍住进医院的当天晚上,医院党委常委集体来到病房慰问王桂珍家属,院长杨金宝还郑重作出承诺,医院一定投入最好的医疗设备,动用其他科室力量全面配合救治,尽快及早帮助王桂珍苏醒过来。
第2天,旅顺口区卫生局、旅顺口区卫生防疫疾控中心等单位领导先后来医院了解王桂珍病情,勉励家属树立信心。
第3天,得知消息的大连市委、市政府,特意委派大连市中心医院ICU病房主任赶到406医院参与专家会诊,指导制订抢救方案。
主治医师王岩按时执行高压氧治疗,每天定期做好临床记录。康复技师刘美鹤坚持每两小时为王桂珍敲打按摩全身,每周平均次数都在百次以上。
更令郝勇泉感动的是,工友姜长军特意辞去手里的活,主动留在医院和他换班陪护,与此同时,于红丽、戴金东等一大批认识不认识的人,也纷纷来到病房,给昏迷中的王桂珍送鲜花、送祝福,就连省内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也相继来到医院表达祝福,这些无形关心给悲痛的郝勇泉多了一分分温暖和感动。
满怀感恩之心,郝勇泉对妻子悉心照料,每次给王桂珍翻身、擦洗,动作格外小心,犹如呵护婴儿一般,上苍似乎被感动了,12月17日,昏迷20天的王桂珍吃力地睁了睁双眼,断断续续地喊出了:“妈妈……你快来呀!……”这一喊,震惊了郝勇泉,也轰动了整個医院。
“王桂珍醒过来了!”苦苦守候了20余天的人们奔走相告,传递着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李学文主任按捺住内心的喜悦,请来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皮肤科专家综合会诊,商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王桂珍的病情开始有了起色,她不时在睡梦中胡喊乱叫,喊着亲人的名字,说着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
“郝勇泉!”苍天不负苦心人,12月23日,做完当天的高压氧治疗,郝勇泉抱着妻子走出舱门那一刻,王桂珍睁开双眼仰头一声喊,令郝勇泉这个刚强的山东汉子瞬间泪流满面。
“哎!哎!”郝勇泉连连点头答应,双眼满含激动的泪水,王桂珍的眼眶也湿润了。
“德医双馨”的聚合效应有多大
医者,德为先。26天的急救过程,刘美鹤记不清为王桂珍做了多少次肢体康复按摩,但她清楚,有了意识的王桂珍需要增大肢体康复的强度,如果不这样做患者可能出现初期症状复发的危险,甚至还会产生痴呆等迟发性脑病症状。从这以后,细心的刘美鹤在为王桂珍做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也对其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王桂珍的脑部遭到毒气入侵,思维迟缓,记忆力严重受损,刘美鹤就从1+1算术教起,一直到99+99……
有一天,刘美鹤在病房教王桂珍算术,李学文走进来开玩笑地问:“你家银行卡密码是多少?”
王桂珍立刻报出两组数字,一旁的郝勇泉高兴地跳了起来,这就是家里仅有两个存折的密码,她居然全都记得,郝勇泉的眼眶再次湿润了,妻子的每一步好转,都会令郝勇泉激动万分。
“爱,可以创造奇迹。”创造这种奇迹的,是融合军地、军民的一个庞大好人群体,最重要的是军医李学文等人以过硬的业务技能、纯美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爱民情怀,对王桂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当幸运的王桂珍走出病房,徜徉在洒满阳光的医院院子里享受生命的美好时,一仰头,她盯着住院部楼顶上方说:“看那‘解放军’三个字,好醒目,好暖心!”
