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令语文教师头痛的。要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笔者认为其实不是靠写作文之前的写作指导,也不是靠老师逐字逐句地修改,而是应该重视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因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必须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渗互补、相得益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尝试,笔者就谈谈自己平时在习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迁移”习作教学之说
所谓“迁移”习作教学法就是在写作时找到有用的课文原型,或篇章或段落或句子,受到启发,获得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迁移到自己的文章中,做到自己的习作处处有课文的影子,却又不乏自己的味道;或者是习作指导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在教阅读的同时,习得作文知识,形成能力,为写作做好铺垫。
二、“迁移”习作教学法的步骤
(一)审题
这是学生习作的第一步,学生审题审得怎么样,决定了作文的取材范围和主题。审题一是审作文的具体要求,二是审题目本身蕴藏的隐性限制。教给孩子审题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变换题目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还可以将所学课文中“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的典型,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迁移到习作教学中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二)构思
1.找原型。学生面对题目及要求,怎么写呢?这时学生就会在头脑里搜索学过的课文,找到课文的原型,得到启发点,从而迁移出写法。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短短三四十个字,就写出了清晨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学生找到这些句子的原型之后,有了灵感,迁移到自己的习作就变成了“到处都是雨声,到处都是雨点,大的、小的、蹦的、跳的,有的落在树枝上,有的滴进泥土里,有的扑在树丛中。”这就是学生头脑中的原型启发点,经过预先“内存”,然后“借鉴”处理,从而“仿真”出来的迁移成果。一篇习作甚至是多篇原型的整合,可以是篇章结构的原型,可以是段落的原型,可以是精彩句子的原型,还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细节的原型。
2.仿写。有了原型的借鉴之后,就是仿写了。仿写是学生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跨越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一座桥梁。仿写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增加语言积累,在依样画瓢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在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精髓,在仿写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指导学生仿写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换个时间、地点或人物,进行生搬硬套,而是要促使学生有个性地仿写,掌握习作的技法,领会共性与个性,促使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1)组合篇。这是最基础的迁移法,适合每一个学生。如人教版四下第2课《桂林山水》,其经典的描写山、水的排比句式稍加变化就可以迁移到学生比较熟悉的西湖山水,而湖边的繁花似锦可以迁移第4课《七月的天山》中描写花的精彩语句。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其中地点的转换句、描写溪流的四个“时而”的句式,描写途中的景色等都可以迁移到学生自己的游记习作中,这些都是学生迁移的好原型。聪明的孩子在一篇习作中可以迁移到好几篇课文的经典,基础稍弱的孩子哪怕只能迁移到其中的一处,也是一种进步。初练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构篇方式和经典语句的提示,然后让学生自己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经过多次训练后,舍去提示,再增加难度,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结构篇。从课文中寻找构篇的例子,然后根据典型的构篇方式,做相应的写篇练习。如人教版四下第4课《七月的天山》,是按照七月天山的水、山、花的顺序来写的,有的学生就模仿这种顺序成功仿写了《十月的富阳》,文笔游刃有余,学以致用,令老师佩服。
(3)扩写篇。主要是指引学生把文章的内容写得更具体,如人教版四下的《鱼游到了纸上》,让学生扩写围观人议论的场景就是一个很好的扩写练笔,当时可能有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表情分别是怎样的?动作是怎样的?这些提示给了学生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把围观的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了。其实,扩写很多时候就是补充描写,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将习作写得更具体。指导学生学会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次训练后,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详细描写的一些规则,也自然能将这些描写整合运用得游刃有余。
3.列提纲。当学生找到模仿的原型,并经自己的处理构思好之后,就可以列提纲。在提纲中标明每一段写什么,是详还是略,原型可以是哪些篇章句段,主要用的是哪些写作方法等。学生的提纲,教师要大致浏览一遍,对一些明显错误要及时指出和指导。
(三)执笔
接下来就是把腹稿转化为书面语的过程了。这个阶段笔者是要求学生在学校里限时完成,有的孩子一节课就可以完成,有的孩子需要一节多课甚至更多的时间。不管怎样,作文草稿必须上交了才能回家。
(四)评析
