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三枪拍案惊奇》是一部二人转电影,因为它的六位主演中有三位是二人转演员。但又绝不仅仅这个理由。按理说,张导演的本意,用了小沈阳、孙红雷、闫妮这三个毫不搭界的人领衔主演,是想用三个人的不同人气不同粉丝吸引不同的观众。可以说真实的三枪是电影的明线,但三个大明星是老张的三把枪,三个杀手锏,是暗线。但其实说起来,还是为小沈阳或者说为了二人转量身定做的。
三位领衔主演中有二人转的优秀演员,现在又全国闻名的小沈阳。三位主演中有两位,丫蛋儿和程野。其实严格说起来,分出领衔主演和主演,完全因为小沈阳、孙红雷、闫妮的名气太大了。但若论戏份和出彩程度,倒觉得小沈阳、丫蛋儿、程野给人印象更深。
综观整部影片,二人转的痕迹处处可见,或者说借用二人转的元素简直太多了。南方的观众可能不太了解,北方的观众,尤其是东北的观众,对二人转简直太熟悉了,说这部电影时时刻刻都有二人转的元素,一点也不夸张。换句话说,如果不用三位二人转演员,换作别的专业影视明星,不管腕儿多大,不管演技多高,也演不出这个味道。下边就简单列举一些:
第一,二人转手绢功。这点大家都清楚,二人转的手绢功是一绝,而且可以说,练到炉火纯青,号称,是个东西就能转,不管多小多大。所以,电影中的转起大饼来,在外行人眼里看来以为是电影特技,但对二人转演员来说绝对是小菜一碟,一点特技也不用。相比起来,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的靠特技来的“太级饼”就没什么意思了。
第二,二人转说口。说口既包括幽默搞笑的语言,也包括大段台词不间断说下来的功夫,就相当于相声中的“贯口”,但又比相声的“贯口”多出一些风味。幽默搞笑的比如小沈阳的“恋爱分三个阶段”。贯口比如丫蛋儿和程野的“辩论”。
第三,二人转的摔功。一般的二人转演员都会摔功,那绝对不像一些小品中的假摔,看起来就是装的。而二人转演员的摔是以假乱真的,随处可见,就连平道上都能摔的那么真实。甚至让你感觉不出是假摔,以为是真摔了。小沈阳在央视的上台表演中就假摔了一下,竟然让很多人以为是真摔了,媒体甚至大肆报道,其实去过刘老根大舞台的都知道,那是小沈阳的标志性动作。
第四,二人转的色彩。二人转舞台上大红大绿,比生活里夸张多了,但看着又很舒服,一点也不俗。虽说张导演在电影中表现色彩非常厉害,但这次他的混搭色彩,还是借鉴了甚至说挪用了二人转舞台上的鲜艳。这次,他把《英雄》的红、《十面埋伏》的绿、《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一次性地全用了,浓墨重彩,相当艳丽,画面呈现出强烈的风格化。与此同时,影片的人物是漫画式的(简直是直接从年画里走出来的),性格是脸谱化的,连角色的名字都是没有特定所指的张三、李四、赵六、陈七。凡此种种,都为舞台化夸张表演的二人转铺好了道路,全片唯一一个场景——西北大漠上搭建起的一家木楼面馆,就成了刘老根大舞台的西北分场。
第五,二人转的“单出头”,也就是一人分饰两角。小沈阳自己演给自己进行练习的“恋爱三个阶段”,就是典型的“单出头”,只不过是小试牛刀,没有发挥太多。
第六,二人转的标准搭配。无论是小沈阳和闫妮,还是程野和丫蛋儿,从服装的色彩、表情的夸张、配合的默契来看,都像是二人转的标准搭配,很搭的“一副架”。
第七,二人转夸张的表情。程野的龇牙咧嘴,丫蛋的傻丫头一样的笑,小沈阳的害怕的表情,都是二人转的夸张手法。
第八,二人转的“对眼儿”。赵本山虽然只是客串,却很有个性。动用了二人转演员惯用的眼睛的“活儿”。
第九,二人转和东北大秧歌的高潮结局。影片结尾来了一段《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式的歌舞,告诉大家这就是场热闹的戏,将这股诡异劲给扳回来了。二人转就是从东北大秧歌演变来的,是民间的,是百姓的。最后表演的这段歌舞虽然在西北,不是东北大秧歌,但把东北大秧歌的热闹给变相宣传了。
第十,二人转的最佳搭档。知道是谁吗?不是小沈阳和闫妮(最开始张导演选的女主角是二人转演员,所以说选闫妮也是看重了她身上的二人转气质),也不是程野和丫蛋儿。而是张艺谋和赵本山,一个是国际大导演,大雅,一个是百姓明星,大俗。张艺谋借赵本山和二人转吸引普通的老百姓,大雅才能大俗。赵本山借张艺谋的电影把二人转推向世界,大俗才能大雅。