合影的时候王桂珍说:“锦旗上的字就是我要对军医李学文说的话。”
↙病情稳定下来的王桂珍,还需要约莫两个月的高压氧巩固治疗。
↓乐观豁达的王桂珍正在做自我肢体康复运动。
“德医双馨,妙手回春”,这是近日患者王桂珍家属送给解放军406医院的锦旗。2011年11月27日,当一氧化碳中毒重症患者王桂珍被好心的房东周大娘送进这所医院,10岁的小女孩已经停止心跳,36岁的王桂珍生命垂危,就在许多人准备放弃的时候,406医院海潜科军医和医护人员不离不弃,经过26天漫长的昼夜不歇治疗,把一直昏迷不醒的王桂珍从死神手里成功夺了回来,又经过三个月的康复治疗,王桂珍竟恢复如常人可以生活自理。
灾难悄然袭向幸福的三口之家
王桂珍一家原籍在山东肥城,十年前,他们闯关东来到大连,四年前,他们租下了近郊房东周秋菊的房子,因为地處偏僻,每年冬天她都是自己烧炉子取暖。2011年11月26日,天气阴冷,傍晚,天空开始生起雾霾。王桂珍吃过晚饭就带着女儿郝梦丽早早睡下。第二天早上,周大娘见王桂珍家的彩色窗帘还拉着,心想:“肯定不对劲”,凭着多年的邻里相處经验,她断定是出事了。
周大娘找来铁棍撬开房门,一股刺鼻的臭味从狭窄的房间往门外涌,王桂珍娘俩已经不省人事。周大娘一声惊叫,引来了街坊邻居,大家把娘俩抬上出租车,直奔解放军406医院。
此时的406医院海潜科,已经炸开了锅,一些自烧炉子取暖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现象的群众都涌向了这里,医院紧急开通了中毒患者急救绿色通道。刚将两个病人送进高压氧舱的海潜科主任李学文来不及喘口气,就赶紧给王桂珍母女检查,他检查了孩子,瞳孔已经放大,心跳也已停止。
而王桂珍双眉紧锁,气若游丝,脉搏测不到,血压测不到,对于这种一氧化碳深度中毒患者,有着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李学文心里清楚,治愈希望十分渺茫,即便救活也是植物人。
哪怕一线希望也要全力救治
“主任,怕是不行了。”主治医师王岩在李学文身边小声提醒。
“救人!准备多巴胺注射液1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配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500ml……”王医师的话似乎惊醒了沉思的李学文,他吩咐护士王春阳、郭鹏月准备用药。
没有病人家属签字,军医李学文说:“我来處理。”
进入高压氧舱急救没有家属陪护,护士王春阳说:“我来进舱。”
“刚开始没觉得害怕,舱门关上发现除了她就是我,心理就发生了变化,后悔自己不该进来陪护,不过随着王桂珍重复呕吐,忙起来就忘记害怕了。”护士王春阳的话毫不夸张。三个小时的高压氧抢救过程,舱里舱外医生护士连轴转,上要接王桂珍嘴里的带血呕吐物,下要清理其大小便,还得时刻观察送药进度、把握送药速度,就连恶臭的污秽物喷溅到身上,王春阳都顾不上處理。
三个小时的急救结束,已经是下午两点钟,肚子咕咕叫的王春阳面对热气尚存的喷香饭菜,没有半点食欲,她干脆一口没吃,處理掉身上的污秽物,又来到王桂珍的病房里。
病房里,王岩正给王桂珍做病案记录。
“怎么样了?”王春阳小声询问,王医师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主任,还是不行。”做完记录的王岩直言不讳,李学文摆摆手,安排正常用药、进舱接受高压氧治疗。
“医生,你跟我说实话,她如果真不行就保守点治疗,我兄弟家不富裕啊!” 姜长军是王桂珍爱人郝勇泉的工友,平时两人亲如兄弟。
“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努力把她救过来。”李学文的回答是坚定的。
当天下午六时许,在外打工的丈夫郝勇泉风尘仆仆赶到医院。
房东周大娘幽幽地对郝勇泉说:“桂珍不行了。”
“医生、医生……一定要救救我老婆,孩子没了,大人不能再没呀!”郝勇泉激动地抓住李学文的手,任凭泪水滑过脸庞,李学文握着郝勇泉的双手,此刻郝勇泉的心他何尝不懂得。
“这么严重的中毒患者被救活,我只在医学研究杂志上看过一例,但是,请放心,我们一定尽全力抢救。”李学文的话,让郝勇泉看到一线希望。