这个环节是学生最期待的,因为每次作文评析都会有很多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所有人的作文草稿上交了之后,第二天大家都洗耳恭听,互学借鉴。每次,笔者都会评出多篇优秀题目奖、优秀开头奖、优秀结尾奖、优秀段落奖、优秀题材奖等名目,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创作,提倡选材尽量不与别人“撞衫”。只要学生任何一个段落、任何一个细节被当场宣读,都会得到一个大拇指的图章,所以我们班的作文不是按篇来计算奖励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获奖,甚至包括一个题目都行,有的学生一篇习作可以获得好几个大拇指的图章。学生在听别人的“精彩”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创造性地模仿,变成了更有个性的文章。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曾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句名言不仅在学画上适用,在学生的习作指导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虽然能模仿优秀作品,写出好作文,但这样的作文再好也是赝品,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新意。因此,模仿只是学生锻炼基本功,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并不是最终目的。在引导学生模仿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形式的作文训练和评析,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个性作文。
(五)自改
经教师的评价和同学议论过后,再让学生反复推敲、品味、辨析,然后再次进行自我修改,修改经老师过关的同学才能誊写到作文本上并上交。每次,作文本上的习作就是学生作文的“成品”,每次批改这些成品,都会感觉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在拜读学生习作时,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出格——个性化的自由迁移
教师应该既抓住共性,又赞扬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自由出格。如人教版四上习作《我学会了……》往往很多学生都喜欢写一样的题材,雷同现象严重。笔者经过有步骤、有秩序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的习作,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生活的原型:家务方面,如《我学会了蛋炒饭》等;体育方面,如《我学会了跳绳》等;艺术方面,如《我学会了吹笛子》等;品质方面,如《我学会了宽容》等。依据地点、类别、兴趣等不同角度,从扶到放,学生思路开拓了,都能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这样,不但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现象,而且又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运用修辞、过渡、遣词造句等的能力,做到了一举多得。
在文风上,有的善于记叙,有的善于描写,有的善于抒情,有的善于说理;语言风格上,有的善于修辞,有的善于幽默,有的善于端庄。以上种种均各有所长,教师指导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的这些个性更加成熟,并让他们共议褒贬,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迁移”习作教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并在实践中付出艰辛的、长期的劳动,相信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水平都会突飞猛进!
一、“迁移”习作教学之说
所谓“迁移”习作教学法就是在写作时找到有用的课文原型,或篇章或段落或句子,受到启发,获得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迁移到自己的文章中,做到自己的习作处处有课文的影子,却又不乏自己的味道;或者是习作指导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在教阅读的同时,习得作文知识,形成能力,为写作做好铺垫。
二、“迁移”习作教学法的步骤
(一)审题
这是学生习作的第一步,学生审题审得怎么样,决定了作文的取材范围和主题。审题一是审作文的具体要求,二是审题目本身蕴藏的隐性限制。教给孩子审题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变换题目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还可以将所学课文中“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的典型,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迁移到习作教学中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二)构思
1.找原型。学生面对题目及要求,怎么写呢?这时学生就会在头脑里搜索学过的课文,找到课文的原型,得到启发点,从而迁移出写法。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短短三四十个字,就写出了清晨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学生找到这些句子的原型之后,有了灵感,迁移到自己的习作就变成了“到处都是雨声,到处都是雨点,大的、小的、蹦的、跳的,有的落在树枝上,有的滴进泥土里,有的扑在树丛中。”这就是学生头脑中的原型启发点,经过预先“内存”,然后“借鉴”处理,从而“仿真”出来的迁移成果。一篇习作甚至是多篇原型的整合,可以是篇章结构的原型,可以是段落的原型,可以是精彩句子的原型,还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细节的原型。