《三枪拍案惊奇》,“十面埋伏”二人转。处处可见二人转的影子,却丝毫不影响张导的国际地位。[责编/布丁]
三位领衔主演中有二人转的优秀演员,现在又全国闻名的小沈阳。三位主演中有两位,丫蛋儿和程野。其实严格说起来,分出领衔主演和主演,完全因为小沈阳、孙红雷、闫妮的名气太大了。但若论戏份和出彩程度,倒觉得小沈阳、丫蛋儿、程野给人印象更深。
综观整部影片,二人转的痕迹处处可见,或者说借用二人转的元素简直太多了。南方的观众可能不太了解,北方的观众,尤其是东北的观众,对二人转简直太熟悉了,说这部电影时时刻刻都有二人转的元素,一点也不夸张。换句话说,如果不用三位二人转演员,换作别的专业影视明星,不管腕儿多大,不管演技多高,也演不出这个味道。下边就简单列举一些:
第一,二人转手绢功。这点大家都清楚,二人转的手绢功是一绝,而且可以说,练到炉火纯青,号称,是个东西就能转,不管多小多大。所以,电影中的转起大饼来,在外行人眼里看来以为是电影特技,但对二人转演员来说绝对是小菜一碟,一点特技也不用。相比起来,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的靠特技来的“太级饼”就没什么意思了。
第二,二人转说口。说口既包括幽默搞笑的语言,也包括大段台词不间断说下来的功夫,就相当于相声中的“贯口”,但又比相声的“贯口”多出一些风味。幽默搞笑的比如小沈阳的“恋爱分三个阶段”。贯口比如丫蛋儿和程野的“辩论”。
第三,二人转的摔功。一般的二人转演员都会摔功,那绝对不像一些小品中的假摔,看起来就是装的。而二人转演员的摔是以假乱真的,随处可见,就连平道上都能摔的那么真实。甚至让你感觉不出是假摔,以为是真摔了。小沈阳在央视的上台表演中就假摔了一下,竟然让很多人以为是真摔了,媒体甚至大肆报道,其实去过刘老根大舞台的都知道,那是小沈阳的标志性动作。
第四,二人转的色彩。二人转舞台上大红大绿,比生活里夸张多了,但看着又很舒服,一点也不俗。虽说张导演在电影中表现色彩非常厉害,但这次他的混搭色彩,还是借鉴了甚至说挪用了二人转舞台上的鲜艳。这次,他把《英雄》的红、《十面埋伏》的绿、《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一次性地全用了,浓墨重彩,相当艳丽,画面呈现出强烈的风格化。与此同时,影片的人物是漫画式的(简直是直接从年画里走出来的),性格是脸谱化的,连角色的名字都是没有特定所指的张三、李四、赵六、陈七。凡此种种,都为舞台化夸张表演的二人转铺好了道路,全片唯一一个场景——西北大漠上搭建起的一家木楼面馆,就成了刘老根大舞台的西北分场。
第五,二人转的“单出头”,也就是一人分饰两角。小沈阳自己演给自己进行练习的“恋爱三个阶段”,就是典型的“单出头”,只不过是小试牛刀,没有发挥太多。
第六,二人转的标准搭配。无论是小沈阳和闫妮,还是程野和丫蛋儿,从服装的色彩、表情的夸张、配合的默契来看,都像是二人转的标准搭配,很搭的“一副架”。
第七,二人转夸张的表情。程野的龇牙咧嘴,丫蛋的傻丫头一样的笑,小沈阳的害怕的表情,都是二人转的夸张手法。
第八,二人转的“对眼儿”。赵本山虽然只是客串,却很有个性。动用了二人转演员惯用的眼睛的“活儿”。
第九,二人转和东北大秧歌的高潮结局。影片结尾来了一段《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式的歌舞,告诉大家这就是场热闹的戏,将这股诡异劲给扳回来了。二人转就是从东北大秧歌演变来的,是民间的,是百姓的。最后表演的这段歌舞虽然在西北,不是东北大秧歌,但把东北大秧歌的热闹给变相宣传了。
第十,二人转的最佳搭档。知道是谁吗?不是小沈阳和闫妮(最开始张导演选的女主角是二人转演员,所以说选闫妮也是看重了她身上的二人转气质),也不是程野和丫蛋儿。而是张艺谋和赵本山,一个是国际大导演,大雅,一个是百姓明星,大俗。张艺谋借赵本山和二人转吸引普通的老百姓,大雅才能大俗。赵本山借张艺谋的电影把二人转推向世界,大俗才能大雅。
《三枪拍案惊奇》,“十面埋伏”二人转。处处可见二人转的影子,却丝毫不影响张导的国际地位。[责编/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