军地爱心汇聚起来的力量
人间有真爱,患难见真情。王桂珍的病情成了军地各界人士的牵挂,在王桂珍住进医院的当天晚上,医院党委常委集体来到病房慰问王桂珍家属,院长杨金宝还郑重作出承诺,医院一定投入最好的医疗设备,动用其他科室力量全面配合救治,尽快及早帮助王桂珍苏醒过来。
第2天,旅顺口区卫生局、旅顺口区卫生防疫疾控中心等单位领导先后来医院了解王桂珍病情,勉励家属树立信心。
第3天,得知消息的大连市委、市政府,特意委派大连市中心医院ICU病房主任赶到406医院参与专家会诊,指导制订抢救方案。
主治医师王岩按时执行高压氧治疗,每天定期做好临床记录。康复技师刘美鹤坚持每两小时为王桂珍敲打按摩全身,每周平均次数都在百次以上。
更令郝勇泉感动的是,工友姜长军特意辞去手里的活,主动留在医院和他换班陪护,与此同时,于红丽、戴金东等一大批认识不认识的人,也纷纷来到病房,给昏迷中的王桂珍送鲜花、送祝福,就连省内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也相继来到医院表达祝福,这些无形关心给悲痛的郝勇泉多了一分分温暖和感动。
满怀感恩之心,郝勇泉对妻子悉心照料,每次给王桂珍翻身、擦洗,动作格外小心,犹如呵护婴儿一般,上苍似乎被感动了,12月17日,昏迷20天的王桂珍吃力地睁了睁双眼,断断续续地喊出了:“妈妈……你快来呀!……”这一喊,震惊了郝勇泉,也轰动了整個医院。
“王桂珍醒过来了!”苦苦守候了20余天的人们奔走相告,传递着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李学文主任按捺住内心的喜悦,请来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皮肤科专家综合会诊,商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王桂珍的病情开始有了起色,她不时在睡梦中胡喊乱叫,喊着亲人的名字,说着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
“郝勇泉!”苍天不负苦心人,12月23日,做完当天的高压氧治疗,郝勇泉抱着妻子走出舱门那一刻,王桂珍睁开双眼仰头一声喊,令郝勇泉这个刚强的山东汉子瞬间泪流满面。
“哎!哎!”郝勇泉连连点头答应,双眼满含激动的泪水,王桂珍的眼眶也湿润了。
“德医双馨”的聚合效应有多大
医者,德为先。26天的急救过程,刘美鹤记不清为王桂珍做了多少次肢体康复按摩,但她清楚,有了意识的王桂珍需要增大肢体康复的强度,如果不这样做患者可能出现初期症状复发的危险,甚至还会产生痴呆等迟发性脑病症状。从这以后,细心的刘美鹤在为王桂珍做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也对其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王桂珍的脑部遭到毒气入侵,思维迟缓,记忆力严重受损,刘美鹤就从1+1算术教起,一直到99+99……
有一天,刘美鹤在病房教王桂珍算术,李学文走进来开玩笑地问:“你家银行卡密码是多少?”
王桂珍立刻报出两组数字,一旁的郝勇泉高兴地跳了起来,这就是家里仅有两个存折的密码,她居然全都记得,郝勇泉的眼眶再次湿润了,妻子的每一步好转,都会令郝勇泉激动万分。
“爱,可以创造奇迹。”创造这种奇迹的,是融合军地、军民的一个庞大好人群体,最重要的是军医李学文等人以过硬的业务技能、纯美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爱民情怀,对王桂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当幸运的王桂珍走出病房,徜徉在洒满阳光的医院院子里享受生命的美好时,一仰头,她盯着住院部楼顶上方说:“看那‘解放军’三个字,好醒目,好暖心!”
合影的时候王桂珍说:“锦旗上的字就是我要对军医李学文说的话。”
↙病情稳定下来的王桂珍,还需要约莫两个月的高压氧巩固治疗。
↓乐观豁达的王桂珍正在做自我肢体康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