2.仿写。有了原型的借鉴之后,就是仿写了。仿写是学生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跨越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一座桥梁。仿写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增加语言积累,在依样画瓢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在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精髓,在仿写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指导学生仿写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换个时间、地点或人物,进行生搬硬套,而是要促使学生有个性地仿写,掌握习作的技法,领会共性与个性,促使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1)组合篇。这是最基础的迁移法,适合每一个学生。如人教版四下第2课《桂林山水》,其经典的描写山、水的排比句式稍加变化就可以迁移到学生比较熟悉的西湖山水,而湖边的繁花似锦可以迁移第4课《七月的天山》中描写花的精彩语句。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其中地点的转换句、描写溪流的四个“时而”的句式,描写途中的景色等都可以迁移到学生自己的游记习作中,这些都是学生迁移的好原型。聪明的孩子在一篇习作中可以迁移到好几篇课文的经典,基础稍弱的孩子哪怕只能迁移到其中的一处,也是一种进步。初练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构篇方式和经典语句的提示,然后让学生自己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经过多次训练后,舍去提示,再增加难度,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结构篇。从课文中寻找构篇的例子,然后根据典型的构篇方式,做相应的写篇练习。如人教版四下第4课《七月的天山》,是按照七月天山的水、山、花的顺序来写的,有的学生就模仿这种顺序成功仿写了《十月的富阳》,文笔游刃有余,学以致用,令老师佩服。
(3)扩写篇。主要是指引学生把文章的内容写得更具体,如人教版四下的《鱼游到了纸上》,让学生扩写围观人议论的场景就是一个很好的扩写练笔,当时可能有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表情分别是怎样的?动作是怎样的?这些提示给了学生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把围观的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了。其实,扩写很多时候就是补充描写,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将习作写得更具体。指导学生学会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次训练后,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详细描写的一些规则,也自然能将这些描写整合运用得游刃有余。
3.列提纲。当学生找到模仿的原型,并经自己的处理构思好之后,就可以列提纲。在提纲中标明每一段写什么,是详还是略,原型可以是哪些篇章句段,主要用的是哪些写作方法等。学生的提纲,教师要大致浏览一遍,对一些明显错误要及时指出和指导。
(三)执笔
接下来就是把腹稿转化为书面语的过程了。这个阶段笔者是要求学生在学校里限时完成,有的孩子一节课就可以完成,有的孩子需要一节多课甚至更多的时间。不管怎样,作文草稿必须上交了才能回家。
(四)评析
这个环节是学生最期待的,因为每次作文评析都会有很多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所有人的作文草稿上交了之后,第二天大家都洗耳恭听,互学借鉴。每次,笔者都会评出多篇优秀题目奖、优秀开头奖、优秀结尾奖、优秀段落奖、优秀题材奖等名目,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创作,提倡选材尽量不与别人“撞衫”。只要学生任何一个段落、任何一个细节被当场宣读,都会得到一个大拇指的图章,所以我们班的作文不是按篇来计算奖励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获奖,甚至包括一个题目都行,有的学生一篇习作可以获得好几个大拇指的图章。学生在听别人的“精彩”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创造性地模仿,变成了更有个性的文章。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曾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句名言不仅在学画上适用,在学生的习作指导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虽然能模仿优秀作品,写出好作文,但这样的作文再好也是赝品,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新意。因此,模仿只是学生锻炼基本功,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并不是最终目的。在引导学生模仿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形式的作文训练和评析,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个性作文。
(五)自改
经教师的评价和同学议论过后,再让学生反复推敲、品味、辨析,然后再次进行自我修改,修改经老师过关的同学才能誊写到作文本上并上交。每次,作文本上的习作就是学生作文的“成品”,每次批改这些成品,都会感觉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在拜读学生习作时,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出格——个性化的自由迁移
教师应该既抓住共性,又赞扬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自由出格。如人教版四上习作《我学会了……》往往很多学生都喜欢写一样的题材,雷同现象严重。笔者经过有步骤、有秩序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的习作,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生活的原型:家务方面,如《我学会了蛋炒饭》等;体育方面,如《我学会了跳绳》等;艺术方面,如《我学会了吹笛子》等;品质方面,如《我学会了宽容》等。依据地点、类别、兴趣等不同角度,从扶到放,学生思路开拓了,都能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这样,不但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现象,而且又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运用修辞、过渡、遣词造句等的能力,做到了一举多得。
在文风上,有的善于记叙,有的善于描写,有的善于抒情,有的善于说理;语言风格上,有的善于修辞,有的善于幽默,有的善于端庄。以上种种均各有所长,教师指导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的这些个性更加成熟,并让他们共议褒贬,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迁移”习作教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并在实践中付出艰辛的、长期的劳动,相信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水平都会突飞猛进!