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经常出现行政手段代替制度管理的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开始步入程式化的制度管理状态。目前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涉及面很广,基本上形成了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我认为,当前我们国有企业不是缺少好的制度,而是缺少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制度在出台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缺陷:一是受身份地位、工作经历、业务素质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个人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在制度设计过程中会出现不完善的地方。企业的规章制度一般是由业务部门的人代表企业制定的,从便利本部门、本业务系统工作开展角度考虑的较多,而站在企业战略高度全局性考虑的不够。二是部分制度缺乏公平公正性。制度一般是由上级制订、下级执行的,在制度设立上往往是自上而下逐级展开,而很少广泛征求和尊重下级的意见,不管下级是否认可和接受,都必须无条件执行;在执行要求上,对下级要求的比较苛刻,而对制度的制定者和督导者要求不多;在语言表述和督促方法上还带有传统的命令口味,而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情化气息。我们常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制度本身缺乏公平公正性,缺乏群众基础,其制度执行力将会大打折扣。三是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差。为了强化企业管理出台的制度往往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是不切实际照搬上级文件,过于宏观笼统,标准不明确,要求不具体,缺乏企业个性。因此,在制订制度时必须克服这些问题,使制订出来的制度真正简单实用、切实可行。四是制度变化连续性不够。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和阶段性,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当企业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变化时,需对制度中部分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修改,而不是全部否定。如果一项制度基本合理,对制度的修改调整就需要保持其相对连续性。
目前国有企业在制度执行方面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执行缺乏建立长效的受控机制和自控机制。执行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内容不明确,责任不落实,造成制度执行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保证不了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成效。二是在制度执行方面监督制约不到位,责任追究力度小。导致一些管理者对制度执行的身体力行程度不够,甚至存在知章违章、违章指挥等行为,以及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对员工制度执行没有完全建立起相应的考核体系。奖惩激励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员工对制度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存在有法不依、违章操作等现象。另外,员工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对制度执行力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提升制度执行力,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制度,抓落实是关键,考核奖惩、监督、评价是保障,必须建立制度制定、执行、考核、监督和评价一体化的制度执行力运作体系。
(一)构建好的制度,保证制度的严肃性
1、国有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建章立制机构。具体负责制度体系的设计和制度制订的审定工作。从而解决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问题,保持制度的公正性,避免个别部门把设立制度作为利益切割、维护本部门利益的工具。
2、精简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制度体系。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符合实际、满足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国有企业应该针对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适时梳理制度体系,及时合并、取消、废止有关制度。通过精简制度,真正把领导者和管理层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3、保证制度质量。制订制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杜绝闭门造车、照搬照抄上级文件制度等现象。制度要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制度出台前必须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为制度执行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4、提升制度的亲和力。制度建设要遵循“人本精神”,体现制度对人的情感、公平关怀。对一些特殊情况要作出相应的规定。
(二)抓制度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企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的“法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正真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对制度执行干扰程度最大的是领导者,领导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干扰某些制度的执行,摆脱制度的约束,谋求制度外的待遇和利益,确保个人利益最大化。其次是制度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指的主要是各业务职能部门,他们可以发挥获取制度信息的优势和熟知业务运作的能力,采取规避和变通的办法,维护本部门、本业务系统的利益。
要保证制度落实,必须排除制度执行干扰,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制度。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增强“依法治企”意识,把带头执行和维护制度视为自己的基本职责,把“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做模范执行制度的典范,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崇尚制度、執行制度、维护制度的权威性。领导干部决不能高居制度之上。领导干部一旦失去公信力,再好的制度也执行不下去。二是各业务部门要刚性公正执法。刚性执法就是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狠抓制度落实,确保执行制度不走样。在处罚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初犯从轻的做法,对第一个违章违制者从严处罚。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干部职工一视同仁,人情面前坚持原则。通过刚性公正执法,消除制度执行中的权力干预、部门干预和人情干预,解决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三是要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原则性强、作风正派、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不断充实到企业执“法”队伍中,进一步提升制度执行的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制度执行奖惩、制度监督和制度评价机制,为制度执行提供保障
1、建立制度执行考核奖惩机制。制度考核是检验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要保证制度落实,必须把制度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制度执行考核奖惩机制,对制度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执行差的给予经济处罚。通过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形成对员工执行制度的正向激励,形成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
2、建立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权力缺乏监督会产生腐败,制度缺乏监督会导致群体“失约”、行为“失常”,因此制度缺乏监督比权力缺乏监督造成的危害更大。要加强上下级监督,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重视群众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建立制度评价机制。制度实施后,针对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定期组织各业务部门进行分析评价,认真查找制度本身和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给予完善。
(四)建设制度执行文化,创造高效执行力
制度执行文化是企业提高执行力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企业制度执行文化建设需要领导者的推动。领导者首先要模范遵守和带头执行制度,担当起领导人的榜样角色;其次是积极倡导,在日常工作中向下属不断宣传灌输执行力文化,使尊崇制度、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等执行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里,转化为自觉行动。
要认真培育团队执行文化。制度的最终执行,需要一个单位和组织的全体人员共同遵守。要提升整体执行力,必须提升每个个体的执行力,不断缩小个体执行力之间的差异。每个员工要树立集体和团队意识,学习上互相提高,工作上密切配合协作,形成执行合力,努力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最终建立起团队执行力文化。
制度在出台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缺陷:一是受身份地位、工作经历、业务素质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个人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在制度设计过程中会出现不完善的地方。企业的规章制度一般是由业务部门的人代表企业制定的,从便利本部门、本业务系统工作开展角度考虑的较多,而站在企业战略高度全局性考虑的不够。二是部分制度缺乏公平公正性。制度一般是由上级制订、下级执行的,在制度设立上往往是自上而下逐级展开,而很少广泛征求和尊重下级的意见,不管下级是否认可和接受,都必须无条件执行;在执行要求上,对下级要求的比较苛刻,而对制度的制定者和督导者要求不多;在语言表述和督促方法上还带有传统的命令口味,而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情化气息。我们常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制度本身缺乏公平公正性,缺乏群众基础,其制度执行力将会大打折扣。三是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差。为了强化企业管理出台的制度往往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是不切实际照搬上级文件,过于宏观笼统,标准不明确,要求不具体,缺乏企业个性。因此,在制订制度时必须克服这些问题,使制订出来的制度真正简单实用、切实可行。四是制度变化连续性不够。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和阶段性,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当企业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变化时,需对制度中部分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修改,而不是全部否定。如果一项制度基本合理,对制度的修改调整就需要保持其相对连续性。
目前国有企业在制度执行方面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执行缺乏建立长效的受控机制和自控机制。执行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内容不明确,责任不落实,造成制度执行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保证不了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成效。二是在制度执行方面监督制约不到位,责任追究力度小。导致一些管理者对制度执行的身体力行程度不够,甚至存在知章违章、违章指挥等行为,以及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对员工制度执行没有完全建立起相应的考核体系。奖惩激励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员工对制度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存在有法不依、违章操作等现象。另外,员工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对制度执行力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提升制度执行力,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制度,抓落实是关键,考核奖惩、监督、评价是保障,必须建立制度制定、执行、考核、监督和评价一体化的制度执行力运作体系。
(一)构建好的制度,保证制度的严肃性
1、国有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建章立制机构。具体负责制度体系的设计和制度制订的审定工作。从而解决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问题,保持制度的公正性,避免个别部门把设立制度作为利益切割、维护本部门利益的工具。
2、精简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制度体系。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符合实际、满足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国有企业应该针对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适时梳理制度体系,及时合并、取消、废止有关制度。通过精简制度,真正把领导者和管理层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3、保证制度质量。制订制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杜绝闭门造车、照搬照抄上级文件制度等现象。制度要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制度出台前必须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为制度执行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4、提升制度的亲和力。制度建设要遵循“人本精神”,体现制度对人的情感、公平关怀。对一些特殊情况要作出相应的规定。
(二)抓制度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企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的“法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正真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对制度执行干扰程度最大的是领导者,领导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干扰某些制度的执行,摆脱制度的约束,谋求制度外的待遇和利益,确保个人利益最大化。其次是制度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指的主要是各业务职能部门,他们可以发挥获取制度信息的优势和熟知业务运作的能力,采取规避和变通的办法,维护本部门、本业务系统的利益。
要保证制度落实,必须排除制度执行干扰,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制度。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增强“依法治企”意识,把带头执行和维护制度视为自己的基本职责,把“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做模范执行制度的典范,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崇尚制度、執行制度、维护制度的权威性。领导干部决不能高居制度之上。领导干部一旦失去公信力,再好的制度也执行不下去。二是各业务部门要刚性公正执法。刚性执法就是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狠抓制度落实,确保执行制度不走样。在处罚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初犯从轻的做法,对第一个违章违制者从严处罚。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干部职工一视同仁,人情面前坚持原则。通过刚性公正执法,消除制度执行中的权力干预、部门干预和人情干预,解决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三是要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原则性强、作风正派、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不断充实到企业执“法”队伍中,进一步提升制度执行的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制度执行奖惩、制度监督和制度评价机制,为制度执行提供保障
1、建立制度执行考核奖惩机制。制度考核是检验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要保证制度落实,必须把制度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制度执行考核奖惩机制,对制度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执行差的给予经济处罚。通过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形成对员工执行制度的正向激励,形成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
2、建立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权力缺乏监督会产生腐败,制度缺乏监督会导致群体“失约”、行为“失常”,因此制度缺乏监督比权力缺乏监督造成的危害更大。要加强上下级监督,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重视群众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建立制度评价机制。制度实施后,针对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定期组织各业务部门进行分析评价,认真查找制度本身和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给予完善。
(四)建设制度执行文化,创造高效执行力
制度执行文化是企业提高执行力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企业制度执行文化建设需要领导者的推动。领导者首先要模范遵守和带头执行制度,担当起领导人的榜样角色;其次是积极倡导,在日常工作中向下属不断宣传灌输执行力文化,使尊崇制度、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等执行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里,转化为自觉行动。
要认真培育团队执行文化。制度的最终执行,需要一个单位和组织的全体人员共同遵守。要提升整体执行力,必须提升每个个体的执行力,不断缩小个体执行力之间的差异。每个员工要树立集体和团队意识,学习上互相提高,工作上密切配合协作,形成执行合力,努力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最终建立起团队执行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